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桂偶記》~ 卷一 (7)
卷一 (7)
1. 廣東人參
一治腸紅下血。用四物湯,加三七五分服,最效。或用槐角煎湯,或空心用溫酒服。
一治杖傷或刃破淤血。取三七隨傷大小,咀嚼罨之,即愈。行杖時,先服一錢亦可,使血不衝心。杖後尤宜屢服之。
一治男婦生無名腫毒或癰疽等瘡,疼痛不止。一二錢研細塗上,痛即止。或初成或未成,以好米醋磨塗,即散。
血症全集曰:三七即金不換,止吐衄血、下血、血崩;氣味甘、微苦溫;主治止血、散血、血運、血痛;乃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一切血病。吐血衄血,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或用五分加入八物湯。下血血崩,研末,同白酒調服一二錢,或入四物湯服。血痢,米泔水調服。
白話文:
廣東人參
治療腸道出血:使用四物湯,加入三七五分服用,效果最佳。或者用槐角煎湯服用,或者空腹用溫酒送服。
治療杖傷或刀傷淤血:取適量三七,根據傷口大小咀嚼後敷在傷口上,即可痊癒。行杖之前先服用一錢三七,可以防止血液衝擊心臟,杖打之後也應多次服用。
治療男女不明原因的腫毒、癰疽等瘡瘍疼痛不止:取一到二錢三七研磨成細粉,敷在患處,疼痛即可止息。如果腫毒剛開始形成或尚未形成,可以用好米醋磨碎後塗抹,即可消散。
《血症全集》記載:三七就是金不換,可以治療吐血、鼻出血、下血、崩漏等。其氣味甘微苦溫,具有止血、散瘀、活血、止痛的功效,是治療陽明經和厥陰經血分病症的藥物,因此能治療各種出血症,如吐血、鼻出血等。山漆一錢自嚼,用米湯送服;或者取五分加入八物湯服用;下血、崩漏,研磨成粉末,用白酒調服一到二錢,或者加入四物湯服用;血痢,用米泔水調服。
2. 風
東涯先生曰:中風之病,未詳其名義,以為中於風則寒疾之症也。所謂中風者,非寒疾。近代醫書雖有其說,亦未的確。蓋風非風雨之風也,為氣而解之,其義稍通。心氣疾、氣血疾,充滿軀內而運動流行者,皆可以稱風。所謂大塊噫氣,其名曰風;風者,天地之氣也,故釋之以氣。
癩瘡稱大風,其為氣義可以見也。又有腸風、胃風,又有白癜風、紫癜風;此等疾有風名者,皆氣血錯亂所致也。又小兒有急、慢驚風。又狂病曰心風,曰風疾。唐書曰:「風疾使酒,不可入仕。」是狂亂醉狂不任官也。狂人稱風癲漢,又稱風子,又單用風字,以為心疾;是皆指心氣錯亂也。
中風之病,一身氣血偏枯軟瘓,作種種形狀,是為風所中也。西土又有相墓術,謂之風水,又名地理。宋儒之言曰:「有水以界之,無風以散之。」出於《有身集要》。是豈地中有風乎?又言其氣而已。佛書地、水、火、風,謂之四大;四大假合為幻體,四大各歸其源,暖氣歸於火,轉動歸於風,出於《圓覺經》。夫風在人身所轉動也,是亦指氣也。又犬之狂,曰風狗,曰顛狗,可見風者氣也。而醫書指心氣、氣血之變曰中。佛典是梵言,至其翻譯,皆是唐人以當時之語而譯之,可以證也。余按醫籍以風名病者甚多,然其實不過三義也。而名中風者有二症。《傷寒論》曰:
中風,是言傷寒輕症,即風寒之風,於字義為至當中,為去聲,即傷風也。頭風、破傷風、風濕等,皆風寒之風,屬外因,是為一義。世之所謂中風者,其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東涯以氣字為解者也。《莊子》曰:「民濕寢則腰疾偏死。」《荀子》曰:「禹跳湯偏。」尹子曰:「禹之勞,十年不窺其家,手不生爪,脛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曰禹步。」鄭注《尚書大傳》曰:「湯半身體枯。」《淮南子》曰:「偏枯之藥。」是即世之所謂中風,而古典不言中風。夫中風者,傷風之名,而系外襲風邪。而偏枯者,原有症痼疝癖、血塊瘀毒,而思慮過度,或酒色昏荒之人,因寒暑飢飽,內勢激發也。
至其輕重緩急、順逆虛實,其候多端也。《素》、《靈》無中風之目。(《風論》有中風字者,謂中於風。)而說風之症者,往往有之。(《素問》云:「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靈樞》云:「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此類不可枚舉。」)《金匱要略》說中風者,有與《傷寒論》不吻合者。《金匱》是蠹余殘簡,後人所輯錄,不足為徵焉。然後漢既以偏枯為中風,或單稱風疾。《表忠傳》曰:「風疾瘖不能言。」又《三國志注》《曹瞞傳》曰:「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
白話文:
東涯先生表示,對於「中風」這疾病,其名義尚未有明確解釋,人們常誤認為這是因風寒導致的病症。然而,所謂的中風並非由風寒引起。儘管近代醫書有所提及,但也未能確切闡述。這裡的風,並非自然界中的風雨之風,而是指一種氣。若以此角度理解,其含義便更加通透。心臟的運作、氣血的循環,以及在體內流動的所有活動,都可被稱為風。正如古語所說:「大塊噫氣,其名曰風。」風,實際上就是天地間的氣息。因此,我們可以用「氣」來解釋它。
