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五苓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利濕,助五苓散利水消腫之效: 白朮性溫燥,味甘苦,入脾胃經,能健脾燥濕,利水滲濕,與五苓散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加強利水消腫之效,對於脾虛濕困、水濕停滯所致的水腫、腹脹等症,療效更佳。
二、 扶正固本,防止脾虛日久: 白朮能補氣健脾,扶正固本,長期服用五苓散,可能導致脾氣虛弱,加入白朮可防止脾虛日久,起到防治脾虛兼水濕停滯之作用,使療效更持久。
加味五苓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緩解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配合五苓散中的澤瀉、豬苓、白朮等藥物,加強利水作用。
- 健脾益氣: 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使水濕停滯得到有效清除。此功效對於脾虛水停引起的症狀尤為有效,與五苓散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利水消腫、健脾益氣的功效。
加味五苓散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利水滲濕: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五苓散本身擅長利水消腫,加入豬苓更能增強利水滲濕之力,對於濕邪困脾、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療效更佳。
- 健脾和胃:豬苓亦能健脾和胃,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進一步促進水濕代謝,改善因脾虛濕困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
加味五苓散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促進水液代謝: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五苓散原方以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朮為主,擅長利水消腫。加入澤瀉後,可增強利水滲濕之力,更有效地促進水液代謝,排出體內濕濁。
2. 清熱瀉火: 澤瀉兼具清熱瀉火之功,對於熱邪壅盛、水液代謝障礙的患者,可起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例如,加味五苓散常用於治療熱淋、小便不利等症,其中澤瀉的清熱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消除熱邪,促進小便通暢。
加味五苓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陽氣,溫脾腎: 五苓散原方以利水滲濕為主,但若脾腎陽虛,則水濕更難消退。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腎經,能溫補脾腎陽氣,助其運化水濕,進一步提高利水效果。
2. 驅寒止痛: 若水濕停滯日久,寒邪易於入侵,導致腹痛、腰痛等症狀。肉桂能溫經散寒,驅除寒邪,緩解疼痛,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加味五苓散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通淋: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效。對於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狀,能起到疏通水道、利尿消腫的作用,與五苓散中澤瀉、豬苓、茯苓、桂枝等利水滲濕之藥物相輔相成。
- 清熱解毒:木通兼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治療濕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與五苓散中白朮的健脾燥濕作用相配合,更能達到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
加味五苓散中添加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枳殼味苦、辛,性寒,具有行氣消積、破氣除痞、利水消腫之功效。五苓散本身主治水濕內停,而枳殼的加入可以加強利水消腫之效,使水濕更易排出體外。
- 理氣止痛:枳殼能理氣消積,有助於改善因水濕內停導致的脘腹脹滿、腹痛等症狀。加味五苓散用於治療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枳殼的加入可緩解因水濕停滯引起的氣機阻滯,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加味五苓散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利水消腫,健脾化濕: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化濕之效。五苓散本身以利水滲濕為主,加入檳榔有助於增強利水消腫之力,並健脾化濕,使水濕之邪更易排出。
- 行氣止痛:檳榔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水濕阻滯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這對於一些因脾虛濕困而伴有腹痛、腹脹的患者,有較好的輔助作用。
加味五苓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五苓散以茯苓、豬苓、澤瀉、桂枝四味藥為主,性偏寒涼,甘草性甘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於傷脾胃,並使藥效更趨平和。
- 增強補益:甘草味甘,能補脾益氣,與五苓散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增強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使水濕代謝更加順暢。
總之,甘草在加味五苓散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補益的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加味五苓散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滑石性滑潤,能利水滲濕,有助於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減輕水腫,配合五苓散中的茯苓、豬苓、澤瀉等利水藥,加強利水滲濕之效。
