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昌克

《叢桂偶記》~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怪產

夏修己背折而生禹。殷簡狄胸剖而生契。嘗以為不可信。城北多賀郡折橋村一農婦。經閉腹滿。諸醫認為鼓脹。後數月臍上發疽。既潰。膿汁雜出毛髮。人以為異。日後潰口出一足。眾皆驚愕。瘍醫斷之。從是日出顱蓋脊肋諸骨及胞腸。始知其妊。調理數月得愈。古史所記不可誣也。治之者。門人莊司以文之父友智。實寬政戊午七月之事也。

白話文:

在古代有傳說,夏代的禹是由他母親夏修己背部裂開誕生的,殷商的契則是由母親簡狄的胸口剖開出生的,這些故事我原本認為並不可信。

但在城北的多賀郡折橋村有一農婦,她的月經停止並且腹部腫大,當時許多醫生都診斷她是得了脹氣病。幾個月後,她肚臍上方長了一個膿包,膿包破了之後,流出了混著毛髮的膿汁,讓人覺得非常詭異。過了一陣子,竟然從潰爛的傷口中伸出了一隻腳,這讓所有人感到震驚,隨後請來的瘍醫將那隻腳截去。自此,每天都有顱骨、脊椎、肋骨以及胎盤腸臟等從傷口掉出,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她這是懷孕了。經過幾個月的調養,她終於康復。這讓我意識到,古書上的那些記錄,並非虛構。

這件事情發生在寬政戊午年七月,治療這位農婦的醫生是門人莊司以文的父親友智。

2. 吮癰

史記吳起傳曰。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前漢書鄧通傳曰。上嘗病癰。通為上嗽吮之。上問曰。天下誰最愛我者。通曰。宜莫若太子。及太子入問疾。上使齰癰。太子色難之。已而聞通嘗為上齰之。太子慚。克嘗以為吮疽齰癰者。良將與士卒分勞苦者。佞臣淫蠱媚主者。不問驗與不驗。必在得其心。而有此事也。水戶城西飯富村。有一農夫貧且魯。加之累年不登。於是計營益窮。因舉田宅賣之。身為瘍醫家奴。因識一二煉膏。乃辭還里。自稱得治癰疽之妙。舊知奴生平者。竊嗤笑焉。無乞療者。奴又餓。鄰里偶有患疽者。其家貧無迎醫之資。因招奴。奴欣然應招。貼膏。然斷斷兮無他技。唯自吮其疽而已。其疽不日而愈。又有一財翁患癰者。名家國手。不能治之。初患疽者。屢譽奴之效。翁亦以經數醫之手而不治。終令奴療之。又唯嗽吮如初。而新肉大起。無幾報疴。於是鄰里鄉黨。刮舌改觀。來迎接踵。余嘗見其奴。實一癡漢。只可令吮之而已。奴曰。膿味不同。有經久而味不惡者。又有臭惡不堪者。吮之數日。則其惡味漸復。已復則生肉活血。可指期而治焉。其瘡瘍吉凶安危。皆以三寸舌卜之。百不失一焉。蓋古吮疽齰癰。不啻示慈愛結人心。佞諂承順媚人主。以其有良驗奇效有此事也。

白話文:

【吸癤】

《史記》吳起傳記載,有士兵生了毒瘡,吳起親自幫他吸出膿血,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哭了起來。有人問她:「你的兒子只是個士兵,卻得到將軍親自為他吸膿,為什麼你反而哭泣?」母親回答:「不是這樣的,以前吳將軍也曾為我丈夫吸膿,結果他戰鬥時毫不畏懼,最後死於敵人之手。現在吳將軍又為我的兒子做同樣的事,我不知道他未來會在哪裡戰死,所以才哭。」

《前漢書》鄧通傳記載,皇帝曾長了膿包,鄧通為他吸出膿液。皇帝問:「天下誰最疼愛我?」鄧通回答:「應該沒有人比太子更愛您了。」等到太子進宮探望皇帝病情,皇帝要太子幫他吸膿,太子面露難色。後來太子得知鄧通曾經為皇帝做過同樣的事,感到非常羞愧。

