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昌克

《叢桂偶記》~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痘神

倉山隨園詩話曰。痘神之說。不見經傳。蘇州名醫薛生白曰。西漢以前無童子出痘之說。自馬伏波徵交阯。軍人帶此病歸。號曰虜瘡。不名痘也。語見醫統。余考史書凡載人形體者。妍媸各備。無載人面(面原作而刮誤)麻者。惟文苑英華載。熲川陳黯年十三。神詩見清源牧其(其疑某)曰。

白話文:

《倉山隨園詩話》中說,關於痘神(痘瘡神)的說法,在經典著作中找不到依據。蘇州名醫薛生白說,西漢之前沒有關於痘瘡是由童子傳染的說法。後來,馬伏波遠徵交趾,軍隊帶回了一種疾病,稱為「虜瘡」,而不是「痘瘡」。這個說法記載在《醫統》中。

我查閱了史書,凡是記載人體特徵的地方,都對容貌美醜有詳細描述,但沒有記載過滿臉麻子的。只有《文苑英華》記載,四川陳黯十三歲時,神采奕奕地見到了清源牧的某某人,說:

篇詠河陽花。時痘痂新落。牧戲曰。汝藻才而花面。何不詠之。陳應聲曰。玳瑁應難比。斑犀點更嘉。天憐未端正。滿面與妝花。似此為痘痂見歌詠之始。樂宮譜耳食錄曰。痘神何神也。姑勿深考。或曰。居峨眉山。姐妹三人。身著麻衣。蓋女仙之流。主人問痘疹之疾。人呼為麻娘娘云。

白話文:

詠河陽花。那時痘痂剛脫落。牧戲打趣說:「你人中龍鳳,卻頂著一張花臉。怎麼不寫詩詠嘆呢?」陳某隨口應道:「玳瑁難以媲美,斑點比犀牛還耀眼。天公可憐我相貌未端正,滿面痘花更顯嬌美。」這應該是痘痂後首次寫詩詠唱。

《樂宮譜·耳食錄》記載:痘神是哪路神仙?姑且不深究。有人說,痘神居峨眉山,是三位姐妹,身著麻衣,可能是女仙。主人問痘疹之病,人們稱痘神為麻娘娘。

神甚靈顯而嚴於小節。病痘之家。為位奉之。言語稍不檢。衣物稍不潔。及誠敬少懈者。病者輒作神言語阿譴之。雖私隱無不揭。其甚者。痘或不治為得罪於神也。靈異之跡。不可勝紀。然亦非妄禍人者。吾鄉陳君洪書。兒時以痘死。置於東廂。其母撫而哭之。坐於戶限。倦而假寐。

白話文:

這位神明靈力十足,卻嚴格重視細節。在生痘瘡的人家,人們都虔誠地供奉它。如果說話稍有不禮貌,衣物稍不潔淨,或是誠心誠意的禮拜有所懈怠的人,生痘瘡的人就會出現反應,神明會用語言訓斥他。即使是私下的隱私,神明也會揭露出來。嚴重的情況下,痘瘡甚至可能會惡化,那是因為得罪了神明。神明靈驗的事蹟,數不勝數。但它也不是隨意降禍於人的。我家鄉的陳洪書先生,小時候因為痘瘡去世。他的母親將他安置在東廂房裡,撫摸著他痛哭失聲。她坐在門檻上,因為疲倦而打起了瞌睡。

見三麻衣婦人。入室視兒驚曰。向幾誤此望都宰也。可放還。言畢出戶去。母驚覺。兒已蘇矣。後果仕望都縣令。罷官歸。今猶在。由是觀之。痘殤者。非盡神之為政也。其亦數之前定者歟。望鹿門醫官玄稿。痘疹十奇說。有祭痘神。及酒湯之事。(醫官玄稿曰。吾俗間。祭祀痘神神實如在焉。

白話文:

