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柴胡散

JING JIE CHAI H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五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19%
肝經 15%
心經 13%
胃經 7%
三焦經 6%
腎經 6%
大腸經 3%
膽經 3%
心包經 2%
小腸經 1%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荊芥柴胡散」中加入鱉甲,主要是因為鱉甲具有滋陰清熱、軟堅散結的作用。鱉甲適合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盜汗、骨蒸等,與荊芥柴胡散的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可以增強其滋陰清熱的功效。

荊芥柴胡散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熱,解表退熱: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效,與荊芥等藥共同作用,可有效疏散風熱,解除表證,達到退熱止痛的效果。
  2. 和解少陽,調暢氣機: 柴胡善於疏通少陽經氣,調節肝膽氣機,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使氣血運行通暢,消除鬱滯,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荊芥柴胡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柴胡則以疏肝解鬱、退熱除煩見長,二者合用,可有效疏解表寒鬱熱,治療風寒、風熱感冒、麻疹初期等症。
  2. 宣肺止咳:荊芥亦能宣肺止咳,對於因風寒、風熱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與柴胡搭配,可使藥效更加顯著,達到宣肺解表、止咳平喘的效果。

在中藥方劑「荊芥柴胡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利用人參的大補元氣、復脈固脫作用。人參對於治療體虛乏力、氣虛不固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與荊芥柴胡散的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可以增強整體的補氣作用。

荊芥柴胡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益氣,利濕化痰: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止瀉之功效。方中柴胡、荊芥疏散風寒,可能導致脾胃虛弱,出現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白朮可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防止因疏風散寒而傷及脾胃。

二、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白朮性溫,可以中和柴胡、荊芥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正,同時也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增強藥效。白朮還能利濕化痰,配合柴胡疏肝解鬱,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感冒、兼有濕痰者之目的。

荊芥柴胡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之效。荊芥柴胡散主治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黃耆可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邪氣入侵,從而起到扶正固表的作用。
  2. 調和藥性: 荊芥、柴胡等藥材偏於辛散,容易耗氣傷津,黃耆能補氣生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辛散過度,避免傷正之弊,使藥效更為平和。

荊芥柴胡散中包含延胡索,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柴胡疏肝解鬱,荊芥散風解表,而延胡索則可加強其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完善。
  2. 緩解胸脅疼痛:荊芥柴胡散主治外感風寒,兼有肝氣鬱結的症狀,常表現為胸脅疼痛、脘腹脹滿。延胡索行氣止痛,可緩解胸脅疼痛,使藥效更加全面。

荊芥柴胡散中包含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 赤芍藥性微寒,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功效。荊芥柴胡散主治風熱感冒,常伴有頭痛、發熱、咽痛等症狀。赤芍能清熱涼血,緩解熱症,並能活血化瘀,改善頭痛、咽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奏效。
  2. 配合柴胡疏肝解鬱: 柴胡疏肝解鬱,但其性偏於升散,易傷陰血。赤芍具有涼血滋陰之功效,可以協調柴胡疏肝解鬱的作用,避免其過於升散,達到疏肝解鬱而不傷陰血的效果。

總之,赤芍在荊芥柴胡散中扮演著清熱涼血、活血止痛和協調藥性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使方劑更全面、更安全。

荊芥柴胡散中加入當歸,是基於其補血活血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相輔相成。

  1. 疏風解表:荊芥、柴胡等藥物,擅長疏散風寒,解表散熱,治療外感風寒表證。
  2. 清熱解毒:黃芩、梔子等藥物,能清熱解毒,利濕退黃,輔助治療熱毒壅盛之症。

當歸的加入,則能補益氣血,活血化瘀,緩解外感引起的氣血瘀滯,並改善因病引起的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等症狀,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使藥效更加全面。

荊芥柴胡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方中荊芥、柴胡等藥物辛溫發散,易傷津耗血,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清熱,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

二、 調和藥性:方中柴胡、黃芩等藥物苦寒,易傷脾胃,生地黃甘寒,可以滋養脾胃,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服用,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

荊芥柴胡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具有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功效,可緩解柴胡疏肝解鬱後的脾胃不適,防止氣機鬱滯,進一步促進氣血運行。
  2. 調和諸藥:木香性溫,能調和諸藥,使荊芥柴胡散的藥性更趨平和,避免寒涼藥性過盛而損傷脾胃。

