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秘旨》~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治病必求其本

脾喜燥傷於寒濕,則不能消磨水穀,宜朮附以溫燥之。然脾陰不足,而谷亦不化,又不可以溫燥為治。有思慮傷脾,脾虛不能統血而失出者;有思慮傷脾,脾虛不能消穀而作瀉者;此皆以迴護中氣為本,勿治其標。有肺虛不能衛血,血溢妄行,隨氣出於鼻為衄,如動氣在右,汗之令衄是也。脾虛不能行津於三陰,胃虛不能行液於三陽,氣日以衰,脈道不利,其血悉從中積。此而欲消其留瘀,當以參耆監之。如胎已數月,忽動不止,有症痼害者,當下其症而胎自安。設不知此,僅知養血,是為癥瘕樹幟,養癰為患乎?意戊子冬,奉上命往視東宮妃張氏,經閉十月,腹脹如鼓。動眾醫皆以養血安胎治病,加劇。予診脈沉澀玄緊,無生氣,直斷為蓄血腹脹,疏桃仁承氣湯合抵當法。

方進,東宮怒甚,羈鎖禁中數日,疾益劇。命余從細復診,脈仍如前,疏前方進,並奏明。再三日,臣不敢疏方,逾二日,賞賚多珍。蓋妃服藥下瘀塊數斗,脹消腹平,逐釋罪而褒榮予,萬幸也。今特記之。

按:疑胎而下症,疏用峻劑,非詳細分辨,不能確有把握。惟盛氏兩疏峻下,是真知病源而不惑。若是者,不愧御醫一代之良工也。

火氣逆上,是肝腎之陰失其龍雷蟄伏之性而上逆者。至於胃中濕熱下流,又是邪氣乘其本,而陰氣反走於上,俾上焦之陽不伸,而肺中治節之令不行,故見為鼻塞胸滿、涎溢、惡寒戰慄之證。又咳嗽煩冤,是腎氣之逆也。其所以上逆之故,亦有此二者虛實之異。推此,則治痰必先降火之法,亦須識此二者虛實之異也。

又平脈法云: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迫促,站入胸膈。夫少陰脈不至,是先天元陰元陽受傷。腎者,先天也;脾胃者,後天也。先天既已受傷,則不能生乎後天,故脾胃之陰陽亦傷,不能運化水穀而生濕熱。濕熱下流,則膀胱之氣不行,濁氣因而上入。濁氣上入肺氣,便應脾氣愈滯,於是為痰為飲而腹脹。食為濁陰所乘,則為心悸怔忡。是腎之一臟病,而五臟六腑皆為之不寧。故養身莫妙於節欲也。若不知此,而但以行痰利氣為治,則燥痰傷其陰,利氣傷其陽,不坐困乎此?又專主腎虛而言也。

心腎不足,小便渾濁。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金衰則水涸,溺色變為黃赤。此皆正氣虛而生邪熱,當推原共本而補之。苟徒執水液渾濁,皆屬於火一語而施治,病安能愈?

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要知始受之熱,因穀氣不得升舉,擁而為熱。又火與元氣不兩立之熱,非實熱也。故在始受之時,已云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矣。病之矣,病之安得不為寒中耶?東垣衛任之火,傳之火,傳之督脈,挾太陽寒氣逆丙火,似失之鑿。

子母情牽,仇讎肆虐,或勝克乘薄之不一。又本臟脈其別者,或走他臟。他脈一臟病,往往挾他臟而見證者。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乘虛而入,是虛為本,邪為標。故去邪不可不加,以養正。此一註腳,人所同也。然亦有身體壯盛之人,暴受邪氣,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之類。本氣未必皆虛,受病之後,反顯虛象。若營衛受邪,則屈伸不利,動作衰乏;脾胃受邪,則四肢無力,惡食嘔混之類。此邪氣既湊之後,其氣必虛。是虛因邪而顯,邪為本,虛為標。斯時但當急去其邪,而正自復,不必顧慮其虛,用藥牽制。此一註腳,余所獨也。

白話文:

標題:[治療疾病必須尋求根本]

內容:[脾臟喜歡乾燥,當被寒冷溼氣傷害時,就不能消化食物,應該使用術附等藥物來溫暖和乾燥脾臟。然而,如果脾陰不足,穀物也不能被消化,這時就不能使用溫燥的方法來治療。有因爲思考過度傷害脾臟,導致脾虛不能控制血液而失血的情況;也有因爲思考過度傷害脾臟,導致脾虛不能消化穀物而腹瀉的情況。這些情況都應以保護中氣爲根本,不要只治療表面症狀。