我曾經看過一位三花麻衣的婦人。她進入房間,看到孩子驚嚇地說:「剛剛險些耽誤了這個未來的縣令!」隨即可以讓她孩子回家。說完就走出房門離去。母親驚醒過來,孩子已經甦醒了。後來果然做官到望都縣令。辭去官職回家,現在還健在。由此可見,出過天花的,並非都是神靈在作祟。可能是命中早有的事情吧。鹿門醫官玄稿的《痘疹十奇說》中有祭痘神和酒湯的事情。(醫官玄稿說:我們民間祭祀痘神,神明就真的像在現場一樣。)

凡至十二朝。期畢。乃令浴痘兒謂之酒湯。因其湯中灌酒也。若後期則災害並至。而此法獨不在於彼。以其方書無明據。世之醫有難之者。然自古有所試驗而然。俗習不得止也。)又櫻陰腐談。言酒湯出於全幼心鑑者。誤也。(全幼心鑑曰。十二日。十三日。瘡痂已落。其瘡瘢。

白話文:

一般到十二天。時間一到。就讓痘痘患者洗澡,稱為「酒湯」。因為洗澡時會在水中添加酒。如果拖延洗澡時間,災禍就會接踵而來。但這種方法並非適用於所有人。因為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歷代醫生對此爭議不斷。但自古以來就有這種做法。世俗習慣難以改變。)另外,櫻陰腐談中提到酒湯出自全幼心鑑。這是一個錯誤的說法。(全幼心鑑記載:十二或十三天後,瘡痂會脫落。瘡痕)

或凸或凹。肌肉尚嫩。不可澡浴。)酒湯之事。未知創於何時。余家兄弟兒女。皆系痘患。未嘗用祭祀及酒湯之事。甥侄又慣之。終無一異云。本邦患痘家。必祭疱瘡神夫妻二位於堂。俗謂之裳神。巫曰。無神名。臨時迎祭所在近祠之靈神。如其然。則當供一神而可。何祭其配乎。

白話文:

痘瘡的外形有凸起的或凹陷的。病情尚未嚴重時,不可以用水洗澡。

祭祀痘瘡神並用酒湯治療痘瘡的做法,不知道起源於什麼時候。我家兄弟姐妹,全都得過痘瘡。從來沒有祭祀或用酒湯治療。我的外甥和姪子是慣於祭祀的,但他們並沒有因此有什麼不同。

本地的患有痘瘡的家庭,一定要在廳堂裡祭祀痘瘡神夫妻兩位神明。民間稱他們為「裳神」。巫師說,沒有特定的神名,只是臨時迎請附近祠廟裡的靈神來祭祀。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祭祀一位神靈就夠了,為什麼要祭祀他們夫妻二人呢?

或曰。痘疹守護神者。出雲國大社之末社。鷺森明神文德仁壽三年。依神命祭之。(鷺森明神。祭天月神命。舊事本紀云。天月神命壹岐縣主等祖。頭書曰。紀如尚云。天月神命。是亦非月讀命。高皇產靈裔神也。顯宗紀云。月神著人曰。我祖高皇產靈。有熔造天地之功。奉以歌荒㺐田。

白話文:

有人說,痘疹的守護神是出雲國大社的末社,名為「鷺森明神」。在文德仁壽三年,遵從神諭祭祀鷺森明神。(鷺森明神供奉著天月神命。根據《舊事本紀》的記載,天月神命是壹岐縣主等人的祖先。根據《頭書》記載,紀如尚說,天月神命並不是月讀命,而是高皇產靈的後裔神。《顯宗紀》記載,月神託夢給人說:「我們的祖先高皇產靈創造了天地,供奉他來化解飢荒和瘟疫吧。」

壹岐縣主侍祠。神名帳曰。壹岐郡。月讀神社。高御祖神社。又曰。山城國葛野坐月讀神社。所謂月神月讀神社。共是天月神命也乎。)而祭夫妻二神者。終不可解。獪園曰。吳俗抱痘之家。必供五郎神於堂。既兆吉。具牲牢獻之者。此名花花五聖。又曰。乃知惡鬼。即是痘司鬼。

