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不舉」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不舉是中醫對陽痿的稱呼,是指男子在有性欲的情況下,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堅,以致不能進行性交。不舉在中醫屬於“腎虛”範疇,是腎氣不足、精血虧虛所致。
不舉的症狀主要表現為:
- 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堅
- 性交時間短,不能滿足性伴侶
- 射精無力,精液量少
- 腰膝酸軟,疲乏無力
- 頭暈目眩,耳鳴耳聾
- 失眠多夢,健忘
- 面色萎黃,精神不振
不舉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
- 中藥治療:中醫認為不舉是由於腎虛所致,因此治療上以補腎為主。常用的中藥有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補陽還五湯等。
- 針灸治療:針灸可以通過刺激穴位,調節陰陽、疏通經絡,達到治療不舉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腎俞、命門、關元、中極等。
- 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可以通過熱療、電療、磁療等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陰莖勃起。
- 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針對器質性病變引起的不舉,如前列腺增生、陰莖海綿體硬化等,可以通過手術切除病變組織,改善陰莖勃起功能。
不舉是一種常見的男性性功能障礙,如果出現不舉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當歸四逆湯
- 1.《類證治裁》:「謂諸疝不離乎肝,以肝脈絡陰器故也。其曰:寒疝囊冷如石,陰莖不舉,《寶鑑》當歸四逆湯。水疝囊如水晶,濕癢出水,加味五苓散去朮,或腎氣丸。筋疝莖痛筋急,或挺縱不收,龍膽瀉肝湯。血疝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復元通氣散。氣疝上連腎,下及囊,因怒氣脹,氣疝飲。」
- 2.《雜病源流犀燭》:「至其曰寒疝,則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此蓋得之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臥風冷也(宜青木香元、當歸四逆湯),其曰水疝,則囊腫痛,或腫如水晶,或濕癢出黃水,或按小腹有水聲,此蓋得之於飲水醉酒入內,適遇風寒之氣,聚於囊中也(宜腰子散、秘傳茱萸內消散)。」
當歸芍藥散
- 1.《胎產心法》:「妊婦有因脾土為木邪所克,穀氣不舉,濕淫下流以滯陰血,而腹中㽲痛,當歸芍藥散主之。此與胎阻痛者不同,故君以芍藥一斤,瀉肝利滯;佐以芎、歸各三兩,補血止痛;茯苓四兩,澤瀉半斤,滲濕降於小便;白朮四兩,益脾燥濕。要知內外六淫,皆能傷胎成痛,不獨濕也。」
歸脾湯
- 1.《景岳全書》:「一、氣陷不舉而血不止者,宜補中益氣湯,或壽脾煎、歸脾湯主之。若微陷而兼火者,宜東垣加減四物湯主之。若氣大虛而大陷者,宜舉元煎主之。」
- 2.《不居集》:「—氣陷不舉而血不止者,宜補中益氣湯、壽脾湯、歸脾湯主之。若氣大陷而大虛者,宜舉元煎主之。」
五苓散
- 1.《雜病源流犀燭》:「至其所兼,有緣風痰者宜滌痰,有緣濕痰者清脾熱,有緣迷心竅者清心火,有緣風熱者清肝火,有緣虛火上炎者壯水之主,有緣虛寒厥逆者益火之原,各隨症兼治之(宜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八味丸、加味轉舌膏,隨所當用而施治)。四曰四肢不舉,脈緩大有力者,土太過也(宜平胃散、五苓散)。」
平胃散
- 1.《雜病源流犀燭》:「至其所兼,有緣風痰者宜滌痰,有緣濕痰者清脾熱,有緣迷心竅者清心火,有緣風熱者清肝火,有緣虛火上炎者壯水之主,有緣虛寒厥逆者益火之原,各隨症兼治之(宜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八味丸、加味轉舌膏,隨所當用而施治)。四曰四肢不舉,脈緩大有力者,土太過也(宜平胃散、五苓散)。」
