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包含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為補氣要藥,性溫和,能益氣固表,提升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容易感冒、疲乏無力等症狀,而黃耆的補氣固表作用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調和脾胃: 黃耆同時具備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的多種藥材如黨參、白朮、茯苓等,都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黃耆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調理脾胃,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黃耆補氣健脾,但容易耗傷陰液。加入生地黃可以平衡藥性,防止黃耆過於燥熱,避免補氣過度而傷陰。
- 緩解燥熱:建中湯主要用於脾胃虛寒,但方中黃耆、桂枝等藥材偏於溫燥。生地黃能清熱涼血,與黃耆、桂枝等溫熱藥材相配伍,既可補氣健脾,又能緩解燥熱,使藥效更加平和。
總之,生地黃在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起着滋陰補血、緩解燥熱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協同增效。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氣,驅寒止痛: 肉桂味辛甘,性熱,具有溫陽補氣、驅寒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腹瀉、肢冷等症,肉桂可溫中散寒,緩解疼痛,並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協同改善脾胃功能。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黃芪性溫,但偏於燥性,容易傷陰。肉桂性熱,可起到調和黃芪的燥性,防止其過度傷陰,同時還可溫陽化氣,促進藥物的吸收和發揮藥效,使整體方劑更加溫和有效。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緩和脾胃: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物可能帶來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溫和,更好地滋補脾胃,增強藥效。
二、 增強補中益氣之效: 甘草具備補脾益氣、緩和解毒的作用,與黃耆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補益中氣,提升人體免疫力,促進身體康復。
因此,甘草在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增強整體的補益效果。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因為人參具有 補氣、益血、生津、安神 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療效。
首先,人參可補益元氣,與黃耆、黨參等藥材一同增強脾胃之氣,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體虛乏力之症。其次,人參能補血生血,與當歸、川芎等藥材配合,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此外,人參也能安神定志,與茯苓、桂枝等藥材協同作用,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因此,人參在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起到 補氣益血、健脾和胃、安神定志 的重要作用。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養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的功效。黃耆建中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之症,而當歸能補益氣血,與黃耆、人參等藥材相輔相成,達到健脾益氣、補血養血的效果。
2. 調和藥性: 黃耆建中湯中藥材多偏於溫燥,而當歸則性溫和,能緩解藥性燥熱,使藥物更平和,避免燥熱傷陰。同時,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流通,提高藥效。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鱉甲,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 滋陰潛陽,補腎固精: 鱉甲味甘鹹,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補腎固精的功效。對於脾腎陽虛,元氣不足,出現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腰膝痠軟等症狀者,鱉甲能有效改善其體質。
- 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鱉甲還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在一些因熱毒內蘊或痰濕凝結導致的疾病中,例如瘰癧、癭瘤等,鱉甲可以配合其他藥物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黃耆建中湯以補中益氣為主,加入茯苓可協同健脾,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避免補氣過於燥熱,避免濕邪困脾而影響氣血運行。
- 佐助補氣:茯苓雖非補氣藥,但其利水滲濕的作用,可使脾胃氣機通暢,有助於氣血生化,間接增強黃耆補氣的作用,使補氣效果更為顯著,且不致於過於燥烈。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 木香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加入木香,可針對脾胃氣滯、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起到理氣止痛、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 健脾益氣: 木香善於行氣,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脾氣的升清和胃氣的下降,從而增強脾胃功能,與黃芪等藥物配合,更能起到健脾益氣的作用。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有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地骨皮,可緩解黃耆等溫熱藥材的燥熱之性,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津。
- 滋陰降火:地骨皮能滋陰降火,對於陰虛火旺、內熱不退、口渴便祕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主要用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加入地骨皮,可以滋陰降火,促進脾胃運化,提高藥效。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柴胡,主要考量其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效。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方劑中加入黃芪、人參等補氣藥,容易導致氣機壅滯,柴胡能疏肝解鬱,調和氣機,防止補氣過度而出現胸悶、腹脹等不適。
- 升陽舉陷,扶正祛邪: 柴胡具升陽舉陷之功效,可提升陽氣,扶助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與黃芪、人參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因此,柴胡的加入,既能避免補氣過度,又能提升整體療效,使方劑更趨完善。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緩解肌肉痠痛和關節疼痛:秦艽味苦性寒,具有祛風濕、止痺痛的功效。此方中加入秦艽,可針對脾胃虛寒所致的肢體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二、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秦艽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氣血循環,改善因脾胃虛寒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一步增強整體療效。