白話文:

壹岐縣主侍奉的神祠。神名帳記載:壹岐郡有月讀神社和高御祖神社。又記載:山城國葛野郡有月讀神社。所謂的月神月讀神社,難道都是祭祀天月神命嗎?)而祭祀夫妻二神的(原因),始終無法參悟。獪園說:吳地長麻疹的人家,一定會在堂上供奉五郎神。如果病情出現好轉,就會準備牲畜祭祀。這個神叫做花花五聖。還有人說:原來惡鬼,就是麻疹的鬼神。

神來攝小兒。或云是死於痘者。來求受替也。

2. 痘瘡

痘瘡諸說。皆云。起於後漢時。而原於馬伏波徵南陽行卒患虜瘡之事。而後漢書。不記此事。當以出於肘後方為證。肘後之書。雖經後人之手。猶為古書。(肘後方曰。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差後瘡瘢紫黑。

白話文:

關於痘瘡的各種說法,都認為它起源於後漢時期,但起因是馬援徵調南陽士兵時,士兵們感染了虜瘡。然而,後漢書中並沒有記載這件事。我們可以參照《肘後方》作為證據。《肘後方》一書雖然經過後人的整理,但仍然屬於古書。(《肘後方》記載:近幾年流行一種疾病,會發出膿瘡。頭面和身上都會發作,很快會遍及全身。膿瘡狀如火瘡,表面覆蓋著白色膿液。膿瘡破了又會長,如果不立即治療,大多數人會死亡。治療後,痘疤會呈現紫黑色。

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也。人云。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東流。遍海中。煮葵菜以蒜虀啖之。即止。初患。急食之少飯下菜亦得。以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仍呼為虜瘡。諸醫參詳作治。用之有效。方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數食之。○余按後世升麻葛根湯之所祖也。

白話文:

這種瘡一年後才消滅。這是惡毒之氣。有人說,永徽四年,這種瘡從西邊蔓延到東邊,遍佈整個海洋。用煮熟的大蒜根部泡過的葵菜吃可以治癒。剛開始患病時,吃一些米飯加上菜餚也能治癒。在建武年間,南陽擊退入侵的敵人後,就得了這種瘡,所以也稱作「虜瘡」。各個醫生仔細研究治療方法,使用後有效。方法是用上好的蜂蜜塗抹全身,也可以用蜂蜜煎製升麻服用。現代的升麻葛根湯可能就是從這個方子演變而來的。

)本邦痘瘡始天平七年乙亥時。醫不識其救法。公卿多斃於此病。醒醐帝始有患痘之事。文德寶錄曰。仁壽三年二月。京師及畿外。多患皰瘡。死者甚眾。天平九年。及弘仁五年。有此瘡患。今年復不免此瘡而已。羅浮子曰。痘瘡之病。考諸醫家之說。隋巢元方雖說傷寒斑瘡豌豆瘡皰。

白話文:

我們國家開始出現痘瘡是在天平七年乙亥年。醫者不知道如何治療。很多公卿都因為這種疾病而死亡。聖武天皇最先是染上痘瘡的。

《文德寶錄》記載:仁壽三年二月,京城和京畿以外地區,很多人都患上了皰瘡。死者眾多。

天平九年和弘仁五年,也出現了這種瘡患。今年也難逃這種瘡患的侵襲。

《羅浮子》說:痘瘡的病症,考查醫家的說法,隋巢元方雖然提到了傷寒、斑瘡、豌豆瘡和皰瘡等,但對於治療痘瘡的脈理和方證都沒有詳細記載。

無方藥。唐孫真人書。豌豆瘡。在傷寒部中。而有治方。宋陳言曰斑瘡病。內經與仲景。皆不載。蓋魏朝方有焉。以白頭赤根者。俗為豌豆。即斑瘡也。細粟如麻者。俗呼為麻。即虜瘡也。又有大者。為芋為萍。此皆輕重之不齊。故命名異耳。而亦有治方。孫陳所言。乃似不拘壯幼。

