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脛酸」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脛酸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主要以小腿疼痛為主要症狀。其病因多與外感風寒、濕邪侵襲、經絡不通、氣血失調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為小腿外側疼痛,可放射至膝關節,疼痛性質多為酸脹、刺痛,可伴有麻木、腫脹、皮膚發涼等症狀。

治療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常用中藥有獨活、威靈仙、秦艽、防風、白芷、川芎、桂枝、白芍、甘草等。此外,針灸、推拿、拔罐等外治方法亦可用於治療脛酸。

脛酸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加強鍛鍊,增強體質。
  3.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如果出現小腿疼痛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血海

血海

  • 1.《奇經八脈考》:「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上星

上星

  • 1.《針灸大成》:「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頭謂上星、百會,額謂懸顱,眉間謂攢竹等穴是也。;先項背痛者,先刺之風池、風府、大杼、神道。;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大杼

大杼

  • 1.《針灸大成》:「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頭謂上星、百會,額謂懸顱,眉間謂攢竹等穴是也。;先項背痛者,先刺之風池、風府、大杼、神道。;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百會

百會

  • 1.《針灸大成》:「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頭謂上星、百會,額謂懸顱,眉間謂攢竹等穴是也。;先項背痛者,先刺之風池、風府、大杼、神道。;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風池

風池

  • 1.《針灸大成》:「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頭謂上星、百會,額謂懸顱,眉間謂攢竹等穴是也。;先項背痛者,先刺之風池、風府、大杼、神道。;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風府

風府

  • 1.《針灸大成》:「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頭謂上星、百會,額謂懸顱,眉間謂攢竹等穴是也。;先項背痛者,先刺之風池、風府、大杼、神道。;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神道

神道

  • 1.《針灸大成》:「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頭謂上星、百會,額謂懸顱,眉間謂攢竹等穴是也。;先項背痛者,先刺之風池、風府、大杼、神道。;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懸顱

懸顱

  • 1.《針灸大成》:「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頭謂上星、百會,額謂懸顱,眉間謂攢竹等穴是也。;先項背痛者,先刺之風池、風府、大杼、神道。;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攢竹

攢竹

  • 1.《針灸大成》:「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頭謂上星、百會,額謂懸顱,眉間謂攢竹等穴是也。;先項背痛者,先刺之風池、風府、大杼、神道。;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至陽

至陽

  • 1.《針灸逢源》:「至陽,在七椎下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治腰脊痛。胃中寒。羸瘦身黃寒熱脛酸。

足三里

足三里

  • 1.《刺灸心法要訣》:「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除胸脅痛,腹脹胃中寒,腸鳴並泄瀉,眼腫膝脛酸,傷寒羸瘦損,氣蠱證諸般,氣過三旬後,針灸眼光全。

承山

承山

  • 1.《刺灸心法要訣》:「_【注】_,承山穴,其穴在腿肚下尖分肉間。主治腰背疼痛,痔腫,大便難,腳氣膝腫,脛酸跟痛,傷寒時疫,寒熱瘧疾,戰慄不能行立,霍亂轉筋等證。針五分,灸五壯。

石門

石門

  • 1.《針灸資生經》:「(交儀同。)臍下積氣如卵石。足寒脛酸屈伸難。(下)石門、療卒疝繞臍痛。關元、療卒(銅作暴。千同。)疝小腹痛。轉胞不得小便。陷谷、療卒疝小腹痛。交信、(見淋)療卒疝。華佗療卒陰卵偏大。取足大指去甲五分內側白肉際。灸三壯。炷如半棗核。左取右。右取左。

交信

交信

  • 1.《針灸資生經》:「(交儀同。)臍下積氣如卵石。足寒脛酸屈伸難。(下)石門、療卒疝繞臍痛。關元、療卒(銅作暴。千同。)疝小腹痛。轉胞不得小便。陷谷、療卒疝小腹痛。交信、(見淋)療卒疝。華佗療卒陰卵偏大。取足大指去甲五分內側白肉際。灸三壯。炷如半棗核。左取右。右取左。

陷谷

陷谷

  • 1.《針灸資生經》:「(交儀同。)臍下積氣如卵石。足寒脛酸屈伸難。(下)石門、療卒疝繞臍痛。關元、療卒(銅作暴。千同。)疝小腹痛。轉胞不得小便。陷谷、療卒疝小腹痛。交信、(見淋)療卒疝。華佗療卒陰卵偏大。取足大指去甲五分內側白肉際。灸三壯。炷如半棗核。左取右。右取左。
  • 2.《針灸資生經》:「凡熱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針。身痹洗淅振寒。季脅支滿痛。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身清。清則項痛而寒且酸。足熱不欲言。頭痛顛顛然。先取湧泉。及太陽井滎。熱中少氣厥寒灸之。熱去。灸湧泉三壯。煩心不嗜食。灸湧泉。熱去四逆喘氣。偏風。身汗出而清。皆取俠谿。

關元

關元

  • 1.《針灸資生經》:「(交儀同。)臍下積氣如卵石。足寒脛酸屈伸難。(下)石門、療卒疝繞臍痛。關元、療卒(銅作暴。千同。)疝小腹痛。轉胞不得小便。陷谷、療卒疝小腹痛。交信、(見淋)療卒疝。華佗療卒陰卵偏大。取足大指去甲五分內側白肉際。灸三壯。炷如半棗核。左取右。右取左。