我認為,無論是吮癰、吸膿,這些行為都是良將與士兵分享艱辛,或是奸臣討好君主的行為,但無論是否有實際效果,這種行為能夠打動人心,並形成這種風氣。

水戶城西邊的飯富村,有個農夫既貧窮又愚笨,加上多年來收成不好,生活越來越困頓,只好賣掉田地和房子。他成為了一名瘍醫的僕人,學到了一些熬製藥膏的方法,於是辭職回到家鄉,自稱掌握了治療癰疽的絕技。然而,熟悉他的人私下嘲笑他,也沒有病人找他治病。他餓得不行,鄰居中恰好有人得了癰疽,家境貧窮無法請醫生,便找上了他。他高興地接受了邀請,貼上藥膏,除了吸吮癰疽之外,別無其他技巧。但令人驚訝的是,患者的癰疽不久後便痊癒了。

另一個富有的老人得了癰疽,請了好幾個名醫都無法治癒。最初患病的那位鄰居多次稱讚他的療效,老人也因為經過幾個醫生的治療都無效,最終還是請他來治療。他還是像之前一樣,只是吸吮膿包,但新的肌肉很快生長,病情迅速好轉。從那以後,周圍的鄰居和村民對他的看法大為改觀,紛至沓來求診。我曾經見過他,確實是一個傻漢,只讓他吸吮就好了。他說,膿的味道各不相同,有些即使存在很久也沒有惡臭,有些則臭不可聞。吸吮幾天,那些惡臭的味道就會逐漸消失,一旦恢復正常,新生的肉和血液就能活躍起來,病情就可以預測地得到治療。他通過自己的舌頭,可以準確地判斷創傷的吉凶和安危,從未失誤過。由此看來,古時候的吮癰、吸膿,不僅能顯示慈愛,凝聚人心,討好君主,更重要的是,這些行為有著良好的效果和奇效,因此才會流傳下來。

3. 吹霎

癸辛雜識曰。吹霎二字。每見劉長卿。用之傷寒感冷意。問之則謾言出漢書。然莫可考也。繼閱方書。於香芎散證治云。吹霎傷風。頭痛發熱。此必有所據。今考香芎散。香芎丸及湯未見吹霎字。其方出風病門。按吹霎。猶言風雨。吹。是北吹朔吹之吹。霎。字書曰。雨聲也。蓋言吹與聲者。說風雨氣為濕淫之形容歟。

白話文:

《癸辛雜識》提到,「吹霎」二字常在劉長卿的作品中看到,用以描述感受寒氣、感冒的情況。詢問其來源,他卻含糊其辭,稱出自《漢書》,然而實際上並無從考證。後來在翻閱醫書時,在《香芎散》的說明中找到,「吹霎」指的是受風邪侵襲,導致頭痛發燒。這必然有其根據。現在我查閱了《香芎散》、《香芎丸》和相關湯劑,都未見到「吹霎」一詞,但這些藥方皆歸類在治療風病的範疇。查閱「吹霎」二字,其意思接近風雨。其中「吹」字,指的是北方的寒風;「霎」字,則在字典中被解釋為雨聲。由此推斷,「吹霎」可能是用來形容風雨氣候,以及因濕氣過重所導致的疾病。

4. 曼陀羅花

曼陀羅花。本草綱目曰。相傳此花笑採釀酒飲,令人舞。予常試之,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今試之,不問莖葉花實末之酒,服五六分,周身麻木,不知痛癢。又煎一錢許服之,亦可麻,力稍劣。又與火麻子花(莖枯者益良,陰乾)等分,熱酒調服三錢。

昏昏如癡,手足不仁,或甘睡不醒,或神心不守,如風狂,三二日復故。然其性人人異,又有如死者。或云,用之一老人,不醒終死。宜斟酌作劑。凡割肉刮骨,不可無此藥也。又以末塗之,皮膚頑麻,然不徹肉,與塗烏頭者同效。近聞西京中神以鄰用之諸病,其效多端,余未及識其人。

又本草載,茉莉根,以酒磨一寸服,則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損骨節,脫臼接骨者,用此則不知痛。余未試。河間紀氏所著,姑妄聽之曰。閩人有女未嫁,卒已葬矣。閱歲余,有親串,見之別縣。初疑貌相似,然聲音體態,無相似至此者。出其不意,從後試,

