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18)
卷之二 (18)
1. 瘧疾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痎,老也。俗名三日瘧。)夏熱已甚,秋陽復收,兩熱相攻故為瘧。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對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悽愴之小寒,藏於脈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云云。)《內經》論瘧極詳,皆謂風寒暑濕之邪客於臟腑,致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併相移也。後人始論七情勞役,食積痰飲皆成瘧。所謂無汗要有汗,發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發散邪則升,葛、芎、蒼、柴胡之類;扶正氣謂小柴、桂枝,白虎、桂枝湯之類。猶傷寒有汗,用桂枝疏邪,實表之義。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夏季過度受暑,秋季就會得瘧疾,俗稱三日瘧。夏季酷熱,秋季陽氣收斂,兩種熱氣互相攻擊就會導致瘧疾。
皇帝問道:為何瘧疾一開始是發冷,之後才發熱呢?岐伯回答道:夏季過度受暑,大量出汗,毛孔張開,接著遇上夏季暑氣中夾雜的寒氣,這些寒氣就藏在經脈、皮膚中。秋季受到風寒侵襲,就會發病。寒屬陰氣,風屬陽氣。先受寒氣侵襲,再受風氣侵襲,所以先發冷後發熱。這種疾病會隨著時間發作,因此叫做寒瘧。
《內經》對瘧疾的論述非常詳細,都認為是風寒暑濕等邪氣入侵臟腑,導致陰陽上下交爭,虛實交替,陰陽互相侵蝕、互相轉移所致。後人開始論述七情勞役、飲食積滯、痰飲等因素也會導致瘧疾。
治療瘧疾,無汗的病人要使其發汗,以發散邪氣為主,同時輔以補氣;有汗的病人要使其止汗,以扶正氣為主,同時輔以發散邪氣。發散邪氣的藥物如葛根、芎藭、蒼朮、柴胡等;扶正氣的藥物如小柴胡、桂枝,白虎湯、桂枝湯等。這就像傷寒病人出汗,用桂枝湯疏散邪氣,以達到實表的效果。
)又謂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重者遠而緩,為痎瘧也。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緊發汗,弦遲宜溫。瘧不宜截早,欲速愈則邪氣閉塞,而成他證,為害匪細,有變水腫、鼓脹、諸毒等證。惟夏秋連日發邪瘧四、五次可截(如二、三日發及陰瘧,必先發汗散邪,勢輕,常山藥截亦可。)
主方,蒼朮,川芎,白芷,羌活,防風,葛根,柴胡(等分),甘草(減半)加薑、棗煎服。
白話文:
古人曾說,傷害較輕的情況通常會來得快且突然,而傷害嚴重的狀況則會來得慢且緩慢,這可能是瘧疾的症狀。瘧疾的脈象通常會表現為弦脈,如果弦脈帶有熱度,那麼弦脈會比較頻密;如果弦脈帶有寒冷感,那麼弦脈則會比較緩慢。對於弦脈,如果感覺緊繃,可能需要發汗治療;如果弦脈緩慢,則應採取溫暖的方法進行治療。對於瘧疾,不應過早使用截斷療法,因為如果想要快速痊癒而讓邪氣堵塞,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其危害不小,甚至可能導致水腫、腹脹、各種毒症等問題。然而,夏季和秋季連日發作四到五次的瘧疾是可以進行截斷治療的(例如,兩到三天發作一次或者陰瘧,首先必須使用發汗散來驅除邪氣,如果病情輕微,使用常山藥進行截斷治療也是可以的)。
主要方子為:蒼朮、川芎、白芷、羌活、防風、葛根、柴胡(等量),甘草(減半)。加入薑、棗一起煎煮服用。
無汗加紫蘇、細辛、荊芥穗、蔥頭;有汗加桂枝、檳榔、白芍、白朮(土炒)、茯苓,去蒼朮;連日發及午前,加黃芩;間日及下午、夜間,加當歸、白芍各八分,紅花、升麻各三分:有痰加陳皮、半夏;有食及不食、脹痛,加山楂、神麯、麥芽、青皮、陳皮、草果、砂仁;暑月加香薷、扁豆,兼服六一散;口大渴加石膏、知母、麥冬;痞悶加枳實、桔梗;寒、不熱加乾薑、官桂、良薑、白朮,去麻黃、葛根、柴胡、蒼朮;寒甚加附子;濕瘧,因雨濕身體,重痛,嘔脹,加豬苓、澤瀉、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去葛根、柴胡。服一、二帖後,服清脾飲加豬苓、澤瀉,分理陰陽,瘧自止。
