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甲散中加入木香,主要有兩大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效。香甲散主治甲狀腺腫大,而甲狀腺腫大往往伴隨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木香可以疏肝理氣,解除肝鬱,使氣血通暢,從而緩解疼痛。
- 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木香還兼具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功效。甲狀腺腫大患者常伴隨脾胃不和,導致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木香可以健脾和胃,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從而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病症康復。
香甲散中加入鱉甲,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鱉甲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
- 活血化瘀,消腫散結: 鱉甲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作用,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並有助於消除腫塊,對於因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因此,香甲散中加入鱉甲,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香甲散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香甲散用於治療甲溝炎,而甲溝炎常伴有紅腫熱痛,牡丹皮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局部炎症反應。
-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牡丹皮活血化瘀的特性,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患處供血,有利於炎症消退,加速傷口癒合。
香甲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甲溝炎引起的紅腫熱痛,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
- 清熱解毒: 赤芍性涼,能清熱解毒,對於甲溝炎引發的感染和化膿,起到抑菌消炎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能更好地控制病情。
總體而言,赤芍在香甲散中發揮著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甲溝炎。
香甲散方中加入橘皮,主要考量其兩方面作用:
- 理氣解鬱,行氣止痛: 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香甲散主要用於治療甲溝炎,而甲溝炎多因外傷或感染所致,局部氣血瘀滯,疼痛難忍。橘皮理氣解鬱,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緩解疼痛。
- 燥濕止癢,消腫止痛: 橘皮還有燥濕止癢、消腫止痛的作用。甲溝炎常伴有局部紅腫、瘙癢、疼痛等症狀,橘皮能燥濕止癢,消腫止痛,有助於緩解病症。
香甲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肉桂性熱,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之效。香甲散為治療寒性腳氣病的方劑,常伴隨肢體冰冷、疼痛等症狀,肉桂的溫熱之性可以溫暖肢體,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祛風除濕,通絡止癢:肉桂還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作用,可以改善因寒濕阻滯引起的腳氣病症狀,如皮膚瘙癢、水腫等。同時,肉桂能通絡止癢,進一步緩解因寒濕引起的皮膚病變。
香甲散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益血,扶正祛邪: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香甲散主要用於治療甲癬,此病症多因濕熱蘊結,氣血虧虛所致。人參補益氣血,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扶正祛邪,促進病竈恢復。
- 配伍相宜,相輔相成:香甲散中其他藥材如黃柏、苦參等,性寒燥烈,易傷脾胃。人參性溫,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和發揮療效。
香甲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香甲散用於治療甲癬、濕疹等皮膚病,而濕邪困脾,常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停滯,加重病情。茯苓健脾利濕,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有助於祛除濕邪,減輕皮膚病症狀。
- 寧心安神: 甲癬、濕疹等皮膚病常伴隨瘙癢、疼痛,患者易出現心煩、失眠等症狀。茯苓能寧心安神,有助於緩解患者因皮膚病引起的焦慮不安,改善睡眠質量,提高療效。
香甲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香甲散主治甲狀腺腫、瘰癧等病症,這些病症往往伴隨熱毒蘊結,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緩解炎症。
