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奇經八脈考》~ 衝脈

回本書目錄

衝脈

1. 衝脈

沖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於少腹之內胞中。其浮而外者,起於氣衝。(一名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橫骨兩端,動脈宛宛中,足陽明穴也)並足陽明、少陰二經之間,循腹上行至橫骨。(足陽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陰去腹中行五分,衝脈行於二經之間也。

白話文:

沖脈是經脈的大海,又稱為血海。沖脈和任脈都起於少腹內部的子宮中。它們浮在表面的部分,從氣衝穴開始。(又名氣街穴,位於少腹毛中,兩側各二寸,兩端有橫骨,動脈脈搏在其中,屬於足陽明經的穴位。)這兩條脈沿著足陽明經和少陰經之間,向上行至橫骨。(足陽明經從腹中行二寸,少陰經從腹中行五分,沖脈則行於這兩條經之間。)

橫骨在陰上橫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半)挾臍左右各五分,上行歷大赫、(橫骨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氣穴、(即胞門一名子戶、大赫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少陰、衝脈之會)四滿、(氣穴上一寸)中注、(四滿上一寸)肓腧、(中註上一寸)商曲、(肓腧上二寸)石關、(商曲上一寸)陰都、(石關上一寸)通谷、(陰都上一寸)幽門,(通谷上一寸,夾巨闕兩旁,各五分陷中)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白話文:

橫骨位於小腹的陰部,形狀像彎月,距離腹部中央約一寸半。

在橫骨兩側,各距離臍部五分,向上延伸經過以下穴位:

  • 大赫穴(位於橫骨上方一寸,距離腹部中央一寸半)
  • 氣穴(也稱胞門或子戶,位於大赫穴上方一寸,距離腹部中央一寸半,是少陰脈和衝脈交匯處)
  • 四滿穴(位於氣穴上方一寸)
  • 中註穴(位於四滿穴上方一寸)
  • 肓腧穴(位於中註穴上方一寸)
  • 商曲穴(位於肓腧穴上方二寸)
  • 石關穴(位於商曲穴上方一寸)
  • 陰都穴(位於石關穴上方一寸)
  • 通谷穴(位於陰都穴上方一寸,緊鄰巨闕穴兩側,距離各五分)

向上延伸至胸部後散開,總共有24個穴位。

靈樞經曰:沖、任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月下數脫血,任沖並傷,脈不榮其口唇,故髭鬚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任,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亦不生。

白話文:

啟玄說:心臟位於南方,因此前面稱為「廣明」。衝脈位於北方,因此後面稱為「太衝」。足少陰腎脈與衝脈會合,脈氣強盛,所以稱為「太衝」。這兩條脈絡相合,形成內外包覆的關係。衝脈在脾臟下方,所以說「其衝在下」,名稱為「太陰」。 天宦不脫於血,而任沖不盛,宗筋不強,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亦不生。

素問水熱穴論曰: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

王啟玄曰:腎脈與衝脈並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一云衝脈起於氣衝,沖直而通,故謂之沖。

素問陰陽離合論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啟玄曰:心臟在南,故前曰廣明,衝脈在北,故後曰太衝。足少陰腎脈與衝脈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兩脈相合為表裡也。衝脈在脾之下,故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靈樞經曰: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於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伏行骭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並於少陰,滲三陰,斜入踝,伏行出屬跗,屬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間,滲諸絡而溫足脛肌肉。故其脈常動,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白話文:

《靈樞經》中記載,軒轅皇帝說:「少陰經的脈絡只向下運行,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並非如此。衝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洋。上面從額部出來,貫穿於陽絡,滋養各種精氣。下面注入了少陰經的大絡,從腎臟下方開始,沿著陰股內側,斜進入膝窩中,然後沿著小腿骨內側,伴隨著少陰經,向下進入內踝後面,進入足底;分支部分與少陰經相連,貫穿於三條陰經,斜進入足踝,沿著足背隱行,向上到達跗骨(腳背),與足底相連,循著跗骨向上,進入大腳趾間,穿過各種絡脈,溫暖足脛部的肌肉組織。因此,衝脈總是跳動的。如果分支絡脈阻塞不通,那麼跗骨以上就無法跳動,不跳動就會氣絕,氣絕就會寒冷。」

王海臟曰:手少陽三焦相火為一腑,右腎命門為相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脈同診。腎為生氣之門,出而治臍下,分三歧,上衝夾臍過天樞,上至膻中兩乳間,元氣所繫焉。又足太陽之別,並足太陽正路入絡膀胱,約下焉。三焦者,從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上中下三焦,其實真元一氣也。

白話文:

中醫家王海臟說:手少陽三焦和相火屬於一個臟腑;右腎命門是相火;心包主也稱相火;他們的脈象可以同時診斷。腎臟是產生生命之氣的門戶,氣從腎臟出,運行到臍下,分為三路:一路直通臍上,夾著肚臍經過天樞穴,上升到胸中兩乳之間,這是身體的元氣所在;另一路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路,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主幹相並行,貫穿絡脈,到達膀胱底部。所謂三焦,從頭到胸部是上焦,從胸部到臍部是中焦,從臍部到腳是下焦,其實都是同一股生命之氣。

故曰有臟無腑。脈訣云:三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一云:其腑在氣街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臍旁;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治在臍。經曰:原氣者,三焦之別使也。腎間動氣者,真元一氣,分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

白話文:

因此說,有臟沒有腑。脈訣上說:三焦沒有具體形狀,只是一個空名,依附在胸中,和膈膜相應。又說:它的腑在氣街中。上焦位於胃的上端,主治胸中疾病;中焦位於胃管,主治臍旁疾病;下焦位於臍下膀胱的上端,主治臍部疾病。經典說:原氣是三焦的專門使者。腎間運動的氣,就是真元之氣,分成三路,是人的生命之源,也是十二經脈的根本。

李瀕湖曰:三焦即命門之用。與沖、任、督相通者,故附著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