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昌克

《叢桂偶記》~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黃胖

源養德腳氣類方曰。近世有浮苦病者。方言也。其症肢體黃腫。胸腹為脹。治之以水葒鐵粉之劑。服者多愈。蓋田夫野人。多罹此疾。或云黃胖也。又有母多足者。一名阪下。皆方言也。足脛為腫。起居如常。甚者難步履。今時屢見兩足粗大與病偕老者。即古所謂壅疾是也。

白話文:

《源養德腳氣類方》一書記載:近來有「浮苦病」的患者,這是方言的稱呼。症狀是四肢腫脹發黃,胸腹部脹滿。治療此病多用烏蓯丸和鐵粉等藥劑,服用後大多痊癒。農田勞動者和山野中人常患此疾,也有人稱之為「黃胖」。還有一種俗稱「坂下」的疾病,也是方言的稱呼,症狀是足部腫脹,但日常生活不受影響,嚴重時行走困難。如今經常看到雙腳粗大的老人,併發疾病,這正是古代所稱的「壅疾」。

又高野山中。冬月間。童子十五六歲者。多罹腳疾。初其感之兩腳為攣。行步艱痛。坐臥則如忘。他無所苦。數與藥餌。無效。唯當春暖之時。投腳田澤中。屢蹈泥濘則愈。或不愈者。動輒為痼。終身禹步云。率遭此病者。為瘦人。肥人無之。予謂皆是腳氣之類也。按此病此間未嘗見之。

白話文:

此外,在高野山中,冬季時,十五六歲的年輕人常常罹患腳疾。一開始症狀是兩隻腳蜷縮,行走時疼痛難耐,坐臥時卻好像忘記一樣,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症狀。服用許多藥物都沒效。只有到了春天溫暖的時候,把腳伸進水田裡,在泥濘中反覆踩踏,才能治癒。有的治癒不了,常常會變成慢性病,一輩子跛腳。得此病的人通常是瘦人,胖子不會得。我認為這都是腳氣的一種類型。不過,我聽說這種病在其他地方沒有出現過。

是風土之異也。青浮苦病。又亞遠之病。又阿於太牟。即黃胖也。醫學綱目。證治準繩。並曰。食勞疳黃。一名黃胖。張氏醫通。食勞黃疸。俗曰黃胖。香川太衝曰。此名出於衛生方鑑。行余醫言論之詳。中人以下。多染此病。余按本藩地方。栽培菸草之處。尤多此病焉。其證身體青黃。

白話文:

這是由於風土不同的原因。病症表現為青面浮腫和苦寒。又稱「亞遠之病」或「阿於太牟」,也就是黃疸。在《醫學綱目》和《證治準繩》中,都稱之為「食勞疳黃」,又名「黃胖」。《張氏醫通》中稱之為「食勞黃疸」,民間俗稱「黃胖」。香川太衝說,這個名稱出自《衛生方鑑》。在我行醫的見聞中,平民百姓中常罹患此病。我觀察到,在我所在的藩國境內,種植菸草的地方,這種病尤為常見。其症狀為身體青黃。

浮腫。起居動作。喘息。膈間動悸如鼓。上衝人迎。築築然而耳鳴。其劇者或欲起行。則先眩悸喘息。平坐偶然則動穩喘平。精神不甚惡。但偃蹇懈怠。其人手足爪甲。枯碎不長。皺反不澤。是其兆也。大學所謂心廣體胖。朱子曰。胖安舒也。蓋病之者。多眩悸喘息。不能疾步急作。

白話文:

水腫。行動遲緩。呼吸困難。橫膈膜像鼓一樣悸動。氣血衝上人迎穴(鼻旁兩側)。耳鳴如雷。病情嚴重的,即使想起身行走,也會先感到頭暈、心悸、氣喘。平時坐著時也會偶爾心悸、氣喘加劇,但精神不算太差。只是懶惰懈怠。這些人的手指甲、腳指甲乾枯碎裂,長不長,有皺紋,沒有光澤。這就是徵兆。大學中說的心廣體胖,朱熹注釋為:胖,安適舒適的意思。患有這種病的人,大多頭暈、心悸、氣喘,不能快走或急做。

常欲寬平安舒。其名胖蓋取義於此也。治方綠礬為君藥。針砂亞之。吾門有針砂湯。皇盤丸。數用數驗。母多足。與黃胖異。別有說。阪下之名。蓋取義於其眩悸短氣。不能登高。頃得元祿年間所輯方書。其中載治青腹病。一名阪下者。葛粉麵粉。各百錢。硫黃。五錢。鐵粉。

白話文:

