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昌克

《叢桂偶記》~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產婦側臥

本邦產婦禁側臥。特子玄子著產論。令乳婦去產帶安臥。余嘗遊其門。親炙之。其臥者。神心安靜。得快睡。防暈除熱之良策也。其驗大勝於藥餌。而人皆憚之。頃讀一方書。曰。高山血搦治產後並金瘡。立效湯。豐臣秀次公方並云。服湯後。發汗則解去帶。側臥則妙。與產論說。暗合也。

白話文:

本國產婦被禁止側臥。特別是子玄子所著的《產論》中明確說明。他讓產婦取下產帶,平躺休息。我曾拜訪他的門戶,親自受到他的教導。他的病患臥牀後,精神心靈都能平靜,獲得舒適的睡眠。這是一個預防昏厥和消除燥熱的良方。其效果遠遠優於藥物,但人們卻都不願採用。最近我讀到一本醫書,上面說:「高山血搦可治療產後和刀傷。立效湯是豐臣秀次公傳授的藥方,服用後發汗即可解開產帶,側臥休息效果更佳。」這與《產論》中的說法暗合。

2. 人勢

李東璧曰。人陰莖。非藥物也。輟耕錄載。杭州沈生。犯奸事露。引刀自割其勢。流血經月不合。或令尋所割勢酒服。不數日而愈。按高山血搦方內。用人勢。立效湯。秀次公方。並同。而人勢作睪丸。本邦古昔入藥。治金瘡者。與輟耕錄相符。

白話文:

人參、沉香(各 3 克),甘草(1.5 克),蔥白(10 根,長 6 釐米),燒味噌(龍眼大小),豬腎(切成兩片,颳去中間黃色部分,洗淨陰乾,5 克)

高山血搦(上杉某方),療產後血暈並金瘡。

人參沉香(各一錢),甘草(五分),蔥白(十莖長二寸),燒味噌(龍眼肉大)蕉,外腎(割作兩片刮去中道黃物洗淨陰乾五分)

上㕮咀。以水二盞。煎取一盞二分。分之二服。其一乘熱飲之。其一帶溫飲之。不留渣滓。都要飲盡。少頃渾身覺溫溫。頂上出汗。須去中帶。穩臥如平常。任其睡。勿呼起。若不解帶而臥者。為後患。

白話文:

上半身的穴位。用水兩杯。煮沸後取出一杯二分之水。分成兩份服用。第一份趁熱喝。第二份稍微溫熱後再喝。不要留任何渣滓。兩份都必須喝完。過一會兒,全身會感覺溫暖。頭頂出汗。必須解開衣服。平穩地躺下,像平常一樣。隨便睡,不要叫醒。如果不解開衣服而躺下,會留下後遺症。

立效湯(吉松流方○按松疑益字之誤),治金瘡產後並角弓反張者。

人參,沉香(各三分五釐),甘草(五釐其人面白者炒赤者生用),蔥白(長一寸許三莖加至七莖銼乾用者亦佳)

白話文:

人參、沉香(各三點五公克)

甘草(五公克,膚色白者用炒過的,膚色黑者用生的)

蔥白(長約三公分,三到七根,以乾爽的為佳)

燒味噌(栗子大去外邊焦黑者干收),睪丸(三分五釐臘月取之割為片插竹北陰之地曝乾漬好酒一宿銼干若無睪丸代胞帶或加至五分)

白話文:

用兩碗水煎成一碗半的藥汁,趁熱喝。等到背部出汗,額頭上微濕,再喝一次。喝完藥後,讓產婦側臥,這樣效果更好。

上水二盞。煎取一盞半。熱飲。當背脊汗出。候其額上漐漐然。再飲。令去帶側臥。則佳。有熱者。倍加睪丸。無熱者。減半。血氣上衝者。加童便三蛤貝殼許。以四五歲兒便。為良。無汗身冰冷者。加蔥七莖。汗多者一莖。凡服藥後。若吐者。凶。產後中風。或角弓反張。或惡露不下。或發瘧。並主之。禁如法。且忌乾柿。

如果有發熱症狀,將藥汁加倍加入睪丸。沒有發熱症狀,則減半。

如果血氣上衝,加入三蛤貝殼量的小兒尿液(最好是四五歲的小兒尿液)。

如果沒有出汗且身體發冷,加入七根蔥。如果出汗很多,加入一根蔥。

喝藥後,如果產婦嘔吐,是不吉利的徵兆。

針對產後中風、角弓反張(全身痙攣)、惡露不排出、發瘧疾等症狀,都可以用這個方劑治療。但必須嚴格按照方法服用,並且忌食乾柿子。

豐臣秀次公方,治產後血暈兼金瘡。

人參(大),沉香(中),睪丸,甘草(各少許),蔥白(二寸許七莖),燒味噌(龍眼肉大)

上㕮咀。加麝香少許。用水一盞半。煎至半盞。熱服。候其鼻尖發汗。解帶側臥。勿掉搖。血暈不省人事者。最宜服之。其證不具者。勿用。

白話文:

使用上等桂枝,加上少許麝香。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煎至剩下半杯。趁熱服用。等待鼻尖發汗後,解開衣帶側臥,不要晃動或移動。對於因為失血而昏迷不醒的人來說,最適合服用。症狀不全的人,不建議使用。

3.

