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秘旨》~ 卷上 (2)
卷上 (2)
1. 治病必求其本
治病當知標本矣,然猶不可不知標中之標,本中之本。如脾胃虛而生濕熱,是虛為本,濕熱為標也。至濕熱下流,膀胱之氣化不利,是濕熱為標,氣不利為標中之標。至氣化不利,逆而上行,嗌塞喘逆,又標中標之標也。
推此而逆求之,則本中之本亦可得矣。
白話文:
治療疾病應當知道根本與枝節,然而還不能不知道枝節中的枝節,根本中的根本。例如脾胃虛弱而產生濕熱,虛弱是根本,濕熱是枝節。到了濕熱向下流注,造成膀胱氣化功能失常,這時濕熱就成了枝節,而氣化不利則是枝節中的枝節。再到氣化不利,向上逆行,導致咽喉阻塞、呼吸喘促,這又是枝節中的枝節的枝節了。
由此反向推求,那麼根本中的根本也可以找到了。
2. 陽旺生陰氣不足亦令人口乾而津液不通
喘而短氣須別寒熱虛實分類治之至於哮則素受害痰火為風寒所束而發但看其人之強弱用藥輕重可耳
肺本金寒水冷之臟然既已汗吐下損其津液而成肺痿矣豈清涼之品所能復其津液乎此仲景之竟用桂枝人參薑棗所宜詳究也
火與痰本氣與津液也無病則為氣與津液有病則為火為痰然致病之由不過內傷外感有餘不足求其本而治之則痰消火滅故曰見痰莫治痰見熱莫治熱者以此
內傷外感悉能致勞苟不察其虛實但施養陰清熱之套劑則虛者未必受補南昌實者愈實矣
失血證畢竟熱者多世有用寒涼而反劇者蓋有氣虛之火有血虛之火耳衛氣上逆有上焦之陽不足而陰氣上乾者有下焦之陰不足而陰火上逆者有脾胃之濕熱下流而肝腎之氣不能固守於下者俱挾衝脈故耳
邪火內熾陽事反痿苦寒瀉之陽事勃然火與真陽勢不兩立如此世人以助火之劑冀回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所謂虛風者似風非風也然亦有陰陽之別陰虛是熱則生風陽虛是陽氣不前衛外
衛為陽陽虛不能衛外故中風風為陽邪以類相召故也但飈陽邪既中之後每多顯陽熱之症此不可不推求其受病之本而務從事於見病之標也
諸病皆治其本唯中滿與大小便不利當沼其標以證之危急不暇為本計也余謂系實證則不難消導之通利之治其標可也若涉虛證其法可行乎仍當治其本
東方常實有瀉無補譾二一者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剛勁急速一者木火同居風乘風乘火勢火助風威皆毋贊其勝也若言其本則乙癸同源養血與滋陰並急
癲狂癇皆主於痰癲是虛而致痰狂是實而致痰癇是風而致痰虛實風為本痰皆為標也
痰在肺曰燥痰又曰氣痰以肺金為燥而主氣也燥為本氣為標其痰澀而難出見為證也往往胸膈阻塞關節不利不知者以辛香燥熱利其氣燥者益燥氣愈不利
肺虛咳者何也失共降下之令也從降基氣咳愈頻矣
黃昏咳多者是火故宜五味子而降之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上者肺也不得以香燥利氣
濕勝則濡泄當以燥劑治之然逆秋氣則傷肺冬為食泄此肺移熱於大腸之病若以溫燥治之是益其病也
渴固多熱然內外傷感內外傷感悉能令津液不得而渴須求其自
三陰結是水之本至肺氣不利發為浮腫喘嗽口乾小便澀腹滿黃汗身重不能轉側陰腫陰濕則又水之標也
寒邪在表鬱熱於經而令咳血衄血解表自愈麻黃杏子湯是也心肺有疾而鼻為之不利不必專主於風寒也
