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丹

混元丹

HUN YUA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19%
胃經 13%
腎經 12%
心經 11%
肝經 11%
三焦經 4%
大腸經 3%
膽經 3%
膀胱經 1%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混元丹中加入紫河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填精: 紫河車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填精、益氣養血之效。混元丹主要用於治療腎虛精虧、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而紫河車恰好能補腎填精,增強腎氣,改善這些症狀。
  2. 提高免疫: 紫河車含有多種活性物質,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疾病。混元丹亦常用於體虛易感者,紫河車的加入能增強其整體調理效果,提升患者抵抗力。

混元丹中加入天竹黃,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 天竹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混元丹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連、黃柏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之功。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天竹黃入血分,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有良好療效。混元丹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川芎、丹參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之功。

因此,天竹黃在混元丹中起着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混元丹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甘緩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之功效。混元丹多為多味藥組成,甘草可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熱,使藥性平和,藥效更佳。
  2. 增強補益之效,益氣健脾:甘草亦有益氣健脾之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混元丹常有補益作用,加入甘草可增強補益效果,並有助於藥物吸收和利用。

混元丹中加入山梅花,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清熱解毒: 山梅花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針對外感熱邪、瘡瘍腫毒等病症,起到消炎解毒的作用。
  2. 涼血止血: 山梅花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便血等。

因此,在混元丹中加入山梅花,可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混元丹方劑中包含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滑潤,具有清熱利濕、化石排石的功效。混元丹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小便不利、尿痛、石淋等症,滑石能有效清熱利濕,促進尿液排出,緩解上述症狀。
  2. 利水通淋: 滑石能利水通淋,有助於排泄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對於治療泌尿系統結石、尿路感染等病症具有重要作用。混元丹中加入滑石,可增強其利水通淋的效果,提高療效。

混元丹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煩躁、紅腫疼痛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配合其他藥材,協調藥性:混元丹中包含多種藥材,牡丹皮的加入可以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協調藥性,增強藥效。例如,牡丹皮可以與黃芩、梔子等清熱藥材配合,加強清熱解毒的作用;亦可與當歸、川芎等活血藥材配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混元丹中加入甘松,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甘松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混元丹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脘腹脹痛、脅肋脹滿等症狀,甘松的加入可以幫助疏解肝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芳香開竅,醒脾開胃:甘松氣味芳香,可以開竅醒脾,增進食慾。混元丹中常配伍其他健脾開胃的藥材,甘松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混元丹方劑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其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利水消腫: 天花粉利尿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對於因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混元丹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破瘀消積,行氣止痛: 莪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對於氣滯血瘀、肝脾不和所致的胸腹脹痛、食積不消等症狀,莪朮能有效改善。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混元丹中其他藥材,如三棱、檳榔等,也具有破瘀消積的作用。莪朮與之相配伍,能加強破血消積之力,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莪朮在混元丹方中,發揮破瘀消積、行氣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混元丹方中加入砂仁,主要源於其溫脾暖胃、行氣消食的功效。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食積腹脹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砂仁還能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改善整體療效。

混元丹方劑中包含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智仁性溫,味甘,入心、脾、腎經,具有益智開竅、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混元丹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健忘失眠、脾胃虛弱等症狀,益智仁的藥性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方劑整體的治療效果。
  2. 混元丹中其他藥材如遠志、茯苓、酸棗仁等也具有益智安神的作用。益智仁與之搭配使用,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提高藥效。

混元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益元氣: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混元丹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人參能補益元氣,增強人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改善病情。

2. 協調藥性: 混元丹中常包含多種藥材,人參能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人參能緩解某些藥材的燥熱之性,使藥效更平和,更利於患者接受。

混元丹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行氣止痛:木香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混元丹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木香可以幫助行氣消滯,緩解疼痛。

二、燥濕健脾:木香亦具燥濕健脾之功。混元丹中常加入一些滋補脾胃的藥材,木香可以幫助去除脾胃濕氣,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混元丹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混元丹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症狀,而黃耆能補益中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改善脾胃功能,進而改善氣血虛弱的狀況。
  2. 扶正祛邪: 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機體抗病能力。對於一些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黃耆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混元丹方劑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脾益腎: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腎二經,具有補脾益腎、滋陰養血的功效。混元丹常用於治療脾腎兩虛所致的各種病症,而山藥能補益脾腎,增強其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2. 健脾固精:山藥能健脾益氣,並能固腎精,有助於提升身體抵抗力,改善男性精氣不足的問題。混元丹中加入山藥,可增強整體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混元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性味辛、苦,歸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調經止痛的功效。混元丹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而香附能疏通肝氣,解除鬱滯,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健脾和胃,消食化積:香附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積,對於脾胃不和所致的食積不化、腹脹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混元丹常用於治療脾胃氣虛、消化不良等症狀,香附的加入可促進消化,改善脾胃功能。

混元丹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化痰之效。混元丹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稠難咯、咽喉腫痛等症,桔梗的加入可有效緩解肺熱,利咽排痰,改善患者症狀。

二、 升提中氣: 桔梗亦有升提中氣之效,可將肺氣下降之濁氣上提排出,有助於痰液的排出,並可改善氣虛導致的咳嗽症狀。混元丹中常與其他補氣藥材搭配使用,桔梗的加入可增強補氣功效,提高整體療效。

混元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混元丹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水腫等症狀,茯苓有助於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水濕停滯。

2. 滲濕利水: 茯苓能利水滲濕,對於水濕停滯所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混元丹中加入茯苓,有助於消除水濕,改善浮腫,促進排泄。

