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徵》~ 卷下 (3)
卷下 (3)
1. 大棗
主治攣引強急也。旁治咳嗽、奔豚、煩躁、身疼、脅痛、腹中痛。
考證
十棗湯證曰:引脅下痛。又曰:咳煩、胸中痛。
葶藶大棗湯證曰:咳逆上氣、喘鳴迫塞。又曰:不得息。
以上二方,以大棗為君藥,一則十枚,一則十二枚。
苓桂甘棗湯證曰:欲作奔豚。
越婢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生薑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大棗皆十五枚。
甘麥大棗湯證曰:臟躁、喜悲傷。
以上一方,大棗十枚。
小柴胡湯證曰:頸項強。又云:脅痛。
小建中湯證曰:急痛。
大青龍湯證曰:身疼痛、汗不出而煩躁。
黃連湯證曰:腹中痛。
葛根湯證曰:項背強。
黃芩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桂枝加黃耆湯證曰:身疼重、煩躁。
吳茱萸湯證曰:煩躁。
以上八方,大棗皆十二枚。
上歷試此諸方。皆其所舉諸證,而有攣引強急之狀者,用大棗則治矣,不則無效也。且也十棗湯,大棗為君藥,而有引痛證,斯可以為徵已。
互考
甘麥大棗湯條,有喜悲傷證,此毒之逼迫也,故用大棗以治攣引強急,用甘草、小麥以緩迫急也。
苓桂甘棗湯條,有奔豚證,此其毒動而上衝,有攣引強急之狀者,故用大棗也;生薑甘草湯證曰:咳唾涎沫不止。為則按:若之人患,胸中有攣引強急之狀,故用大棗居多也。
為則按:仲景氏用大棗、甘草、芍藥,其證候大同而小異,要在自得焉耳。
辨誤
大棗養脾胃之說,非古也,不取焉。古人云:攻病以毒藥,養精以穀肉果菜。夫攻之與養,所主不同,一物而二義。如曾晰之於羊棗,好而食之是養也。如十棗湯,用大棗,惡而不避,是攻也。無他嗜好之品,而充食用,則為養也。而充藥物,則為攻也。十棗湯,大棗為君,而治攣引強急,豈以為養哉?
品考
大棗,漢種者為良。其品核小而肉厚也,不去核而銼用之。
白話文:
【大棗】
主要治療肌肉緊繃、抽搐的情況。同時對咳嗽、心悸、焦躁不安、身體疼痛、肋骨疼痛、腹部疼痛也有輔助療效。
根據研究,
在十棗湯的使用說明中提到,能緩解肋側疼痛。另外也指出,對於咳嗽和胸部疼痛有效。
在葶藶大棗湯的使用說明中指出,能緩解劇烈咳嗽、呼吸困難、喘鳴和胸悶。另外也提到,能讓人得以呼吸順暢。
在上述兩方中,大棗作為主要成分,一方用量為十顆,另一方則為十二顆。
苓桂甘棗湯的使用說明中提到,能防止心悸症狀。
越婢湯的說明未詳述。(詳細解釋請參閱《類聚方》)
生薑甘草湯的說明也未詳述。(詳細解釋請參考其他資料)
在上述三方中,大棗的用量均為十五顆。
甘麥大棗湯的使用說明中提到,能改善精神焦躁和情緒低落。
在這一方法中,大棗的用量為十顆。
小柴胡湯的使用說明中提到,能緩解頸部僵硬。另提及,能緩解肋骨疼痛。
小建中湯的使用說明中提到,能緩解急性的疼痛。
大青龍湯的使用說明中提到,能緩解全身疼痛和汗不出的煩躁感。
黃連湯的使用說明中提到,能緩解腹部疼痛。
葛根湯的使用說明中提到,能緩解頸背僵硬。
黃芩湯的說明未詳述。(詳細解釋請參閱《類聚方》)
桂枝加黃耆湯的使用說明中提到,能緩解身體疼痛和煩躁感。
吳茱萸湯的使用說明中提到,能緩解煩躁感。