因此,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秦艽,是為了更全面地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各種症狀,提高療效。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補氣: 附子性熱,味辛、甘,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的功效,能溫陽化寒,助黃耆補氣健脾,增強藥效。
- 寒邪內伏: 建中湯主治脾胃虛寒,症狀如腹痛、泄瀉、面色蒼白等。附子可驅散寒邪,溫煦脾胃,提升陽氣,改善虛寒體質,使藥效更佳。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固護脾胃,增強補氣效果: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之效。它能固護脾胃,防止補氣藥物過於燥烈,有助於脾胃更好地吸收和利用黃耆等補氣藥物,增強補氣效果。
- 斂肺止咳,平衡補氣過度: 五味子能斂肺止咳,對於黃耆補氣過度可能引起的氣上衝、咳嗽等症狀有緩解作用,使補氣更平和、更有效。
總體而言,五味子在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起到輔助補氣、固護脾胃、斂肺止咳的作用,使補氣效果更佳,並能避免補氣過度造成的副作用。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散風寒,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川芎,可以幫助黃芪健脾益氣,改善氣血循環,進一步緩解因風寒所致的疼痛不適,並促進瘀血的消散。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川芎與黃芪等藥物配伍,可以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川芎的辛溫之性可以溫通經脈,促進黃芪等藥物的吸收和利用,進而提升整體療效。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滋陰,緩解氣血不足: 阿膠味甘性平,入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渴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阿膠,可與黃耆、黨參等藥材共同補益氣血,緩解氣血不足所致的虛弱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 固本培元,增強體質: 阿膠具有滋補強壯之效,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方劑中加入阿膠,可與其他藥材共同固本培元,使體質得到改善,進而提升整體健康狀態。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兩個原因:
- 調和脾胃,止嘔消脹: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胃消脹的作用。方中加入半夏,可與黃耆、甘草等藥材相配合,共同起到調和脾胃、健脾益氣、止嘔消脹的功效。
- 配合黃耆補氣,避免氣滯: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作用。單獨服用黃耆容易導致氣滯,而半夏則可以起到行氣散結的作用,避免黃耆補氣過度導致氣滯,使其補氣作用更加完善。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脾胃虛寒,調和氣血: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調經止痛的功效。與黃耆等溫補藥材相配,能起到緩解脾胃虛寒,調和氣血,使補而不燥,溫而不烈,達到溫補脾胃、益氣健脾的功效。
- 抑制黃耆過於燥熱: 黃耆性溫,過量使用易導致燥熱,而白芍具有清熱涼血之效,可以抑制黃耆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度補益而產生不良反應。
主治功效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補氣、調虛益損、解表散寒的功效。主治氣血運行失調,手心、腳心、胸口等五心煩熱,狀似勞累過度或瘧疾,嘴巴發苦、舌頭乾燥,不想吃喝,各種虛弱衰損的症狀。
成分介紹:
**甘草:**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苦寒,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半夏:**辛溫,歸肺、脾、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鱉甲:**鹹寒,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
**柴胡:**微苦微寒,歸肝、膽經,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川芎:**辛溫,歸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辛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地骨皮:**寒苦,歸肺、胃、小腸經,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阿膠:**甘平,歸肺、肝、腎經,具有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等功效。
**茯苓:**甘平,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附子:**辛熱,歸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黃耆:**甘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木香:**辛溫,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秦艽:**苦辛,歸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
**人參:**甘,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肉桂:**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生地黃:**甘苦,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五味子:**酸澀,歸肺、腎經,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總結: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補氣、調虛益損、解表散寒的功效。主治氣血運行失調,手心、腳心、胸口等五心煩熱,狀似勞累過度或瘧疾,嘴巴發苦、舌頭乾燥,不想吃喝,各種虛弱衰損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蜜炙)2兩,熟乾地黃(洗)2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2兩,甘草(炙)2兩,人參(去蘆)2兩,當歸(酒浸,去蘆)2兩,鱉甲(米醋炙)2兩,白茯苓(去皮)2兩,南木香(不見火)1兩,地骨皮(去骨)1兩,柴胡(去苗)1兩,秦艽(洗淨)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五味子(酒洗)1兩,川芎1兩,阿膠(蚌粉炒)1兩,半夏(湯泡7次)1兩,白芍藥4兩。
嚼碎。每服2大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大棗2個,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胃、溫經散寒的功效,適用於榮衛不調,五心煩熱,狀如勞瘧,口苦舌乾,不思飲食,一切虛損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便秘等症狀。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過敏、腹瀉等,服用前應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黃耆(蜜炙)2兩,熟乾地黃(洗)2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2兩,甘草(炙)2兩,人參(去蘆)2兩,當歸(酒浸,去蘆)2兩,鱉甲(米醋炙)2兩,白茯苓(去皮)2兩,南木香(不見火)1兩,地骨皮(去骨)1兩,柴胡(去苗)1兩,秦艽(洗淨)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五味子(酒洗)1兩,川芎1兩,阿膠(蚌粉炒)1兩,半夏(湯泡7次)1兩,白芍藥4兩。 主治:榮衛不調,五心煩熱,狀如勞瘧,口苦舌乾,不思飲食,一切虛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