如果肺部虛弱無法保護血液,血液會隨氣從鼻子流出,這就是鼻出血。脾虛無法將津液輸送到三陰,胃虛無法將液體輸送到三陽,氣力每天都在衰退,脈道不利,血液全部積聚在中間。如果想消除積瘀,應該使用參耆等藥物。如果胎兒已經幾個月,忽然劇烈運動不止,有疾病困擾,應該去除疾病,胎兒自然就會安全。

如果不知道這些,只知道養血,那可能會讓疾病像樹一樣生長,成爲更大的問題。我在戊子年冬天,奉命去看東宮妃張氏,她閉經十個月,腹部脹大如鼓。所有醫生都認爲應該養血安胎,但病情反而加劇。我診斷她的脈象沉澀玄緊,沒有生氣,直接判斷是積血造成的腹部脹大。我開了桃仁承氣湯,合抵當法。太子非常生氣,把我關在宮中數日。但是,病情更嚴重了,太子命令我再次詳細診斷。脈象依然如前,我堅持我的處方,並反覆向太子解釋。兩天後,太子賞賜我許多珍品。原來,王妃服用藥物後,排出了幾斗的積瘀,腹部脹大消失,腹部恢復平坦。太子赦免了我的罪,我感到非常幸運。現在特別記錄下來。

按理說,懷疑是胎兒而下症,使用強烈的藥物,如果不是詳細分辨,不能確定病情,只有盛氏兩次使用強烈下藥,這是真正瞭解病因,不被迷惑,這樣的醫生,無愧於一代御醫的稱號。

火氣逆上,是肝腎的陰氣失去其龍雷蟄伏的性質而上逆,至於胃中溼熱下流,是邪氣乘其本而陰氣反走於上,使上焦的陽氣無法伸展,肺部的治理節令無法運行。因此出現鼻塞、胸滿、口水溢出、惡寒戰慄等症狀,還有咳嗽煩躁,是腎氣的逆流。之所以出現逆流,有兩種情況,虛實不同。推斷出來,治療痰的方法首先應該是降火,這個方法也需要區分虛實的不同。

另外,平脈法說,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騰,氣迫促站入胸膈。少陰脈不至,是先天元陰元陽受傷,腎是先天,脾胃是後天。先天已經受傷,就不能生成後天,所以脾胃的陰陽也受傷,不能消化水谷,產生溼熱。溼熱下流,則膀胱之氣不行,濁氣因而上入。濁氣上入,肺氣便應脾氣溫滯,於是形成痰飲,腹脹,食物被濁陰所乘,就出現心悸怔忡。腎的一個髒病,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影響,所以養生最重要的是節慾。如果不知道這一點,只是以行痰利氣爲治療方法,那麼燥痰會傷陰,利氣會傷陽,怎麼能不困在這裏呢?這是專門針對腎虛來說的。

心腎不足,小便渾濁,中氣不足,尿便也會改變。金衰則水涸,尿色變爲黃赤,這些都是正氣虛而生邪熱,應當推原其本,然後補充它。如果只是抓住水液渾濁都屬於火這一句話,就去治病,怎麼能讓病好?

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開始受熱,最後傳寒。要知道,開始受的熱是因爲谷氣不得升舉,擁而爲熱,再加上火與元氣不兩立的熱,這並不是實熱。所以在開始受熱的時候,已經說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病之矣,病之安得不爲寒中耶?東垣衛任之火傳之火傳之督脈,挾太陽寒氣逆丙火,似乎有些牽強。

子母情牽,仇讎肆虐,或勝克乘薄,不一而足。本髒脈其別者,或走他髒他脈,一髒病往往挾他髒而見證者。

邪氣所湊,其氣必虛。邪乘虛而入,這是虛爲本,邪爲標。因此,去邪不可不加以養正。這是一個大家都同意的觀點。然而,也有一些身體強壯的人,突然受到邪氣侵襲,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之類,本氣未必都是虛的。受病之後,反而顯出虛象。如果營衛受邪,就會屈伸不利,動作衰乏。脾胃受邪,就會四肢無力,惡食嘔吐等。邪氣聚集之後,其氣必虛,這是虛因邪而顯,邪爲本,虛爲標。這時,只要緊急去其邪,正自復,不必顧忌其虛,用藥牽制。這是我獨有的觀點。

治療疾病應當知道標本,然而,還不可以不知道標中之標,本中之本。比如,脾胃虛而生溼熱,這是虛爲本,溼熱爲標。至於溼熱下流,膀胱之氣化不利,這是溼熱爲標,氣不利爲標中之標。至於氣化不利,逆而上行,嗌塞喘逆,這是標中之標的標。推斷這個道理,逆求之,就能找到本中之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