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秘旨》~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明知逆順正行無間

嘔衄血不止有當下之者人皆知血出下核為順故,其法應施於妄逆之際也不知血之妄逆皆因於火治火必用苦寒苦寒之藥能令血凝而不流,血不流則氣逆嘔逆豈能止乎縱使得藥而止瘀血之患作矣所以用苦寒下之俾火降而瘀血不留斯一舉而兩得也

按嘔衄用苦寒下之是逐瘀血也然不苦慎用,苦寒無使血瘀不愈於下之,乎

白話文:

[明瞭氣血運行的正逆,行動便無阻礙]

嘔吐和鼻出血不止時,人們都知道讓血液往下排是順理成章的處理方式。因此,在異常出血的時候,應該採取這種辦法。但很多人不知道,異常出血都是由於體內火氣過旺所引起的。治療火氣,必須使用具有苦寒屬性的藥物。這類藥物能讓血液凝固,不再繼續流出。如果血液不再流失,那麼因氣血逆行導致的嘔吐和異常出血又怎麼能停止呢?即使通過藥物暫時止住出血,也會留下淤血的問題。因此,我們應當使用具有苦寒屬性的藥物來降低體內的火氣,同時確保淤血不會滯留體內。這樣一來,既能降低火氣,又能避免淤血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補充說明:在處理嘔吐和鼻出血時,使用具有苦寒屬性的藥物來消除淤血。然而,使用此類藥物時必須謹慎,避免過度使用導致淤血在體內無法順利排出,反而加重病情。

2. 推本陰陽

表之陽附於津液大汗亡津液故曰亡陽里之陽附於腎水房勞損陰精故曰脫陽不然津液與精皆陰類何以陽名

溫瘧風溫悉是冬不藏精之人其寒直中少陰至春因溫而發病雖有輕重之不同而致病之由則一也內經仲景未詳其治而但有其論後人因其論而彷佛其治總不外甘寒以救,腎辛涼以祛溫獨不思腎虛者腎中之元陰元陽虛也此法施之於陰虛之人則可施之於陽虛之人其可乎人但知冬不藏精謂陰虛也不思陰既虛矣陽豈能安其位乎況兩腎中一點真陽命曰守邪之神風寒直中少陰多由神不能守此等又可以前法治乎安得起仲景於九原而細商至當不易之理也

老人陰者十常八九陽虛者百無一二天地古今之理亦然試觀古人敦厚和平陰之體也今人尖銳躁急陽之體也世道漸漓亦指此敦厚和平之陰氣漸漓耳審此則古方治今病端有不可執者至論進陽退陰進君子退小人若易之喜復而惡剝此陽蓋指生髮之氣陰指肅殺之氣又非謂人身日用消長之陰陽也

按老人陰虛者固有陽虛者更多有服參耆附桂而日不容已始長年安保者則何故耶是說當論活些勿執

寒熱人身中之陰陽耳治則為陰陽乖則為寒熱

衛屬陽其氣慄悍故行速營屬陰其氣靜翕故行遲瘧邪之間一日及連二日發者邪之著於營也如周天之數日行過之月行不及亦是陰陽遲速之分耳生我者非他五運之氣也死我者非他亦五運之氣也故有五臟即具五行及邪之所湊或真氣本虛或他臟薄乘則各呈其象而為病以脈言之如真臟脈見即與之決死期燒針益陽損陰今時陰氣漸漓盡從火化燒針一法多不效匪無其傳也時世異也即岐伯生於今之時亦當舍燒針而從事湯液矣治病有失之漸者見病治病是也有失之深者誅伐無過是也推本陰陽萬舉萬當

按陰陽本乎日月循環以陽主動陰主靜合五運之氣化包合五行之盛衰生剋制化各呈其象分布五臟應乎世運可以明虛實辨表裡別營衛以參周天之數日月盈虛消長之理皆在其中矣

白話文:

[推本陰陽]

在古代醫學觀念中,認為人體表面的陽氣依附在津液上,大量出汗導致津液流失,因此稱作「亡陽」。而體內的陽氣則依附在腎臟和水房,過度勞累損傷了陰精,所以被稱為「脫陽」。然而,津液和精都屬於陰的範疇,為什麼會以陽來命名呢?