白話文:
無汗者,可用紫蘇、細辛、荊芥穗、蔥頭;有汗者,可用桂枝、檳榔、白芍、白朮(土炒)、茯苓,去蒼朮。連日發作且在午前,加黃芩;間日發作且在下午或夜間,加當歸、白芍各八分,紅花、升麻各三分。有痰者加陳皮、半夏;有食積或不食、脹痛者,加山楂、神麴、麥芽、青皮、陳皮、草果、砂仁;暑月加香薷、扁豆,並服用六一散;口渴者加石膏、知母、麥冬;痞悶者加枳實、桔梗;寒而不熱者加乾薑、官桂、良薑、白朮,去麻黃、葛根、柴胡、蒼朮;寒甚者加附子;濕瘧,因雨濕身體,重痛、嘔脹者,加豬苓、澤瀉、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去葛根、柴胡。服一、二帖後,服用清脾飲加豬苓、澤瀉,分理陰陽,瘧疾自會停止。
若不止,惟處暑前一日一發於日間者,三四發之,後行截藥。若處暑後間日或三日一發於夜間者,先依方服二、三帖。天寒加麻黃,必令汗出。趲至日間,再宜主方加當歸、芍藥、生地、知母,少加升麻、紅花(酒洗),提至二日至一日,漸漸輕可。如汗多少食,身倦無力,或遷延日久,氣血兩虛;或小勞則甚,宜服八珍湯(方見虛損),或十全大補湯。猶有微熱,補藥加柴胡、黃芩、蒼朮、葛根之類,一補一發也。
久不已,四獸飲截之。久虛欲吐不吐者,宜藜蘆末水調服,以吐為度;或雄黃、瓜蒂、赤小豆各二分,研服可吐。
白話文:
如果發燒不止,只有在處暑前一天白天發作,一天發燒三四次,之後就應該用藥截斷。如果在處暑之後,隔天或三天晚上發燒,先按照方劑服用兩三帖。天氣寒冷就加麻黃,一定要讓病人出汗。如果發燒延續到白天,再按照方劑加當歸、芍藥、生地、知母,稍微加一點升麻、紅花(用酒洗過),逐漸調整到每天或隔天發燒一次,症狀慢慢減輕。如果出汗多或少吃飯,身體疲倦無力,或病情持續很久,氣血兩虛,或者稍微勞累就加重病情,就應該服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如果還有輕微發熱,補藥裡加柴胡、黃芩、蒼朮、葛根之類,一邊補身體一邊緩解發熱。
如果發燒很久沒有好轉,就用四獸飲截斷。如果長期虛弱想吐卻吐不出來,就用藜蘆末用水調和服用,以吐出來為度;或者用雄黃、瓜蒂、赤小豆各二分,研磨後服用,也可以吐出來。
清脾飲,治先寒後熱,熱多寒少,單熱不寒者。
黃芩,半夏,青皮,厚朴,茯苓,白朮(各一錢),草果(一錢),柴胡(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加生薑三片、黑棗一枚,水煎服。
人參養胃湯,治寒多熱少及單寒不熱者。
蒼朮(二錢),陳皮,厚朴(各一錢半),半夏,茯苓,草果,藿香,人參,炙草(各一錢),烏梅(一個),生薑三片,水煎服。
白話文:
清脾飲
功效: 治理先寒後熱,熱盛寒輕,單純發熱不寒的症狀。
藥材:
- 黃芩、半夏、青皮、厚朴、茯苓、白朮(各一錢)
- 草果(一錢)
- 柴胡(一錢五分)
- 甘草(五分)
用法:
- 加入生薑三片、黑棗一枚,水煎服用。
人參養胃湯
功效: 治理寒盛熱輕及單純寒冷不發熱的症狀。
藥材:
- 蒼朮(二錢)
- 陳皮、厚朴(各一錢半)
- 半夏、茯苓、草果、藿香、人參、炙草(各一錢)
- 烏梅(一個)
- 生薑三片
用法:
- 水煎服用。
七寶飲,治諸瘧。已服發表散藥,提上陽分,漸輕欲截。
常山,厚朴(薑製),青皮,陳皮,甘草(炙,減半),檳榔,草果(各一錢)
上酒、水各半,煎首汁,二汁露過夜。當發之日早重溫,先首汁,次二汁,面東服。
草果飲,治諸瘧通用。
草果,白芷,良薑,青皮,川芎,紫蘇,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加姜煎。亦寒瘧。
四獸飲,截虛瘧、久瘧。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減半),陳皮,半夏,草果
上加烏梅、薑、棗、鹽少許,拌醃少時,濕紙包煨,香熟煎服。
白話文:
七寶飲治瘧疾,適合已經服用過發表散,病情逐漸減輕,快要痊癒的人。方劑包括常山、厚朴(薑製)、青皮、陳皮、甘草(炙,減半)、檳榔、草果(各一錢),用酒水各半煎煮,取第一、二煎,第二煎隔夜。發病當天早上,先喝第一煎,再喝第二煎,面向東方服用。
