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膏

清肺膏

QING FE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理瀹》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6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心經 16%
胃經 14%
脾經 13%
肝經 7%
大腸經 7%
腎經 7%
膽經 2%
小腸經 2%
膀胱經 1%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肺膏方劑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益肺: 黨參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生津止渴、健脾益肺之功效。清肺膏常用於肺氣不足,導致咳嗽、氣喘、乏力等症,而黨參能補肺氣,增強肺臟功能,促進痰液排出,緩解肺部不適。
  2. 調和藥性: 清肺膏中多含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藥材,性質偏寒涼。黨參性平,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物寒涼過度,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害,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清肺膏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清肺膏多用於治療肺熱痰濕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而陳皮能理氣化痰,幫助藥物更好地清熱解毒,使肺氣通暢,痰液易於排出。

二、 行氣降逆,止咳平喘: 陳皮還具有行氣降逆的功效,能止咳平喘。對於因肺氣不降、痰濁上湧所致的咳嗽、喘息,陳皮能使氣機下降,止咳平喘,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清肺膏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潤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川貝母味甘微苦,性涼,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其含有貝母素、皁苷等成分,能有效稀釋痰液,促進痰液排出,並可緩解肺氣鬱結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此外,川貝母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輔助治療因肺熱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狀。在清肺膏中加入川貝母,可有效增強其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喘促等病症有良好的效果。

清肺膏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溼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清肺膏常用於治療痰多、咳嗽等肺部溼熱症狀,半夏可以幫助化解痰液,緩解呼吸道阻塞。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肺熱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清肺膏對於肺熱引起的各種不適,半夏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清肺膏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功效。清肺膏旨在清肺化痰,而桔梗能開宣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利於肺氣通暢,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2. 利氣消腫: 桔梗同時具有利氣消腫之功效,能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痰濁積聚,有助於緩解肺部炎症,進一步達到清肺止咳的效果。

清肺膏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達到以下目的:

  1. 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以幫助排除肺部積聚的濕熱,達到清肺解毒的效果,同時也能減少痰液的形成。
  2. 健脾寧心,增強抵抗力: 茯苓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有助於肺部抵抗外邪侵襲,預防肺部疾病。

因此,茯苓在清肺膏中起到清熱解毒、健脾寧心的作用,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清肺膏」方劑中包含「桑白皮」,主要是因其具有以下兩項藥性,有助於清肺止咳:

  1. 宣肺止咳: 桑白皮味甘微苦,性寒,入肺經,能宣肺散邪,止咳化痰。對於肺氣鬱閉、痰熱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利水消腫: 桑白皮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治療肺熱壅盛所致的痰液積聚,以及水腫等症狀。

因此,「清肺膏」中添加「桑白皮」,可以起到宣肺止咳、化痰利水的作用,對於肺熱咳嗽、痰多、水腫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清肺膏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能清肺熱,降胃火,對於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狀,均有顯著療效。

此外,知母還能滋陰潤肺,對於肺燥咳嗽、乾咳無痰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因此,清肺膏中加入知母,可有效改善肺熱、肺燥等病症,達到清肺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清肺膏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枳殼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肺經,具有理氣消積、化痰止咳的作用。對於肺熱痰多、咳嗽氣喘等症狀,枳殼能疏肝理氣,促進肺氣宣降,有助於化解痰液,緩解呼吸道症狀。
  2. 降逆止嘔:枳殼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肺熱上逆、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枳殼能理氣降逆,平復胃氣,緩解嘔吐症狀。

因此,清肺膏中加入枳殼,能有效改善肺熱、痰多、咳嗽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達到清肺止咳、化痰降逆的功效。

清肺膏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之效。其富含脂肪油,能滋潤肺燥,並可化痰止咳,有助於緩解肺熱咳嗽、乾咳少痰等症狀。
  2. 宣肺降氣:杏仁性平,能宣肺降氣,使肺氣通暢,有助於緩解因肺氣鬱滯所致的胸悶、呼吸不暢等症狀。

因此,清肺膏中加入杏仁,既可潤肺止咳,又可宣肺降氣,有助於清肺止咳,改善呼吸系統疾病。

清肺膏方劑中加入款冬花,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功效。款冬花味甘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適用於肺虛久咳、痰多氣喘等症狀。

款冬花性溫,可溫肺化寒,對於寒性咳嗽,如咳嗽伴有怕冷、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較好療效。此外,款冬花亦可潤肺止咳,對於肺燥咳嗽,如咳嗽伴有口乾咽燥、痰少難咳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因此,清肺膏方劑中加入款冬花,可以綜合緩解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達到清肺止咳的目的。

清肺膏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因為其具備以下功效:

  1.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能滋陰生津,潤肺止咳,對於燥熱傷肺、津液不足引起的咳嗽、咽乾、口渴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清熱解毒: 麥門冬也具備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幫助清除肺熱,對於肺熱咳嗽、痰黃黏稠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在清肺膏中加入麥門冬,可以起到滋陰潤肺、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咽乾口渴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清肺膏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其 清熱涼血潤肺止咳 的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潤肺止咳的功效。其清熱涼血之效能,可有效 清除肺熱,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咳嗽、痰稠、咽痛等症狀。而其潤肺止咳作用,則能 滋潤肺燥,緩解因肺燥引起的乾咳、咳痰少等症狀。

