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考》整體介紹
《奇經八脈考》是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所著的一部經典中醫著作,刊印於西元1578年。本書僅一卷,卻對中醫理論中至關重要的「奇經八脈」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考證與闡述,集歷代文獻之大成,並融入了李時珍個人的獨到見解,堪稱研究奇經八脈的權威之作。該書的問世,不僅填補了當時對奇經八脈研究的不足,更為後世醫家和修道者提供了寶貴的理論依據。
奇經八脈,作為人體經絡系統中十二正經之外的八條特殊經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蹻脈、陽蹻脈、陰維脈、陽維脈。與十二正經不同的是,奇經八脈不直接與體表臟腑相應,它們的循行更為深廣、複雜,或起於內臟、或起於體表,在人體內部交錯貫通,主要承擔著溝通十二經脈、調節氣血陰陽、儲備與調節正經氣血的功能。李時珍在書中將正經比喻為「溝渠」,而奇經則為「湖澤」,生動形象地闡明了奇經八脈在氣血運行中的蓄洪、洩洪作用,即當正經氣血充盛時,會溢入奇經八脈儲存,反之則可由奇經向正經輸送,以維持整體平衡。這種比喻精妙地揭示了奇經八脈在維持人體陰陽平衡與氣血循環中的獨特地位。
本書主要內容綜述
《奇經八脈考》的內容結構嚴謹,邏輯清晰,主要圍繞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病症表現、與十二經脈及內臟的關係等方面展開。
奇經八脈總說:綱領性的概論
在**《奇經八脈總說》**部分,李時珍首先開宗明義地闡述了經脈與絡脈的區別,指出「直行曰經,旁支曰絡」。他詳細列舉了十二正經和十五絡脈,並強調了它們氣血循環「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他引入了奇經八脈的概念,解釋了其「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的特點。李時珍引用秦越人(扁鵲)的「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霈妄行,流於湖澤」之說,將奇經八脈的功能比作湖澤調節洪水,精闢地揭示了奇經八脈調節十二正經氣血盈虧的關鍵作用。他更指出,無論是醫者探求病機,還是仙家修煉爐鼎,都必須深諳奇經八脈之理,可見其對醫學和養生修煉的雙重重要性。
八脈概覽:分述各脈特性與功用
**《八脈》**一章則對八條奇經脈進行了簡要而精要的描述。李時珍逐一列舉了陰維、陽維、陰蹻、陽蹻、沖、任、督、帶八脈,並簡述了它們的起止點、主要循行方向以及各自的主治功能。
- 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主一身之表。
- 陰維脈:「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主一身之裡。兩者共同維繫一身之綱維,協調表裡陰陽。
- 陽蹻脈:「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使肢體「蹺捷」。
- 陰蹻脈:「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同樣使肢體「蹺捷」。兩者共同主持一身左右的陰陽活動。
- 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稱「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
- 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稱「陰脈之海」,主一身之陰。督脈與任脈分別主宰人體後部和前部的陰陽。
- 沖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帶脈:「橫圍於腰,狀如束帶」,具有「總約諸脈」的功能,橫向維繫諸經。
李時珍在此章中強調了醫者若能明瞭八脈,便可掌握十二經、十五絡的大旨;修仙者若能通曉八脈,便可領悟「虎龍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這再次印證了奇經八脈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廣泛應用價值。
各論:詳細闡述八脈循行與病症
隨後的章節則對每一條奇經脈進行了詳盡的解說,包括其循行路線、所會穴位、主治病症,並引證《難經》、《靈樞經》、《素問》、《脈經》等醫學經典,以及張潔古、李東垣、張仲景等歷代醫家學說,同時穿插了李時珍個人的分析與見解。
例如在**《陰維脈》**一章中,詳細記述了其從足少陰築賓穴發起,上循股內廉,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腑舍,再上行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最終止於頂前。共列出十四個穴位。
而**《陽維脈》**則記載了其發於足太陽金門穴,上行會足少陽於陽交,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於居髎,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過肩前會手少陽於臑會、天髎,再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蹺於臑腧,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上腦空、承靈、正營、目窗、臨泣,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共列出三十二個穴位。
奇經八脈的病理與診治
本書在闡述各經脈循行的同時,對其所主病症及其診治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這是其學術價值的核心所在。
二維為病:表裡失調與氣血不和
在**《二維為病》**中,李時珍引用《難經》之說,指出陽維、陰維脈的病變會導致「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張潔古則將其歸結為營衛不和:陽維受邪在表,故苦寒熱;陰維受邪在裡,故苦心痛。李時珍進一步補充,陽維之病與足太陽、少陽經密切相關,寒熱之證常兼此二經病變。對於陰維為病的心痛,他不僅列舉了寒中三陰的治法,更強調了三陰熱厥作痛的治療,並結合任脈氣衝上逆等情況進行辨證。書中也提及王叔和將癲癇歸屬於陰維、陽維,而《靈樞經》則歸屬陰蹺、陽蹺,李時珍對此進行了融會貫通的闡釋,認為雖然歸屬不同,但本質相同,皆是邪氣在陰陽維、陰陽蹺之間流動所致,從而拓展了對癲癇病機的認識。
二蹺為病:動靜失常與目病
**《二蹺為病》**部分引用《難經》關於「陰緩陽急」和「陰急陽緩」的描述,精確地定義了陰、陽蹺脈病變時的肢體表現。王叔和則從脈象上加以區分。張潔古將「蹺」解釋為「捷疾」,認為二蹺脈起於足,使人行動敏捷。他指出陽蹺病變為「狂走目不昧,表病里和」,而陰蹺病變則為「陰急則陰厥脛直,五絡不通,表和里病」。對於癲癇,書中明確指出「癲癇晝發灸陽蹺,夜發灸陰蹺」,這是根據衛氣晝夜循行於陽、陰的分佈規律所提出的治療原則。此外,對於目閉、目不得瞑等眼疾,本書也從衛氣循行於陰陽蹺脈的角度進行了闡述,認為是衛氣不能正常出入陰陽所致,並提出了「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的治療總則,甚至引用了《半夏湯》的方劑和煮法。
沖脈為病:氣機上逆與婦科雜病