在上述八方中,大棗的用量均為十二顆。
經過多次實驗這些處方,發現對於所列的症狀,只要有肌肉緊繃、抽搐的情況,使用大棗就會有療效,否則便無效。而且在十棗湯中,大棗作為主要成分,能緩解疼痛,這可以作為佐證。
相關研究,
在甘麥大棗湯的說明中提到,能改善情緒低落,這是因為毒性的影響,因此使用大棗來治療肌肉緊繃、抽搐,並使用甘草和小麥來緩解緊張。
在苓桂甘棗湯的說明中提到,能防止心悸,這是因為毒性向上衝擊,造成肌肉緊繃、抽搐的狀況,因此使用大棗。在生薑甘草湯的說明中提到,能緩解不停咳嗽和吐涎沫,對於有肌肉緊繃、抽搐的人,因此多使用大棗。
總結來說,張仲景使用大棗、甘草和芍葯,雖症狀相似但細微差異,關鍵在於自身理解。
糾正錯誤,
關於大棗能養胃脾的說法,並非古已有之,因此不予採信。古人認為,治病需用藥,滋補需食物、肉類、水果和蔬菜。治病和滋補的目標不同,同一物質有兩種不同的用途。例如,曾晰對於羊棗,喜歡就吃,這是滋補。而在十棗湯中,使用大棗,雖然不喜愛但仍使用,這是治病。如果沒有特別的喜好,只是當做食物來吃,那就是滋補。如果當做藥物來使用,那就是治病。在十棗湯中,大棗是主要成分,用於治療肌肉緊繃、抽搐,豈會是為了滋補?
品質研究,
大棗,漢朝種植的品質較好。其特點是核小而肉厚,使用時不必去核,整顆使用即可。
2. 橘皮
主治呃逆也。旁治胸痹停痰。
考證
橘皮竹茹湯證曰:噦逆。(噦者呃之謂也)
以上一方,橘皮二斤。
橘皮枳實生薑湯證曰:胸痹。(說在杏仁部中)
以上一方,橘皮一斤。
橘皮湯證曰:噦。
以上一方,橘皮四兩。
茯苓飲證曰:心胸中有停痰。
以上一方,橘皮二兩半。
上歷觀此諸方,主治呃逆也明。胸痹者,停痰者,其有呃逆之證,則橘皮所能治也。
品考
橘皮,近世間以柑子代橘皮,非也,可選用焉。真橘樹者,余觀之於和州春日祠前,於遠州見附驛也。
白話文:
【橘皮】
主要治療打嗝。同時也能輔助治療胸痛及痰滯不化。
根據歷史考據,
有一個處方是橘皮竹茹湯,用來治療打嗝。(噦,就是打嗝的意思)
這個處方裡,用了兩斤的橘皮。
另一個處方是橘皮枳實生薑湯,用來治療胸痛。(詳細解釋在杏仁的章節)
這個處方裡,用了壹斤的橘皮。
還有一個橘皮湯,也是用來治療打嗝。
這個處方裡,用了四兩的橘皮。
最後一個處方是茯苓飲,用來治療心臟和胸部有痰滯不化的症狀。
這個處方裡,用了二兩半的橘皮。
從以上的處方看來,橘皮的主要功能是治療打嗝。對於胸痛或痰滯不化且伴有打嗝的患者,橘皮都能發揮其療效。
品質考證部分,
現在有人會用柑子代替橘皮,這並不正確,選擇時應多加註意。真正的橘樹,我在和州春日祠前見過,在遠州的驛站旁也有看到。
3. 吳茱萸
主治嘔而胸滿也。
考證
吳茱萸湯證曰:嘔而胸滿。
以上一方,吳茱萸一斤。
品考
吳茱萸,無贗物。
白話文:
主要治療的是噁心嘔吐且胸部有飽脹感的情況。
經過查證,
在吳茱萸湯的適用症狀中提到:噁心嘔吐且胸部感到飽滿。
上述的處方中,吳茱萸的使用量為一斤。
品質考察
吳茱萸,並無偽造品。
4. 瓜蒂
主治胸中有毒,欲吐而不吐也。
考證
瓜蒂散證曰: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
又曰:心中滿而煩、飢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以上一方,瓜蒂一分。
品考
