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秘旨》~ 卷下 (6)
卷下 (6)
1. 國朝醫學
今世之業醫者,挾技以診寮者則有之矣,求其從師以講習者何鮮也?我太祖內設太醫院,外設府州縣醫,而學為為名,蓋欲聚其人以教學,即成功試之,然後授以一方衛生之任,由是進之以寫國醫,其嘉惠天下生民也至矣。某嘗考
考成周所以謂之醫師,國朝所立為醫學之故,精擇使判以上官,聚天下習醫者,俾其之養之,讀軒岐之書,研張系之技,試之通而後授之職,因其長而專其業,績其事以制其祿,則天下之人皆無夭閼之患,而躋仁壽之域矣,是亦王者仁政之一端也。
承三世何其惑歟?噫!古之豪傑自振者,不能悉舉,若李東垣、朱丹溪、滑伯仁、戴原禮輩,皆非世傳而精造醫術,屢起危殆,著書立言為後進模範,初不聞其父子相傳也。是如醫在讀書而不在於三世明矣。
白話文:
現在社會上的醫生,雖然他們都帶著自己的醫術來診治病人,但要找那些真正跟隨老師學習,並深入研究醫學的人卻很少。我們的太祖在內設立了太醫院,在外則在各府、州、縣設置醫學教育機構,目的就是希望匯聚這些醫學人才,進行系統的教學,經過考覈合格後,再讓他們擔任一方的衛生責任,由此晉升為國家級的醫生,這對天下的百姓來說,實在是一大福祉。
我曾經研究過成周時代的醫師制度,和我們國家建立的醫學教育制度。在精心選擇下,由判以上的高級官員負責,匯聚全國的醫學學生,讓他們深入學習黃帝和岐伯的醫學理論,研究張仲景的醫術,只有在通過考試後才能被授予職位。根據他們的特長來專注於特定的醫療領域,根據他們的工作績效來制定他們的薪資,這樣一來,天下的人民就都能免於早逝的風險,進而進入長壽的生活環境。這也是帝王施行仁政的一種表現。
然而,有些人認為醫術應該由家族代代相傳,這是多麼的荒謬啊!過去的醫學界的豪傑,如李東垣、朱丹溪、滑伯仁、戴原禮等人,他們都不是靠家傳,而是憑藉自己的努力,精進醫術,多次挽救垂危的病人,並且撰寫著作,成為後人的楷模,他們的成功並不是因為父親將醫術傳給兒子。由此可見,醫術的高低在於個人的學習和理解,而不在於是否世代相傳,這是顯而易見的。
2. 寒因熱用熱因寒用
當聞封門仰同知璇性嗜方書,凡遇家人有病,自聞治。其姊六月間勞倦中暑,自用六和湯、香藿飲之類,反加虛火上升,面赤身熱。
後邀劉宗序診視,六脈疾數,三部豁大而無力。劉曰:「此病先因中氣不足,內傷瓜果生物,致內虛發熱,非六和、香藿所能治療。況夏月伏陰在內,重寒相合,此為陰盛隔陽之症,急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三錢,煨乾姜一錢同煎,置冰中浸冷服之。」
其夜得熱寐,至天明微汗愈,仰拜謝曰:「伏陰之說已領教矣,但不解以藥冰之何也?」劉曰:「此即內經『熱因寒用,寒因熱用』之義,何難之有?」仰大歡服。
按此症知中氣不足者,因診六脈疾數,其要在三部寄豁大而無力,以獲其受病之源。用補中益氣湯加姜附,健運中宮,使脾陽旺而宿滯自消,其用冰浸冷服,乃用經旨,亦巧思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標題:[利用相反性質來治病]
內容:有個人名叫封門仰,他喜歡研究醫學書籍。一次他的姐姐在六月間因過度疲勞加上中暑,他就自己開了六和湯、香藿飲等藥物給她服用。但結果反而讓姐姐出現虛火上升,臉紅、身體發熱的情況。之後,他們請來醫生劉宗序來診斷。劉醫生檢查後發現,姐姐的脈象快速且無力,顯示她體內中氣不足,因為吃了太多生冷的瓜果導致體內虛弱並發燒。六和湯和香藿飲對於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況且在夏季,體內本來就藏有寒氣,如果再遇到寒涼的環境,就會形成陰盛隔陽的症狀。於是劉醫生決定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三錢的附子和一錢的乾薑來煎煮,然後放在冰中冷卻後服用。當晚,封門仰的姐姐睡了一個好覺,到第二天早上,她微微出了汗,病情就好轉了。