**《沖脈為病》**詳細描述了沖脈病變的複雜性,指出其可導致「逆氣而裡急」,氣上衝胸,咽喉不利,甚至氣喘不得臥。李東垣結合四時氣候變化,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藥。書中特別提及沖脈與腎火旺盛以及任、督脈的關係,強調了補瀉的權衡。對於腹痛、裡急、便秘、麻木、厥逆上衝等症狀,李時珍也提供了詳細的辨證論治思路和方藥。更重要的是,書中引用《靈樞經》之言,闡述了沖脈與血海的關係,指出其在婦科疾病中的關鍵作用,如婦人月事不調、崩漏、不孕等,都與沖脈氣血失調密切相關,這為婦科疾病的診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任脈為病:生殖與內分泌功能失調
在**《任脈為病》**中,李時珍引用《素問》之論,指出任脈病變在男子可導致「內結七疝」,女子則可見「帶下瘕聚」和「不孕」。書中強調了任脈與女性生殖生理的密切關係,如「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這表明任脈在女性月經、生育等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脈經中的記載也補充了任脈病變可見少腹繞臍疼痛、陰中切痛等症狀。
督脈為病:脊柱與神經系統疾病
**《督脈為病》**部分著重闡述了督脈作為「陽脈之海」的病理表現。其病變可導致「脊強反折」,甚者可見癲癇、小兒風癇。書中引述《素問》:「督脈生疾,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女子為不孕、癃痔、遺溺、嗌乾」,表明督脈病變亦可影響生殖泌尿系統。李時珍駁斥了王啟玄關於此段歸屬於任沖二脈的觀點,強調督脈別絡自長強走任脈的循行特點,解釋了這些症狀與督脈的內在聯繫。書中還提供了針灸和方藥的治療建議,如灸身柱、大椎、陶道穴治療脊強,並列舉了羌活、獨活、防風等常用藥物。
帶脈為病:腰腹困重與帶下
《帶脈為病》指出帶脈病變主要表現為「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的困重感,以及婦科常見的赤白帶下。書中引用《明堂》和張潔古的觀點,強調針灸章門穴的重要性。李時珍還引用張仲景的案例,討論了腰部水氣和帶脈的關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張子和在書中對赤白帶下的病因病機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糾正了當時「赤為熱、白為寒」的普遍誤解,強調其皆由濕熱所致,並與痢疾同法治療。他還分享了一則通過針灸帶脈穴治癒帶下病的奇聞,生動地展現了奇經八脈在臨床中的實際應用。劉宗厚則從陰虛陽竭、營氣不升、濕痰流注等多方面分析了帶下病的複雜性,並提出了多種治療原則。
氣口九道脈:診斷奇經八脈病變
**《氣口九道脈》**是本書的又一亮點,李時珍將氣口(寸口)脈分為九道,分別對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病變,提出了獨特的脈診理論。儘管扁鵲獨取寸口診斷死生,但李時珍認為「氣口為百脈流注朝會之始」,故可由此診察奇經八脈的病變。他詳細描述了各部位脈象的表現及其所主的病症,例如「前部橫於寸口丸丸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痛,逆氣搶心,胸拘急不得俯仰」,「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脈也,動苦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小兒癇」,以及「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動苦腰背痛,癲癇僵仆羊鳴,偏枯、㤿痹,身體強」等。這種細緻入微的脈診方法,為臨床診斷奇經八脈病變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本書的學術價值與影響
《奇經八脈考》作為一部研究奇經八脈的重要著作,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系統歸納與整理: 在李時珍之前,關於奇經八脈的論述散見於各家醫書之中,缺乏系統性。《奇經八脈考》首次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歸納,對每條奇經的循行、所會穴位、主治病症等進行了詳盡的考證與闡述,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奇經八脈理論體系。
- 理論創新與個人見解: 李時珍在書中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獻整理,更在考證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個人的獨到見解,如對奇經八脈「湖澤」作用的比喻,對癲癇病機與陰陽維、陰陽蹺關係的闡釋,以及對赤白帶下病因的糾正等。這些創新性的理論豐富了奇經八脈的內涵。
- 臨床指導意義: 書中詳細闡述了奇經八脈的病症表現,並結合各家學說提出了具體的診斷與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方藥、脈診等,為後世醫家在臨床上辨識和治療與奇經八脈相關的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尤其是對氣口九道脈的詳細描述,為脈診奇經病變提供了獨特的思路。
- 促進醫學與養生融合: 李時珍在書中多次強調奇經八脈對於「學仙、醫者」的重要性,將醫學理論與道家修煉緊密結合,揭示了奇經八脈在內丹修煉中的關鍵地位,如對任督二脈「子午」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的闡述。這對於後世醫學與養生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結語
總而言之,《奇經八脈考》是中醫經絡學領域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李時珍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醫學功底,對奇經八脈這一複雜而精微的經絡系統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該書不僅系統地闡述了奇經八脈的生理功能、循行路線和病理表現,更融入了李時珍個人的真知灼見,糾正了前人的一些謬誤,並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寶貴的指導。至今,這本書仍是中醫學習者和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對於我們理解人體奧秘、探究疾病本質、以及實踐健康養生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