《醫經秘旨》~ 卷下 (4)
卷下 (4)
1. 卷下
腎虛水泛為痰謂腎中陽虛也陽虛故水泛溢若陰虛則是有升無降咳唾痰涎二者相去徑庭治法迥別
火之所以沉伏者多本於陰虛無以堵御經謂陰脈不足陽往乘之也故養得一分之陰即能托出一分之火如瘧疾邪微正復將欲愈口舌反生瘡又傷寒口渴為欲愈是矣
丹溪陰不足之論誠為精確是則當養陰矣然道家又言純陽又是喜陽而惡陰不知陰陽不可偏勝亦不可偏負其相得無間便是真氣真氣即生氣也人生動作不衰皆賴此陽氣然養此陽氣又全賴此陰氣如魚之有水所以陰在內陽之守也然陰氣匱乏一分則陽氣脫出一分陰氣全絕則孤陽飛越而去矣善攝生者外邪不侵內情不動茹淡遠則火不作而陰全陰全則陽氣相抱四,肢百骸皆陽氣充乎其間故曰純陽苟不知此理而一味養陽以求生經曰有陽無陰謂之厥陽可生乎瘧瘧瘧之寒熱當知三者之別一因有形之積留於中焦夫中焦之氣主行營衛者也為有形所陰則營衛不能受氣而虛衛虛則惡寒營虛則發熱也再則因暑邪陰寒所束在表半里之間一日發動薄陰則陰實而陽虛薄陽則陽實而陽虛陰虛則發熱陽虛則惡寒也其三因氣血兩虛氣虛則惡寒血虛則發熱也凡病見寒熱不越此三者
按氣血虛惡寒發熱說在瘧之寒,熱條下宜細心分別
氣不足則中焦之氣斷續而不行凝結而為脹滿痞塞血不足則不能吸陽氣於下中焦之氣亦斷續不行凝結而為脹滿痞寒於此但當診其脈證察陰虛陽虛而補益之一切破氣消導之藥不可用也夫四肢百骸皆受氣於胸中氣血虛則周身浮腫亦如中焦之氣斷續不行留結而為脹滿痞塞也於此亦當審其氣虛血虛而補益之浮腫自消一切消腫利水之,藥不可用也
白話文:
腎虛導致水液泛濫形成痰,是因為腎中的陽氣虛弱。陽氣虛弱,所以水液會向上溢出;如果是陰虛,則會出現只升不降的狀況,咳嗽吐出的痰和口水會非常不同,兩者的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
火之所以會潛伏下去,多半是因為陰虛,沒有辦法去駕馭陽氣,正如經典所說「陰脈不足,陽往乘之」。所以只要能滋養一分的陰氣,就能夠托出一分的火氣。就像瘧疾,病邪稍微消退,正氣開始恢復時,口舌反而會長瘡;又像是傷寒,口渴是因為病要好的徵兆,道理是一樣的。
朱丹溪說的陰不足的理論確實精闢,所以應該要滋養陰氣。然而道家又說純陽,喜愛陽氣而厭惡陰氣,卻不知道陰陽不可偏盛,也不可偏衰,兩者和諧無間才是真氣,真氣就是生命力。人能夠活動不衰退,都仰賴陽氣,然而要滋養陽氣,又完全仰賴陰氣,就像魚離不開水一樣。所以陰氣在內,是陽氣的守護者。然而陰氣如果虧乏一分,陽氣就會脫出一分,如果陰氣完全耗盡,孤獨的陽氣就會飛散而去。善於養生的人,外邪不會侵犯,內在的情緒也不會波動,飲食清淡,不讓火氣滋生,陰氣就能保全,陰氣保全,陽氣就會相抱,四肢百骸都會充滿陽氣。所以說純陽,如果不懂這個道理,而一味地滋養陽氣來求得生存,經典說「有陽無陰,謂之厥陽」,怎麼能存活呢?瘧疾的寒熱,應該要知道這三種情況的區別:第一種是因為有形的積滯留在中焦,中焦的氣是負責運行營衛的,因為受到有形物質的阻礙,營衛不能得到氣的滋養而虛弱,衛氣虛弱就會怕冷,營氣虛弱就會發熱;第二種是因為暑邪被陰寒所束縛,在表半裡之間,一天之內發作,偏向陰虛就會陰氣盛而陽氣虛,偏向陽虛就會陽氣盛而陰氣虛,陰虛就會發熱,陽虛就會怕冷;第三種是因為氣血兩虛,氣虛就會怕冷,血虛就會發熱。凡是疾病出現寒熱,都逃不出這三種情況。
關於氣血虛弱導致怕冷發熱的說法,應該在瘧疾的寒熱條目下仔細分辨。
氣不足,中焦的氣就會斷斷續續,不能運行而凝結成脹滿痞塞;血不足,就不能將陽氣吸納到下方,中焦的氣也會斷斷續續,不能運行而凝結成脹滿痞寒。遇到這種情況,應該要診斷脈象和症狀,分辨是陰虛還是陽虛,然後加以補益,一切破氣消導的藥物都不能使用。四肢百骸的氣都來自胸中,氣血虛弱就會導致全身浮腫,就像中焦的氣斷斷續續不能運行,留滯凝結而成為脹滿痞塞一樣。遇到這種情況,也應該要審視是氣虛還是血虛,然後加以補益,浮腫自然會消退,一切消腫利水的藥物都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