白話文:

沒有固定的方劑。這是唐朝孫思邈所記載的。豌豆瘡,在傷寒的分類中,卻有治療方法。

宋朝的陳言說這是斑瘡病。在《黃帝內經》和張仲景的著作中都沒有記載。魏朝纔有關於這方面的方劑。

人們把白頭赤根的植物稱為豌豆,這其實就是斑瘡。細小的顆粒像芝麻,俗稱麻,即虜瘡。還有比較大的品種,稱為芋或萍。這些都是輕重程度不同的同類疾病,因此名稱不同。同樣也有治療方法。

孫思邈和陳言所說的方法,似乎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使用。

蓋真人者。唐高宗時人。而在天平之前。然則豌豆瘡自漢土傳我西州。而至京師。古昔無之。而此時初發乎。藤原公忠後愚昧記載。應安七年。後光嚴帝。患痘瘡。施藥院使丹波篤直以柚針刺之。病終不治。自天平至應安六百四十餘年。何不熟其方法乎。然痘瘡實起後漢歷三國六朝。

白話文:

所謂「真人」指的是唐高宗時代的人,但這是在天平時代之前。因此,天花自漢朝傳入我們西域,然後傳到京城。古代沒有這種疾病,而當時第一次爆發。

藤原公忠在《後愚昧記》中記載,在應安七年,後光嚴帝得了天花。施藥院使丹波篤直用針刺的方式為他治療,但最後還是不治身亡。從天平時代到應安時代,已經有六百四十年了,為什麼還未能熟練治療方法呢?

事實上,天花是在後漢時代出現的,經歷了三國和六朝時期。

至唐無明辨之者。則又何獨責篤直乎。紅毛治痘灌膿時刺去膿。蓋防內攻之策云。五雜俎曰。韃靼種生無痘疹。以不食鹽醋故也。近聞其與中國互市。間亦學中國飲食。遂時一有之。彼人即舁置深谷中。任其生死。絕跡不敢省視矣。一云不食豬肉故爾。西域聞見錄曰。小兒亦出痘。

白話文:

說得輕易。超過百例中可能會有少數死亡。也從來沒有見過麻臉的。要是得了出痘,那麼躲避到深山極寒的地方就能避免。仔細觀察其症狀的發病,不在於飲食。五島和八丈島也沒有這種病。這大概是當地風土的原因。西肥地區鮮少發生這種病。沒有得過的人,不能離開當地。就算身上帶有使命到四處出差,或者奉命前往江戶,也只能在境內逗留,和被囚禁起來沒什麼兩樣。因此,聽說長崎和其他地方癤瘡流行時,

輕而易。過百中或損一。亦從無回子麻面者。倘出痘者多。則避於深山極寒之地可免。克按其症之發不在食餌。五島八丈島亦無此病。蓋其風土為然。西肥鮮此患。人士未染者。不能遠離其地。含使命四方。或於役江戶。裹足境內。與彼禁錮一般。故聞長崎及諸方痘瘡流行。

則或往其地。祈其傳染。或行種痘法而歸。翁加里亞國亦無痘。行商濟異域者。先行種痘法。而後航海。明和年間。遷八丈民於下野芳賀郡。居頃之而老壯患痘。寬政八年丙辰五月三日。常陸那珂湊。一船漂著。所乘十一人。問之曰。伊豆三宅島舟也。去年七月廿二日。載流徒送八丈島。

白話文:

於是有人前往痘疫流行的地區,祈求被感染。或者有人接種痘苗後再回家。匈牙利國也沒有天花。當地商人前往異國旅行時,都會先接種痘苗,然後再航海。明和年間,將八丈島的居民遷移到下野芳賀郡。過了一段時間,老人和成年人開始患上天花。寬政八年(1796年)丙辰五月三日,常陸國那珂湊,有一艘船漂流而來。船上有十一人。詢問之後得知,這是伊豆三宅島的船,去年七月二十二日,載運流放犯人前往八丈島。

