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巴戟丸

BU SHEN BA J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七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6%
肝經 18%
肺經 13%
脾經 11%
心經 9%
胃經 8%
膽經 4%
膀胱經 2%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0%
腎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腎巴戟丸」

主要成分與功效

  • 巴戟天:溫腎壯陽、散風寒、補氣。
  • 石斛: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
  • 鹿茸:補腎助陽、益精血、強筋骨。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白石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固澀止瀉。
  • 石葦:止血、止咳化痰、清肺熱利咽、清熱涼血、祛風除濕、清熱利尿、通經絡。
  • 石長生:補腎益精、止血痢、固精縮尿。
  •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 天雄:祛風除濕、活絡筋骨、通竅止痛、散寒止痛。
  • 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 菟蕬子:補腎益精、明目壯陽、止瀉、補虛陰、益精血、充津液、通經絡。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鐘乳石:清熱解毒、收斂固澀、止血、止痢、安神。
  • 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
  •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 川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蛇牀子:止癢、祛風除濕、驅蟲殺蟲、壯陽活絡止痛、燥濕。
  • 牡蠣: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益氣養血、化痰止咳、生津止渴、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
  • 柏子仁: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補骨脂: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
  • 山藥: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
  • 沉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
  • 花椒: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總結

中藥方劑「補腎巴戟丸」的主要功效是治療腎臟功能虛弱,其組成成分包括巴戟天、石斛、鹿茸、當歸、白石英、石葦、石長生、桂枝、天雄、遠志、菟蕬子、茯苓、鐘乳石、肉蓯蓉、五味子、川牛膝、蛇牀子、牡蠣、柏子仁、附子、補骨脂、山藥、沉香、花椒,具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止咳化痰、補氣、生津止渴、安神鎮靜、活血化瘀、固澀固表、強筋骨、益精養血、清熱解毒等多重功效。

傳統服藥法


巴戟1兩,石斛半兩(去根,錘),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當歸3分(銼,微炒),白石英3分(細研,水飛過),石韋3分(去毛),石長生3分,桂心1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遠志3分(去心),菟絲子1兩(酒浸3宿,曬乾),白茯苓3分,鐘乳粉1兩,肉蓯蓉3兩(酒沒1宿,刮去皴皮,炙乾),五味子3分,牛膝3分(去苗),蛇床子3分,牡蠣1兩(燒為粉),柏子仁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補骨脂1兩(微炒),薯蕷3分,沈香1兩,蓽澄茄3分,熟乾地黃2兩,黃耆3分(銼),川椒3分(去目及閉口老,微炒去汗)。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方劑組成解釋


補腎巴戟丸由巴戟天、石斛、鹿茸、當歸、白石英、石葦、石長生、桂枝、天雄、遠志、菟蕬子、茯苓、鐘乳石、肉蓯蓉、五味子、川牛膝、蛇牀子、牡蠣、柏子仁、附子、補骨脂、山藥、沉香、蓽澄茄、生地黃、黃耆、花椒等中藥組成。其中,巴戟天、石斛、鹿茸、當歸、白石英、石葦、石長生、桂枝、天雄、遠志、菟蕬子、茯苓、鐘乳石、肉蓯蓉、五味子、川牛膝、蛇牀子、牡蠣、柏子仁、附子、補骨脂、山藥、沉香、蓽澄茄、生地黃、黃耆、花椒等均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腎巴戟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嗜眠症(嗜睡症)身體消瘦呼吸氣短言語無力身體沉重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補腎巴戟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巴戟1兩,石斛半兩(去根,錘),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當歸3分(銼,微炒),白石英3分(細研,水飛過),石韋3分(去毛),石長生3分,桂心1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遠志3分(去心),菟絲子1兩(酒浸3宿,曬乾),白茯苓3分,鍾乳粉1兩,肉蓯蓉3兩(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乾),五味子3分,牛膝3分(去苗),蛇床子3分,牡蠣1兩(燒爲粉),柏子仁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補骨脂1兩(微炒),薯蕷3分,沉香1兩,蓽澄茄3分,熟乾地黃2兩,黃耆3分(銼),川椒3分(去目及閉口老,微炒去汗)。 主治:腎臟氣虛,胸中短氣,胸脅腰腳疼痛,志意不樂,視聽不明,肌肉消瘦,體重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