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又曰。生內熱惑蠱之疾。(後世所謂陰虛火動之症也。)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杜預曰。

白話文:

晉侯向秦國求醫。秦國國君派醫生和氏前去診視。和氏說:「這個病無法治療。這是因為過度親近女色所致,病狀就像中了蠱毒一樣,不是鬼邪作祟,也不是食物中毒,而是思慮過多、精神恍惚所造成的。」又說:「由於過度縱慾,導致體內陰虛火旺,引起了類似蠱毒的疾病。」(後世稱之為陰虛火動症。)趙孟問:「什麼叫做蠱?」和氏回答:「沉溺於聲色,導致精神錯亂所造成的。在器皿紋飾上畫蟲子叫『蠱』,穀物飛揚也叫『蠱』。在《周易》中,女子迷惑男子,風吹樹葉落山,都叫做『蠱』。」杜預說:

蠱惑疾。按惑蠱。蓋古所稱之病名。於今復不用。張仲景所謂百合狐惑病。狐蠱音或通。崔氏方曰。易有蠱卦。又子產所說。並以器皿中蟲為蠱。今省。凡皿上安一蟲字。或作蟲邊。大非體也。(隋書志。江南諸郡。往往畜蠱。而宜春偏甚。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蛇。

白話文:

蠱惑病。按照(醫學文獻)記載,「惑蠱」是一種古代的病名,現在已經不用了。張仲景所說的「百合狐惑病」,「狐蠱」二字音相通。崔氏藥方中說,「蠱」在《易經》中有卦象,公子產談到的蠱,都是指器具中滋生的蟲子。現在省文,凡是器皿上面加一個「蟲」字,或者寫成「蟲邊」,這都是不符合實際的寫法。(《隋書志》記載,江南各郡普遍養蠱,其中宜春尤為嚴重。他們的做法是,在五月五日收集各種蟲子,大的可達到蛇這麼大。)

小者至蝨。合量器中。令自相啖。餘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蝨則曰蝨蠱。行以殺人。因食入人腹內。食其五臟。死則其產移入蠱主之家。三年不殺它人。則畜者自鍾其弊。累世子孫。相傳不絕。亦有隨女子嫁者。)余按為子產之言者誤也。晏子春秋曰。無良左右。淫蠱寡人。

白話文:

即使是小如蝨子這種害蟲,也可以裝在容器中讓它們自相殘殺,最後剩下的那隻保留下來。如果這隻剩下的害蟲是蛇,就叫做蛇蠱;如果是蝨子,就叫做蝨蠱。這種蠱蟲可以讓人致死,它們會通過食物進入人的腹中,吞噬人的五臟六腑。如果蠱蟲導致人死亡,它就會轉移到施蠱者家中,三年內不會再害死別人,但是施蠱者自身會遭受報應,殃及子孫,代代相傳,永不間斷。還有一種情況,蠱蟲會隨著女子出嫁而離開施蠱者家。

備註:

原文中提到「為子產之言者誤也」,是指把這段話誤認為是子產所說。根據《晏子春秋》記載,這段話實際上是晏子說給齊靈公的,他告誡齊靈公要防範奸臣,避免被蠱蟲所害。

後漢梁冀妻壽。善為妖態以蠱惑冀。是亦同義。而不必病名。戾太子巫蠱之事。亦非此義。而醫家所說。有水蠱。飛蠱。蠱脹。腸蠱。蠱注痢等之稱。毉書謂蠱有數種。而人養作者。最多也。中毒者。吐下惡血而死。腸蠱。蠱注痢者。以其似器中蠱之狀。為名也。水蠱與蠱脹。

白話文:

後漢時期,梁冀的妻子擅長用妖媚的姿態取悅梁冀。這種行為也屬於蠱惑之術。並不是專指疾病。而戾太子劉據的巫蠱事件,也不屬於這種含義。不過,醫學家所說的蠱病,有水蠱、飛蠱、蠱脹、腸蠱、蠱注痢等稱呼。醫書上記載,蠱毒有多種,但其中以人為養的最多。中毒的人會嘔吐或排泄出帶血的糞便而死亡。腸蠱和蠱注痢的名稱,是因為它們的症狀類似於器皿中被蠱毒感染的樣子。而水蠱和蠱脹 則有不同的表現。