常希望保持寬鬆平和舒適的感覺。因此〔青腹〕這個名稱的意涵由此而來。治療的方法是以綠礬為主藥。針砂次之。我們的門派有針砂湯和皇盤丸。使用過多次並且都有驗證。母親的脂肪較多,與黃胖(脾陽虛損)不同,另有說法。阪下這個名稱的意涵是根據其頭暈心悸、氣短、不能登高的症狀。最近得到元祿年間編纂的方書,其中記載治療青腹病(又名阪下)的藥方:

  • 葛粉、麵粉:各 100 錢
  • 硫黃:5 錢
  • 鐵粉:未記載分量

五十錢。上各以好酒煉。風乾堅硬。再末篩。日三服。每一錢。白湯送下。服後大便必黑。勿驚。是其驗也。若面色及手足。尚不復者。加水苦藚。薄茶半服許。是黃胖也。沈慶暘萬病必愈曰。五疸神丹。綠礬。不拘多少。炒至白色為度。若入瓶中。火煅尤好。細末。煮棗肉為丸。

白話文:

價格為五十文錢。以上所有藥材都用上好的酒淬煉。風乾後會變得堅硬。再磨成細末過篩。每天服用三次,每次一錢。用白開水送服。服用後大便會發黑,不用驚慌,這是驗證藥效。如果面色和手腳仍然沒有恢復,可以加入水苦藚,半碗薄茶的量。這是黃胖的症狀。沈慶暘的《萬病必愈》中記載:「五疸神丹。綠礬。數量不限。炒至白色即可。如果放入瓶中用火煅燒效果更佳。將綠礬磨成細末。用棗肉熬煮成丸子。」

櫻桃大。每服五丸。早晨。午間。晚上各一服。冷酒送下。忌醋生冷發物。若蟲亦吐出神效。古人都屬之黃疸者。為未穩也。今治之其證未甚著。有兼痰喘久嗽等並病者。又有傷風痔漏。藏毒帶下。去血過多後。為斯症者。宜識之。治方皆同。而方書所未論也。永類鈐方曰。

白話文:

如櫻桃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顆。早上、中午、晚上各服用一次。用冷酒送服。忌諱食用醋、生冷及發物。如果體內有蟲,也能吐出來,效果顯著。古人將此病歸類為黃疸,但這並不確切。現在治療黃疸,其症狀並不十分明顯。有的人還有痰喘、久咳等並發症。還有人患有傷風、痔瘡、藏毒、帶下、失血過多後出現這種症狀。遇到這些情況,應該明白。治療方法都相同,但方書中沒有記載。永類鈐方中記載:

腸風下血。積年不止。虛弱甚者。一服取效。綠礬四兩。入砂鍋內。新瓦蓋定。鹽泥固濟。煅赤取出。入青鹽生硫黃各一兩。研勻再入鍋中固濟。煅赤取出。去火毒。研入熟附子末一兩。粟米粥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溫酒任下三十丸。又魏氏家藏方載硫附鹽礬丸曰。治經年久病下血虛弱甚者。

白話文:

治療長年累月不停的下血腸風。對虛弱嚴重者。服用一次就能見效。

取綠礬四兩,放入砂鍋內。用新瓦蓋好,用鹽泥密封。煅燒成赤色取出。加入青鹽和生硫磺各一兩。研磨均勻,再放入鍋中密封。煅燒成赤色取出。除去火毒。研磨後加入熟附子末一兩。用粟米粥糊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天空腹時,用米飲或溫酒送服三十丸。

又有一種魏氏家傳祕方,稱作硫附鹽礬丸。用於治療多年久病,下血虛弱嚴重者。

而其方大同小異。是亦失血後為黃胖之症。只謂虛弱甚者。蓋見其面色青黃。虛悸喘息。而稱之也。其方劑。治黃胖之方。而非治虛弱甚者之藥也。古人之說。有所未盡。

白話文:

這些處方基本相同。它們都是針對失血後導致的黃腫症狀。只是那些體虛嚴重的人,面色青黃,虛弱喘息,才稱之為虛弱。這些處方是治療黃腫的藥,而不是治療體虛嚴重的藥。古人的說法有待補充。

2. 母多足

母多足。與黃胖異。古曰尰。曰瘇。養德屬之腳氣者。傳證治準繩之誤。又言古所為壅疾者。為不穩。千金方曰。夫腳氣者。擁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擁疾發。即宣疾愈也。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即擁疾愈也。審此二者。疾可理也。香川太衝曰。有一種俗呼腯腳者。

白話文:


腳母(大腳趾)長得很飽滿,與黃胖的腳不同。古人稱這種腳為「尰」或「瘇」。把養德歸於腳氣是《傳證治準繩》的錯誤。

另外,古人所說的「壅疾」,是指不穩定的狀態。《千金方》說:「腳氣是壅疾,消渴是宣疾。」春天和夏天,陽氣上升,所以壅疾發作,宣疾就會好轉。秋冬季節,陽氣下降,所以宣疾發作,壅疾就會好轉。明白這兩種疾病的規律,就可以治療它們。

