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琥珀茯苓丸中含有琥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驚: 琥珀性味甘平,入心經,具有安神定驚、化痰開竅之效。對於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痰迷心竅等症狀,琥珀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與茯苓共同使用,相輔相成,提高藥效。
2. 化瘀止痛: 琥珀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琥珀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滑石,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 利水滲濕:滑石性滑潤,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痰多、咳嗽、小便不利等症狀。琥珀茯苓丸主治痰熱咳嗽,而滑石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促進痰液排出,有助於清熱化痰。
二、 清熱解毒:滑石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輔助琥珀、茯苓等藥材清熱解毒,更有效地消炎止痛,緩解因痰熱引起的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知母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琥珀茯苓丸以琥珀、茯苓等溫燥之品為主,配以知母可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 配伍增效,協調藥性: 知母與琥珀、茯苓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瀉火、安神定志的功效,同時也能緩解琥珀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
因此,知母的加入可使琥珀茯苓丸的藥效更加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琥珀茯苓丸主治心腎不交、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而黃柏可清泄心火,燥濕化痰,輔助琥珀茯苓丸達到寧心安神之效。
- 利水消腫: 黃柏亦有利水消腫之功。琥珀茯苓丸中茯苓健脾利濕,黃柏則有助於利水消腫,共同達到化濕利水、改善水腫之效。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脾、胃經,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的功效。琥珀茯苓丸主治痰熱咳嗽、心煩失眠,而文蛤的清熱利濕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痰熱鬱結,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寧心安神: 文蛤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與琥珀、茯苓等藥材相輔相成,可以有效緩解心煩失眠等症狀,達到寧心安神的作用。
因此,文蛤在琥珀茯苓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清熱利濕,又能寧心安神,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琥珀茯苓丸中使用赤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利濕: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方中琥珀性溫,可化痰定驚,但其燥性較強,赤茯苓可起到緩和燥性、補脾益氣的作用,使藥力更平和。
- 配合琥珀: 琥珀性燥,善於化痰定驚,但易傷脾胃。赤茯苓能健脾利濕,有助於緩解琥珀燥性,避免其過度耗傷脾氣,使藥效更穩定、更持久。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木通,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消腫: 木通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可通利水道,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與茯苓合用,更能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
- 清熱解毒: 木通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炎症、水腫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與琥珀、茯苓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改善心神失養: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琥珀茯苓丸主治心神不寧、失眠健忘等症,而心神失養常與氣血不足、心血瘀阻有關,加入當歸可補益心血,改善氣血循環,從而緩解心神失養症狀。
2. 促進藥物吸收: 當歸富含揮發油、有機酸等成分,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藥物吸收的作用。琥珀茯苓丸中其他藥物,如琥珀、茯苓等,較難直接被吸收,加入當歸有助於促進藥效的發揮。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琥珀茯苓丸以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為主要功效,而澤瀉的加入可助茯苓、琥珀等藥物更好地發揮利水滲濕的作用,從而達到消腫止痛、改善水腫的功效。