逍遙散
- 1.《雜病源流犀燭》:「然至咽瘡失音,或尪羸,陽不舉,脈細無根,脈數不倫漸已成瘵而難救(宜逍遙散、坎離既濟丹)。陰虛所生病,為虛癆,吐痰白色,胃逆不思飲食,惡食,食不化,遺濁,便溏泄。然至泄不已,神瘁肉削,漸已成瘵而難救(宜人參養榮湯、三白廣生湯)。」
- 2.《沈氏尊生書》:「陽不舉,脈細無根,脈數不倫漸已成瘵而難救(宜逍遙散、坎離既濟丹。)陰虛所生病,」
十全大補湯
- 1.《簡明醫彀》:「有水竭火盈,耗損營血,宗筋失養而致,宜養血滋陰;有肥甘過享,脾土太實所致,宜三化承氣湯瀉,令陽虛土平可安,有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達四肢,故不舉,當十全大補湯隨證加味可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藥徵》:「麻黃附子細辛湯條,特云少陰病反發熱,而不舉餘證。為則按:六經也者,是後人之攙入,而非仲景之古也。所謂少陰病者,蜷臥、小便清利也。蜷臥者,惡寒甚也。惡寒者,水病也;仲景氏之治惡寒也,其用附子者居多。又其言曰: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也。由是觀之,惡寒之為水氣也明矣。」
茯苓澤瀉湯
- 1.《藥徵》:「茯苓戎鹽湯、茯苓澤瀉湯,各用茯苓半斤,以為主藥,而不舉茯苓之證。苓桂甘棗湯,亦用茯苓半斤,而有臍下悸之證。其他用茯苓為主藥者,各有悸眩瞤動之證。況於二方多用茯苓,而可無若證乎?其證脫也必矣。」
六味地黃丸
- 1.《醫方考》:「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宜此方主之。」
補中益氣湯
- 1.《景岳全書》:「一、氣陷不舉而血不止者,宜補中益氣湯,或壽脾煎、歸脾湯主之。若微陷而兼火者,宜東垣加減四物湯主之。若氣大虛而大陷者,宜舉元煎主之。」
- 2.《醫述》:「脾胃氣虛,而大便下血者,其血不甚鮮紅,或紫或黑,此陽敗而然,故多無熱證。蓋脾統血,脾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速宜溫補脾胃,以壽脾煎、理中湯、養中煎、歸脾湯;氣陷不舉而血不止者,宜補中益氣湯、舉元煎。」
- 3.《醫學研悅》:「《經》云:思則氣凝,氣凝則傷脾。怒則氣逆,氣逆則傷肝,肝木乘脾土則氣虛,而作滿悶。木曲直而作酸吐。於膈不快利,於食不美喜。皆由中氣不足所致。傷之之久,元氣漸弱,有由飲食勞倦,胃脘之陽氣不舉者,補中益氣湯主之。嗜欲傷脾,精耗而氣散者,六君子加坎離之劑以主之。」
- 4.《不居集》:「—氣陷不舉而血不止者,宜補中益氣湯、壽脾湯、歸脾湯主之。若氣大陷而大虛者,宜舉元煎主之。」
- 5.《醫學讀書記》:「陽虛者,氣多陷而不舉,故補中益氣多用參、耆、朮、草,甘溫益氣,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陰虛者,氣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黃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藥,味厚體重者,補陰益精,而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助之下降。氣陷者多滯,陳皮之辛所以和滯氣;氣浮者多熱,牡丹之寒所以清浮熱。」
小續命湯
- 1.《醫方集宜》:「一中風脈浮,惡風寒,拘急不仁,或肢廢不舉,治當汗宜用 小續命湯加減。」
舉元煎
- 1.《醫述》:「脾胃氣虛,而大便下血者,其血不甚鮮紅,或紫或黑,此陽敗而然,故多無熱證。蓋脾統血,脾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速宜溫補脾胃,以壽脾煎、理中湯、養中煎、歸脾湯;氣陷不舉而血不止者,宜補中益氣湯、舉元煎。」
菟絲子丸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小腹拘急,四肢痠疼,面色黧黑,唇口乾燥,目暗耳鳴,心忪氣短,夜夢驚恐,精神困倦,喜怒無常,悲憂不樂,飲食無味,舉動乏力,心腹脹滿,腰膝緩弱,小便滑數,房室不舉,股內濕癢,水道澀痛,小便出血,時有遺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