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考》~ 二蹺為病 (2)
二蹺為病 (2)
1. 二蹺為病
李瀕湖曰:足太陽,京骨穴也。在足外側小指本節後大骨下,赤白際陷中,針三分,灸七壯。膕中,委中穴也。在曲膝後橫文中,針三分。陰蹺取交信穴,見前。三毛,大敦穴也。在足大指外側三毛中,肝脈之井也。針三分,灸三壯。血絡者,視其處有絡脈盛滿者,出其血也。
又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熱厥取足太陽、少陽。
甲乙經曰:人病目閉不得視者,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病目不得瞑者,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
靈樞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焉。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分間,行於五臟六腑。
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治當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荊,陰陽已通,其臥立至。其方用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至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
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
李瀕湖云:靈樞有云:足太陽之筋為目上綱,足陽明之筋為目下綱,寒則筋急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又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營衛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人氣血衰、氣道澀,衛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瞑。又云:多臥者,腸胃大而皮膚澀,分肉不解,衛氣行遲故也。
張子和云: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臥。巢元方云:脾病困倦而嗜臥,膽病多煩而不眠。王叔和脈經云:水流夜疾有聲者,土休故也,人亦應之。人夜臥,則脾不動搖,脈為之數疾也。一云:脾之候在瞼,瞼動則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則瞼澀嗜臥矣。數說皆論目閉目不瞑,雖不言及二蹺,蓋亦不離乎陰陽營衛虛實之理。
可互考者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足太陽經的京骨穴,在腳外側,小腳趾根部關節後方大骨頭的下方,紅肉與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針刺三分深,可以灸七壯。膕窩中的委中穴,在彎曲膝蓋後的橫紋中,針刺三分深。陰蹺脈取交信穴,位置在之前已經說明過。三毛,就是大敦穴,在腳大拇指外側的毛髮叢中,是肝經的井穴,針刺三分深,可以灸三壯。至於血絡,要看哪個地方的血管浮現且充盈,就從那裡放出血液。
又說:陰蹺脈和陽蹺脈,陰陽互相交會,陽氣進入陰,陰氣外出陽,兩者在眼外角交會。陽氣旺盛的時候,眼睛會睜大,陰氣旺盛的時候,眼睛會閉上。因為熱邪導致的昏厥,要取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穴位治療。
《黃帝內經甲乙經》說:人如果眼睛閉著無法看東西,是因為衛氣停留在陰分,無法運行到陽分。衛氣停留在陰分,陰氣就會旺盛,陰氣旺盛,陰蹺脈就會充滿,衛氣無法進入陽分,陽氣就會虛弱,所以眼睛會閉上。
如果眼睛無法閉上,是因為衛氣無法進入陰分,一直停留在陽分。衛氣停留在陽分,陽氣就會旺盛,陽氣旺盛,陽蹺脈就會盛滿,衛氣無法進入陰分,陰氣就會虛弱,所以眼睛無法閉上。
《靈樞經》說:五穀進入胃中,其糟粕、津液、宗氣會分成三個途徑。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肺,進行呼吸。營氣負責分泌津液,注入脈絡,化為血液,滋養四肢末端,並注入五臟六腑,以應對時間變化。衛氣負責散發其剛強、迅速的氣,先到達四肢末端,然後在肌肉和皮膚之間運行,從不停止。白天在陽分運行,夜晚在陰分運行,通常從足少陰經的分間,在五臟六腑之間運行。
現在,如果邪氣侵入五臟六腑,衛氣就會獨自守衛體外,在陽分運行而無法進入陰分。在陽分運行,陽氣就會旺盛,陽氣旺盛,陽蹺脈就會陷入亢奮狀態,無法進入陰分,陰氣就會虛弱,所以眼睛無法閉上。治療上,應當補益不足,瀉除有餘,疏通氣血運行的通道,去除邪氣。可以飲用半夏湯加荊芥,陰陽就能通暢,很快就能入睡。藥方是:用千里之外的流水八升,揚水萬次,取澄清的五升水煮沸,用蘆葦柴火燒煮,水沸後放入一升秫米和五合炮製過的半夏,慢慢煮到剩一升半,去除藥渣,每次飲用一小杯湯汁,一天三次,慢慢增加劑量,以知道效果為度。對於新發病的,
喝完藥湯就會入睡,出汗就好了。如果是久病,喝三次湯藥就可以了。
李時珍說:《靈樞經》提到,足太陽經的筋脈是眼睛上方的綱,足陽明經的筋脈是眼睛下方的綱。寒邪會導致筋脈收縮,眼睛無法閉合;熱邪會導致筋脈鬆弛,眼睛無法睜開。又說:年輕人氣血旺盛、肌肉潤滑,營氣和衛氣正常運行,所以白天精神飽滿,晚上可以安穩入睡。老年人氣血衰退、氣機運行不暢,衛氣侵入體內,所以白天精神不濟,晚上無法入睡。又說:經常嗜睡的人,腸胃比較大,皮膚粗糙,肌肉鬆散,衛氣運行遲緩。
張子和說:思慮過度會導致失眠或嗜睡。巢元方說:脾臟有病會導致困倦嗜睡,膽臟有病會導致煩躁失眠。王叔和的《脈經》說:水流在夜晚速度加快並有聲音,是因為土氣衰弱的緣故,人也會應和這個現象。人在夜晚睡眠時,脾臟不再活動,脈搏就會變得快而急。另一種說法是:脾臟的表現在眼瞼,如果眼瞼活動,就知道脾臟能正常消化。如果脾臟有病,眼瞼就會變得澀滯,容易嗜睡。以上這些說法都在討論眼睛閉合或睜開的問題,雖然沒有提到陰蹺脈和陽蹺脈,但都是在分析陰陽營衛的虛實道理。
這些論述可以互相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