十月至島。今年四月發島。遇西風至於此。當日檢之告官。令吏賜糧食。內有八丈島民三人。曰。八丈島自古無痘瘡。方今一般流行。斃於此病者。日多一日。小民無智。以保一日之命為幸。奔走竄伏。隱山入谷。避之猶避敵。耕耨漁樵。一時廢業。恐令公田赤地。村甲伍老。

白話文:

船在十月抵達島上。今年四月,我們從島上出發。遇上西風,才飄流到這裡。我們當天便向官府報告。官府派官員給我們糧食。船上還有八丈島的居民三人。他們說:「八丈島自古以來都沒有天花。如今天花在島上普遍流行,因病死亡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我們這些百姓愚昧無知,只求保住一天的性命就心滿意足了。我們逃亡躲藏,隱藏在山谷中,避開天花就像避開敵人一樣。因此,耕作捕魚和砍柴等工作都暫時停下了。我們擔心官府的土地會變成荒地。村裡的甲長和里老(村中老年人)

入山教諭。以痘災未除。惟死之懼。所保結官絹。染絲既成。織女竄山。或臥枕。無紡績者。恐致稽遲。因報知之具狀以聞。本島之例。不經八十八夜。則不能渡海。蓋避風濤之災也。予輩不及待之。故托三宅島舟解纜。果遇駭風。漂流於此。因問其詳曰。寬政乙卯。九月廿七日。

白話文:

我在進入大山村之前已經告誡過了。由於天花疫情還沒有解除,人們都瀰漫著死亡的恐懼。承諾給官府的絲綢,已經染好絲線。但是婦女都逃到了山裡,有的還躺在牀上裝病。沒人紡紗織布,恐怕會造成延誤。因此,我用公文向您報告具體情況。根據本地的習俗,不到八十八天是不能出海的。這是為了避免遭受風浪之災。我們等不及了,所以託付了三宅島的船隻解纜出海。果然遇到了大風,漂流到了這裡。仔細詢問後才知道,寬政乙卯年(1805年)九月二十七日,當時......

八丈島船自伊豆歸。所乘三根村民。於船中得病。十月三日。周身發紅。不知何病。醫議曰。痘瘡也。本島從來無此病。今有此症。恐傳染外人。乃區畫裡外。構小舍置之。終以不起。延及其家人鄰側。先是天明年間。島內樫立村。痘疹流行。死者甚多。以故人心益不安。三根村外十里。

白話文:

一艘從伊豆島返回的船隻上,有三名三根村的村民。他們在船上生了病。十月三日,他們全身發紅,不知道得了什麼病。醫生議論說是痘瘡。這個島上從來沒有這種病,現在得了這種病,恐怕傳染給其他人。於是他們劃出內外區域,搭起小房子把他們安置進去。最終,他們都沒有痊癒。接著,家人和鄰居也傳染了。就在前一年,島上的樫立村發生過痘疹大流行,死了很多人。所以人心更加不安。三根村距離這裏十里遠。

斷路。禁往來。使樫立村往年患痘者。役使之。島吏趣三根村。看護之。死者不止。小民棄家攜妻子。遁逃山中。無幾支村稻葉里。發痘。島吏令病者悉送之本村防之。日後患者比比相屬。不能又送之。其死者多系老壯。如幼少者其病輕。三根村。男女千四百餘口。竄山者。

白話文:

禁止通行。不許人們來往。讓三根村往年感染過天花的患者擔任看護工作。島上官吏催促三根村的村民照料患者。死亡人數卻沒有停止。老百姓拋棄家園,帶著妻兒老小逃到了山中。沒過多久,稻葉裏村莊也爆發了天花疫情。島上官吏命令所有患者都送回原來的村莊隔離。後來,患者越來越多,無法再送回原來的村莊。死者大多是老年人和壯年人。如果患者是兒童或青少年,病情則較輕。三根村大約有一千四百多口人,逃到山中的就有這麼多。

