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考》~ 衝脈為病
衝脈為病
1. 衝脈為病
越人難經曰:衝脈為病,逆氣而裡急。
靈樞經曰:氣逆上,刺膺中陷下者,與下胸動脈。腹痛,刺臍左右動脈,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按之立已。
李東垣曰: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逆。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宜調中益氣湯加吳茱萸五分,隨氣多少用之。(脾胃論)夏月有此,乃大熱之證,用黃連、黃柏、知母各等分,酒洗炒為末,白湯和丸,每服一二百丸,空心白湯下,即以美膳壓之,不令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蓋此病隨四時寒熱溫涼治之。
又曰:凡逆氣上衝,或兼裡急,或作躁熱,皆衝脈逆也。若內傷病此,宜補中益氣湯加炒櫱、炒連、知母,以泄衝脈。凡腎火旺,及任、督、沖三脈盛者,則宜用酒炒黃櫱、知母,亦不可久服,恐妨胃也。或腹中刺痛,或裡急,宜多用甘草,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屬血虛,血虛則裡急,宜用當歸。逆氣裡急,膈咽不通,大便不行者,宜升陽瀉熱湯主之。
(方見蘭室秘臟)麻木,厥氣上衝,逆氣上行,妄聞妄見者,宜神功丸主之。(方見蘭室秘臟)
孫真人千金方云:咳唾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其面翕熱如醉,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寸脈沉,尺脈微,宜茯苓五味子湯,以治其氣衝。其方用茯苓、五味子(二錢)桂心、甘草,(一錢)水煎服。胸滿者去桂。
程篁墩曰:太平侯病膻中痛,喘嘔吞酸,臍上一點氣,上至咽喉如冰,每子後申時輒發,醫以為大寒,不效。
祝橘泉曰:此得之大醉及厚味過多,子後申時相火自下騰上,故作痛也。以二陳加芩、連、梔子、蒼朮,數飲而愈。
素問痿論曰:治痿獨取陽明者何也?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衝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當各補其營而通其腧,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
(謂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主氣法時月也)
李東垣曰: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痿,乃四肢痿軟。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煩。衝脈氣逆上,甚則火逆,名曰厥逆。故痿厥二病,多相須也。經曰:下氣不足,則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濕熱之藥,或生脈散合四苓散。加酒洗黃櫱、知母,以泄其濕熱。
李瀕湖曰:濕熱成痿,乃不足中有餘也。宜滲泄之藥。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補之藥。
靈樞經曰: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衝脈於臍之左右之動脈;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針,先按在上,久應手乃刺而與之。所治者,頭痛眩僕,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作痛。
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
王叔和脈經曰: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沈之俱有陰,陰陽皆盛,此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為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癡。
又曰: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衝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疝遺溺,脅支滿煩,女子絕孕。