- 配合茯苓:茯苓性平和,善於利水滲濕,但偏於健脾,澤瀉則偏於利水,兩者相配,可使利水滲溼之效更強,更加全面,相得益彰。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琥珀茯苓丸主治脾虛氣弱、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人參的加入可增強脾胃功能,益氣補虛,進而改善心神不安的症狀。
- 調和藥性:琥珀茯苓丸中含有琥珀、茯苓等藥物,琥珀性平,味甘,具有安神定志、化痰散結的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人參的加入可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燥,使藥效更加協調,更利於臨牀應用。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方中琥珀、茯苓等藥材性偏溫燥,加入梔子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防止藥物燥熱傷陰。
- 降逆止嘔:梔子能降逆止嘔,對於由熱邪上擾心胃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琥珀茯苓丸主要用於治療心悸失眠、健忘、神志恍惚等症狀,而心神不寧、心火上炎也可引起嘔吐,因此加入梔子可以起到輔助降逆止嘔的作用。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涼血,消腫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疼痛,如頭痛、牙痛、胸痛、腹痛等。
二、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赤芍能夠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血瘀引起的各種病症,如閉經、痛經、跌打損傷等,都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琥珀茯苓丸中加入赤芍,能夠起到清熱涼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疾病。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琥珀茯苓丸主治心脾兩虛、痰濕內阻,而白朮能健脾燥濕,助茯苓、琥珀化痰祛濕,協同藥效,使藥力更顯著。
- 補氣升陽:白朮能補脾氣,升陽氣,有助於提升機體正氣,增強抵抗力。琥珀茯苓丸本身偏於滋陰補虛,白朮的補氣升陽作用可平衡藥性,使藥效更全面,避免滋陰過度而損傷陽氣。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豬苓,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
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方劑中以琥珀、茯苓為主,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但單獨使用難以徹底清除體內濕濁。加入豬苓,則可以加強利水滲濕之力,促進濕邪排出,從而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琥珀茯苓丸方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燥濕止瀉: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琥珀茯苓丸主治心脾濕熱所致的脘腹脹滿、心煩口渴、便溏泄瀉等症,黃連可清瀉心脾濕熱,達到止瀉止渴之效。
- 抑制脾胃濕熱,促進脾胃運化:濕熱蘊積脾胃,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出現腹脹、腹瀉等症。黃連清熱瀉火,可抑制脾胃濕熱,有利於脾胃的運化功能恢復,從而促進濕熱的消除,達到治本的效果。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方中琥珀、茯苓等藥物有助於化痰止咳,但同時也可能導致痰液停滯,造成熱結於腸。大黃加入可瀉熱通便,避免痰熱內結,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 清熱解毒: 大黃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瀉肺熱,並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這與琥珀茯苓丸主治的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相吻合,有助於提升療效。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琥珀茯苓丸用於治療心煩失眠、神志恍惚等症,而黃芩可清熱瀉火,使心神寧靜,有助於改善睡眠。
- 利濕化痰:黃芩還可利濕化痰,配合茯苓等藥物,有助於消除痰濁,改善神志不清的症狀。
總之,黃芩的加入可起到清熱瀉火、利濕化痰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心煩失眠、神志恍惚等症的功效。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瞿麥,主要考慮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利水通淋: 瞿麥性寒,味甘微酸,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琥珀茯苓丸主治小便不利、淋痛、水腫等症,瞿麥可以幫助利水消腫,緩解尿路炎症,促進排泄,達到治療目的。
