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19)
卷之二 (19)
1. 霍亂
經曰: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飧泄、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並。是證雖因飲食過度,七情內傷,風寒濕熱外感,誠因暑火所致,發必夏秋(口大渴,轉筋,反戾,火也,病感於火,治從溫散。)蓋夏時腠理開豁,暑氣易入,或坐臥陰濕,當風取涼,風寒之邪,客於三焦,傳於脾胃,更傷飲食勞役。復感風寒外束,則內邪雜揉,陽氣不能外舒,變為鬱熱,致陰陽反戾,清濁相干。
陽氣暴升,陰氣頓墜,上下痞膈,邪客胃多吐,邪客脾多瀉。受邪淺乃得上下分為易治;若深者,邪恣中焦,上不得吐,下不得瀉,攪腹顛倒,揮霍撩亂,大痛危甚,此乾霍亂也(俗名絞腸沙。)急治則生,失治則死。多飲淡鹽湯(水二鍾,燒百沸,入鹽一撮,和河水二鍾,加生薑及皂角末少許,尤佳。
白話文:
古籍記載,當土氣不足時,風氣就會盛行,百姓容易出現腹瀉、霍亂,身體沉重、腹痛、筋骨酸痛等症狀。這些病症雖然可能是因為飲食過度、情緒內傷、風寒濕熱外感等因素引起,但其實都是暑火所致,通常在夏秋季節發作。口渴、抽筋、神志反常都是暑熱的表現,病因是感受暑氣,因此治療要溫和散寒。
夏季時人體毛孔張開,容易感受暑氣。如果長時間坐在潮濕陰涼的地方,或在風中吹涼,風寒邪氣就會侵入三焦,進而影響脾胃,加重飲食勞損。如果再受風寒外邪的阻擋,內邪就會與外邪相互交織,陽氣無法散發出去,就會轉化為鬱熱,導致陰陽失衡,清濁混雜。
陽氣上升過快,陰氣下降過急,就會出現胸腹痞悶、胃中邪氣上涌想吐、脾胃邪氣下瀉等症狀。如果邪氣入侵較淺,只影響上半身或下半身,則比較容易治療。如果邪氣深入中焦,既不能嘔吐也不能瀉下,就會出現腹痛翻滾、神志不清、疼痛劇烈等危重症狀,這就是乾霍亂,俗稱絞腸沙。及時治療就可以活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就會死亡。治療時要多喝淡鹽湯,可以用兩碗水煮沸,加入少許鹽,再加入兩碗河水,以及少許生薑和皂角末,效果更好。
)患人頻飲,必得吐或瀉,便是生機。次服煎藥。切戒米湯,一口入胃立死。轉筋者,手足攣縮,筋收入心腹者,死。男子急挽其陰囊,女子挽定兩乳,用鮮蓼一束煎;或鹽煎熱湯,淋漬腿足,筋攣處可舒;或以綿絮裹暖,飲溫薑湯,過一時與米湯。脈宜洪大,忌虛細。如大痛時,脈多伏,不宜漸遲(鹽湯吐瀉,不藥亦安。
)
主方,半夏,茯苓,蒼朮,陳皮,厚朴,豬苓,藿香,澤瀉,炙草,上薑、棗、枇杷葉煎服。
白話文:
病人如果一直想喝水,一定要吐出來或拉肚子,這才算是有生機。接著就可以喝煎好的藥。絕對不能喝米湯,喝一口就馬上會死。抽筋的人,手腳會蜷縮,筋縮進肚子裡就會死。男性要趕緊拉住陰囊,女性要拉住乳房,用新鮮的蓼草一束煎水;或者用鹽水煮沸,淋在腿腳上,筋攣的地方就能舒緩;也可以用棉花包起來保暖,喝溫薑湯,過一會兒再喝米湯。脈象要洪大,忌諱虛細。如果疼痛得很厲害,脈象大多會沉伏,不能慢慢變慢。如果只是用鹽水吐瀉,不喝藥也能痊癒。
主方:半夏、茯苓、蒼朮、陳皮、厚朴、豬苓、藿香、澤瀉、甘草,加上生薑、大棗、枇杷葉一起煎服。