二百餘人。惟患者。千二百人。死者四百六十人。末吉。樫立。二村。與三根村隔山。故禁村民不得相交。客歲晚冬。樫立村有一人罹患者。速遷之裡外。往年死於痘者。三百餘人。今年病者皆是幼童。以故死者少。樫立村。男女九百餘口。患者百三人。死者二十九人。末吉村去年臘月一人得痘。

白話文:

共有200多人。感染者有1200人。死亡者有460人。只有末吉和樫立兩個村莊與三根村隔山相望。因此禁止村民相互來往。去年冬天,樫立村有一名感染患者。立即將患者遷移到村外。前年死於天花的患者有300多人。今年發病者大多是兒童。因此死亡人數較少。樫立村有900多名男女村民。感染者有103人。死亡者有29人。末吉村去年年底有一人感染天花。

並其未發痘之時至其家者。遷之居里外。不得與村人相交會。人人慾棄家避山中。盤驗之。無糧可支數日者。仍教諭就農桑漁樵。至今年正月。比屋患之。末吉村男女八百餘口。皆逃去山中。患者五十五人。死者十五人。大賀鄉預防之。禁村民與他村往來。客歲季冬有一人發痘者。

白話文:

痘瘡未發病時,有的人會到其他人家中。此時應將病患遷移到村莊外,不能與村民接觸。人人想逃離家園,躲進山中。我們檢查發現,有些病患沒有足夠的糧食撐過幾天。於是我們教育他們從事農業、養桑、漁獵等活動。到了今年正月,鄰裏村落都遭受了痘瘡侵襲。末吉村的男女老少八百多人全部逃進了山中。患病者五十五人,其中十五人死亡。大賀鄉採取了預防措施,禁止村民與其他村莊往來。去年冬末,有一人發痘。

速遷之三根村。鄉中驚怖。竄入山中。其得免痘死。亦不得免餓死。里正等招諭就產業。無一人歸者。逃山中者。得痘。又令遷之三根村。無幾患者相次。不暇悉遷之。男女千八百餘口。患者百二十六人。死者四十七人。中之鄉。不與痘村相通。嚴防之。至今年早春。一人發痘。

白話文:

(瘟疫)蔓延得很快,逃到三根村。(當地)鄉民感到恐懼,紛紛逃入山中。那些逃到山中的人得以避免死於痘疫,但也逃不過餓死。村長等人招募他們回去,但是沒有人願意回來。那些逃到山中的人得了痘疫。地方官員又下令讓他們遷到三根村。不一會兒,已經有不少人得了痘疫,(地方官員)來不及將所有人遷走。全村大約有一千八百多口人,其中有126人得了痘疫,47人死亡。鄰近的鄉村不與痘疫村莊相往來,嚴加防範。直到今年年初,有人發病得了痘疫。

送之裡外處草舍。教諭鄉中。勸產業。又一人得痘。鄉人謂不入山。則不能免。與死於痘。寧死於餓。一時騷亂竄入山中。不日山中發痘者多矣。仍有稍稍歸家者。男女千餘口。患者四十人。死者十三人。小島令禁渡海。故無痘疢。小島民來寓三根村者。二人罹災死。青島往年地中出火焰燒後。

白話文:

於是送到村外草屋中隔離。同時教育鄉民,勸誡他們從事農田耕作。再一次,有人染上天花。鄉民認為不躲進山裡就無法倖免,因此與其死於天花,不如死於飢餓。一時之間,鄉民們慌亂逃竄,湧入山林。不出幾天,山林中染上天花的人越來越多。也有人陸續返回家中。總計有上千名男女,其中有四十人染病,十三人死亡。小島的長官禁止渡海,因此沒有出現天花。小島住民寄宿在三根村的人中,有兩個人罹患天花並死亡。以前青島的地面曾冒出火焰將地面燒毀。

八丈人遷居墾田。島人預防痘災。然亦終不能免。男女百五十餘口。患者十九人。死者十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