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丸

HE WE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三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17%
肝經 15%
肺經 13%
心經 11%
大腸經 6%
腎經 5%
膽經 2%
膀胱經 0%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和胃丸中加入厚朴,主要源於其行氣化濕、燥濕止瀉的功效。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行氣作用可疏肝理氣,和胃降逆,適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食積不消等症。而燥濕止瀉則可治療脾虛濕盛、泄瀉腹痛

因此,厚朴在和胃丸中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消食導滯、和胃止瀉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和胃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和胃丸主治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半夏可以有效地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噁心嘔吐的症狀。
  2. 燥濕化痰: 半夏還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胃氣上逆常伴有痰濕阻滯,半夏可以燥濕化痰,通暢氣道,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調理脾胃,達到和胃止嘔的效果。

和胃丸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生薑可溫中散寒,促進胃氣下降,達到止嘔的作用。
  2. 和胃止痛: 生薑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的作用,對於胃寒疼痛、胃脘脹滿等症狀,生薑可以溫胃止痛,緩解不適。

總而言之,生薑在和胃丸中起到溫中降逆、和胃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寒邪犯胃引起的症狀。

和胃丸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陰清熱: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清熱、涼血解毒之效。對於胃熱引起的胃痛、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症狀,鱉甲能有效緩解。
  2. 軟堅散結: 鱉甲還具有軟堅散結之功效,能幫助消化道消除積滯,改善消化不良、食積腹脹等症狀。

因此,和胃丸中加入鱉甲,可起到清熱滋陰、軟堅散結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胃熱、食積等症狀,改善胃部功能。

和胃丸中包含神麴,主要原因有二:

  1. 消食化積: 神麴性溫,善於消食化積,對於脾胃虛弱、食積停滯所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和胃丸中常加入神麴,正是利用其消食化積的特性,幫助胃腸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2. 行氣止痛: 神麴除了消食化積之外,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胃痛、腹痛等症狀,神麴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和胃丸中加入神麴,不僅能消食化積,也能起到一定的止痛效果,有助於緩解胃腸不適。

和胃丸中加入大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和胃: 大麥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積腹脹等症狀,大麥能起到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2. 清熱除濕: 大麥還兼具清熱除濕的功效,可以幫助消除體內濕氣,對於濕熱內蘊所致的口乾舌燥、食慾不振、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和胃丸中加入大麥,不僅可以健脾和胃,促進消化,還可以清熱除濕,達到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的目的。

和胃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和胃止嘔: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和胃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飲食不化所致的胃脘脹滿、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白朮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
  2. 配伍增效: 和胃丸中其他藥物,如陳皮、砂仁等,也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白朮與之配伍,能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其健脾和胃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之,白朮的加入,為和胃丸的健脾和胃功效提供了重要的藥理基礎,使其在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胃病方面,發揮更好的療效。

和胃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消化: 肉桂性熱,入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助消化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肉桂可以溫陽散寒,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2. 引藥入脾,增進藥效: 肉桂味辛,性熱,能引藥入脾,使其他藥物更易被脾胃吸收利用。和胃丸中往往加入其他寒涼藥物,如黃連、白芍等,肉桂可以起到引藥入脾的作用,避免寒涼藥物傷脾,提高藥效。

和胃丸中包含枳殼,主要源於其行氣消脹,降逆止嘔的功效。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其苦寒之性,能疏肝理氣,消食化積,可緩解胃脘脹滿、食積不化等症狀;其酸味則能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等,亦有良好效果。

總而言之,枳殼在和胃丸中,發揮著行氣消脹、降逆止嘔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促進消化。

和胃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導滯: 三稜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和胃丸常用於治療胃脘脹滿、消化不良、食積不化等症,三稜可幫助消解積滯,促進消化,緩解胃脘脹痛。
  2. 活血化瘀: 三稜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胃脘脹痛有時也與氣滯血瘀有關,三稜可以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總而言之,三稜在和胃丸中發揮消食導滯、活血化瘀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和胃止痛、消食化積的功效。

和胃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胃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胃脘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2. 行氣消積,健脾開胃: 青皮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對於食積不化、腹脹滿悶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因此,青皮在和胃丸中發揮著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行氣消積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肝胃不和、食積不消等原因造成的消化不良症狀。

和胃丸方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氣健脾,和胃止嘔: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健脾之效。胃失和降,脾失健運,則易導致嘔吐。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脾胃運化,使氣機和降,從而達到止嘔之效。
  2. 扶正祛邪,增強體質:和胃丸常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而人參具有扶正祛邪之功,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提高脾胃功能,從而更好地抵禦外邪侵襲,增強治療效果。

和胃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氣味芳香,能理氣解鬱,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2. 燥濕化痰: 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祛除脾胃濕氣,改善因濕氣阻滯所致的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症狀。

因此,和胃丸中加入陳皮,能起到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胃脘不適、消化不良等症狀。

和胃丸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收斂止瀉: 訶子味酸澀,性收斂,能固澀腸胃,止瀉止痢,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導致的腹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消食化積: 訶子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能促進胃腸消化吸收,對於積滯不消,食慾不振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總而言之,訶子在和胃丸中的加入,既能收斂止瀉,又能消食化積,起到協同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能力,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和胃丸中加入檳榔,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消食導滯: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導滯氣之效。對於飲食不節、脾胃虛弱、食積停滯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檳榔能促進消化,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起到和胃消食的作用。
  2. 行氣止痛:檳榔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胃脘疼痛、腹脹等症狀。對於胃痛伴有腹脹、噯氣、食慾不振的患者,檳榔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和胃丸中加入檳榔,主要是利用其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以達到和胃止痛、促進消化的目的。