混元丹方劑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其解鬱安神的功效。

遠志味甘、辛,性溫,歸心、肺經,具有解鬱安神、益智開竅的作用。混元丹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健忘、驚悸怔忡等症,而遠志的解鬱安神之效,正好可以緩解心神不寧,改善睡眠質量,提高記憶力,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遠志還有通絡開竅的作用,可以幫助心神氣血通暢,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混元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混元丹為小兒調補之方,主治「先天不足,脾胃虛弱,慢驚抽搐、久洩不止」,其功效核心在於 補益先天、健脾和中、理氣化濕、安神定驚

  1. 先天不足與脾胃虛弱

    • 方中紫河車為血肉有情之品,大補先天腎精,配伍人參、黃耆、山藥益氣健脾,專治小兒稟賦薄弱、發育遲緩。
    • 久洩不止多因脾虛濕盛,故以茯苓、滑石利濕止瀉,佐甘松、砂仁醒脾化濕。
  2. 慢驚抽搐

    • 慢驚多因虛風內動,方中竺黃清熱化痰、息風定驚,遠志安神開竅,朱砂為衣鎮心安神,共奏平肝息風之效。
    • 莪朮、香附理氣活血,防氣滯痰凝血瘀而生風。
  3. 久洩不止

    • 滑石利水滲濕,茯苓健脾滲濕,花粉生津防利濕過甚,益智仁溫脾止瀉,甘草調和諸藥。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混元丹組成龐雜,然其配伍層次分明,可分為 補益、理氣、化濕、安神 四大方向:

1. 補益根基(補先天、健後天)

  • 紫河車:補腎填精,強固先天之本。
  • 人參、黃耆、山藥、甘草:補脾益氣,強化後天運化。
  • 益智仁:溫脾腎,助陽固澀,治虛寒久洩。

2. 理氣醒脾(調暢氣機)

  • 香附、木香、甘松、砂仁:疏肝醒脾,理氣和胃,防補益之品壅滯。
  • 莪朮:破氣消積,兼化瘀滯,適合脾胃久虛夾瘀者。

3. 化濕止瀉(祛邪以安正)

  • 滑石、茯苓:淡滲利濕,分利水濕以實大便。
  • 花粉:生津潤燥,反佐燥濕藥之辛燥。

4. 清熱安神(定驚防風動)

  • 竺黃、遠志、朱砂:清心化痰、安神定驚,針對慢驚風之虛風痰擾。
  • 丹皮:涼血散瘀,防久病化熱。
  • 白梅花:疏肝解鬱,助氣機條達。

配伍特點

  • 補而不滯:補益藥佐理氣之品,如香附、砂仁,防滋膩礙胃。
  • 瀉不傷正:利濕藥配花粉生津,甘草調和,避免耗傷陰液。
  • 動靜結合:紫河車、人參等靜藥補虛,莪朮、木香等動藥行氣,契合小兒「臟腑嬌嫩,易虛易實」之體。

綜述

混元丹以「脾腎同調」為綱,既補先天腎精,又健後天脾胃,佐以理氣化濕、安神定驚,符合小兒久病多虛、易夾痰濕風動之病機。全方攻補兼施,標本並治,故對先天不足、脾虛久瀉、慢驚風等複雜病證具綜合調治之效。

傳統服藥法


紫河車20兩,竺黃10兩,甘草100兩,白梅花30兩,滑石600兩,丹皮200兩,甘松40兩,花粉100兩,莪朮(炙)30兩,砂仁30兩,益智仁60兩,人參(去蘆)10兩,木香10兩,黃耆10兩,山藥20兩,香附(炙)100兩,桔梗10兩,茯苓50兩,遠志(炙,去心)25兩。
理氣健脾,利濕止瀉。
上為細粉,煉蜜為丸,每丸重1錢,朱砂為衣。
每服1丸,日3次,溫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混元丹是一味中藥方劑,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心絞痛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大腸激擾綜合症四肢抽搐心悸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食慾不振

相同名稱方劑


混元丹,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紫河車2錢,白梅花1兩,香附1兩(醋制),桔梗1兩,滑石2兩,人參2錢(去蘆),生黃耆2錢,生山藥3錢5分,茯苓(去皮)3錢,神曲(麸炒)3錢,遠志肉(甘草水制)3錢5分。 主治:滋補健胃強脾。主治:小兒身體衰弱,心悸氣短,食欲不振,消化無力,腹脹泄瀉。

混元丹,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紫河車20兩,竺黃10兩,甘草100兩,白梅花30兩,滑石600兩,丹皮200兩,甘松40兩,花粉100兩,莪朮(炙)30兩,砂仁30兩,益智仁60兩,人參(去蘆)10兩,木香10兩,黃耆10兩,山藥20兩,香附(炙)100兩,桔梗10兩,茯苓50兩,遠志(炙,去心)25兩。 主治:理氣健脾,利濕止瀉。主治:小兒先天不足,脾胃虛弱,慢驚抽搐、久瀉不止。

混元丹,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四。 組成:黃耆1錢(蜜炙),人參(去蘆)1錢,縮砂(去皮)2錢,白茯神(去心皮)2錢半,益智(去殼)6錢,莪朮(火,煨)3錢,山藥(薑汁炒)2錢半,遠志(甘草水泡,去心)1錢半,桔梗1錢,香附1兩(蜜水煮過),甘松8錢半,牛黃1分,麝香3厘,金箔10片,滑石6兩(用牡丹皮5兩煎,去水、丹,煮水乾爲度。滑石用青色者佳,如無,用白者),辰砂1兩(用甘草1兩,水煮半日,去甘草不用),粉草1兩(半生半煨),木香1錢,白茯苓(去皮)2錢半。 主治:養元氣,和脾胃,清火退熱,化痰理嗽,定喘安神,鎮驚卻風,止瀉消積,化痞止汗,消脹,利小便。主治:小兒百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