- 清熱解毒: 瞿麥亦具清熱解毒功效,可與琥珀、茯苓等藥物協同作用,清熱利濕,祛除體內濕熱,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尿路感染、小便赤澀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萹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萹蓄性寒,味甘微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琥珀茯苓丸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腹脹等症,萹蓄可以協助茯苓、琥珀等藥材更好地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使水液代謝通暢。
- 清熱解毒:萹蓄除利水消腫外,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輔助琥珀茯苓丸清熱解毒,改善因溼熱導致的各種症狀。
總之,萹蓄在琥珀茯苓丸中起着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發揮療效。
琥珀茯苓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和胃,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止痛的功效。琥珀茯苓丸主治脾胃虛弱,氣滯血瘀,導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木香的加入可協同茯苓健脾利濕,並理氣止痛,改善患者的症狀。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木香還具有一定的疏肝解鬱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胸悶、脅痛等症。琥珀茯苓丸中加入木香,有助於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琥珀茯苓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琥珀茯苓丸主治「膀胱經積熱,以致小便癃閉淋澀」。此證屬熱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利,症見小便不通(癃閉)、尿頻澀痛(淋澀),甚或尿血,多因濕熱壅滯、火邪蘊結所致。本方旨在清熱利濕、通淋化石,兼顧益氣養血,以復膀胱氣化之常。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清熱瀉火,直折膀胱積熱
- 黃柏、黃連、黃芩、山梔子:苦寒之品,清泄三焦濕熱,尤擅瀉下焦之火,為治熱淋要藥。
- 大黃:瀉熱通腸,導火下行,使濕熱從大便而解,符合「釜底抽薪」之法。
2. 利水通淋,疏導濕熱下出
- 滑石、木通、瞿麥、萹蓄、澤瀉、豬苓:皆為利水通淋之品,滑石性滑利竅,木通導心火下行,瞿麥、萹蓄專治淋澀疼痛,澤瀉、豬苓滲濕利水,協同開膀胱之壅滯。
- 赤茯苓:偏行血分,利水兼清血熱,適合濕熱兼瘀者。
3. 活血散瘀,通絡止痛
- 琥珀:甘平入血,利水通淋之餘,能散瘀止血,治淋濁尿血。
- 赤芍藥、當歸:活血養血,防熱傷陰血,兼緩淋痛。
4. 益氣健脾,防苦寒傷正
- 人參、白朮:補氣健脾,既防苦寒藥損傷脾胃,又助氣化以行水濕。
- 木香:行氣止痛,氣行則水行,助諸藥通利之效。
5. 特殊配伍:化石與斂陰
- 蛤粉:咸寒軟堅,傳統用於濕熱結石之淋證,助滑石化石通淋。
- 知母:清熱養陰,防燥利過度傷津。
全方配伍思路
本方以「清熱利濕」為主軸,苦寒瀉火結合淡滲利濕,標本兼治:
- 治標:以黃柏、黃連等清熱,滑石、木通等通淋,直接緩解小便癃閉淋澀之急。
- 治本:配伍人參、白朮健脾,當歸、赤芍養血,使攻邪不傷正,適合久淋體虛者。
- 特殊針對性:琥珀、蛤粉兼顧瘀血與結石,體現對複雜淋證(如石淋、血淋)的靈活加減。
治療原理在於:
- 清瀉下焦濕熱,消除小便不利之因;
- 通利水道,恢復膀胱氣化功能;
- 兼顧氣血,調和攻補,避免祛邪傷正。
此方結構嚴謹,體現中醫「清利濕熱」與「扶正祛邪」並用的辨治思想。
傳統服藥法
琥珀(另研細)2兩,滑石(用桂府者,研細)2兩,知母(去皮頭)2兩,黃柏(去粗皮)2兩,蛤粉2兩,赤茯苓(去皮)2兩,川木通(去皮)2兩,當歸2兩,澤瀉(去頭)2兩,人參、山梔子仁、赤芍藥、白朮、豬苓(去皮)、黃連、大黃、黃芩、瞿麥、萹蓄、木香。
上為末,同琥珀、滑石、蛤粉和勻,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錢,早晨空心用溫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尿、通淋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琥珀茯苓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琥珀1兩,滑石1兩,黃柏1兩,赤茯苓1兩,知母1兩,海蛤粉1兩,木通1兩,當歸1兩,萹蓄1兩,豬苓1兩,木香5錢。 主治:清熱利尿。主治:膀胱積熱,小便赤黃,癃閉不通,溺痛淋漓。
琥珀茯苓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 組成:琥珀3兩,土茯苓4兩,赤茯苓3兩,黃柏3兩,海金沙3兩,澤瀉3兩,甘草3兩,烏藥3兩,丹皮3兩,半夏3兩,車前子5兩,大黃5兩,滑石5兩,木通2兩。 主治:通閉,利尿,止痛。主治:小便淋漓,渾濁如膏,尿道刺痛。
琥珀茯苓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四。 組成:琥珀(另研細)2兩,滑石(用桂府者,研細)2兩,知母(去皮頭)2兩,黃柏(去粗皮)2兩,蛤粉2兩,赤茯苓(去皮)2兩,川木通(去皮)2兩,當歸2兩,澤瀉(去頭)2兩,人參、山梔子仁、赤芍藥、白朮、豬苓(去皮)、黃連、大黃、黃芩、瞿麥、萹蓄、木香。 主治:膀胱經積熱,以致小便癃閉淋澀。
琥珀茯苓丸, 出處:《醫方簡義》卷六。 組成:琥珀5錢,浙茯苓2兩,豬苓5錢,木瓜5錢,牛膝梢3錢,粉丹皮3錢,澤瀉8錢,制香附1兩,車前5錢(炒),肉桂5錢,淡附片1兩,蓬朮4錢(炒),三棱3錢,山楂肉8錢,(庶蟲)蟲10個(炒),神曲5錢,羌活5錢,獨活5錢,麥芽5錢(炒),廣木香5錢。 主治:利水導滯,活血消瘀,溫經調氣。主治:産後腹脹暴腫,及七癥八瘕。婦人産後子宮瘀血,腹脹疼痛,惡露不盡或寒閉尿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