- 清熱解毒: 滑石性寒,能清熱解毒,尤其適合暑濕之邪引起的症狀,如口渴、尿少、腹脹等,能輔助五苓散清熱利濕,改善患者的不適。
加味五苓散中添加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水濕阻滯,兼顧頭面部症狀: 五苓散主治水濕停滯,而川芎性溫,能行氣活血,上行頭面,有助於疏通頭面部經絡,緩解水濕阻滯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 改善氣血循環,增強藥效: 川芎入血分,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提高藥效。
加味五苓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 補血益氣,改善血虛症狀:五苓散原方主治濕困脾陽,但若患者同時伴隨血虛,則可加入當歸補血,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血虛症狀,使脾陽恢復得更快。
- 活血化瘀,促進水濕運化:當歸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濕氣停滯所導致的肢體沉重、水腫等症狀,有助於水濕的排出,增強五苓散利水消腫的效力。
加味五苓散中加入香附,主要針對以下兩方面原因:
- 理氣化濕: 香附具有行氣解鬱、燥濕化痰的功效,能與五苓散中的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等藥材協同作用,加強利水消腫、健脾化濕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濁內停、脾陽不振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
- 和中調脾: 香附能理氣和胃,緩解脾胃氣滯,促進脾胃運化,配合五苓散中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加味五苓散主治功效分析
加味五苓散,出自《濟生方》,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其主要功效為利水消腫、健脾益氣、溫陽化氣,並可根據不同症狀加減配伍,應用廣泛。
方劑組成及藥物功效分析
加味五苓散的基礎方為五苓散,包含: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豬苓: 利水滲濕,其利水作用較茯苓強。
- 澤瀉: 利水滲濕,洩熱。
- 肉桂: 溫陽化氣,助膀胱氣化。
加味五苓散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了以下藥物:
- 木通: 利尿通淋,清心降火。
- 枳殼: 行氣寬中,消積導滯。
- 檳榔: 行氣利水,殺蟲消積。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補中。
- 滑石: 利尿通淋,清熱解暑。
古文資料中的治療原理
縱觀提供的古文資料,加味五苓散的應用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暑濕證: 多篇文獻指出加味五苓散可治「伏暑」、「傷暑」、「暑濕」,症見發熱、煩渴、泄瀉、小便不利等。方中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滑石等藥物,可以清熱利濕,解除暑濕困阻之證;肉桂溫陽化氣,有助於水濕的運化。
水濕內停證: 古文提到可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泄瀉」等水濕內停的症狀。方中茯苓、豬苓、澤瀉、白朮等藥物,具有良好的利水消腫作用,可促進體內多餘水分的排出。
氣機阻滯證: 古文中提到可用於「惡露不下」、「小腸氣」、「膀胱氣」等病症,推測與氣機阻滯有關。方中枳殼、檳榔等藥物,具有行氣導滯的作用,有助於氣機的通暢。
產後、幼科疾病: 多篇古文指出加味五苓散可應用於產後、幼科疾病。例如「產後惡露不行,小便不通」、「小兒傷暑」、「霍亂吐瀉」等。顯示其在婦科、兒科也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綜合分析
加味五苓散以五苓散為基礎,針對不同病症進行加減,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方中藥物既能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又能溫陽化氣、行氣導滯,因此可以廣泛應用於多種病症,特別是與水濕、氣機相關的疾病。
總之,加味五苓散是一個功效廣泛、應用靈活的中藥方劑,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溫陽化氣、行氣導滯等方面。通過對古文資料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主治功效和應用範圍。
傳統服藥法
豬苓1錢, 澤瀉1錢, 白朮1錢, 茯苓1錢, 桂1錢, 桃仁(去皮尖)2錢, 紅花2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五苓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組成:五苓散加羌活。 主治:解表滲利。主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痛發渴。
加味五苓散, 出處:《會約》卷十五。 組成:白朮3錢,茯苓3錢,澤瀉2錢,豬苓2錢,肉桂2錢。 主治:子死腹中;胞衣不下。
加味五苓散,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豬苓、澤瀉、白朮(去蘆)、赤茯苓(去皮)、肉桂、當歸、枳殼、牛膝(去蘆)、木通各等分,甘草梢減半。 主治:虛寒小便不通。
加味五苓散,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赤茯苓(去皮)1兩,澤瀉1兩,木豬苓(去皮)1兩,肉桂(不見火)1兩,白朮1兩,車前子半兩。 主治:伏暑熱氣,及胃濕泄瀉注下,或煩或渴,或小便不利。
加味五苓散, 出處:《顧氏醫徑》卷四。 組成: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木通、枳殼、檳榔、甘草、滑石、川芎、當歸尾、香附。 主治:難産,因腹有積水,滲入胞中,致臨産而去水不止,惡露不下者。
加味五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豬苓1兩,赤茯苓1兩,白朮1兩,澤瀉1兩,木香3錢,沉香3錢,檳榔3錢,白豆蔻1錢,縮砂仁5錢。 主治:腫滿,因積而得,既取積而腫再作,小便不利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