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苓湯
LI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略六書》卷二十五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熱 (4.71)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腎經 19%
心經 15%
肺經 15%
胃經 11%
肝經 7%
膀胱經 7%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理苓湯方中使用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理苓湯多用於脾虛濕困,症見食少便溏、腹脹納呆、肢體困重等。白朮能健脾燥濕,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脾虛所致的諸症。
- 補氣升陽: 白朮能補益中氣,升舉陽氣,對於脾氣虛弱,氣虛下陷所致的脘腹脹滿、四肢乏力等症,有很好的緩解作用。理苓湯中常與茯苓、澤瀉等藥物配伍,更能發揮白朮的補氣升陽作用。
理苓湯中添加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中散寒,助脾運化:理苓湯主治脾虛濕困,而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助脾運化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溫暖脾胃,促進脾陽氣化,有助於化解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水濕代謝正常。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理苓湯中包含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藥,性偏寒涼。加入乾薑,可起到溫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陽,協調藥性,使藥效更顯著。同時,乾薑的溫散作用也能促進藥液運行,提高藥物療效。
理苓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理苓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腹脹、泄瀉、水腫等症狀,茯苓能健脾利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這些症狀。
- 寧心安神:茯苓還能寧心安神,對於脾虛濕盛導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理苓湯中常與其他具有安神功效的藥物配合使用,增強整體療效。
因此,茯苓在理苓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健脾利濕,又能寧心安神,幫助改善脾虛濕盛所致的各種症狀。
理苓湯中包含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澤瀉性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除煩之效。理苓湯以利水滲濕為主要功效,澤瀉可協助消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達到消腫利尿的效果。
- 健脾利濕:澤瀉亦具健脾利濕的作用,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有助於整體的濕熱之邪的排除。理苓湯中常配伍健脾利濕藥物,澤瀉可與之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理苓湯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二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其善於去除體內濕氣,並促進水液代謝,對於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所致的腹脹、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健脾益氣: 豬苓還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於脾虛濕困,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理苓湯中加入豬苓,可有效地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從根本上改善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病症。
理苓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陽、散寒邪的作用。理苓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水濕停滯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而肉桂的溫腎散寒作用,可以幫助脾腎陽氣恢復,促進水濕代謝,從而緩解腹瀉、水腫等症狀。
- 助藥力: 肉桂能引藥入腎,促進其他藥物發揮藥效。理苓湯中其他藥物如茯苓、白朮等,主要作用於脾胃,而肉桂則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進入腎經,發揮其利水滲濕、健脾燥濕的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理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理苓湯中多用苦寒藥物,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經,可調和藥性,緩解苦寒藥物對脾胃的損傷,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傷正氣。
- 增強藥效: 甘草具備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等作用。加入甘草,可增強藥物的療效,使藥力更趨平和,更利於疾病的康復。
主治功效
理苓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理苓湯是由理中湯和五苓散兩個方劑組合而成。根據古籍記載,理苓湯的主治功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主治功效
- 寒濕傷脾,痛瀉:理苓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寒,寒濕內盛導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如《張氏醫通》提到「泄而口渴引飲,小便短澀,此為津液內亡,錢氏白朮散。腎水不足之人患泄,或過服分利之劑而渴者,加減八味丸。失治,必致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證成矣。凡大便泄,服理中湯。」以及《傷寒直指》提到「瀉多,小便不利,倍人參、白朮,合五苓散為理苓湯。」。
- 誤用峻利,小便不通:《雜病廣要》中記載「誤用峻利,小便不通者,理苓湯和之。」指出理苓湯可用於治療因過度使用利尿藥物而導致的小便不通。
- 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醫通祖方》和《張氏醫通》均記載理苓湯可治療「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
- 病後腰腳浮腫,為有水氣:《雜病廣要》記載「病後腰腳浮腫,為有水氣,胃苓湯加黃連。(《醫通》)」,指出病後出現腰腳浮腫,屬於水氣停留,可以用胃苓湯加黃連,此處可以理解為胃苓湯加減可治療水腫,而理苓湯是包含五苓散的,也具有利水消腫的效果。
治療原理
理苓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其組成藥物的功效以及理中湯和五苓散兩個方劑的功效來分析:
- 溫中健脾,散寒燥濕:理中湯具有溫中健脾,散寒燥濕的功效。方中乾薑溫中散寒,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人參補氣健脾(古籍中多有人參,但現代版本多為黨參),甘草調和諸藥。這個方劑針對脾胃虛寒,運化失司的病機。
-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五苓散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的功效。方中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白朮健脾燥濕,桂枝溫陽化氣,助膀胱氣化以行水。這個方劑針對水濕內停,膀胱氣化不利的病機。
- 溫陽健脾,利水化濕:理苓湯合方,既有理中湯溫中健脾、散寒燥濕的作用,又有五苓散利水滲濕、溫陽化氣的作用,兩方合用,共奏溫陽健脾,利水化濕之效。因此,對於脾胃虛寒,寒濕內盛,水濕不化,膀胱氣化不利導致的腹痛泄瀉、小便不利、浮腫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理苓湯是一個溫中健脾,利水化濕的方劑,適用於脾胃虛寒,寒濕內盛,水濕不化所導致的相關症狀。其治療原理在於溫陽健脾以助運化,利水化濕以除水邪,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理中湯合五苓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理苓湯,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六。 組成:理中湯合五苓散。 主治: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産後霍亂,脈緊細者。
理苓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五。 組成:白朮3錢(炒),炮薑1錢半,茯苓3錢,澤瀉1錢半,豬苓1錢半,肉桂1錢半(去皮),甘草6分。 主治:寒濕傷脾,痛瀉,脈弦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