又曰: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乃衝脈,胸中有寒疝也。
張仲景曰:傷寒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之則衄而渴,心苦煩,飲水即吐;(先以五苓散,次以竹葉湯)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頭眩咽燥,鼻乾心悸。(竹葉湯)動氣在左不可發汗,汗之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此為難治;(或先用防風白朮牡蠣湯,次用小建中湯)不可下,下之則腹裡拘急不止,動氣反劇,身雖有熱反欲拳。
(先服甘草乾薑湯,次服小建中湯)動氣在上不可發汗,汗之則氣上衝,正在心端,(李根湯)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熱汗泄,欲水自灌。(竹葉湯)動氣在下不可發汗,汗之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頭痛目運,惡寒吐谷;(先服大陳皮湯,次服小建中湯)不可下,下之則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堅。(甘草瀉心湯)
李瀕湖曰:此乃臍之左右上下,有氣築築然牢而痛,正沖、任、足少陰、太陰四經病也。成無己註文,以為左肝右肺,上心下脾,蓋未審四臟乃兼邪耳。
岐伯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白話文:
衝脈的病症
《難經》說:衝脈生病,會導致氣逆上行,腹部內部感到急迫。
《靈樞經》說:氣逆上行時,針刺胸部正中凹陷處,以及下胸的動脈。腹痛時,針刺肚臍左右的動脈,按壓後立即見效。若未見效,則針刺氣街穴,按壓後也會立即見效。
李東垣認為:秋冬季節,胃脈的四條通道被衝脈逆行所影響,導致脅下少陽脈的兩條通道反向上行,這稱為厥逆。其症狀為:氣向上衝,咽喉無法正常呼吸,呼吸時有聲音,無法平躺。適合使用調中益氣湯,並加入少量吳茱萸,根據氣的多少調整用量。《脾胃論》中提到,若夏季出現此症狀,屬於大熱之證,需用黃連、黃柏、知母等分,用酒洗過後炒至乾燥,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和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一兩百顆,空腹用白開水送服,隨即進食,不要讓藥物停留在胃中,使其直接下行至下腹,以此來清除衝脈的邪氣。總之,此病需要根據四季的寒熱溫涼來治療。
他又說:凡是氣逆上衝,或兼有腹部內部急迫感,或出現煩躁發熱的症狀,都屬於衝脈逆行。如果是內傷引起的,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炒麥芽、炒黃連、知母,以疏泄衝脈。如果腎火旺盛,且任脈、督脈、衝脈都氣盛,則適合用酒炒過的黃柏、知母,但也不可長期服用,以免傷害脾胃。如果腹中刺痛,或腹內急迫,應多用甘草;如果虛弱導致便秘,都屬於血虛,血虛則會導致腹內急迫,宜用當歸。氣逆、腹內急迫、胸膈咽喉不通、大便不暢者,宜用升陽瀉熱湯來治療。
(藥方收錄在《蘭室秘藏》)如果出現麻木、厥氣上衝、逆氣上行、胡言亂語、產生幻覺,應使用神功丸來治療。(藥方收錄在《蘭室秘藏》)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咳嗽、吐口水、手腳冰涼、氣從小腹向上衝到胸部和咽喉,臉色發紅發熱像喝醉酒一樣,之後又向下流到陰股,小便困難,時常昏厥,脈象表現為寸脈沉,尺脈微弱,適合用茯苓五味子湯來治療其氣衝的症狀。其藥方包括:茯苓、五味子(各二錢),桂心、甘草(各一錢),用水煎服。如果胸部脹滿,則去掉桂心。
程篁墩說:有個太平侯患有胸痛,喘息嘔吐,吞酸水,臍上有一點氣,向上到咽喉像冰一樣寒冷,每次在子時後申時就會發作,醫生認為是大寒,但治療無效。
祝橘泉說:這是因為大醉和飲食過於肥膩,導致子時後申時相火從下騰起所致。可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梔子、蒼朮,多次服用即可痊癒。