並非中毒淫惑之症。靈樞曰。男子如蠱。女子如怚。香川太衝解蠱字曰。鼓蠱音通。是也。春臺漫筆曰。狗蠱蓋本巫蠱之義。病源候論曰。貓鬼者。云是老貍野物之類。變為鬼蜮。而依附於人。人畜事之。猶事蠱。以毒害人。其病狀心腹刺痛。食人腑臟。吐血痢血而死。有野道者。

白話文:

這不是中毒或淫邪作祟引起的疾病。

《靈樞》說:男人生病就像中了蠱毒。《素問》說:女生生病就像中了邪。香川太衝在解釋「蠱」字時說:蠱與「鼓」同音。

《春臺漫筆》說:狗蠱的說法,大概源自巫蠱的傳說。

《病源候論》說:貓鬼是老狸貓、野獸之類,化作鬼物依附在人身上。人們供養牠,就像供養蠱神一樣,牠就會用毒害人。這種病的症狀是:心腹刺痛,吃人的臟腑,吐血、痢血而死。有野道士懂得如何對付這種病。

是無主之蠱也。人有畜事蠱。以毒害人。為惡既積乃至死。其蠱則無所依止。浮游田野道路之間。有犯害人者。其病發。猶蠱狀。按稱飛蠱者。是也。飛蠱。肘後方云。去來無由。漸狀如鬼氣。(字彙曰。米久積變為飛蠱。增韻謂蛾。)沈存中夢溪筆談曰。予在中書檢正時。

白話文:

這是沒有主人的蠱蟲。人有飼養蠱蟲來害人,當罪惡累積到極點,就會死去,而蠱蟲也會因為沒有寄宿的對象,在田野和道路間遊蕩。如果有人被它侵害,就會發病,症狀和蠱蟲附身相似。人們所說的「飛蠱」,就是指的這種情況。「飛蠱」在《肘後方》中說:它來去無蹤,漸漸變成像鬼氣一樣。(《字彙》說:米久了會變成飛蠱。《增韻》說是蛾子。)沈存中在《夢溪筆談》中說:我在中書部門任檢正時,

閱雷州奏牘。有人為鄉民詛死。問其狀。鄉民能以熟食咒之。俄頃膾炙之類。悉復為完肉。又咒之。則熟肉復為生肉。又咒之。則生肉能動。復使之能活。牛者復為牛。羊者復為羊。但小耳。更咒之則漸大。既而復咒之。則還為熟食。人有食其肉。覺腹中淫淫而動。必以金帛求解。

白話文:

我看過雷州的公文。有個人曾對鄉民施下詛咒,讓人無法安然死去。我詢問他施展詛咒的手法。鄉民能用煮熟的食物對人施下詛咒。過了一會兒,那些熟食,像是醬牛肉之類的,都變回了完整的生肉。他再施展一次詛咒,熟肉又變回了生肉。他再施展一次詛咒,生肉竟然開始活動了。他再次施展詛咒,讓生肉復活了。牛變成牛,羊變成羊。不過這些動物都變得很小。他持續施咒,動物就逐漸變大。後來他再施咒一次,動物就又變成煮熟的食物。有人吃了這些肉,感覺肚子裡蠕動不已。他必須拿金錢布匹懇求他解除詛咒。

金帛不至則腹裂而死。所食牛羊。自裂中出。獄具案上。觀其咒語。但曰。東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兩句而已。其他但道其所欲。更無他術。許宏湖海奇方云。經驗方。治桃生(桃。仁齋直指方。作挑),毒。忽肋下腫起如癰疽狀。頃刻大如杯碗。乃中桃生毒也。俟五更。

白話文:

如果找不到金錢布匹,肚子會破裂而死。所吃的牛羊會從破肚而出。監獄裡擺著刑具。查看他的咒語,只說:「東邊王母桃,西邊王母桃。」就這兩句話而已。其他只說出他的要求,沒有其他方法。許宏的《湖海奇方》說,經驗方,治療桃生(桃仁齋直指方裡面寫成「挑」)毒,突然肋骨下方腫脹得像癰疽一樣,一下子腫大到像碗一般大,那是中了桃生毒。等到五更天。

綠豆細嚼試。若香甜則是也。急以川升麻為末。取冷熱水。調二錢。連服之。若洞泄出如蔥根者。腫即消也。卻以平胃散調補之。郎瑛七修類稿曰。雲貴廣西有云桃生者。妖術也。以魚肉請人。遂作術於中。人食之。則此物遂活於胸腹。害人至死而後已也。嘗見範石湖桂海虞衡志載。

白話文:

用綠豆細細咀嚼試試。如果嘗起來香甜,那就是桃妖。立即將川升麻磨成細末,用冷熱水調和兩錢,連續服下。如果腹瀉出來的東西像蔥根一樣,那麼腫脹就會消退。然後再用平胃散調養身體。