封門仰對劉醫生表示感謝,同時也表示對「伏陰」這個理論的理解,但他不明白為什麼要用冰來冷卻藥物。劉醫生解釋,這就是《黃帝內經》中的「熱因寒用,寒因熱用」的道理,並沒有什麼困難的地方。封門仰聽了後非常開心,深感佩服。
從這個病例可以知道,當診斷出中氣不足的情況,主要看的是脈象快速無力的特徵。治療上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薑和附子,可以強化脾胃的功能,讓體內的陳年積滯得以消除。而將藥物放在冰中冷卻再服用,則是巧妙地運用經典的治療原則。
3. 沖為血海
《甲乙經》曰:丈夫以右為命門,左為腎;女子以左為命門,右為腎。無求子曰:男子得陰以生,先生右腎;女子得陽以長,先生左腎。是以女右手命門為子宮,左手腎為血海。二說不同,何也?
張潔古云:婦人皆左為腎,右為命門;男子主藏精者,氣海也;女子主擊胞者,血海也。所主者異,受病則一也。此說當為定論。《靈樞經》曰:沖為血海,任主胞絡。血海者,衝脈也。
白話文:
《甲乙經》中提到,男子的右側是命門,左側是腎;而女子的左側是命門,右側是腎。在生育方面,男子因陰而生,首先形成的是右腎;女子則因陽而長,先形成的則是左腎。因此,女子的右手邊的命門實際上指的是子宮,左手邊的腎則被視為血海。
然而,這兩種說法似乎有些矛盾,這是為什麼呢?張潔古指出,婦人的左側是腎,右側是命門。男子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氣海便是他的主要部位;而女子的主要功能是孕育,血海就是她的主要部位。雖然他們的主要功能不同,但受到疾病影響的方式卻是一樣的。這種解釋應該是確定的結論。
在《靈樞經》中寫到,衝脈被視為血海,而任脈則主宰著胞絡。血海,也就是衝脈。
4. 胃家濕熱
近也,方書惟戴元禮《證治要訣》議論切當,有益後學。但其間有云:「諸血藥中,半夏、陳皮自不可少。」余竊疑之,半夏性燥,功能去濕健脾,古人發渴者尤且禁用,恐其性燥捐損耗血分耳。惟氣證發渴者,不在此例。
當時元禮必因好酒之人,胃氣濕熱而致吐血者,用之則宜。若云「諸血藥中,自不可少」,恐非元禮之言,或門人誤記之耳。
按半夏性燥,功能勝濕健脾,古人發渴者所當禁用,以其性燥,有耗損營血之虞。或謂嗜酒者,胃有濕熱而用之則宜,若無濕熱,猶當禁之。今特揭明其旨。
白話文:
對於胃部濕熱的問題,近代的醫書中,戴元禮在《證治要訣》中的討論確實切合實際,對後世學習中醫的人頗有幫助。但在他的書中有提到,在各種治療出血的藥方中,半夏和陳皮是不可或缺的成分,這點讓我有些懷疑。
半夏的本性燥烈,主要功能是去濕健脾,古人認為,口渴的人應該避免使用半夏,因為它的燥性可能會損耗血液。但是,如果是由於氣血問題導致的口渴,就不在此限。我想,當時戴元禮可能是針對那些過度飲酒,導致胃部濕熱而出血的人,才會推薦使用半夏。但若說在所有治療出血的藥方中,半夏都是必要的,這可能並非戴元禮的原意,或許是他的門徒誤記了。
根據我的理解,半夏的性質燥烈,能勝濕健脾,但對於口渴的人來說,應該避免使用,因為它可能會消耗營養和血液。有人認為,對於嗜酒者,他們的胃部可能有濕熱,使用半夏是適合的。但如果沒有濕熱的情況,還是應該避免使用。現在,我特別將這個觀點清楚地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