因此,地骨皮在清肺膏中起到 清熱解毒、潤肺止咳 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緩解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清肺膏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針對肺熱咳嗽、痰黃粘稠等症狀起到治療作用。

黃芩味苦寒,入肺經,能清熱瀉火,燥濕解毒,對於肺熱咳嗽、痰黃粘稠、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明顯療效。清肺膏中加入黃芩,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促進肺部功能恢復,達到治療目的。

清肺膏方劑中包含生地黃,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肺熱咳嗽、咯血、燥咳等症狀,皆可透過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緩解症狀,達到滋潤肺部的效果。
  2. 養陰生津: 生地黃亦有養陰生津之效,對於肺燥津傷、口乾舌燥、咽喉幹癢等症狀,能有效補充津液,滋養肺陰,緩解燥熱症狀。

清肺膏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皆可藉由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緩解症狀。
  2. 抑菌消炎:黃連含有多種生物鹼,具有抑菌消炎的作用。清肺膏多用於治療呼吸道感染,黃連可抑制病原菌生長,輔助消炎,促進肺部組織修復。

清肺膏中添加木通,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水、通淋下乳的功效,針對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具有療效。

木通味甘性寒,入肺、膀胱經。其性寒涼,能清熱解毒,並能利水通淋,使肺熱得以清泄,痰液得以化解。此外,木通亦有通乳作用,對於產後乳汁不通者亦有一定幫助。

然而,木通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需根據個人體質,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清肺膏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五味子性酸收斂,具有益氣斂肺、止咳化痰的作用。清肺膏常用於治療肺虛咳嗽、久咳不愈等症狀,而五味子可以收斂肺氣,減少肺部津液的消耗,從而達到止咳的效果。
  2. 滋陰潤肺:五味子同時具備滋陰潤肺的功效。清肺膏的許多組成成分都具有清熱燥熱的作用,而五味子則可以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藥效更平和,更好地達到清熱潤肺的效果。

清肺膏方劑中包含輕粉,其作用與功效與清肺息息相關。輕粉為雄黃的提煉物,性寒涼,具有解毒、消腫、殺蟲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肺、肺熱咳嗽、痰黃粘稠等病症。

清肺膏通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而輕粉可以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有效去除肺部的熱毒,並能使痰液稀化,易於咳出。因此,輕粉的加入可以增強清肺膏的清熱解毒功效,更有效地治療肺熱咳嗽等病症。

清肺膏中包含訶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潤肺止咳:訶子味酸甘,性涼,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之效。其富含鞣質、多糖等成分,能有效緩解肺熱燥咳、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清熱解毒:訶子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消炎止痛,對因熱毒引起的咳嗽、痰黃黏稠等症狀有良好效果。

因此,清肺膏中加入訶子,有助於緩解肺熱燥咳、咽喉腫痛等症狀,並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是其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

清肺膏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開竅醒神,化痰止咳: 水菖蒲性溫,入心、肺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咳之效。對於肺熱壅閉、痰濁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水菖蒲可通過開竅醒神、化痰止咳,達到清肺止咳的效果。
  2. 祛風除濕,止痛消腫: 水菖蒲亦具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而引起的咳嗽、胸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水菖蒲可通過祛風除濕、止痛消腫,輔助清肺,緩解不適。

清肺膏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胃腸的作用。清肺膏中可能含有較為辛烈或寒涼的藥材,甘草能減輕其對人體的刺激,使藥效更為溫和。
  2.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亦具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緩解炎症等功效,與清肺膏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增強其整體療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清肺膏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肺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肺經而導致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生薑可起到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2. 調和藥性: 清肺膏中多含有寒涼藥物,生薑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藥物傷及脾胃的作用。同時,生薑還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清肺膏中包含枇杷葉,主要源於其清肺止咳、潤肺化痰之功效。

枇杷葉味苦、性涼,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降氣止咳的作用。其富含揮發油、皁苷、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能有效緩解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

此外,枇杷葉還能滋陰潤肺,對於因肺燥引起的咳嗽、咽乾口渴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枇杷葉作為清肺膏的組成成分,有助於增強其清肺止咳、潤肺化痰的效果。

清肺膏中添加百合,主要基於其清熱潤肺、寧心安神的功效。

百合性微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寧心安神之效。肺熱咳嗽、燥熱傷肺、心煩失眠等症,百合皆能有效緩解。