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記載:雲南、貴州、廣西一帶傳說有桃妖作祟。妖術會利用魚肉來請人吃。一旦有人吃了,桃妖就會活在人體的胸腹中,對人造成極大的危害,最終導致死亡。我曾經見過範石湖在《桂海虞衡志》中的記載。

當時李壽翁。為雷州推官。得一方。甚妙云。食在胸膈。則服升麻吐之。在腹則服鬱金下之。想即今之下蠱云耳。虞衡志。頗無。而士官病之也。揭出之。又陳明善洗冤錄。載金蠶蠱。藥思蠱。事小異。(洗冤錄曰。金蠶。一名食錦蟲。蟲屈如指環。食故緋帛錦。如蠶之食葉。

白話文:

當時,李壽翁是雷州的推官,他得到一個非常有效的偏方。他說:如果食物停留在胸膈,就服用升麻催吐出來。如果食物停留在腹部,就服用鬱金瀉下去。這應該就是現在所說的「下蠱」。虞衡志記載了一些這方面的案例,士官也曾因此而生病。於是李壽翁將這些案例揭露出來。另外,陳明善《洗冤錄》中記載了「金蠶蠱」和「藥思蠱」,這些案例的症狀略有不同。(《洗冤錄》說:「金蠶」,又名「食錦蟲」。這種蟲子彎曲起來像指環一樣,喜歡吃紅色的絲綢和錦緞,就像蠶吃葉子一樣。)

,滇蜀湖廣閩粵。皆有。奸人畜之取其糞。置飲食中。毒人。人即死。蠶得所欲。則日置他財使人暴富。然遺之極難。水火兵刃都不能害。必倍其所致金銀錦物。置蠶於中。投之路旁。人偶收之。本隨以往。謂之嫁金蠶。不然人人腹殘齧腸胃。完而後出也。○粵西有藥思蠱。

白話文:

在雲南、四川、湖北、廣東、福建等地,都有這種東西。一些奸詐之人飼養它來收集它的糞便,並混入食物中。這樣會毒死人。蠶能得到它想要的東西,於是每天給人帶來別的財物,使人暴富。但是要遺棄它極為困難。水火刀劍都無法傷害它。必須成倍地給予它金銀錦緞等財物,把蠶放在裡面,丟在路邊。偶爾有人收留它。蠶本來就會悄悄跟隨著,這叫做嫁金蠶。如果不然,人們的肚子就會被蠶殘害啃咬腸胃,直到蠶吃飽才離開。

粵西有一種藥,叫做思蠱。

狀似灶雞蟲。如蠶豆大。能變幻作小孩形。遣嫁之法。彷彿金蠶。)春臺所言狗蠱者。乃錢希言獪園所謂常州人。好殺犬以祭淫神。而犬名韓盧狗大王。即犬妖所作矣。即是。醫藥正傳載殺白犬治驗一條。亦犬妖所作。而事與是不同。(醫學正傳曰。一婦人年二十七。美貌。

白話文:

狀似竈坑裡的蟲子,大小如蠶豆。能變化成小孩的樣子。驅除它的方法,類似於驅除金蠶。)春臺所說的狗妖,就是錢希言在《獪園》中提到的常州人。他們喜歡殺狗來祭祀淫邪的神靈,而狗的名字叫韓盧狗大王。這就是狗妖所為。正與此相同,《醫藥正傳》中記載了用殺白狗治驗的方法,這也是狗妖所做,但事情與此不同。(《醫學正傳》說:一位 27 歲的婦女,容貌美麗。

得一證。如醉如癡。頰赤面青。略有潮熱。飲食不美。其脈乍疏乍數而虛。每夜見白衣少年與睡。一醫與八物湯。服數十貼。不效。召予治之。見其家有白犬臥枕戶閾。予曰。必此犬為怪。命殺犬取其心血及膽汁。丸安神定志之藥。以八物吞下。服藥十數貼。丸藥一料。以安。

白話文:

他染上了一種病症,類似醉酒後的狀態,臉頰發紅,面色青黑,略有發燒,食慾不佳。他的脈象時而稀疏,時而急促而虛弱。他每晚都會夢見身穿白衣的少年。一位醫生給他開了八物湯,服用了幾十劑,卻沒有效果。於是請我來治。我看到他家有一隻白狗臥在枕頭邊的門檻上。我說:「一定是這隻狗作祟。」命令殺了狗,取其心血和膽汁。丸成安神定志的藥物,讓病人用八物湯吞下。病人服用了十幾劑藥,丸藥也服完了一副,病情便痊癒了。

其丸藥用遠志石菖蒲。川歸。黃連茯神硃砂側柏葉草龍膽等藥也。)

白話文:

丸藥的成分包括遠志、石菖蒲、川歸、黃連、茯神、硃砂、側柏葉、草龍膽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