草果飲適合各種瘧疾,由草果、白芷、良薑、青皮、川芎、紫蘇、甘草(炙,各等分)组成,每次服用五錢,用半碗水加薑煎煮。也適合寒瘧。
四獸飲可以截斷虛瘧、久瘧,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減半)、陳皮、半夏、草果組成,加入烏梅、薑、棗、少許鹽,拌醃片刻,用濕紙包起來煨熟,再煎服。
截瘧常山飲,治瘧,處暑前連日發四、五次後。
常山,檳榔,烏梅,草果,知母,甘草(炙),穿山甲(炮)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露一宿,臨發日前二時溫服。
黃耆鱉甲飲,治瘧疾久不愈,脅下痞滿,腹中結塊,名曰瘧母。
鱉甲(醋炙),草果仁,黃耆,白朮,白芍藥,厚朴(制),檳榔,橘紅,川芎,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烏梅一個,煎服。
白話文:
「截瘧常山飲」用於治療瘧疾,適用於處暑之前連續幾天發病四五次的人。
方劑包括常山、檳榔、烏梅、草果、知母、甘草(炙)、穿山甲(炮)。
每次服用五錢,用半盞水煎煮,放置一夜,在發病前兩小時溫服。
「黃耆鱉甲飲」用於治療久治不愈的瘧疾,伴隨脅下痞滿、腹中結塊,稱為「瘧母」。
方劑包括鱉甲(醋炙)、草果仁、黃耆、白朮、白芍藥、厚朴(制)、檳榔、橘紅、川芎、甘草(炙),各等分。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水、七片薑、一枚棗、一個烏梅煎煮服用。
瘴瘧,乃山嵐氣蒸,嶺南燥濕不常,人患血乘上焦迷悶,發有啞者,此實熱所致。宜涼膈散疏通大便;小柴胡湯加大黃,或平胃散、五苓散、二陳湯之類調之。
簡便方(截瘧),常山,草果,知母,貝母(各一錢,)好酒半鍾,浸過夜,天初明煎滾數沸,向東服。
七轉丹(連日發宜,三日發忌),巴豆(肉,研,五錢),麝香(五分,東方),白礬(五錢),白芷(二錢,西方),硫黃,雄黃(各五錢,中央),官桂(五錢),硃砂(一錢,南方)青黛(五錢),黑附(三錢,北方)
白話文:
瘴瘧是山嵐氣蒸、嶺南濕熱交替造成的。患者血氣上衝頭部,感到迷悶,甚至會說不出話,這是實熱造成的。可以服用涼膈散疏通大便,或搭配小柴胡湯加黃連,或服用平胃散、五苓散、二陳湯等藥物調理。
簡便方:常山、草果、知母、貝母各一錢,以半杯好酒浸泡一夜,清晨煎煮至沸騰,向東服用,可止瘧。
七轉丹:適合連續發作的瘧疾,三日發作的瘧疾忌用。巴豆肉研末五錢,麝香五分,白礬五錢,白芷二錢,硫黃、雄黃各五錢,官桂五錢,硃砂一錢,青黛五錢,黑附三錢。
上另研細末,各包。按方列淨盤預供神前,端陽午時潔誠拜禱,取五家粽尖和丸桐子大。每一丸發日五更綿裹塞鼻,男左女右,用過醋洗、曬藏,可愈七人。忌婦、喪、雞、犬。
痎瘧(三日一發:)由風寒感深,故發遲,必主方。減葛加蘇、檳、陳、半、蔥;冬加麻黃,食加楂、芽。大發汗,從頭至足不暢再汗,次柴葛解肌湯加陳、半、苓、檳;次清脾飲加豬苓、澤瀉、陳皮自止。如減輕未止,用酒煮常山等藥截無害;如不發汗,散邪,即用常山截,有一、二年尤腫脹而斃。單用參補亦閉門遂盜。虛老,參、術。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分別包好。依照藥方列好擺放在乾淨的盤子上,供奉在神明面前,端午節中午時分,誠心誠意地祈禱,取五家粽子的尖端和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清晨五點,用棉花包裹藥丸塞入鼻孔,男左女右,使用完畢後用醋洗淨,曬乾收藏,可以治癒七個人。忌諱婦女、喪事、雞、犬。
三日一發的瘧疾,是由於風寒侵襲,所以發病時間較晚,必須用藥治療。減少葛根,增加蘇葉、檳榔、陳皮、半夏、蔥;冬天加入麻黃,飲食中加入山楂、芽菜。大量出汗後,從頭到腳仍然不暢通,再次出汗,接著使用柴葛解肌湯,加入陳皮、半夏、茯苓、檳榔;接下來使用清脾飲,加入豬苓、澤瀉、陳皮,直至症狀消失。如果減輕症狀但未完全消失,可以用酒煮常山等藥物截斷病情,不會造成傷害;如果不出汗,散發邪氣,就用常山截斷,如果有一兩年還出現腫脹,就會死亡。單獨使用人參來補益,也會導致病情惡化,導致盜汗。虛弱的老年人,可以使用人參、黃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