治病必求其本本者下為本內為本故上熱下寒但溫其而熱自降表寒裡熱但清其熱而寒自已然須加以反佐之藥以免格拒至於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先傷暑而後傷於濕之類又當相其輕重緩急而施治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
四肢無力動作衰乏虛也然邪客營衛則出入之道廢中焦有陰則升降之機窮亦能見證如此故曰無者求之
諸痛無補言氣逆滯也雖然壯者氣則愈怯者著而成病真氣虛乏之人諸邪易於留著著則逆逆則痛,刷之中不可無補養之品徒恃攻擊則正愈虛不能送邪外出邪愈著而痛無休止也遇斯疾者攻補兼施而不愈遂宜屏棄一世其要又在斷厚味遠房幃使邪無所助而正氣日勝然後佐以悚刷擊其惰歸病無孔不愈但邪氣方熾病者正在呻吟痛苦之時醫者教之以如此如此是猶子興氏教滕君以強為善鮮不以為迂闊而遠於事情者也又若脾胃亡液焦燥如割宜用真生脈陽澀陰弦而腹中急痛當用小建中湯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太息四肢厥冷發嗆心腹痛目不明瞭爪甲枯口面青宜補肝湯房勞過度腎虛羸怯之人胸膈間多隱痛此腎虛不能約氣虛不能生血之故氣血俱虛則凝滯而作痛宜用破故紙之類溫腎芎歸之類養血又胸痹痛有真陰虛而然者有元陽虛地氣上干而然者頭痛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腎虛者皆不可以無補也(芐地黃也)婦人因產去血過多腹中急痛是肝木無血以養宜當歸建中湯亦是痛而應補者
白話文:
陽旺生陰氣不足,也會導致口乾舌燥,津液運行不暢。
氣喘呼吸急促,需區分寒熱虛實,對症下藥。至於哮喘,大多是先天體質受痰火困擾,再受風寒誘發所致。治療時需根據患者的體質強弱,調整藥物劑量。
肺本屬寒涼之臟,若汗、吐、瀉過度損傷津液,導致肺痿,單用清涼藥物是無法恢復津液的。張仲景使用桂枝、人參、生薑、大棗的方劑,值得深入研究。
火和痰,本是人體的氣和津液。無病時為氣和津液,有病時則化為火和痰。致病原因不外乎內傷和外感,以及陰陽失調。治療要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消除痰火。所以說「見痰不治痰,見熱不治熱」,就是這個道理。
內傷外感都能導致身體勞損,如果不辨虛實,一味使用滋陰清熱的藥物,虛者未必能得到補益,實者反而會更加嚴重。
失血症多為熱證,但也有用寒涼藥物反而加重的病例,這是因為有氣虛生內熱,也有血虛生內熱的情況。衛氣上逆,有上焦陽氣不足,陰氣上亢者;有下焦陰氣不足,陰火上逆者;有脾胃濕熱下注,肝腎之氣不能固守者,這些都與衝脈有關。
邪火內盛,陽痿反不舉,用苦寒藥瀉火,反而會勃起。因為火和真陽互相矛盾,不能共存。世人用助火之藥想挽回真陽,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所謂虛風,看似風卻非風,也分陰陽虛實。陰虛則生內熱而生風,陽虛則陽氣不足,不能衛外而致風。衛氣屬陽,陽虛則不能衛外,所以容易中風。風屬陽邪,同類相引,所以容易中風。但陽邪中風之後,往往表現出陽熱的症狀,這一點不可不追究其致病的根本,而著重於治療其表面的症狀。
大多數疾病都要治療根本病因,只有中滿以及大小便不利等危急情況,才應先治標,以應急。如果是實證,則可用消導通利之法治療其標證;但如果是虛證,則此法行不通,仍需治本。
