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桂偶記》~ 卷二 (9)
卷二 (9)
1. 痘神
倉山隨園詩話曰,痘神之說,不見經傳。蘇州名醫薛生白曰:「西漢以前無童子出痘之說。自馬伏波徵交阯,軍人帶此病歸,號曰虜瘡,不名痘也。」語見《醫統》。余考史書,凡載人形體者,妍媸各備,無載人面(面原作而刮誤)麻者。惟《文苑英華》載,熲川陳黯年十三,神詩見清源牧。其(其疑某)曰:「篇詠河陽花。」時痘痂新落。牧戲曰:「汝藻才而花面,何不詠之?」陳應聲曰:「玳瑁應難比,斑犀點更嘉。天憐未端正,滿面與妝花。」似此為痘痂見歌詠之始。樂宮譜《耳食錄》曰:「痘神何神也?姑勿深考。或曰:居峨眉山,姐妹三人,身著麻衣,蓋女仙之流。主人問痘疹之疾,人呼為麻娘娘云。」
神甚靈顯而嚴於小節。病痘之家,為位奉之。言語稍不檢,衣物稍不潔,及誠敬少懈者,病者輒作神言語阿譴之,雖私隱無不揭。其甚者,痘或不治,為得罪於神也。靈異之跡,不可勝紀;然亦非妄禍人者。吾鄉陳君洪書,兒時以痘死,置於東廂。其母撫而哭之,坐於戶限,倦而假寐,見三麻衣婦人入室視兒,驚曰:「向幾誤此望都宰也!可放還。」言畢出戶去。母驚覺,兒已蘇矣。後果仕望都縣令,罷官歸,今猶在。由是觀之,痘殤者,非盡神之為政也;其亦數之前定者歟?《望鹿門醫官玄稿.痘疹十奇說》有祭痘神及酒湯之事。
(《醫官玄稿》曰:「吾俗間,祭祀痘神,神實如在焉。凡至十二朝期畢,乃令浴痘兒,謂之『酒湯』,因其湯中灌酒也。若後期,則災害並至。而此法獨不在於彼,以其方書無明據,世之醫有難之者。然自古有所試驗而然,俗習不得止也。」)
又《櫻陰腐談》言,酒湯出於《全幼心鑑》者,誤也。(《全幼心鑑》曰:「十二日、十三日,瘡痂已落,其瘡瘢或凸或凹,肌肉尚嫩,不可澡浴。」)酒湯之事,未知創於何時。余家兄弟兒女,皆系痘患,未嘗用祭祀及酒湯之事,甥侄又慣之,終無一異云。本邦患痘家,必祭疱瘡神夫妻二位於堂,俗謂之裳神。巫曰:「無神名,臨時迎祭所在近祠之靈神。」如其然,則當供一神而可,何祭其配乎?或曰:痘疹守護神者,出雲國大社之末社鷺森明神,文德仁壽三年依神命祭之。(鷺森明神祭天月神命。《舊事本紀》云:「天月神命,壹岐縣主等祖。」頭書曰:「紀如尚云,天月神命,是亦非月讀命,高皇產靈裔神也。」《顯宗紀》云:「月神著人曰:『我祖高皇產靈,有熔造天地之功。奉以歌荒㺐田,壹岐縣主侍祠。』」《神名帳》曰:「壹岐郡,月讀神社、高御祖神社。又曰:山城國葛野坐月讀神社。所謂月神、月讀神社,共是天月神命也乎?」)而祭夫妻二神者,終不可解。
《獪園》曰:「吳俗抱痘之家,必供五郎神於堂;既兆吉,具牲牢獻之者,此名花花五聖。」又曰:「乃知惡鬼,即是痘司鬼。」
白話文:
[痘神]
根據倉山隨園詩話所述,關於痘神的說法,在傳統的經典中並未出現。蘇州的名醫薛生白表示,在西漢之前,並無孩童出痘的情況,直到馬伏波徵討交趾,軍隊中有人感染此病,才開始稱之為虜瘡,當時尚未命名為痘。這段話出自醫統。我查閱過歷史書籍中對於人物形態的描述,無論美醜都有詳細記載,卻從未提及有人臉上長滿麻點。僅有文苑英華記載,熲川陳黯十三歲時,他的一首詩被清源牧看到。
詩中歌頌了河陽的花朵,當時陳黯臉上的痘疤剛好脫落。清源牧開玩笑地說:「你有才華但臉上像開滿了花,何不寫一首詩來詠嘆?」陳黯立刻回應道:「玳瑁難以相比,斑犀點更顯優雅。上天憐憫我尚未端正,便在我臉上綻放花朵。」這似乎是最早以詩歌形式提及痘疤的紀錄。樂宮譜耳食錄中提到,痘神到底是哪位神祇?我們不必深入探究。有的人說,痘神住在峨眉山,是三位姐妹,身穿麻衣,可能是仙女之一,人們稱她為麻娘娘。
痘神非常靈驗,且對細節要求極嚴。家中有人患病時,會設立專門的位置供奉痘神,若言語稍有不慎、衣物不潔,或是誠意和敬意稍有鬆懈,患者就會聽到痘神的訓誡。即使是最私密的事情,痘神也會一一揭露出來。若是病情無法治癒,可能是因為冒犯了痘神。痘神的神蹟數不勝數,但她並非無緣無故降禍於人。我同鄉的陳洪書先生,他的兒子曾因出痘而去世,被安置在東廂房內,母親撫摸著孩子的屍體哭泣,坐在門檻上疲倦地打起盹來。
夢中,她看見三位身穿麻衣的女子走進房間,看著孩子驚訝地說:「差點誤傷了未來的望都縣令。」說完便離開了房間。母親驚醒,發現孩子竟然復活了。後來,孩子果然成為望都縣令,卸任歸來,至今仍在人世。由此看來,出痘死亡的人,並非都是痘神的旨意,或許是命中註定的結果。望鹿門醫官玄稿中記載了十種奇特的痘疹案例,其中就包括祭拜痘神和酒湯的儀式。
在民間,祭祀痘神時,痘神似乎真的存在。通常到了第十二天,儀式結束,就會讓出痘的孩子沐浴,稱之為酒湯,因為在湯中加入了酒。如果錯過這個時機,災難可能接踵而至。然而,這種做法在醫書中並無明確依據,有些醫生對此表示質疑。然而,這種風俗習慣已經存在很久,並非無的放矢。我家中的兄弟姐妹和子女們,都曾患上痘病,但從未進行過祭祀或酒湯的儀式,我的外甥侄子們也沒有這樣做,最終他們都安然無恙。
在本國,家中有人出痘時,必須在廳堂上祭祀皰瘡神夫婦,民間稱之為裳神。巫師說,並無特定的神名,只是在附近的祠堂迎請靈神來祭祀。如果真是這樣,那隻需供奉一位神祇即可,何必祭祀其配偶呢?有人說,痘疹守護神來自出雲國的大社,是鷺森明神,在文德仁壽三年時,根據神明的命令進行祭祀。然而,祭拜夫婦二神的原因,至今仍無法解釋。
在吳地,家中有小孩出痘時,必定會在廳堂供奉五郎神,一旦預兆吉祥,便會準備牲畜祭品獻上,這種做法被稱為花花五聖,同時也被認為是惡鬼,即痘司鬼,會來攝取小孩的靈魂。有人認為,這些惡鬼是過去死於痘病的人,前來尋找替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