手足厥冷加乾薑、官桂、良薑;冷極脈欲脫加人參、附子;怕寒加紫蘇、白芷;吐甚去藿香;腹痛加炒芍藥;少腹痛加吳茱萸(泡);心腹脹加木香、砂仁、大腹皮;轉筋加牛膝、木瓜、火煅石膏;食積加山楂、神麯、麥芽;心下痞加枳實、青皮;暑加香藿、扁豆;大渴欲水,水調六一散,微渴湯調;煩渴加麥冬、葛根;胃寒發呃加丁香、香附、茴香、良薑,去甘草;遠至他鄉、不伏水土而作,加木香、砂仁;瀉加白朮、山藥、烏梅;喘加蘇子、桑皮,去甘草。
白話文:
手腳冰冷,可以加乾薑、官桂、良薑;如果冷到脈搏快要停止,加人參、附子;怕冷加紫蘇、白芷;嘔吐嚴重就去除藿香;肚子痛加炒芍藥;小腹痛加吳茱萸(泡);心腹脹加木香、砂仁、大腹皮;抽筋加牛膝、木瓜、火煅石膏;吃太多加山楂、神麴、麥芽;心下痞塊加枳實、青皮;中暑加香藿、扁豆;口渴得厲害,用冷水調六一散,微渴則用溫水調;煩渴加麥冬、葛根;胃寒打嗝加丁香、香附、茴香、良薑,去除甘草;去到外地水土不服,加木香、砂仁;腹瀉加白朮、山藥、烏梅;喘不過氣加蘇子、桑皮,去除甘草。
藿香正氣散(方見卷末)
針刺十指甲盡處出血。先從臂復下,繩扎十指乃刺。及兩委中(穴在膝後腕中橫紋處。)先以冷水,從腿肚搭上,見紫點起針,或用瓷鋒刺出紫血。腹痛不止,炒鹽麩或灰砂包熨。痛甚,將面或布條作圈,放臍上,圓圈中放炒鹽,上以大艾炷三個,灸多壯,痛止為度。痛在上下對痛灸。
六和半夏湯,治霍亂吐瀉。
白朮,甘草,砂仁,杏仁,人參,半夏(制。各五分),藿香,赤茯苓,白扁豆(薑汁炒),木瓜(各一錢),香薷(二錢),厚朴(薑製,二錢)
白話文:
霍香正氣散的方子在卷末,針刺十指指甲盡處出血,先從手臂往下扎,用繩子綁住十指再刺。也可用針刺膝蓋後方橫紋處,先用冷水從腿肚往上澆,直到看到紫色斑點才刺針,或者用瓷片鋒利的邊緣刺出紫血。如果腹痛不止,可以用炒過的鹽麩或灰砂包敷在肚子上。如果痛得很厲害,可以用布條做成圓圈,放在肚臍上,圓圈中間放炒過的鹽,上面放三個大艾灸,灸到痛止為度。如果疼痛部位上下對稱,就在對稱的位置灸。
六和半夏湯可以治療霍亂吐瀉,由白朮、甘草、砂仁、杏仁、人參、半夏(制)、藿香、赤茯苓、白扁豆(薑汁炒)、木瓜、香薷、厚朴(薑製)組成。
上咀,作一服。姜三片,棗一枚,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木瓜湯,治霍亂吐瀉,舉身轉筋,入腹則悶絕。
紫蘇葉(十片),乾木瓜(一兩),吳茱萸(半兩),小茴香(炒),甘草(炙。各一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更用絲瓜葉搗,絞汁,河、井水和服。
藿苓湯,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霍亂轉筋,嘔吐瀉泄等證。
藿香,厚朴,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紫蘇,白芷,大腹皮,桔梗,半夏陳皮(各八分),肉桂,豬苓,澤瀉(各七分)
白話文:
上咀,製作成一服藥。用三片薑,一枚棗,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溫熱服下。
