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奇經八脈考》~ 二維為病 (2)

回本書目錄

二維為病 (2)

1. 二維為病

癎動而屬陽,陽脈主之。癲靜而屬陰,陰脈主之。大抵二疾當取之四脈之穴,分其陰陽而已。

王叔和曰: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洒洒如寒。

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素問腰痛論曰: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與太陽合腨間,去地一尺。

王啟玄曰:陽維起於陽,則太陽之所生,並行而上至腨,下復與太陽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銳腨之下,分肉間陷中,可刺七分。

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裡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王啟玄曰:肉裡之脈,少陽所生,陽維脈氣所發,絕骨之後,陽維所過分肉穴也。在足外踝直上絕骨之端,如後二分筋肉分間,刺可五分。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則悲以恐。

啟玄曰:此陰維之脈也,去內踝上五寸腨分中,並少陰經而上也,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一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築賓穴也。甲乙經云,太陽之絡,別走少陰者,名曰飛陽。

白話文:

癲癇發作時身體抽動,屬於陽證,由陽脈主導;癲癇靜止時身體不動,屬於陰證,由陰脈主導。這兩種疾病主要應該從四脈的穴位來治療,區分其陰陽屬性即可。

王叔和說:診斷發現陽維脈浮現的人,會短暫感到頭暈目眩;陽維脈盛實的人,會感到呼吸困難,身體時冷時熱,像得了瘧疾一樣。

診斷發現陰維脈沉在深處且脈搏強大有力的人,會感到胸口疼痛,兩脅下方脹滿不適,心痛。陰維脈像串珠一樣,男子會感到兩脅下方脹痛,腰部疼痛;女子會感到陰部疼痛,像長了瘡一樣。

《黃帝內經·素問》的腰痛篇說:陽維脈發生病變,會導致腰痛,痛處向上蔓延,且腫脹。應該針刺陽維脈和太陽經交會的腨部(小腿肚),離地一尺的地方。

王啟玄說:陽維脈從陽氣起始,是太陽經所產生的,它和太陽經一起向上走到小腿肚,然後又和太陽經會合而向上。離地一尺的地方,就是承山穴。在小腿肚的尖端下方,兩塊肌肉分開的凹陷處,可以針刺七分深。

肉裡脈發生病變,會導致腰痛,而且不能咳嗽,一咳嗽就會導致筋脈攣縮、緊繃。針刺肉裡脈時,要取兩個穴位,在太陽經之外、少陽經絕骨(腓骨下端)之後。

王啟玄說:肉裡脈是少陽經所產生的,也是陽維脈的氣所發出的,在絕骨之後,是陽維脈所經過的肌肉分界處的穴位。在腳外踝直上,絕骨末端,往後兩分的肌肉分界處,針刺五分深。

飛陽脈發生病變,會導致腰痛,痛感時輕時重、起伏不定,嚴重時會感到悲傷恐懼。

王啟玄說:這裡說的飛陽脈其實是陰維脈,它從內踝上五寸的小腿肚分界處開始,和少陰經一起向上走行。針刺飛陽脈的穴位,在內踝上一寸,少陰經之前,是陰維脈交會的築賓穴。《甲乙經》說,太陽經的絡脈,分支出去走向少陰經的,就叫做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