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豬苓性甘淡、平。主治利水滲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腳氣、泄瀉、淋濁、帶下。
澤瀉性味甘、淡、寒。主治利水、滲濕、洩熱。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嘔吐、瀉痢、痰飲、腳氣、淋病、尿血。
肉桂性辛、甘、熱。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
木通性苦、寒。主治瀉火行水、通利血脈。治小便赤澀、淋濁、水腫、胸中煩熱、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婦女經閉、乳汁不通。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檳榔性味苦、辛、溫。主治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用於絛蟲、蛔蟲、薑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裡急後重、水腫腳氣、瘧疾。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滑石性甘淡、寒、無毒。主治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用於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濕瘡、痱子。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香附性味辛、微寒、無毒。主治行氣解鬱、調經止痛。 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胸脘痞悶、寒疝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加味五苓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組成:五苓散加羌活。 主治:解表滲利。主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痛發渴。
加味五苓散, 出處:《會約》卷十五。 組成:白朮3錢,茯苓3錢,澤瀉2錢,豬苓2錢,肉桂2錢。 主治:子死腹中;胞衣不下。
加味五苓散,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豬苓、澤瀉、白朮(去蘆)、赤茯苓(去皮)、肉桂、當歸、枳殼、牛膝(去蘆)、木通各等分,甘草梢減半。 主治:虛寒小便不通。
加味五苓散,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赤茯苓(去皮)1兩,澤瀉1兩,木豬苓(去皮)1兩,肉桂(不見火)1兩,白朮1兩,車前子半兩。 主治:伏暑熱氣,及胃濕泄瀉注下,或煩或渴,或小便不利。
加味五苓散, 出處:《顧氏醫徑》卷四。 組成: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木通、枳殼、檳榔、甘草、滑石、川芎、當歸尾、香附。 主治:難産,因腹有積水,滲入胞中,致臨産而去水不止,惡露不下者。
加味五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豬苓1兩,赤茯苓1兩,白朮1兩,澤瀉1兩,木香3錢,沉香3錢,檳榔3錢,白豆蔻1錢,縮砂仁5錢。 主治:腫滿,因積而得,既取積而腫再作,小便不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