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心丸

BU X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心經 19%
脾經 17%
腎經 12%
肝經 11%
胃經 9%
三焦經 3%
大腸經 1%
小腸經 1%
膀胱經 1%
肺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心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滋陰潤肺,養心安神: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安神之效。其可滋養心陰,緩解心火亢盛、心神不寧等症狀,同時也能潤燥生津,緩解肺燥咳嗽,協同其他藥物達到補心安神之效。

二、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補心丸中往往包含其他滋陰、清熱等功效的藥材,如生地黃、丹皮等,麥門冬與之配合,可增強藥效,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其功效,達到補心安神的目的。

補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和藥效: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的功效。補心丸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偏寒或燥熱的藥物,甘草的加入可以中和其偏性,避免藥性過烈,使藥物更加平和地發揮作用。

2. 益氣補脾,增強藥效: 甘草具益氣補脾之功效,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從而更好地發揮補心丸的功效。此外,甘草還能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減輕副作用。

補心丸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開竅醒神,化痰開竅:石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的功效。對於心神不寧、健忘失眠、痰濁阻竅等症狀,石菖蒲可以起到疏通心竅、化解痰濁的作用,進而改善心神不寧,提高睡眠質量。
  2. 通竅利濕,行氣活血:石菖蒲還具有通竅利濕、行氣活血的功效。對於心悸氣短、胸悶不舒等症狀,石菖蒲可以疏通心脈,利濕化痰,改善血液循環,從而緩解心悸氣短、胸悶等症狀。

因此,補心丸中加入石菖蒲,可以起到開竅醒神、化痰開竅、通竅利濕、行氣活血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補心丸的功效。

補心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具有行氣解鬱、疏肝止痛的功效。補心丸常用於心血不足、心神不寧等症狀,而肝鬱氣滯往往會影響心神,導致胸悶心悸、失眠多夢等。香附可疏通肝氣,解除鬱結,使心氣平和,進而改善心神不寧。
  2. 調和氣血,改善循環: 香附還可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補心丸中常含有益氣補血的藥材,香附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使氣血調和,改善心臟供血,達到補益心血的效果。

補心丸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基於其 滋陰潤肺養心安神 的功效。

天門冬味甘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養陰生津、清心安神之效。對於心陰不足、心煩失眠、口燥咽乾等症狀,天門冬能起到滋陰清熱、養心安神的作用,與補心丸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補益心氣、改善心臟功能的效果。

此外,天門冬還能潤肺止咳,對於心肺同病的患者,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補心丸中加入天花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生津、降火除煩的功效。

天花粉味甘性寒,入肺、胃經,能清肺熱,生津止渴,並能降心火,除煩躁。

補心丸方劑以補心氣、養心血、清心火為主,加入天花粉能清熱生津,避免心火過旺,使補心藥效更佳,同時也能緩解因心火上炎而引起的口乾、心煩等症狀。

補心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心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之效。心主血脈,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脾氣健運則能生血化氣,進而補益心氣。故白朮能助補心丸補益心氣,增強其功效。
  2. 固本培元,防虛火: 白朮亦能固本培元,防止心氣虛弱導致的虛火上炎。補心丸多用於心氣虛弱、心悸失眠等症,而心氣虛則易引起虛火,白朮的健脾益氣之效,可以有效防止虛火上炎,使補心丸功效更穩定持久。

補心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補心丸常用於治療心悸、失眠、心煩等症,而心火亢盛、痰熱阻心常是這些症狀的病因。川貝母的清熱化痰作用,可以消除痰熱,改善心神不寧的狀況。

二、 潤肺止咳: 心與肺相表裡,心火亢盛易累及肺,導致咳嗽、氣喘等症。川貝母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可以緩解肺部不適,改善心肺功能,從而達到治療心悸、失眠等症的效果。

補心丸中加入熟地黃,是基於其滋陰補血的功效。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性溫潤,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

補心丸主要用於治療心血不足、心悸失眠、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熟地黃可以滋補心血,改善心氣不足導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同時還能滋補腎精,促進血液生成,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因此,補心丸中加入熟地黃,可起到滋陰補血、改善心血不足,從而達到治療心悸失眠等症狀的效果。