香川太衝說:有一種俗稱「瘦腳」的病症。

其證初發。不覺何因而然。或一腳。或兩腳。脛腫大。不痛不癢。行步不妨。雖不治療。終身無害。間有腿腫者。此亦瘀血惡汁之凝結。腳部者。而與陰㿗同類。王肯堂與腳氣同看。非也。可謂活眼矣。余嘗視之。但腳脛腫大。行步槃散。又有陰囊腫脹。殆及地者。其因屬㿗疝者明矣。

白話文:

疾病一開始發作時,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有的只有一隻腳,有的兩隻腳。小腿腫大,不痛不癢,不影響走路。即使不治療,終身也不會造成危害。偶爾有人腿部腫脹,這也是瘀血和壞液體凝結造成的。腳部和陰囊腫脹屬於同一類。王肯堂把這種病和腳氣看成同類,這是錯的。可以說是有見地的。我曾觀察過這種病,患者的腳和小腿腫大,走路一瘸一拐。還有陰囊腫脹,嚴重時甚至拖到地上。其原因明顯與陰囊疝氣有關。

小雅云。既微且尰。注曰。骭瘍為微。尰與瘇同。賈誼曰。天下之勢。方病大瘇。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伸。如淳曰。腫足曰瘇。是乃母多足也。有林福田方特載足尰(尰原作⿺元重誤)刺灸之法。余未試。(福田方曰。以甘刀足第四第五指間。赤脈處並踝下骨解。

白話文:

《詩經·小雅》中說:「腳上的腫脹既細小又不顯著。」注釋說:「小腿上的腫脹稱為『微』,『尰』與『瘇』的意思相同。」賈誼說:「天下的形勢就像患了嚴重的腫脹疾病,一條小腿的腫脹幾乎有大腿那麼粗,一根手指的腫脹幾乎有大腿那麼大,平時都不能彎曲伸展。」如淳說:「腫脹的腳稱為『瘇』,也就是俗話說的『象皮腿』。」《林福田方》特地記載了治療腳部腫脹的針灸方法,我還沒有試過。(《林福田方》說:用鋒利的刀在腳部的第四和第五個腳趾之間、發紅的脈絡處和腳踝下方骨頭的交接處刺針、灸法治療。)

泄其惡血。血至一斗五升而無害。若見余處有赤脈者。破之𡃤惡血。傅大黃膏。勿令得風水。又云。刺內踝上大脈。血出即差。又云灸外踝夫上。又云檢之有赤脈血路。灸其侄兩三處。各二十一壯。尤佳。注曰。侄元慄切。一寸也○𡃤當作嗽。

白話文:

排出惡血。放血量可達一斗五升而無妨。倘若看到其他地方有發紅的脈象,刺破它來排出惡血。敷上大黃膏。避免接觸風水。另外還有說法:刺內腳踝上方的大動脈,放出血後就會好轉。還有說法:灸外腳踝上方。還有說法:察看是否有發紅的脈象和血路,灸其「侄」(音同「慄」)兩三處,每處灸二十一壯,效果更佳。註:「侄」字應為「寸」。

3. 祭神農

潛居錄曰。八月朔。古人以此日。為天醫節。祭黃帝岐柏。本邦醫家。以正月八日。祭神農。蓋原於藥師如來結緣日。(慈覺大師。修經時一佛一神。日來護之。藥師尊。江文大明神。以八日現依為結緣日。)可笑之甚也。大已貴命。少彥名命。為本邦醫藥之鼻祖。而醫家不祀二神者。

白話文:

《潛居錄》記載,八月初一是「天醫節」。古人會在這個日子祭祀黃帝和岐伯。日本醫家則在正月初八祭祀神農。這是因為這一天是藥師如來與眾生結緣的日子。(慈覺大師在誦經時,一位佛陀和一位神明每天都來守護他。藥師尊者和江文大明神在初八日現身,與他結緣。)這實在可笑之極。大己貴命和少彥名命纔是日本醫藥的鼻祖,然而醫家卻不祭祀他們。

蓋由無遺訓及今日者。惜哉。其方法之亡。世傳大同類聚方抄本。安部真貞奉敕所撰云。近浪華木孔恭鐫行。內有稱神方者。古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余於此篇亦云。

白話文:

因為古代沒有留下詳細的醫學典籍到今天。可惜啊!現在的醫療方法失傳了。世人傳述《大同類聚方》的抄本,是安部真貞奉命編撰的。最近浪華書肆木孔恭刻印出版。書中記載了許多靈驗的醫方。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對這篇醫書的看法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