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桂偶記

清代醫家原昌克,字子木,號叢桂,《叢桂偶記》即為其代表性的醫學著作之一。原昌克,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是浙江錢塘人氏,一位在當時醫學界享有盛譽的醫家。

《叢桂偶記》共分四卷,是一部集結了原昌克醫學見解與臨床經驗的筆記體著作。其內容涵蓋廣泛,涉及中醫臨床的多個專科,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乃至針灸、眼科、口齒科等。書中記述了各科的常見病症及其診斷與治療方法,反映了清代中期一位醫家廣博的學術視野與臨床實踐範圍。此外,《叢桂偶記》還收錄了一些醫學文獻和醫家論述,這使得本書不僅是個人經驗的記錄,也包含了對當時醫學知識的整理與交流。

其書名『叢桂偶記』,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這部著作的性質。按照書前藤田一正的序言所述,此書是原昌克行醫二十載間,『隨獲輒筆』的記錄,涵蓋了『異言奇說,稗官所錄;單方曲伎,閭巷所傳』,意即其中既有聞所未聞的理論或傳說,亦有源自民間或個人經驗的簡便療法。這種不求體系嚴整,但求廣泛記錄的筆記體形式,使得《叢桂偶記》成為了解當時醫學知識來源多樣性的一個重要窗口,它不僅繼承了歷代醫學的傳統,更吸納了當時社會中流傳的豐富醫學資訊,呈現出一種融會貫通的治學與實踐態度。序言作者雖謙稱不懂醫術,但對原氏醫術的「通古而不泥於古方,知今而不局於後世,運用之妙,存於一心」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將其比作良將之於兵法、良相之於國政,認為此書不過是其「緒餘」而已,側面烘托出原昌克醫學造詣之深。

儘管書名謙遜,其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不容小覷。從書中提供的片段可見,《叢桂偶記》不僅是臨床經驗的匯集,更包含了作者對醫學經典、歷史淵源乃至醫學術語的深入考辨與獨到見解。例如,在卷一中關於張仲景的討論,原氏能夠結合《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資料,對《傷寒論》自序中關於仲景生平及任職長沙太守的說法進行考證與質疑,展現了其嚴謹的史學態度和不盲從權威的批判精神。這種對醫學史料的細緻考辨,為後世研究醫學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視角。又如對「神應侯」稱號的解釋,追溯至宋仁宗年間因許希針刺治癒帝疾而為扁鵲追封立祠的史事,可見原氏對醫學傳承與歷史掌故的關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對「厥」這一病名的詳細論述。原昌克不僅引用《內經》、《金匱要略》等醫學經典來闡釋「厥」的本義——指因有所結滯、壅塞而導致的卒然暴發、甚至猝倒不知人的危急病症,更旁徵博引《左傳》、《荀子》、《列子》、《呂氏春秋》、《史記》等非醫學類古典文獻中「蹷」、「蹶」字的用法,從訓詁學角度深入挖掘此字的原始含義,論證其「拔」、 「傾倒」、「氣疾」等意,並以此為基礎,批判後世醫家將「厥」狹隘地理解為僅僅是手足寒冷或腳氣的謬誤。他引用陳徹《雪潭居醫約》中對「厥」與「中風」辨析的觀點,強調「厥逆者,其內精氣之自奪」,與「中風者,病多經絡之憂傷」的區別,指出現代醫家將「厥」誤診為「中風」所導致的嚴重危害。這種跨越醫學與非醫學領域的文獻考證,對醫學術語進行深層次的文化與歷史追溯,不僅體現了原昌克深厚的古典學功底,更為後世理解和釐清古代醫學概念提供了典範與方法。

因此,《叢桂偶記》的學術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它作為一本筆記體醫書,收錄了原昌克廣泛收集的各種醫學資料和個人臨床經驗。書中「涉及各科常見病症的診斷、治療方法」以及「收錄了大量臨床病例,並對這些病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總結」,這使得它具有極高的臨床實用價值,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臨證參考和學習資料。其次,書中對經典文獻、醫學史實及醫學概念的考辨與探討,展現了作者批判性思維和深厚的學術功底,為中醫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線索。儘管作者自謙為「偶記」,內容可能缺乏系統性,但其中散發出的求證精神和對醫理病機的獨到認識,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啟發。

正因其兼具理論深度與臨床廣度,《叢桂偶記》在清代醫學界被視為重要的參考書,享有「醫林秘籍」的美譽。清代著名醫家張璐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對此書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讚其「叢桂偶記,醫林秘籍,其書論病精當,治法詳明,為醫家不可不讀之書」。這句權威性的評價,充分肯定了《叢桂偶記》在當時及後世醫家眼中的重要地位、學術價值與實用價值,視之為醫者必讀之作。

《叢桂偶記》在流傳過程中,曾經歷多次修訂和刊刻,這也是其重要性的一個佐證。現存最早的版本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刊本,這也是原昌克逝世之年,可能為其生前整理或逝世後門人所刊。此後,又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的刊本。這三次重要的刊刻歷史,跨越了清代中葉至晚期,反映了此書持續的學術生命力、對讀者的吸引力以及在中醫文獻傳承中的重要地位。不同版本的存在,也為後世研究此書的流變與影響提供了線索。

總而言之,《叢桂偶記》作為清代醫家原昌克的一部重要醫學筆記,不僅是一部內容廣泛、涵蓋多科的臨床參考書,更是一部體現了作者廣博學識、考據精神和獨特見解的醫學著作。它集合了經典理論的引述與辨析、歷史掌故的考證、民間經驗的收錄以及個人臨床的總結,以其「偶記」的獨特形式,呈現出當時醫家廣泛學習、融匯各家之長的治學面貌。儘管不是體系嚴謹的論著,但其中對具體病證的細緻分析、對醫學術語的深度考辨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都使其成為研究清代醫學思想、臨證特色以及知識傳播的重要文獻。這部被譽為「醫林秘籍」的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都產生了深遠而持續的影響,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參考意義。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題叢桂偶記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