總而言之,木香在荊芥柴胡散中起到了疏肝理氣、健脾和胃、調和諸藥的作用,使其藥效更加全面,更能有效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的病症。

荊芥柴胡散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之效。柴胡疏肝解鬱,但易上逆,橘皮可輔助柴胡疏肝解鬱,同時降逆止嘔,防止柴胡上逆之弊。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荊芥柴胡散以疏風解表、清熱解鬱為主,但部分藥物偏於寒涼,橘皮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並增強藥物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荊芥柴胡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咽開音之效。與荊芥、柴胡等藥物配合,可加強疏散風熱之功,用於治療風熱犯肺,證見發熱、咳嗽、咽痛、痰黏難出等症狀。
  2.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桑白皮兼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以輔助柴胡清熱解表,並利水消腫,有助於消除風熱之邪,改善水腫、咳嗽等症狀。

荊芥柴胡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

地骨皮味甘寒,入肺、肝經,能清肺熱、涼肝血,對於因熱毒上攻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咳嗽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同時,地骨皮也能降虛熱,改善因陰虛火旺導致的潮熱、盜汗等症狀。

因此,在荊芥柴胡散中加入地骨皮,可以加強其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作用,同時也能緩解因熱毒傷陰引起的相關症狀,使藥效更加全面。

荊芥柴胡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荊芥、柴胡等藥性偏寒,甘草性平,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少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效更平和。
  2.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解毒、緩解疼痛、抗炎等功效,與荊芥、柴胡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整體的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甘草在中藥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調和藥性、增強藥效,使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荊芥柴胡散 組成與功效:


中藥方劑「荊芥柴胡散」,主要成分包括:鱉甲、柴胡、荊芥、人參、白朮、黃耆、延胡索、赤芍、當歸、生地黃、木香、橘皮、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1. **鱉甲:**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
  2.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3.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4.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5.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6.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排膿、斂瘡生肌。
  7. **延胡索:**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活絡止痛。
  8.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9.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10.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11.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12.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13. **桑白皮:**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
  14. **地骨皮:**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15.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荊芥柴胡散具有以下功效:

  • 散風寒、發汗解表。
  • 清熱涼血、滋陰、補血。
  • 調經止痛、活血化瘀。
  • 止咳化痰、利水消腫。
  • 行氣止痛、消食化積。
  • 疏肝解鬱、安神益智。

荊芥柴胡散 主治功效:


  1. 年輕女子氣血虛弱,月經不調。

  2. 時常發燒或怕冷。

  3. 眼睛乾澀,舌頭乾裂。

  4. 身體疲倦,心神不寧。

  5. 呼吸短促,不想吃東西。

  6. 小便赤黃且排尿困難。

  7. 大便有時便祕,有時腹瀉。

  8. 身體虛弱消瘦,面色萎黃。

  9. 演變成勞疾。

  10. 多見於年輕女子。

傳統服藥法


鱉甲1兩, 柴胡1兩, 荊芥穗1兩, 人參1兩, 白朮1兩, 綿黃耆1兩, 延胡索1兩, 赤芍藥半兩, 當歸半兩, 熟乾地黃半兩, 木香半兩, 青橘皮半兩, 黃橘皮半兩, 桑白皮半兩, 地骨皮半兩, 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1錢,水1盞,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午、臨臥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處女氣虛,血海不調,時發寒熱,目澀舌乾,身體困倦,心忪氣短,不思飲食,小便赤澀,大便或秘,迤邐瘦弱,面色萎黃,變爲勞疾。但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肺結核排尿困難嗜眠症(嗜睡症)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小便顏色偏黃面色發黃舌苔乾燥(舌乾)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荊芥柴胡散, 出處:《雞峰》卷十五。 組成:鱉甲1兩,柴胡1兩,荊芥穗1兩,人參1兩,白朮1兩,綿黃耆1兩,延胡索1兩,赤芍藥半兩,當歸半兩,熟乾地黃半兩,木香半兩,青橘皮半兩,黃橘皮半兩,桑白皮半兩,地骨皮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處女氣虛,血海不調,時發寒熱,目澀舌乾,身體困倦,心忪氣短,不思飲食,小便赤澀,大便或秘,迤邐瘦弱,面色萎黃,變爲勞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