二、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改善因熱毒引起的皮膚乾燥、粗糙等症狀。香甲散中加入生地黃,有助於滋潤皮膚,促進傷口癒合,改善甲狀腺腫引起的局部腫痛。
香甲散中包含秦艽,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並能祛風除濕,止痛止癢。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疏通經絡: 秦艽味苦,能入肝經,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香甲散中加入秦艽,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局部疼痛,改善患處的循環。
總而言之,秦艽在香甲散方劑中,起到祛風濕止痛、疏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濕痹痛等症狀。
香甲散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升舉陽氣:香甲散主治寒溼凝滯,氣血瘀阻所致的甲狀腺腫大。柴胡味苦性微寒,善於疏肝解鬱,升舉陽氣,可有效緩解寒溼凝滯,促進氣血流通,改善甲狀腺腫大症狀。
- 協同其他藥材,增強療效:香甲散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等,也具有一定疏肝解鬱作用,柴胡與之搭配使用,可增強疏肝解鬱之效,協同作用,提升療效。
總而言之,柴胡在香甲散中起到疏肝解鬱,升舉陽氣,協同其他藥材增強療效的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香甲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之功。香甲散主治甲癬、濕疹等皮膚病,而濕邪阻滯常為病因之一,白朮可健脾燥濕,去除濕邪,為治療甲癬提供有利條件。
- 補氣固表:白朮亦有補氣固表之功,可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避免病情的反覆發作。對於甲癬、濕疹等皮膚病,尤其在病程較長、反覆發作的情況下,白朮的補氣固表作用尤為重要。
香甲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之效。香甲散主要用於治療甲溝炎,而甲溝炎多因外傷、感染或寒濕侵襲所致,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暢、瘀血阻滯。當歸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炎症消退。
- 滋養筋骨:當歸亦有補益氣血、滋養筋骨的作用。甲溝炎會造成指甲疼痛、腫脹,影響指甲生長。當歸補益氣血,可以改善指甲的營養供應,促進指甲生長,減輕疼痛。
綜上所述,當歸加入香甲散中,可以有效地活血化瘀、滋養筋骨,促進甲溝炎的康復。
香甲散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香甲散主治寒凝血脈、肢體麻木、疼痛等症,而附子可溫煦脾腎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散寒止痛。
二、助藥力: 方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偏寒涼,附子可溫陽助藥力,使藥性更易發揮,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附子在香甲散方中起到溫陽散寒、助藥力之作用,有助於改善寒凝血脈、肢體麻木等症狀。
香甲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止癢: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香甲散主要用於治療甲溝炎,而甲溝炎常伴有疼痛、紅腫、瘙癢等症狀,乾薑可溫散寒氣,緩解疼痛,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消腫止癢。
- 助藥力,增效力:乾薑具有辛溫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可助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香甲散中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黃芩等,也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乾薑的加入可增強藥物的療效,更快達到治療目的。
香甲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香甲散方劑中多用辛燥之品,如蒼朮、白芷等,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緩解辛燥之品對脾胃的刺激,防止藥物過於燥烈,使藥物更平穩地發揮功效。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治療疾病。同時,甘草還能解毒,可以減輕其他藥物的毒副作用,使治療過程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香甲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香甲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婦人血氣虛勞:症見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發黃,疲倦嗜睡,食慾減退,全身痠痛,心腹絞痛等。
- 血臟風虛冷氣:症見肌肉消瘦發黃,食慾時好時壞,月經不調,腹脹,甚至發展成類似虛勞的症狀。
- 熱病後虛勞:症見四肢倦怠,手足疼痛,食慾不振,肌肉消瘦發黃,或伴有潮熱盜汗,頭暈虛煩等。
- 寒熱往來肌瘦:症見發冷發熱交替出現,肌肉消瘦。
- 一切勞瘧:症見四肢無力,渾身疼痛,脾胃不和。
- 風毒上攻頭目:症見頭目疼痛,痛徹眉骨,眼漸昏暗。
- 風熱頭目疼痛:症見頭目疼痛,連繞額角。
治療原理