東方朔說「常實有瀉無補,譾二一者」,肝為將軍之官,性剛勁急速,如同木火同居,風助火勢,火助風威,皆應抑制其盛。若從根本上說,肝腎同源,養血與滋陰並重。
癲癇、狂躁都與痰有關,癲癇是虛證導致痰濁,狂躁是實證導致痰濁,癇證是風邪導致痰濁。虛實風為本,痰為標。
痰在肺中稱為燥痰或氣痰,因肺金主燥,又主氣。燥為本,氣為標,痰濁凝滯不易咳出,胸膈阻塞,關節不利。不知者用辛香燥熱之品,想通利其氣,結果反而使燥熱加重,氣機更不利。
肺虛咳嗽的原因是,肺氣失於降,導致氣不能下降,咳嗽加劇。肺氣下降,咳嗽就會好轉。
黃昏咳嗽較多,多為陰虛火旺,宜用五味子斂肺降火。
各種痿證、喘證、嘔吐,都屬於上焦(肺),不宜用香燥之品,以利其氣。
濕邪盛則濡泄,應用燥濕之法治療,但若逆於秋令,則傷肺;冬季瀉下,則傷肺。這屬於肺熱移於大腸之病,若用溫燥之法治療,反而加重病情。
口渴大多是熱證,但內外傷感都能導致津液不足而口渴,必須尋找其病因。
三陰結是水液的根本,肺氣不利,則導致浮腫、喘嗽、口乾、小便不利、腹脹、黃汗、身重不能翻身,陰腫陰濕是水液的標證。
寒邪在表,鬱熱在經絡,導致咳血、鼻出血,解表即可自愈。麻黃杏仁湯即此例。心肺有病,而鼻竅不利,不一定要單純治風寒。
治療疾病必須尋找其病根,下焦為本,內臟為本。上熱下寒,只要溫下焦,則上熱自退;表寒裡熱,只要清裡熱,則表寒自除。但須配合反佐之藥,以避免藥物產生抵觸。至於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先傷於暑而後傷於濕等情況,也應根據輕重緩急施治。
有則求之,無則求之,盛則責之。
四肢無力,動作衰弱,是虛證。但邪氣侵犯營衛,則氣血運行受阻,中焦陰氣不足,則升降功能失調,也能導致這種症狀。所以說「無則求之」。
各種疼痛,不單單是補益就能解決的,多半是氣逆滯塞。雖然體質強壯的人,氣血充盈,但若氣血運行不暢,也會生病。真氣虛乏之人,邪氣容易留滯,留滯則氣逆,氣逆則痛。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補益之品,只依靠攻邪,則正氣更虛,不能驅邪外出,邪氣更盛,疼痛不止。遇到這種疾病,應攻補兼施,如果還是不好,就應該暫時停止治療。其關鍵在於戒除厚味辛辣,遠離房事,使邪氣無處依附,正氣日益增強,然後再輔以攻邪之法,則疾病自然痊癒。但是,邪氣正盛,病人正在呻吟痛苦的時候,醫生卻教他這樣那樣,就像子興氏教滕君以強為善一樣,大多數人認為這是迂腐,脫離實際的。又如脾胃津液不足,燥熱如割,應當使用生脈散,補益心肺之氣,澀精止血;若腹中急痛,應用小建中湯;肝氣不足,兩脅下脹滿,筋急,太息,四肢厥冷,咳嗽,心腹疼痛,目不明,爪甲枯,面色青白,應用補肝湯;房勞過度,腎虛體弱之人,胸膈間隱痛,這是腎虛不能約束元氣,元氣虛弱不能生血的緣故,氣血都虛弱,就會凝滯而疼痛,應用破故紙等溫腎藥物,以及川芎、當歸等養血藥物;又如胸痹疼痛,有真陰虛者,有元陽虛,地氣上干者;頭痛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腎虛者,都不能沒有補益之品(如生地黃)。婦女因生產失血過多,腹中急痛,這是肝木無血滋養,應用當歸建中湯,這也是痛證而應該補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