木瓜湯,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全身抽筋,以及腹痛悶絕的症狀。
將十片紫蘇葉、一兩乾木瓜、半兩吳茱萸(炒)、一錢小茴香(炒)、一錢甘草(炙)一同使用。
以上藥材加上薑、棗,用水煎服。再將絲瓜葉搗碎,絞汁,用河水或井水調和後服用。
藿苓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飲食不當、霍亂引起的抽筋、嘔吐腹瀉等症狀。
將藿香、厚朴、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紫蘇、白芷、大腹皮、桔梗、半夏陳皮(各八分)、肉桂、豬苓、澤瀉(各七分)一同使用。
上咀,一服。水二鍾,姜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簡便方,用良薑(半兩,)煎服。
又,枇杷葉(刷去毛),橘皮,棗、姜煎服。
又,桑葉搗汁一盞服(冬月煎湯。)
又,厚朴(薑汁浸,炒)為末,(二錢,)汲新水服。
又,丁香十四枚為末,服。或白羊眼豆為末,醋調服。垂死者,用生薑三兩,搗爛,煎湯一碗溫服。吐不止,梨枝葉一握煎服。
又,胡椒四十粒,滾白湯吞下。或枯礬一錢,白湯服。
白話文:
上咀方,服用一次,用兩杯水、五片薑煎煮八分,飯後服用。
簡便方,用良薑煎煮服用。
枇杷葉去毛,與橘皮、大棗、薑一起煎煮服用。
桑葉搗汁一杯服用,冬季可煎湯服用。
厚朴用薑汁浸泡後炒製成粉末,服用兩錢,用新水送服。
丁香十四枚研磨成粉末服用。也可以用白羊眼豆研磨成粉末,用醋調服。垂死之人,用生薑三兩搗碎,煎成一碗溫湯服用。嘔吐不止,用梨枝葉一把煎煮服用。
胡椒四十粒,用滾燙的白湯吞服。也可以用枯礬一錢,用白湯服用。
又,胡椒,綠豆(各四十九粒),研細,水煎服。口渴,為末,水調下。
大瀉肢冷:附子炮為末四錢,鹽三錢,水二鍾,煎溫服。
吐瀉不止:艾一把,水煎服。
乾嘔不息:用薤葉煎服。
轉筋:赤蓼(切,)三合,水煎服。或皂角末吹入鼻,取嚏。
筋攣:薏苡仁為末,連進數服。
筋痛:生薑或蔥(搗,炒),貼患處。
痢後轉筋:用羊眼豆葉一握,搗,醋煎服。
乾霍亂不得吐瀉:鹽湯未通,用小蒜一碗,水三碗,煮汁碗半服。
白話文:
胡椒和綠豆各取49粒,研磨成粉,用水煎服。口渴時,將藥粉研成末,用水調和服用。
腹瀉導致四肢冰冷時,用炮製後的附子研成粉末4錢,加鹽3錢,用水2鍾煎煮,溫熱服用。
嘔吐不止時,用艾草一把,用水煎服。
乾嘔不止時,用薤葉煎服。
抽筋時,將赤蓼切碎,取3合,用水煎服。也可以將皂角研成粉末吹入鼻中,使人打噴嚏。
筋腱攣縮時,將薏苡仁研成粉末,連續服用數次。
筋腱疼痛時,將生薑或蔥搗碎,炒熱後貼在患處。
痢疾後抽筋時,用羊眼豆葉一把,搗碎,用醋煎服。
乾霍亂無法嘔吐或腹瀉時,如果鹽湯無法通便,可以用小蒜一碗,水三碗,煮成半碗湯服用。
煩躁:蔥白(二十莖),大棗(二十枚),水煎汁服。
沙病:水紅花根,水煎服。
吐瀉後大渴:飲童便妙,漸少與黃米湯。
白話文:
煩躁:使用二十莖蔥白,二十個大棗,加水煮成汁後服用。
沙病:用水煎煮紅花根後服用。
吐瀉後感到極度口渴:喝兒童的尿液效果很好,可以逐漸減少至只喝黃米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