香甲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補益氣血、調和營衛、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等理論。
從方劑組成來看,香甲散可以分為兩個方劑,但皆以鱉甲、木香為君藥。
方劑一 (以《博濟方》王袞、及《婦人大全良方》陳自明記載的方劑內容分析)
- 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為方中君藥,針對血虛陰虧之本。
- 木香:行氣止痛,溫中和胃,與鱉甲配伍,可加強行氣活血、調暢氣機之功。
-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氣健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
- 當歸、熟地黃:補血養血,與人參等補氣藥配伍,氣血雙補。
- 柴胡、秦艽:疏肝解鬱,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緩解肢體疼痛。
- 牡丹皮、赤芍: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改善血瘀症狀。
- 橘紅、乾薑、桂心:溫中散寒,理氣化痰,改善脾胃虛寒、痰濕內阻之症。
- 附子:溫補腎陽,散寒止痛,增強溫陽之力。
此方以補益氣血為主,兼顧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溫陽散寒,適用於氣血虛弱、肝鬱氣滯、寒濕內阻所致的虛勞、痠痛等症。
方劑二 (以《博濟方》王袞的另一則方劑內容分析)
- 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仍為方中君藥。
- 沉香、木香、藿香:行氣止痛,溫中和胃,與鱉甲配伍,可加強行氣活血、調暢氣機之功。
- 人參、茯苓:補氣健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
- 當歸、川芎:補血養血活血,與人參等補氣藥配伍,氣血雙補。
- 柴胡、羌活:疏肝解鬱,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緩解肢體疼痛。
- 牡丹皮、赤芍、桃仁: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改善血瘀症狀。
- 陳皮、厚朴:溫中散寒,理氣化痰,改善脾胃虛寒、痰濕內阻之症。
- 官桂、附子、牛膝:溫補腎陽,散寒止痛,溫經通絡,增強溫陽之力。
- 桔梗:宣肺祛痰。
- 安息香:開竅醒神,行氣活血。
- 荊三棱: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 和皮大腹子:下氣寬中,行水消腫。
- 乾漆:破瘀血,消積。
- 阿魏:消積,化癥,殺蟲。
此方以補益氣血、溫陽散寒為主,更重於行氣活血、破血消積,適用於氣血虛弱、寒邪凝滯、瘀血阻絡所致的虛勞、心腹多脹、經候不勻等症。且此方可再細分為散劑與丸劑。散劑以行氣活血為主,丸劑則再加強破血消積的功效。兩者相間而服,可加強療效。
總之,香甲散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達到補益氣血、調和營衛、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等多重功效,從而改善虛勞、疼痛等症狀。其具體功效和應用,還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由中醫師辨證論治。
傳統服藥法
鱉甲3分,常山3分,柴胡3分,麥糵1兩,神曲1兩,枳實半兩,荊三稜半兩,人參1兩,藿香葉1兩,甘松3分,黃橘皮(不去白)1兩,厚朴1兩,甘草3分,檳榔1枚,茯苓3分,半夏1兩,桔梗1兩,大腹皮半兩,木香半兩,烏梅7個。
上為粗末。
水煎服。患勞氣者,與童便、酒、桃李枝同煎3錢,去滓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甘草(炙)2兩,芎藭4兩,甘菊花半斤。 主治:風毒上攻頭目,痛徹眉骨,眼漸昏暗。
香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甘菊花2兩,芎藭1兩,甘草(生用)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檀香(銼)半兩。 主治:風熱頭目疼痛,連繞額角。
香甲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七引張渙方。 組成:鱉甲(酥炙黃,去裙襕)1兩,木香1兩,川大黃(微炒)半兩,陳橘皮(去白,焙乾)半兩,當歸(洗,焙乾)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知母半兩,甘草(炙)半兩,檳榔3枚。 主治:小兒寒熱往來,肌瘦。
香甲散,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鱉甲3分,常山3分,柴胡3分,麥糵1兩,神曲1兩,枳實半兩,荊三棱半兩,人參1兩,藿香葉1兩,甘松3分,黃橘皮(不去白)1兩,厚朴1兩,甘草3分,檳榔1枚,茯苓3分,半夏1兩,桔梗1兩,大腹皮半兩,木香半兩,烏梅7個。 主治:一切勞瘧,四肢無力,渾身疼痛,脾胃不和。
香甲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五。 組成:鱉甲3兩(醋浸去裙,炙黃,又入醋蘸,炙7次),當歸半兩,木香半兩,人參半兩,羌活半兩,川芎半兩,沉香半兩,肉豆蔻半兩,酸棗仁半兩,附子半兩,檳榔半兩,大腹子半兩,北柴胡半兩,厚朴1兩,川牛膝1兩,白茯苓1兩,秦艽1兩,桂心半兩。 主治:久服駐顔。主治:熱病後虛勞,或四肢倦怠,腳手疼痛,飲食無味,肌膚黃瘦,或熱瘧盜汗,頭暈虛煩。
香甲散,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木香3分,鱉甲(去皮肉,醋炙令香)2兩,牡丹皮1兩,赤芍藥1兩,陳橘皮(去白)1兩,官桂(去皮)1兩,人參1兩,茯苓1兩,熟乾地黃1兩,秦艽1兩,柴胡(去苗)1兩,白朮1兩,當歸(炒)1兩,黑附子(炮制,去皮臍)1兩,乾薑3分(炮制),甘草半兩(炙)。 主治:婦人血氣虛勞,四肢少力,肌肉黃瘦,多困減食,遍體痠疼,真邪相擊,心腹撮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