和胃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養血,和胃止痛: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和胃丸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而當歸的補血養血作用可以改善脾胃氣血不足,從而緩解胃痛。
  2.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胃部供血: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胃部供血,有利於胃黏膜的修復和胃功能的恢復。

和胃丸方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其兩方面的作用:

  1. 緩解胃痛、止瀉: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對於胃痛、腹痛、腹瀉等症,白芍能緩解胃部痙攣,起到止痛止瀉的作用。
  2. 調節脾胃運化: 白芍兼具養血生津之效,能滋養脾胃,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

總之,白芍在和胃丸中,不僅能緩解胃部疼痛,還能調節脾胃功能,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和胃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

和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緩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峻烈之性,使藥性更趨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2. 補脾益氣: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起到和胃止痛的效果。

因此,甘草在和胃丸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藥性、補益脾胃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和胃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達到止痛止嘔的效果。
  2. 助藥力: 和胃丸中常配伍其他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的藥材,乾薑的溫性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和胃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健脾和胃: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胃經,能健脾燥濕,和胃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利水滲濕: 赤茯苓能利水滲濕,對於脾胃濕熱、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和胃丸中加入赤茯苓,可以更好地發揮健脾和胃、利水滲濕的功效,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達到治療胃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和胃丸 」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鱉甲: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

  •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

  • 大麥:健脾胃、利水滲濕、生津止渴、消食化積、補氣、和胃消食、清熱解渴、止汗固表。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 三稜: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

  •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訶子: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

  • 檳榔: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 赤茯苓:滲濕利尿、健脾、寧心、止瀉。

結論

中藥方劑「 和胃丸 」,主要成分包括厚朴、半夏、生薑、鱉甲、神麴、大麥、白朮、肉桂、枳殼、三稜、青皮、人參、陳皮、訶子、檳榔、當歸、白芍、甘草、乾薑、赤茯苓。具有調理脾胃、止嘔化痰、溫中散寒、止瀉通便、補氣益血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嘔吐腹瀉、胃痛腹脹、中氣下陷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丁香1錢,藿香葉1錢,蠍尾1錢,白朮(切,焙)1兩,制半夏1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如小豆大。
每服3歲30丸,空心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和胃丸具有和胃降逆、消食化滯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和胃丸期間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肺結核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肺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嘔吐胃下垂骨質疏鬆症噯氣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和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半夏(湯洗10遍,切作片子)半分,牽牛子(炒)半分,生薑1兩(切作片子),人參半兩,礬蝴蝶半兩,藿香葉半兩,丁香1錢。 主治:胃寒腸熱,腹脹泄利。

和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組成:甘草(生,銼)2兩,高良薑(生)2兩,藿香葉1兩,桂(去粗皮)1兩,丁香皮(炙)1兩。 主治:脾胃冷熱不和,不能飲食,胸膈滿悶,痰唾吐逆,及一切氣疾。

和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七。 組成:大黃(酒浸)1兩,甘遂1兩,桂枝1兩,乾薑1兩,白朮1兩,茯苓1兩,芍藥1兩,厚朴1兩,半夏(洗)1兩,巴豆10粒(去皮心,研如脂)。 主治:陽明病,內有停水,心下痛而嘔吐,腹脅滿者。

和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組成: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4兩,乾薑(炮)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人參1兩1分,檳榔(銼)1兩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白朮2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2兩,桔梗(焙)1兩,甘草(炙)半兩,訶黎勒皮3分。 主治:脾胃虛冷,食即嘔逆,水谷不化,或時泄利。

和胃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大黃1分,細辛1分,黃連1分,蜀椒(去目閉口者,汗)1分,皂莢(炙,去皮子)1分,當歸1分,桂心1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熬)1兩半,黃芩1兩半,葶藶(熬)半兩,阿膠(炙)半兩,芒消半兩,厚朴2分(炙),甘遂1兩,半夏5分(洗)。 主治:調六腑,安五臟,導達腸胃,令人能食。主治:胃痛,悁煩噫逆,胸中氣滿,腹脅下邪氣寒壯積聚,大小便乍難。並主女人絕産。

和胃丸, 出處:《局方》卷三。 組成:厚朴(去粗皮,銼碎,以生薑2兩研爛同炒)、半夏(一半湯洗,曬乾,微炒,一半生薑汁制作餅,炙黃),鱉甲(9肋大者)1枚(黃泥外固,以米醋2碗,化硇砂1兩,放鱉甲內慢火熬乾,取2兩細研如粉),神曲(碎,炒)2兩,麥蘖(微炒)2兩,白朮(銼,炒)2兩,肉桂(去粗皮)2兩,枳殼(去瓤,麸炒)3兩,三棱(炮)3兩,青皮(去白,炒)3兩,人參3兩,陳皮(去白)4兩,訶子(炮,去核)4兩,檳榔1兩半,當歸1兩半,芍藥1兩,甘草(炒)1兩,乾薑(炮)3分,赤茯苓(去皮)3分。 主治:溫和脾胃,調進飲食。主治:脾胃不和,中脘氣痞,心腹脹悶,不思飲食,嘔吐痰逆,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腹脅刺痛,便利不調,少力嗜卧,體重節痛;及虛勞脾胃虛弱,飲食不化,心腹痞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