此外,百合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等,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肺部恢復。因此,清肺膏中加入百合,可起到清肺潤肺、滋陰養肺的作用,並可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肺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肺病并失音者」,顯示其核心目標在於調理肺氣、宣通竅絡。古代醫家認為,肺主聲音,失音多因肺氣壅滯或寒邪閉竅所致。方中以「納鼻」給藥,取「肺開竅於鼻」之理,透過鼻腔黏膜吸收藥性,直達肺系,兼能刺激嗅覺神經,反射性調節肺氣升降,從而改善肺病相關症狀(如咳喘、痰阻)及聲音嘶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瓜蒂(半兩):性升而湧吐,古代多用於祛痰、通壅塞。此處取其輕揚之性,引藥上行開竅,兼化痰濕之效,改善肺氣鬱閉。
  2. 炮附子(1枚):溫陽散寒,通行十二經。針對肺中寒凝或陽虛氣化不利所致之失音,能振奮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助肺宣發。
  3. 赤小豆(1分):利水滲濕,與瓜蒂相配,可分化痰濕,減輕肺絡水濕停滯對發聲的影響。
  4. 細辛(1分):辛香走竄,通鼻竅、散寒邪,《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咳逆上氣」,能解肺絡寒凝,恢復聲門氣機通暢。
  5. 甘草(1分):調和藥性,緩和瓜蒂、附子峻烈之性,並能潤肺利咽。
  6. 龍腦(1錢):即冰片,具強力透竅、清熱醒神之功,助諸藥穿透鼻黏膜,迅速發揮宣通肺竅、開音之效。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附子、細辛溫散寒凝,瓜蒂、龍腦偏涼而升散,形成「溫通開閉,涼泄痰熱」的雙向調節。
  • 納鼻直達病所:煉蜜為丸綿裹納鼻,既延緩藥物釋放,又利用蜜之潤性緩和刺激,使藥效持續作用於肺竅。

推論治療機轉
此方可能通過局部刺激與全身調節結合:

  1. 反射性宣肺:鼻腔用藥刺激黏膜,通過三叉神經-迷走神經反射,促進支氣管平滑肌舒張,緩解肺氣壅滯。
  2. 化痰通絡:瓜蒂、赤小豆分化痰濕,細辛、附子溫化寒飲,改善聲門水腫或痰阻。
  3. 開音治標:龍腦速效透竅,直接改善喉鼻連通性,恢復聲帶震動功能。

總體而言,此方設計體現「上病下取,外治內效」的中醫思維,以溫通、透竅、化痰為核心,針對肺寒閉或痰濕鬱肺之失音證候。

傳統服藥法


瓜蒂半兩,附子1枚(炮,去皮臍),赤小豆1分,細辛1分,甘草1分。
上為細末,入龍腦1錢研勻,煉蜜為丸。
綿裹納鼻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肺化痰、利咽開音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聲音嘶啞氣喘鼻息肉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清肺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張渙方。 組成:瓜蒂半兩,附子1枚(炮,去皮臍),赤小豆1分,細辛1分,甘草1分。 主治:齆鼻不聞香臭,出氣不快。或生息肉。

清肺膏, 出處:《理瀹》。 組成:黨參1兩,陳皮1兩,貝母1兩,半夏1兩,桔梗1兩,茯苓1兩,桑白皮1兩,知母1兩,枳殼1兩,杏仁1兩,款冬1兩,麥冬1兩,地骨皮1兩,黃芩1兩,生地1兩,黃連5錢(炒),木通5錢,五味5錢,蘇子5錢,訶子肉5錢,菖蒲5錢,甘草5錢,生薑5錢,枇杷葉4兩,百合4兩。 主治:肺病並失音者。

清肺膏, 出處:《理瀹》。 組成:生黃芩3兩,南薄荷2兩,桑白皮2兩,地骨皮2兩,知母2兩,貝母2兩,天冬2兩,麥冬2兩,連翹2兩,蘇子2兩,花粉2兩,葶藶2兩,芫花2兩,桔梗1兩,橘紅1兩,鬱金1兩,香附1兩,荊穗1兩,枳殼1兩,牛子1兩,山豆根1兩,瓜蔞1兩,旋復花1兩,苦杏仁1兩,川芎1兩,白芷1兩,馬兜鈴1兩,前胡1兩,蒲黃1兩,防風1兩,蘇梗1兩,青皮1兩,膽南星1兩,防己1兩,射乾1兩,白前1兩,白檳榔1兩,白醜頭1兩,款冬花1兩,五倍子1兩,玄參1兩,生地1兩,生甘草1兩,忍冬藤1兩,歸尾1兩,白芍1兩,赤芍1兩,丹皮1兩,木通1兩,車前子1兩,枳實1兩,黃連1兩,黃柏1兩,黑山梔1兩,白芨1兩,白斂1兩,大黃1兩,芒消1兩,木鱉仁1兩,蓖麻仁1兩,山甲1兩,滑石4兩,生薑2兩(連皮),蔥白2兩,冬桑葉8兩,白菊花8兩(連根),槐枝8兩,柳枝8兩,桑枝8兩,枇杷葉4兩,竹葉2兩,柏葉2兩,橘葉2兩,鳳仙1兩(全株),百合1兩,萊菔子1兩,花椒5錢,烏梅5錢(兩共用油20斤,分熬丹收。再入),生石膏4兩,青黛1兩,海石1兩,蛤粉1兩,硼砂1兩,明礬1兩,真輕粉1兩,牛膠4兩(酒蒸化,如清陽膏下法)。 主治:風熱、暑熱、燥熱及酒煿過度,傷及肺臟而致咳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