補心丸方劑中包含茯神,主要原因如下:

  1. 寧心安神:茯神味甘性平,入心經,具有寧心安神之效。補心丸主治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茯神可直接作用於心神,起到安神定志、寧心安神的作用。
  2. 健脾益氣:茯神亦有健脾益氣之效。心與脾胃相表裡,脾胃虛弱可導致心神不寧,茯神可補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間接達到寧心安神的目的。

因此,茯神在補心丸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直接安神,又能間接改善心神不寧的根本原因,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補心丸方劑中包含地骨皮,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作用。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當心火亢盛,導致心煩失眠、口燥咽乾、心悸不安等症狀時,地骨皮能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緩解心火亢盛引起的症狀。此外,地骨皮還能涼血止血,對於心火上炎引起的出血症狀也有輔助療效。

因此,補心丸中加入地骨皮,旨在清熱涼血、滋陰降火,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補心安神、清熱解毒的效果。

補心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心: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心氣虛弱者,常表現為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蒼白等症狀,而人參能補益心氣,改善心臟功能,緩解上述症狀。
  2. 扶正固本: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補心丸多用於心氣不足、心血不足等症,而人參的扶正固本作用可以幫助患者增強體質,提高療效。

補心丸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血養心: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心主血脈,血為心之養,當歸補血,可改善心血不足、心悸氣短等症狀,有助於補益心氣。
  2. 活血化瘀:補心丸常用於治療心血瘀阻所致的胸痛、心悸、失眠等症狀。當歸活血化瘀,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肌供血,減輕心臟負擔,有助於緩解胸痛,改善心臟功能。

補心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川牛膝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功效。補心丸常用於心血不足、心神不安、失眠等症,而川牛膝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供血,同時引血下行,防止血瘀上擾心神,起到輔助補心安神的作用。
  2. 利水通淋,消腫止痛: 川牛膝還具有利水通淋、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消除心臟周圍的水腫,緩解心臟壓力,進一步促進心臟功能的恢復。

總之,川牛膝在補心丸中起到活血化瘀、引血下行、利水通淋、消腫止痛等作用,可有效改善心臟功能,達到補心安神的目的。

補心丸中加入黃耆,是基於其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功效。

黃耆為補氣藥之首,能補益心氣,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心悸、氣短等症狀。同時,黃耆亦可固護心氣,防止心氣外泄,進一步穩定心神,有助於改善失眠、健忘等症狀。

此外,黃耆還具有益氣生津的作用,能滋潤心血,改善心陰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因此,黃耆在補心丸中起到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心氣虛弱、心陰不足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補心丸方劑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以解決心腎不交、水濕內停所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狀。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心、膀胱經,能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並可改善心氣不足,有助於調節心腎之間的氣血運行。因此,在補心丸中加入木通,不僅能協助補心益氣,更能有效去除水濕,達到心腎相交、陰陽調和的功效,從而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心丸」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藥理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補心丸」的組成並非單一固定,有多種配伍,但核心功效均圍繞補益心氣、安神定志展開。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補心丸組成及藥理分析:

1. 《文堂集驗方》天王補心丸:

此方以人參、玄參、丹參、生地黃、當歸身、天門冬、麥門冬、遠志、柏子仁、桔梗、酸棗仁、杜仲、甘草、茯神、五味子、百部、石菖蒲 組成。

  • 補益氣血:人參大補元氣,當歸、生地黃養血活血,共奏益氣養血之功,為心氣不足提供物質基礎。
  • 滋陰清熱:玄參、天門冬、麥門冬滋陰清熱,瀉心火,除煩安神。
  • 寧心安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茯神皆為安神定志之良藥,可有效緩解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
  • 開竅醒神:石菖蒲開竅醒神,化濕和胃,有助於改善健忘、神志恍惚等症狀。
  • 調和諸藥:甘草調和諸藥,並有補脾益氣之功。

2. 《嚴氏濟生方》補心丸:

此方以紫石英、熟地黃、菖蒲、茯神、當歸、附子、黃耆、遠志、川芎、桂心、龍齒、人參 組成。

  • 溫陽補氣:附子、人參、黃耆溫補心陽、益氣固表,適用於心氣虛寒之證。
  • 養血活血:熟地黃、當歸、川芎養血活血,改善心血虛弱、血行不暢之症。
  • 寧心安神:茯神、遠志、龍齒鎮靜安神,可緩解驚悸恐懼、心神不寧。
  • 開竅醒神:菖蒲開竅醒神,有助於改善神志恍惚、健忘等症狀。
  • 溫通經脈:桂心溫通經脈,加強氣血運行,有助於藥力發揮。

3. 《是齋百一選方》補心丸:

此方以天門冬、麥門冬、乾山藥、熟乾地黃、五味子、石菖蒲、人參、茯神、茯苓、遠志、官桂、地骨皮、酸棗仁、龍齒、柏子仁 組成。

  • 滋陰養血: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山藥滋陰養血,為心血提供物質基礎。
  • 益氣補脾:人參、茯苓益氣補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
  • 寧心安神:茯神、遠志、酸棗仁、龍齒安神定志,緩解心神不寧、驚悸失眠。
  • 開竅醒神:石菖蒲開竅醒神,有助於改善健忘、神志恍惚等症狀。
  • 溫陽固澀:官桂溫陽散寒,五味子、地骨皮斂陰固澀,防止陰津耗散。

4. 《楊氏家藏方》補心丸:

此方以熟乾地黃、白茯苓、茯神、當歸、遠志、石菖蒲、黑參、人參、麥門冬、天門冬、桔梗、百部、柏子仁、杜仲、甘草、丹參、酸棗仁、五味子 組成。

  • 滋陰養血:熟地黃、當歸、麥門冬、天門冬滋陰養血,為心血提供物質基礎。
  • 益氣健脾:人參、黑參、茯苓、甘草益氣健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
  • 寧心安神: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安神定志,緩解心神不寧、驚悸失眠。
  • 開竅醒神:石菖蒲開竅醒神,有助於改善健忘、神志恍惚等症狀。
  • 潤肺止咳:桔梗、百部潤肺止咳,兼顧心肺同治。
  • 補肝強腎:杜仲補肝強腎,強筋壯骨。

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上述不同組成的補心丸,其主治功效主要為:

  • 心氣不足:心主血脈,藏神,心氣不足則血脈運行無力,神失所養,可見心悸、氣短、乏力、自汗、面色蒼白等症狀。補心丸能補益心氣,改善上述症狀。
  • 驚悸健忘:心氣虛弱,心神失養,則易驚恐不安,記憶力下降,甚則健忘。補心丸能寧心安神,定驚止悸,改善健忘症狀。
  • 失眠多夢:心神不安,擾亂睡眠,則易導致失眠多夢。補心丸能養心安神,改善睡眠品質。
  • 心血虛寒:心陽不足,血行瘀滯,則可見心悸、胸悶、畏寒肢冷等症狀。部分補心丸配伍溫陽藥物,可溫補心陽,散寒通脈。
  • 憂愁思慮過度:思慮過度則暗耗心血,損傷心氣,導致心神不安,出現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補心丸能補益心氣,養血安神,緩解憂思過度所致諸症。

治療原理

補心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補益心氣:通過人參、黃耆等益氣藥物,補充心臟之氣,增強心臟功能,使血脈運行有力,神有所依。
  2. 養血活血:通過熟地黃、當歸等養血活血藥物,補充心血,改善心臟血液循環,濡養心神。
  3. 寧心安神:通過茯神、遠志、酸棗仁等安神藥物,鎮靜安神,緩解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
  4. 開竅醒神:通過石菖蒲等開竅藥物,開通心竅,醒神益智,改善健忘、神志恍惚等症狀。
  5. 滋陰清熱:部分補心丸配伍滋陰清熱藥物,可瀉心火,除煩安神,適用於心陰不足、虛火內擾之證。
  6. 溫陽散寒:部分補心丸配伍溫陽散寒藥物,可溫補心陽,散寒通脈,適用於心陽不足、寒凝血瘀之證。