《素問·痿論》中說:治療痿症為何獨取陽明經?答:陽明經是五臟六腑氣血匯聚的海洋,主管滋潤宗筋,宗筋主管約束骨骼和靈活關節。衝脈是經脈的海洋,主管滲灌溪谷,它與陽明經在宗筋處相合,並在氣街處相會,陽明經為主導,它們都歸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聯繫。因此,陽明經虛弱則宗筋鬆弛,帶脈無法約束,導致足部痿軟無力。治療時應分別補養其營氣,疏通其經脈,調節其虛實,調和其逆順,使筋、脈、骨、肉各按其時序接受月亮的能量,疾病就會痊癒。
(這裡所說的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指的是按時令月份來調養氣機。)
李東垣認為:在炎熱的月份,病情嚴重時,會傳到腎和肝,導致痿厥。痿,指的是四肢痿軟無力。厥,指的是四肢發熱或冰冷,伴有心煩。衝脈氣逆上行,嚴重時會導致火氣逆行,稱為厥逆。所以痿症和厥症常常同時出現。《內經》說:下焦之氣不足,則會出現痿厥,心煩意亂。應使用清燥去濕熱的藥物,或者生脈散合四苓散,再加入用酒洗過的黃柏、知母,以疏泄濕熱。
李時珍認為:濕熱導致痿症,屬於不足中帶有餘。適合使用滲泄的藥物。如果精血枯竭導致痿症,屬於不足中的不足,完全需要峻補的藥物。
《靈樞經》說:胸部有氣街、腹部有氣街、頭部有氣街、小腿有氣街。因此,氣在頭部的,要引導至腦;氣在胸部的,要引導至胸部和背部的腧穴;氣在腹部的,要引導至背部的腧穴和衝脈於肚臍左右的動脈;氣在小腿的,要引導至氣街和承山穴、踝關節以上。取穴時,用毫針,先按壓在穴位上,待有感應後再針刺。這些穴位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跌倒、腹痛、腹脹、突然腹脹、以及新生的積聚疼痛。
《素問·舉痛論》中說:寒氣侵入衝脈,衝脈起於關元穴,沿腹部向上直行。寒氣侵入則脈絡不通,脈絡不通則氣機受阻,因此出現喘息、動脈搏動明顯。
王叔和《脈經》說:兩手的脈象,浮取都有陽脈,沉取都有陰脈,陰陽都盛,這屬於衝脈和督脈的脈象。衝脈和督脈,是十二經脈的通道。衝脈和督脈發揮作用時,十二經脈不再流向寸口,此人會出現精神恍惚、狂躁等症狀。
他又說:脈象來勢在中央堅實,直接到達關部的,是衝脈的脈象。這種脈象會導致小腹疼痛上竄到心臟,或出現腫塊、疝氣、遺尿、脅肋脹滿、煩躁不安、女性不孕等症狀。
他又說:寸關尺的脈象都堅實,脈形直上直下,這是衝脈的脈象,胸中會有寒疝。
張仲景認為:傷寒病導致氣在右側動盪不安,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鼻出血、口渴、心中煩躁,喝水會嘔吐;(先用五苓散,再用竹葉湯)不可使用瀉下藥,否則會導致津液耗竭、頭暈、咽喉乾燥、鼻乾、心悸。(使用竹葉湯)如果動盪不安的氣在左側,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頭暈、汗流不止、肌肉抽搐,這種情況很難治療;(或者先用防風白朮牡蠣湯,再用小建中湯)不可使用瀉下藥,否則會導致腹部拘攣不止,氣機動盪反而加劇,雖然身體發熱卻想蜷縮起來。(先服甘草乾薑湯,再服小建中湯)動盪不安的氣在上方,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氣上衝,直達心端,(李根湯)不可使用瀉下藥,否則會導致手心發熱煩躁,身體發熱出汗,想喝水;(竹葉湯)動盪不安的氣在下方,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無汗、心中煩躁、關節疼痛、頭痛、眼花、怕冷、嘔吐食物;(先服大陳皮湯,再服小建中湯)不可使用瀉下藥,否則會導致腹脹、突然頭暈、吃東西後腹瀉、心下痞硬。(甘草瀉心湯)
李時珍認為:這是因為肚臍左右上下有氣在跳動並伴隨疼痛,這是衝脈、任脈、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四經的病症。成無己的註釋認為,左為肝,右為肺,上為心,下為脾,這是沒有弄清楚四臟是兼受邪氣的緣故。
岐伯說:海洋有東西南北四方,人體也有四海來對應。胃是水穀之海,其輸送通道上在氣街,下至足三里;衝脈是十二經脈的海洋,其輸送通道上在大杼穴,下出於巨虛穴的上廉和下廉;膻中是氣之海,其輸送通道上在於柱骨的上下,前在人迎穴;腦是髓之海,其輸送通道上在頭蓋骨,下在風府穴。氣海有餘,則氣滿胸中,呼吸不暢,臉色發紅;氣海不足,則氣少,說話無力。
血海有餘,則常常感覺身體變大,心神恍惚,不知道自己生了什麼病;血海不足,則常常感覺身體變小,心神狹隘,不知道自己生了什麼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脹,水穀之海不足,則飢餓卻吃不下東西。髓海有餘,則身體輕捷有力,但會超過限度;髓海不足,則會頭暈耳鳴,小腿酸痛,眩暈昏倒,眼睛看不清東西,倦怠想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