癲癬被稱為大風,這也從側面反映其氣的本質。此外,還有腸風、胃風、白癜風、紫癜風等疾病,之所以冠以「風」字,皆是由於氣血紊亂所致。另外,兒童可能患有急慢驚風,狂躁症也被稱為心風或風疾。根據《唐書》記載,有風疾的人嗜酒,無法擔任公職。這說明狂躁和酗酒導致的行為失常,使得患者無法勝任工作。因此,狂人又被稱為「風癲漢」或「風子」。有時,單純使用「風」字,即可代指心臟問題,這是指心氣紊亂的情況。
中風這疾病,全身的氣血會出現偏枯萎縮的現象,呈現各種不同樣貌,這正是風邪侵襲所致。西方有一種堪輿學,稱為風水,又名地理學。宋代學者曾說:「有水作為界限,沒有風來分散。」這出自《有身集要》,難道地下真的有風嗎?實際上,他們談論的只是氣而已。佛教典籍中提到的地、水、火、風,被稱為四大。四大組合形成幻化的身體,當四大各自回歸本源,暖氣歸於火,運動歸於風。這出自《圓覺經》。在人體中,風指的是負責運動的部分,這也是指氣。此外,狂犬病被稱為「風狗」或「顛狗」,這同樣證明風即氣的概念。在醫書中,將心氣或氣血的異常變動描述為「中」。佛典原本為梵文,翻譯時,唐代學者使用當時的語言進行翻譯,這一點可以作為佐證。根據我的研究,醫學文獻中以「風」命名的疾病非常多,但歸根結底,不外乎三個核心意義。其中,「中風」一詞包含兩種情況。《傷寒論》指出:
中風,指的是較輕微的傷寒症狀,即風寒之風。在字義上,「中」表示正中,發音為去聲,即受風寒之意。頭風、破傷風、風濕等疾病,均屬於風寒範疇,屬於外因,這是第一個意義。世人所說的中風,症狀包括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東涯先生以「氣」字作為解釋。《莊子》中提到,如果人們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導致腰部疼痛或半邊身體麻木。《荀子》記載,禹跳躍時,湯只用半邊身體。尹子也提到,禹的辛勤勞作,長達十年未能回家,手指不再長出指甲,小腿也無毛髮生長,患上了半身不遂的疾病,這種行走方式被稱為「禹步」。《尚書大傳》鄭玄註解中提到,湯的半邊身體出現了枯萎。《淮南子》中也有類似描述。這些就是世人所稱的中風,但在古籍中卻未直接使用「中風」一詞。中風一詞,原本指的是受風寒影響的疾病,主要由外部風邪侵襲造成。而半身不遂的狀況,通常是由於患者本身存在某些長期病症,如疝氣、淤血、毒素等,加上過度思考或生活不節制,如飲酒或性事過度,再受到寒暑、飢餓或暴飲暴食等因素的刺激,導致病情爆發。
至於病情的輕重、緩急、順逆和虛實,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黃帝內經》和《靈樞》中雖然沒有明確列出中風這一條目,但在相關討論中,常常涉及風邪引起的症狀。(例如,《素問》中提到:「風邪傷人,可能導致寒熱交加、熱中、寒中、癘風、偏枯或風濕。」《靈樞》則提到:「虛邪偏侵半身,深入營衛之間。當營衛逐漸衰弱,真氣消退,邪氣便獨自留存,最終引發偏枯。」)然而,在《金匱要略》中,對中風的描述與《傷寒論》有所不同,因為《金匱要略》是後人從殘存的古籍中整理而成,其可靠性有待商榷。然而,自後漢時代起,偏枯就被視為中風的一種表現,或者單獨稱為風疾。《表忠傳》中記載,某人因風疾導致失語。《三國志》的註釋部分,《曹瞞傳》中提到,曹操年輕時酷愛獵鷹和賽狗,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他的叔叔多次向父親曹嵩抱怨曹操的行為。為了應對叔叔的告狀,曹操在路上遇到叔叔時,故意做出面部扭曲、嘴角歪斜的表情。叔叔詢問原因,曹操回答說自己突然遭遇惡風,不幸中風。叔叔隨即告知曹嵩,曹嵩聽聞後十分震驚,立即召見曹操。然而,當曹嵩見到曹操時,他發現兒子的面容和語言完全正常。曹嵩質問:「你叔叔說你中風了,現在已經好了嗎?」曹操答道:「我根本沒中風,只是我叔叔不喜歡我,所以才這樣說。」曹嵩對此產生懷疑,自此之後,對於叔叔的告狀,曹嵩再也不予理睬。曹操也因此得以更加肆無忌憚地放縱自己。這裡所說的中風,指的是父母患病,孩子也可能受到同樣疾病的影響。這類疾病,如大麻風、癩風和大風等,都歸屬於同一類義涵。至於像風狂、風癲、風狗和風魔等疾病,則另有一層含義。《資治通鑑》記載,國子祭酒祝欽明自願表演八風舞,他搖頭晃腦,展示各種醜陋的姿態,引來君王的笑聲。(祝欽明平日以儒家學問聞名遐邇。吏部侍郎盧藏用私下對其他學士說:「祝公把五經的尊嚴徹底拋棄了。」)胡三省評論道:所謂的八風舞,並非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眾仲所說的那種能調節八音、引導八方之風的舞蹈。祝欽明借用八風之名,卻展現出各種淫蕩醜陋的動作。人們常用「風」來形容放縱不羈的行為。在這裡,祝欽明所說的八風,與風狂、風癲中的「風」具有相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