像溫熱的瘧疾、風溫等疾病,通常發生在冬天未能好好保養精氣的人身上,寒冷直接侵入少陰部位,到了春天因溫暖而發病。儘管病情輕重不同,但致病的原因是一樣的。內經和張仲景雖然沒有詳細描述治療方法,但他們的理論提供了治療的線索。後人根據這些理論,大致上採用了甘寒的藥物來滋補腎臟,使用辛涼的藥物來驅除溫熱。然而,人們忽略了腎虛不僅僅是腎臟中的陰虛,同時也可能伴有陽虛。這種治療方法對於陰虛的人或許有效,但對於陽虛的人來說,是否同樣適用呢?人們往往只想到冬天未能保養精氣表示陰虛,卻忽略了陰虛之後,陽氣是否還能穩定地存在?尤其是對於那些風寒直接侵入少陰的人,是否可以使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呢?這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張仲景的理論,進一步探討更恰當且不變的治療原則。

對於老年人而言,陰虛的情況固然存在,但陽虛的情況更加普遍。從古至今,天地間的自然規律也是如此。觀察古人敦厚平和的特質,這正是陰的表現;而現代人尖銳急躁的特質,則是陽的表現。社會道德逐漸淪喪,也正反映了敦厚平和的陰氣正在逐漸消失。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明白為何古老的療法在今日未必完全適用。談到進陽退陰,進君子退小人,這在《易經》中指的是喜愛復卦而厭惡剝卦,其中的陽指的是生長發育的力量,陰則代表肅殺的力量,並非單純指人體日常活動中的陰陽平衡。

對於老年人而言,確實存在陰虛的情況,但更多的是陽虛的問題。服用人參、黃耆、附子、肉桂等補藥,似乎成了每日不可或缺的選擇。然而,為何會這樣呢?這需要我們深入探討,不要固守舊有的觀念。

寒熱是人體中的陰陽表現,治療得當就是陰陽調和,失調就會表現為寒熱。

衛氣屬陽,性質強烈,所以流動迅速;營氣屬陰,性質靜止,所以流動緩慢。瘧疾每隔一天或連續兩天發作,這是因為邪氣影響到了營氣。如同太陽和月亮的運行週期,太陽行進速度快,月亮行進速度慢,這也是陰陽快慢的區別。維持生命的並非其他,正是五行運轉的氣息。而導致死亡的,同樣也是五行運轉的氣息。因此,五臟與五行相對應。當邪氣侵襲時,可能是因為真氣本身虛弱,或者受到其他臟腑的影響,從而呈現出不同的病症。例如,通過脈診,如果發現真臟脈象,就可以預測死亡的時刻。燒針增陽減陰的療法,如今由於陰氣逐漸消失,大多數情況下已經不再奏效。這並非缺乏傳承,而是時代背景的改變。即使岐伯生活在現代,他也會放棄燒針,轉而使用湯藥。治療疾病時,有些失誤是漸進性的,如見病治病;有些失誤則是深刻的,如過度治療。如果能夠理解陰陽的根本,就能萬事萬當。

陰陽的原理源於日月的運行,以陽主動,陰主靜,結合五行運轉的氣化,涵蓋了五行的盛衰、生剋、制化,各自呈現出不同的現象,並分配到五臟之中。它們與世運相呼應,可以幫助我們明確虛實、辨別表裡、區分營衛,參照天體運行的週期,理解日月盈虧消長的原理,所有這些都在陰陽的範疇之中。

3. 脫陽遺精

永樂戊子夏,郁文質遘遺精之疾,形體羸,兼以痰喘交作,日夕不能體息。遍召市醫治之,轉劇。後乞余診之,視告其致病之由,陽脫也。幸及治之,緩則死矣。非大料重劑,則不能瘳。

於是用附子、天雄為君,佐以人參、於朮、雲苓。日加數服,夜則減半。自秋徂冬,所服附子約百餘雙,餘藥不計,厥疾乃瘳。

按真陽離根,勢已危急,故進大劑陽藥,晝夜頻食,方獲挽回元陽於將離之際。然非真知灼見,豈能立起沉疴?所以名醫異於庸俗者哉!

白話文:

在永樂年間的戊子夏季,有位名叫鬱文質的人罹患了遺精的疾病,他的身體非常瘦弱,還伴隨著痰多和喘息的症狀,晝夜都無法好好休息。他請來了城裡的醫生為他治療,但病情反而更加嚴重。後來,他請求我為他診斷,我告訴他,他之所以生病是因為陽氣脫離所致,幸虣及時治療,如果再晚些,就會有生命危險。如果不用大劑量的藥物,病情恐怕難以改善。

因此,我使用附子和天雄作為主要藥材,輔以人參、白朮和雲苓。白天增加藥物的服用次數,而晚上則減少一半的劑量。從秋季到冬季,他服用的附子已經超過一百對,其它藥物更是不計其數。終於,他的病才得以痊癒。

這是因為真陽即將離開身體,情況非常危急,所以必須大量地服用藥物,日夜頻繁地進食,才能在真陽即將離開的那一刻挽回。然而,如果不是有著真實的知識和洞察力,又怎能快速地治療這種深重的疾病呢?這就是為什麼名醫會與一般庸俗的醫生不同吧。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歡迎隨時向我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