太衝

太衝

  • 1.《針灸資生經》:「(見足寒熱。)絕骨、灸百壯。治風身重脛寒。(見中風。)條口、(大溪同。)療脛寒。(明見足麻。)梁丘、療大驚脛痛。冷痹膝痛。不屈伸。難經疏云、足脛寒者。腎主骨。有病先脛冷也。當以此求之。然谷、主足不能安。脛酸不能久立。(千)湧泉、太衝、主脛酸。

梁丘

梁丘

  • 1.《針灸資生經》:「(見足寒熱。)絕骨、灸百壯。治風身重脛寒。(見中風。)條口、(大溪同。)療脛寒。(明見足麻。)梁丘、療大驚脛痛。冷痹膝痛。不屈伸。難經疏云、足脛寒者。腎主骨。有病先脛冷也。當以此求之。然谷、主足不能安。脛酸不能久立。(千)湧泉、太衝、主脛酸。

條口

條口

  • 1.《針灸資生經》:「(見足寒熱。)絕骨、灸百壯。治風身重脛寒。(見中風。)條口、(大溪同。)療脛寒。(明見足麻。)梁丘、療大驚脛痛。冷痹膝痛。不屈伸。難經疏云、足脛寒者。腎主骨。有病先脛冷也。當以此求之。然谷、主足不能安。脛酸不能久立。(千)湧泉、太衝、主脛酸。

湧泉

湧泉

  • 1.《針灸資生經》:「(見足寒熱。)絕骨、灸百壯。治風身重脛寒。(見中風。)條口、(大溪同。)療脛寒。(明見足麻。)梁丘、療大驚脛痛。冷痹膝痛。不屈伸。難經疏云、足脛寒者。腎主骨。有病先脛冷也。當以此求之。然谷、主足不能安。脛酸不能久立。(千)湧泉、太衝、主脛酸。
  • 2.《針灸資生經》:「凡熱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針。身痹洗淅振寒。季脅支滿痛。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身清。清則項痛而寒且酸。足熱不欲言。頭痛顛顛然。先取湧泉。及太陽井滎。熱中少氣厥寒灸之。熱去。灸湧泉三壯。煩心不嗜食。灸湧泉。熱去四逆喘氣。偏風。身汗出而清。皆取俠谿。

然谷

然谷

  • 1.《針灸資生經》:「(見足寒熱。)絕骨、灸百壯。治風身重脛寒。(見中風。)條口、(大溪同。)療脛寒。(明見足麻。)梁丘、療大驚脛痛。冷痹膝痛。不屈伸。難經疏云、足脛寒者。腎主骨。有病先脛冷也。當以此求之。然谷、主足不能安。脛酸不能久立。(千)湧泉、太衝、主脛酸。
  • 2.《普濟方·針灸》:「治足不能安。脛酸不能久立。穴然谷

三間

三間

  • 1.《針灸資生經》:「支正、少海、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身熱項強。振寒寒熱。甲云、主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虛則行疣痂。(千)曲澤、主傷寒溫病。身熱煩心口乾。甲云、主心澹善驚。身熱煩心。口乾手清。逆氣嘔唾。肘瘈。善搖頭顏青。汗出不過肩。三間、主氣熱身熱喘。

少海

少海

  • 1.《針灸資生經》:「支正、少海、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身熱項強。振寒寒熱。甲云、主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虛則行疣痂。(千)曲澤、主傷寒溫病。身熱煩心口乾。甲云、主心澹善驚。身熱煩心。口乾手清。逆氣嘔唾。肘瘈。善搖頭顏青。汗出不過肩。三間、主氣熱身熱喘。
  • 2.《普濟方·針灸》:「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身熱。項強。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虛則生疣痂。穴少海,支正

支正

支正

  • 1.《針灸資生經》:「支正、少海、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身熱項強。振寒寒熱。甲云、主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虛則行疣痂。(千)曲澤、主傷寒溫病。身熱煩心口乾。甲云、主心澹善驚。身熱煩心。口乾手清。逆氣嘔唾。肘瘈。善搖頭顏青。汗出不過肩。三間、主氣熱身熱喘。
  • 2.《普濟方·針灸》:「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身熱。項強。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虛則生疣痂。穴少海,支正

曲澤

曲澤

  • 1.《針灸資生經》:「支正、少海、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身熱項強。振寒寒熱。甲云、主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虛則行疣痂。(千)曲澤、主傷寒溫病。身熱煩心口乾。甲云、主心澹善驚。身熱煩心。口乾手清。逆氣嘔唾。肘瘈。善搖頭顏青。汗出不過肩。三間、主氣熱身熱喘。

蠡溝

蠡溝

  • 1.《黃帝明堂灸經》:「_蠡溝_,二穴,在內踝上五寸陷者中。灸七壯。主卒疝,小腹腫,小便不利,臍下積氣如卵石,足寒脛酸,屈伸難也。
  • 2.《普濟方·針灸》:「療足寒脛酸。屈伸難。穴蠡溝
  • 3.《普濟方·針灸》:「治卒疝股脛寒。小便不利。臍下積氣如卵石。足寒。脛酸。屈伸難。穴蠡溝。兼刺陰蹺經照海二穴。左取右。右取左。刺之立已。

照海

照海

  • 1.《普濟方·針灸》:「治卒疝股脛寒。小便不利。臍下積氣如卵石。足寒。脛酸。屈伸難。穴蠡溝。兼刺陰蹺經照海二穴。左取右。右取左。刺之立已。

大鐘

大鐘

  • 1.《針方六集》:「大鐘二穴,主嘔吐胸滿,喘息腹脹,便難淋瀝,腰脊強,脛酸,寒濕腳氣,少氣嗜臥,口中熱,多寒,欲閉戶而處,舌乾食噎,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氣逆,煩悶,癃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