瓜蒂,宗奭、時珍,以為甜瓜蒂。試之,無寸效也。又有一種,名柿瓜。其種殊少,而其形如柿。又有一種,如柿瓜而皮上有毛者,其始皆太苦,而不可食也。及熟,則尤甜美,其蒂甚苦,有效可用。三才圖會,所謂青瓜也,本邦越前之產,是為良也。
白話文:
[瓜蒂]這藥材主要用於治療胸腔內有毒素,患者想嘔吐卻吐不出來的情況。
根據考證,瓜蒂散的症狀包括:胸口感覺硬塞,氣悶往上衝到咽喉,使呼吸困難;以及心裡感到飽脹且煩躁,明明餓了卻吃不下東西,這些都是因為胸腔有問題。
在這個處方中,瓜蒂的用量是一分。
關於瓜蒂的品種考察,宗奭和時珍認為是甜瓜的蒂。但實際上試用後,卻沒有任何效果。另有一種叫柿瓜的品種,種類很少,形狀像柿子。還有一種形狀像柿瓜,但外皮長有毛的,一開始味道非常苦,無法食用。等到成熟後,反而特別甜美,而它的蒂非常苦,卻有很好的療效,可以使用。在「三才圖會」中提到的青瓜,就是指這種瓜蒂,在我們這裡,越前地區所產的品質最好。
5. 桂枝
主治沖逆也,旁治奔豚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身痛。
考證
桂枝加桂湯證曰:氣自少腹上衝心。
以上一方,桂枝五兩。
桂枝甘草湯證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甘草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苓桂甘棗湯證曰:欲作奔豚。
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氣從少腹、上衝胸咽。
桂枝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五方,桂枝皆四兩。
桂枝湯證曰:上衝。又曰:頭痛發熱、汗出惡風。
苓桂朮甘湯證曰:氣上衝胸。
以上二方,桂枝皆三兩。
上歷觀此諸方,桂枝主治沖逆也明矣。頭痛發熱之輩,其所旁治也。仲景之治疾,用桂枝者,居十之七八,今不枚舉焉。
互考
桂枝甘草湯證曰:其人叉手自冒心。為則按:叉手冒心者,以悸而上衝故也;桂枝甘草附子湯條,無上衝證。為則按:此方桂枝甘草湯,而加附子者也。桂枝甘草湯條,有上衝證。然則此湯,亦當有上衝證,其脫此證也明矣。
桂枝附子湯,用桂枝多於桂枝加附子湯,而無上衝證,蓋闕文也。桂枝加附子湯條,猶有桂枝之證,況於此湯,而可無桂枝之證乎?
辨誤
範大成桂海志云: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之。陸佃《埤雅》云:桂猶圭也,宣導百藥,為之先聘通使,如執圭之使也。為則按:制字之說,範為得之,蓋以其所見而言之也。陸則失矣,蓋以臆測之,而強作之說也。不可從矣!
《傷寒論》曰:桂枝本為解肌,非仲景氏之意也。不取,此蓋注誤入本文者也。
宗奭曰:漢張仲景,以桂枝湯治傷寒表虛。是不善讀《傷寒論》之過也。《傷寒論》中間說表裡虛實,非疾醫之言也,蓋後人所攙入也。凡仲景之用桂枝,以治上衝也。桂枝湯條曰:上衝者,可與桂枝湯,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桂枝加桂湯條曰:氣從少腹上衝心。又按去桂加朮湯條曰:小便自利。
由是觀之,上衝則用桂,下降則否,斯可以見已。且虛實之說,仲景所言,不失古訓,而後人所攙入,則不合古訓。宗奭不善讀書,而妄為之說,過矣!