總之,補心丸通過多種途徑,調整心臟氣血陰陽平衡,從根本上改善心臟功能,達到補益心氣、安神定志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酸棗仁(炒,去殼)、沈香(不見火)、薏苡仁(炒)、乳香(別研)、柏子仁(炒)、鹿茸(酥炙)、車前子(炒)、當歸(去蘆,酒浸)、五味子(去枝)、人參(去蘆)、覆盆子(炒)、防風(去蘆)、穿心、巴戟(去心)、枸杞子、菟絲子(淘淨,酒浸,研成餅)、白茯苓(去皮)、肉蓯蓉(去皴皮,酒浸)、熟乾地黃(洗)各等分。
生養氣血,補不足,瀉有餘,滋潤精血,養固其元,使邪氣無侵,令營衛堅守。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蓮心湯送下,1日2次;鹽湯飯飲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2. 本方具有一定的滋膩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3.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氣喘貧血心絞痛月經不調肺結核女性不孕症遺精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妄想狀態阿茲海默症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心丸, 出處:《嵩崖尊生》卷八。 組成:黃耆1兩,茯神1兩,人參1兩,遠志1兩,熟地8錢,柏仁5錢,棗仁5分,五味5分,朱砂2錢5分。 主治:常慣怔忡。

補心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 補心丸(《丹溪心法》卷三。)出處:《丹溪心法》卷三。組成:朱砂2錢5分,瓜蔞5錢,黃連3錢,歸身尾3錢5分。主治:補心。 。 主治:補心。

補心丸, 出處:《大生要旨》。 組成:黃耆(蜜炙)2錢,棗仁2錢,遠志(去木,甘草湯泡,焙)2錢,茯苓2錢,生地5錢,人參1錢,菖蒲7分。 主治:産傷氣血,心氣大虧,心神驚悸不寧,時見鬼神,言語顛倒。

補心丸,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當歸1兩,防風1兩,川芎1兩,附子1兩,芍藥1兩,甘草1兩,蜀椒1兩,乾薑1兩,細辛1兩,桂心1兩,半夏1兩,厚朴1兩,大黃1兩,豬苓1兩,茯苓(1方用茯神)2兩,遠志2兩。 主治:臟虛,善恐怖如魘狀;及女人産後餘疾,月經不調。

補心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 組成:麥冬2兩半,遠志(甘草湯煮)、石菖蒲、香附子(童便浸)2兩,天冬1兩半,栝樓根1兩半,白朮1兩半,貝母1兩半,熟地1兩半,茯神1兩半,地骨皮1兩半,人參1兩,川歸1兩,牛膝1兩,黃耆1兩,木通8錢。 主治:安心養神。主治:心氣不足,驚恐健忘。

補心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酸棗仁(炒,去殼)、沉香(不見火)、薏苡仁(炒)、乳香(别研)、柏子仁(炒)、鹿茸(酥炙)、車前子(炒)、當歸(去蘆,酒浸)、五味子(去枝)、人參(去蘆)、覆盆子(炒)、防風(去蘆)、穿心巴戟(去心)、枸杞子、菟絲子(淘淨,酒浸,研成餅)、白茯苓(去皮)、肉蓯蓉(去皴皮,酒浸)、熟乾地黃(洗)各等分。 主治:生養氣血,補不足,瀉有餘,滋潤精血,養固其元,使邪氣無侵,令營衛堅守。主治:男子婦人,童男童女,憂愁思慮,食飽恚怒,耗傷心氣,精神不守,酒後行房,百脈離經,營衛失調,臟腑遂生疾病:陰陽不足,則寒熱往來;氣血虛耗,皮毛枯槁;心氣不足,怔忡冒亂,夢寐驚惶;腎不足,則乏力失精,小便淋瀝;肝氣不足,目昏疲倦,四肢煩疼;肺不足,則秘利不常,痰嗽喘急;脾不足,則面黃腹急,飲食無味。並治鼻衄,沙石淋及婦人産後蓐勞,平日惡露,肌瘦骨蒸,久無子息,或妊月未足,多致損墮,諸虛不足,日久淹延之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