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考》~ 衝脈
衝脈
1. 衝脈
沖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於少腹之內胞中。其浮而外者,起於氣衝。(一名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橫骨兩端,動脈宛宛中,足陽明穴也)並足陽明、少陰二經之間,循腹上行至橫骨。(足陽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陰去腹中行五分,衝脈行於二經之間也。
橫骨在陰上橫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半)挾臍左右各五分,上行歷大赫、(橫骨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氣穴、(即胞門一名子戶、大赫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少陰、衝脈之會)四滿、(氣穴上一寸)中注、(四滿上一寸)肓腧、(中註上一寸)商曲、(肓腧上二寸)石關、(商曲上一寸)陰都、(石關上一寸)通谷、(陰都上一寸)幽門,(通谷上一寸,夾巨闕兩旁,各五分陷中)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靈樞經曰:沖、任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月下數脫血,任沖並傷,脈不榮其口唇,故髭鬚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任,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亦不生。
天宦不脫於血,而任沖不盛,宗筋不強,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亦不生。
素問水熱穴論曰: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
王啟玄曰:腎脈與衝脈並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一云衝脈起於氣衝,沖直而通,故謂之沖。
素問陰陽離合論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啟玄曰:心臟在南,故前曰廣明,衝脈在北,故後曰太衝。足少陰腎脈與衝脈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兩脈相合為表裡也。衝脈在脾之下,故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靈樞經曰: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於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伏行骭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並於少陰,滲三陰,斜入踝,伏行出屬跗,屬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間,滲諸絡而溫足脛肌肉。故其脈常動,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王海臟曰:手少陽三焦相火為一腑,右腎命門為相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脈同診。腎為生氣之門,出而治臍下,分三歧,上衝夾臍過天樞,上至膻中兩乳間,元氣所繫焉。又足太陽之別,並足太陽正路入絡膀胱,約下焉。三焦者,從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上中下三焦,其實真元一氣也。
故曰有臟無腑。脈訣云:三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一云:其腑在氣街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臍旁;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治在臍。經曰:原氣者,三焦之別使也。腎間動氣者,真元一氣,分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
李瀕湖曰:三焦即命門之用。與沖、任、督相通者,故附著於此。
白話文:
衝脈是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它的脈絡與任脈一樣,都起源於小腹內的胞宮。浮於體表的部分,起於氣衝穴(也叫氣街,位於小腹毛髮中線兩側各二寸,橫骨兩端,動脈搏動處,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它在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腎經之間,沿著腹部向上,到達橫骨(橫骨在陰部上方橫骨的中間,形狀像彎月,距離腹部中線一寸半)。然後,它從肚臍兩旁各五分的位置向上,經過大赫穴(橫骨上一寸),氣穴(也叫胞門或子戶,大赫穴上一寸,是足少陰腎經和衝脈交會的穴位),四滿穴(氣穴上一寸),中注穴(四滿穴上一寸),肓腧穴(中注穴上一寸),商曲穴(肓腧穴上二寸),石關穴(商曲穴上一寸),陰都穴(石關穴上一寸),通谷穴(陰都穴上一寸),幽門穴(通谷穴上一寸,在巨闕穴兩旁,各五分的凹陷處)。最後到達胸部而散開,一共二十四個穴位。
《靈樞經》說: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胞宮,向上沿著背部內側行走,是經絡的海洋。浮於體表的部分,沿著腹部向上行,會合於咽喉,然後分開而絡於口唇。血氣旺盛,則肌膚充滿熱量;如果單純是血旺盛,則會滲透皮膚,長出毫毛。婦女氣有餘而血不足,每個月經來潮都會失血,導致任脈和衝脈都受到損傷,脈絡無法滋養口唇,所以不長鬍鬚。太監被切除宗筋,損傷衝脈和任脈,導致血泄而不恢復,皮膚內部結塊,口唇失去滋養,所以也不長鬍鬚。
天生沒有性能力的人,雖然不會因為失血而受影響,但因任脈和衝脈不夠旺盛,宗筋也不強壯,有氣無血,口唇得不到滋養,所以也不長鬍鬚。
《素問·水熱穴論》說:三條陰經交會的地方,終結於足踝。踝部以上各有一行脈絡,這是腎脈向下行走的部分,叫做太衝。
王啟玄說:腎脈與衝脈一同向下循行於足部,匯合後變得強盛,所以叫做太衝。還有一種說法,衝脈起於氣衝穴,脈氣直通,所以叫做衝脈。
《素問·陰陽離合論》說:聖人面朝南方而立,前方叫做廣明,後方叫做太衝。太衝的位置,叫做少陰;衝脈在下方,叫做太陰。
啟玄說:心臟在南方,所以前方叫做廣明;衝脈在北方,所以後方叫做太衝。足少陰腎脈與衝脈匯合後變得強盛,所以叫做太衝。這兩條脈絡相互配合,互為表裡。衝脈在脾之下,所以說衝脈在下方,叫做太陰。
《靈樞經》說:黃帝問:為什麼足少陰腎經的脈絡獨自向下行走呢?岐伯回答:不是這樣的。衝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洋。它向上可以通達頭頂,滲入陽氣,灌溉精氣;向下則注入足少陰腎經的大絡,起於腎臟下方,出於氣街,沿著大腿內側,斜入膝窩,在脛骨內側潛伏行走,與足少陰腎經並行,向下進入內踝後方,進入足底。它另外的分支則與足少陰腎經並行,滲入足三陰經脈,斜入腳踝,潛伏行走而出於足背,連接下方的脈絡,沿著足背向上,進入大腳趾之間,滲入各條絡脈,溫養足和小腿的肌肉。所以,衝脈的脈搏常常跳動,如果分支的絡脈結滯,足背上的脈搏就不會跳動,不跳動就會產生厥證,厥證就會產生寒冷。
王海藏說:手少陽三焦的相火是一個腑,右腎的命門也是相火,心包也是相火,它們的脈象相同。腎臟是產生元氣的門戶,元氣由此而出,主宰臍下的部位,分為三條支路,向上衝過肚臍,夾著肚臍兩旁的穴位(天樞穴)向上,到達膻中穴(兩乳之間),這是元氣所繫的地方。另外,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正經絡脈匯合,在下方約束著膀胱。三焦,從頭到心、從心到臍、從臍到足,分為上、中、下三焦,實際上它們都是真元一氣。所以說三焦是有臟而無腑。
《脈訣》說:三焦沒有具體的形態,只是空有其名,寄存在胸腔中與膈膜相應。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三焦腑位於氣街之中。上焦在胃的上口,治療在膻中穴;中焦在胃的管道,治療在肚臍旁;下焦在肚臍下膀胱的上口,治療在肚臍。經典說:元氣是三焦所分化的作用。腎間動氣是真元一氣,分為三條路,是人的生命之本,是十二經的根本。
李時珍說:三焦就是命門的功能。它與衝脈、任脈、督脈相互連通,所以附著在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