品考
桂枝,氣味辛辣者,為上品也。李杲以氣味厚薄分桂枝、肉桂。遂構上行下行之說,是臆測也,不可從矣。桂枝也,肉桂也,桂心也,一物而三名也。桂心之說,陳藏器、李時珍得之。
白話文:
【桂枝】
主要治療的是氣血逆衝的情況,同時也能輔助治療類似奔豚症的頭痛、發熱怕風以及汗出後身體疼痛等症狀。
查證發現,
在桂枝加桂湯的應用中,指出氣血從小腹處向上衝擊到心臟區域。在此方中,桂枝的用量是五兩。
桂枝甘草湯的描述中,患者會出現雙手交叉護住胸口,感到心悸想要得到舒緩的症狀。
至於桂枝甘草附子湯,其具體證狀並未詳述。(詳情請參照互考部分)
苓桂甘棗湯的證狀中,有出現類似奔豚症的跡象。
苓桂五味甘草湯的證狀則是氣血從小腹衝至胸和咽喉。
桂枝附子湯,同樣沒有具體的證狀描述。(詳情請參照互考部分)
以上五個方劑中,桂枝的用量都是四兩。
桂枝湯的應用中,指出治療上衝的情況,同時也能處理頭痛、發熱、汗出怕風等症狀。
苓桂朮甘湯的證狀中,氣血衝擊胸口。
以上兩個方劑中,桂枝的用量皆為三兩。
綜上所述,可以明確看出桂枝的主要作用是處理氣血逆衝的問題。而頭痛發熱等症狀,則是其輔助治療的部分。在張仲景的療法中,使用桂枝的比例高達七到八成,但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互考部分,
在桂枝甘草湯的描述中,患者會出現雙手交叉護住胸口的情況。這是因為心悸加上氣血上衝所致;在桂枝甘草附子湯的條目中,並未提及上衝的證狀。然而,此方是在桂枝甘草湯的基礎上再加入附子,而在桂枝甘草湯的條目中,是有提到上衝的證狀。因此,可以推斷此方也應該有上衝的證狀,只是遺漏了而已。
桂枝附子湯中,桂枝的用量比桂枝加附子湯還多,卻沒有提到上衝的證狀,這應該是文獻遺漏的問題。在桂枝加附子湯的條目中,仍然保有桂枝的證狀,那麼在此方中,又豈能沒有桂枝的證狀呢?
辨誤部分,
範大成在《桂海志》中提到:所有的樹葉脈絡通常都是一道縱線,只有桂樹葉有兩道如圭形的脈絡,因此「桂」字從「圭」來。陸佃在《埤雅》中提到:桂就像是圭一樣,能夠引導百藥,作為開路的使者。然而,這樣的說法是基於臆測,並非事實,所以不能採信。
《傷寒論》中有提到,桂枝原本的作用是解肌,但這並不是張仲景的原意。這個說法,應該是註釋誤植到原文中的。
寇宗奭曾說,漢朝的張仲景,用桂枝湯來治療外感風寒導致的表虛。這是他對《傷寒論》理解不足所導致的誤解。《傷寒論》中對於表裡虛實的描述,並非張仲景本人所寫,而是後人加入的。張仲景使用桂枝,主要是為了處理上衝的情況。在桂枝湯的條目中,提到:如果出現上衝的情況,可以使用桂枝湯,若無上衝的情況,則不適用。在桂枝加桂湯的條目中,提到氣血從小腹衝至心臟。另外,根據去桂加朮湯的條目,小便自行排出。
由此可見,對於上衝的情況,才會使用桂枝,否則就不適合。並且對於虛實的說法,張仲景的描述符合古訓,而後人加入的部分,則不符古訓。寇宗奭對於書籍的理解不夠深入,卻隨意評論,實屬錯誤!
品質考察部分,
氣味辛辣的桂枝,品質較佳。李杲根據氣味濃淡來區分桂枝和肉桂,並構造出上行下行的理論,這完全是個人臆測,不能採信。桂枝、肉桂、桂心,其實是同一種東西的不同名稱。關於桂心的說法,陳藏器和李時珍的見解較為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