呼其小名,女忽回顧,知不謬。又疑為鬼,歸告父母,開塚驗視,果空棺。共往蹤跡,初陽不相識。父母舉其胸脅瘢痣,呼鄰婦視,乃其伏。覓其夫已遁矣。蓋閩中茉莉花根,以酒磨汁飲之,一寸可屍蹷一日,服至六寸,尚可蘇,至七寸乃真死。女已有婿,而私與鄰子狎,故磨此根,

使詐死待其葬,而發墓共逃也。婿家鳴官,捕得鄰子,供詞與女同。時吳林塘官閩縣親鞫是獄,欲引開棺見屍律,則人實未死,事異圖財。欲引藥迷子女例,則女本同情,謀殊掠賣,無正條可以擬罪。乃仍以奸拐本律斷。人情變幻,亦何所不有乎。

白話文:

【曼陀羅花】

《本草綱目》記載,傳說這種花如果笑著摘下釀成酒飲用,會讓人起舞。我曾經試過,飲酒需達到微醺狀態,再讓一個人在旁邊逗笑或者跳舞引導,效果才會顯現。現在嘗試,不管是花、葉、莖還是果實,取五到六分搗碎混入酒中服用,全身都會感到麻木,失去痛覺。另外,將一錢量的花煎煮後服用,也能產生麻痺感,只是效果略差一些。再者,可以與火麻子花(最好是莖幹枯的,陰乾後使用)按同等比例,用熱酒調和後服用三錢。

服用後會感到昏昏欲睡,如同癡呆一般,手腳失去知覺,或是沉睡不醒,或是精神恍惚,如同瘋狂,大約兩三天後才能恢復正常。然而,這種藥物的效果因人而異,有的人甚至會出現類似死亡的狀態。據說,曾有一個老人使用後,因為沒有醒來而最終死亡。因此,在使用時應當謹慎,根據個人情況調整劑量。在進行外科手術,如切割肉體、刮除骨刺等情況下,這種藥物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將藥末塗抹在皮膚上,也會產生麻木感,但不會穿透到肌肉層,效果與塗抹烏頭相同。最近聽聞,西京中神將這種藥物應用於各種疾病治療,效果多樣,但我還未能認識此人。

《本草綱目》還記載,茉莉根用酒磨成汁後服用一寸,會使人陷入昏迷狀態,一天後才會醒來;服用兩寸,則需要兩天才能清醒;服用三寸,則需要三天。對於骨折、骨節脫位等傷害,使用這種方法可以減輕疼痛。我尚未親自試驗。河間的紀氏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閩地有一女子尚未出嫁便去世並被安葬。一年多後,她的親戚在另一縣城偶遇她,起初懷疑是長相相似之人,但細看之下,無論是聲音還是體態都與逝去的女子無異。於是,在女子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從後方喊出她的乳名。女子突然轉頭,確認了身份。然而,又懷疑可能是鬼魂。回家後告知雙親,開墳驗證,果然發現棺材內空無一人。於是,眾人一同尋找線索。女子初見面時裝作不認識,但雙親指出她胸口和肋骨上的疤痕和痣,呼喚鄰居中的女性來辨認,確認無誤。而此時,女子的丈夫已經逃走。原來,閩地的茉莉花根,用酒磨成汁服用一寸可以使身體僵硬一天,服用六寸仍能甦醒,但超過七寸則會真正死亡。女子已有未婚夫,卻與鄰家兒子私通,於是用這種方法偽造死亡,等待埋葬後再挖掘墓穴,與鄰家兒子一同逃跑。未婚夫一家報官,最終抓獲鄰家兒子,供詞與女子相符。當時,吳林塘在閩縣任職,親自審理此案。按照法律,若引用開棺見屍的條款,但事實上女子並未死亡,且與財產無關;若引用藥迷子女的案例,但女子本身並無反對,且目的並非拐賣。沒有適用的法律條款來定罪。最終,仍按照通姦和拐帶的法律判決。人情世態的變化,真是無奇不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