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桂偶記》~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痘神

神來攝小兒。或云是死於痘者。來求受替也。

2. 痘瘡

痘瘡諸說,皆云:起於後漢時,而原於馬伏波徵南陽,行卒患虜瘡之事。而後漢書,不記此事。當以出於肘後方為證。 (肘後方曰: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差後,瘡瘢紫黑,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也。人云: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東流,遍海中。煮葵菜以蒜虀啖之,即止。初患,急食之;少飯下菜亦得。以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仍呼為虜瘡。諸醫參詳作治,用之有效。方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數食之。) ○余按:後世升麻葛根湯之所祖也。

本邦痘瘡始天平七年乙亥時。醫不識其救法,公卿多斃於此病。醒醐帝始有患痘之事。文德寶錄曰:仁壽三年二月,京師及畿外,多患皰瘡,死者甚眾。天平九年及弘仁五年,有此瘡患;今年復不免此瘡而已。羅浮子曰:痘瘡之病,考諸醫家之說,隋巢元方雖說傷寒斑瘡豌豆瘡皰,無方藥。唐孫真人書,豌豆瘡在傷寒部中,而有治方。宋陳言曰:斑瘡病,內經與仲景,皆不載;蓋魏朝方有焉。以白頭赤根者,俗為豌豆,即斑瘡也。細粟如麻者,俗呼為麻,即虜瘡也。又有大者,為芋為萍;此皆輕重之不齊,故命名異耳。而亦有治方。孫陳所言,乃似不拘壯幼。

蓋真人者,唐高宗時人,而在天平之前。然則豌豆瘡自漢土傳我西州,而至京師;古昔無之,而此時初發乎?藤原公忠後愚昧記載。應安七年,後光嚴帝患痘瘡;施藥院使丹波篤直以柚針刺之,病終不治。自天平至應安六百四十餘年,何不熟其方法乎?然痘瘡實起後漢,歷三國六朝,至唐無明辨之者;則又何獨責篤直乎?紅毛治痘,灌膿時刺去膿,蓋防內攻之策云。五雜俎曰:韃靼種生無痘疹,以不食鹽醋故也。近聞其與中國互市,間亦學中國飲食,遂時一有之。彼人即舁置深谷中,任其生死,絕跡不敢省視矣。一云不食豬肉故爾。西域聞見錄曰:小兒亦出痘,輕而易過;百中或損一,亦從無回子麻面者。倘出痘者多,則避於深山極寒之地可免。克按:其症之發,不在食餌。五島八丈島亦無此病;蓋其風土為然。西肥鮮此患。人士未染者,不能遠離其地;含使命四方,或於役江戶,裹足境內,與彼禁錮一般。故聞長崎及諸方痘瘡流行,則或往其地,祈其傳染;或行種痘法而歸。翁加里亞國亦無痘。行商濟異域者,先行種痘法,而後航海。明和年間,遷八丈民於下野芳賀郡。居頃之,而老壯患痘。寬政八年丙辰五月三日,常陸那珂湊,一船漂著。所乘十一人。問之曰:伊豆三宅島舟也。去年七月廿二日,載流徒送八丈島;十月至島。今年四月發島,遇西風至於此。當日檢之告官,令吏賜糧食。內有八丈島民三人。曰:八丈島自古無痘瘡,方今一般流行,斃於此病者,日多一日。小民無智,以保一日之命為幸;奔走竄伏,隱山入谷,避之猶避敵。耕耨漁樵,一時廢業;恐令公田赤地。村甲伍老,

白話文:

關於痘瘡的各種說法,都認為它起源於後漢時期,源頭是馬伏波征討南陽時,士兵得了類似外族人身上瘡瘍的疾病。但是《後漢書》並沒有記載這件事,應該以《肘後方》的記載為證。《肘後方》這本書,雖然經過後人修改,仍然是古書。《肘後方》說,近年來流行一種疾病,會長瘡,頭臉和身體很快就長滿,樣子像火瘡,都帶著白色膿液,膿液破了又長,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嚴重的會死亡。治好之後,瘡疤會呈現紫黑色,過了一年才會消退。這是非常惡毒的病氣。有人說,永徽四年,這種瘡從西方傳來,傳遍全國,用葵菜煮水,加入蒜末一起吃就能止住病情。剛發病時,趕快吃一點米飯配菜也可以。這種病是在建武年間,於南陽攻打外族時得到的,所以稱之為「虜瘡」。醫生們經過研究治療,發現有效。方法是用好的蜂蜜塗遍全身,也可以用蜂蜜煎煮升麻來吃。我認為後世的升麻葛根湯就是從這裡來的。

我國的痘瘡,最早出現在天平七年乙亥的時候,當時的醫生不知道如何救治,公卿大臣很多人都因此病而死。醒醐天皇也曾患過痘瘡。《文德寶錄》記載,仁壽三年二月,京城和周邊地區很多人都得了皰瘡,死了很多人。天平九年和弘仁五年也都發生過這種瘡病,今年又再次出現。羅浮子說,痘瘡這個病,根據醫家的說法,隋朝的巢元方雖然說過傷寒、斑瘡、豌豆瘡、皰瘡,但是沒有提到治療的藥方。唐朝孫思邈的書中,把豌豆瘡放在傷寒的章節,並且有治療的方子。宋朝的陳言說斑瘡這種病,《內經》和張仲景都沒有記載,可能是魏朝才有的。長著白頭和紅色根部的瘡,俗稱豌豆,就是斑瘡。細小像小米一樣的,俗稱麻,就是虜瘡。還有大的,像芋頭或浮萍,這些都是輕重程度不同,所以名稱不同,但也都有治療的方法。孫思邈和陳言所說的,似乎沒有區分年幼或年長。孫思邈是唐高宗時期的人,在天平之前,這樣看來,豌豆瘡從漢朝傳到我西州,再傳到京城,以前沒有的,是這個時候才開始出現的嗎?藤原公忠後來愚昧的記載說,應安七年,後光嚴天皇得了痘瘡,施藥院的使者丹波篤直用柚子針刺破膿包,病最終沒有治好。從天平到應安,經過六百四十多年,難道還不熟悉治療方法嗎?但是痘瘡實際上從後漢歷經三國六朝,到唐朝都沒有人能明確辨識,又怎麼能單獨責怪丹波篤直呢?紅毛人(荷蘭人)治療痘瘡時,會在膿包灌膿的時候刺破放出膿液,據說是防止病情向內侵襲的方法。《五雜俎》記載,韃靼人(蒙古人)天生沒有痘疹,是因為不吃鹽和醋的緣故。最近聽說他們和中國通商,偶爾也學中國人的飲食,於是偶爾也會出現痘瘡。他們就會把病人抬到深谷中,任其生死,絕不會去看一眼。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不吃豬肉的緣故。《西域聞見錄》記載,小孩子也會出痘,但情況輕微容易治好,一百個裡面可能只有一個會留下疤痕,也沒有人會留下像麻子臉一樣的疤痕。如果出痘的人多,就躲到深山極寒的地方可以避免。根據記載,這種病發病和飲食沒有關係。五島和八丈島也沒有這種病,可能是因為當地的風土條件如此。西肥地區的人沒有患過這種病,但是沒有得過的人不能遠離當地。為了出使各地,或到江戶服役,被限制在境內,跟被囚禁一樣。所以聽說長崎和各地流行痘瘡,就會有人前往那些地方,希望被傳染,或者進行種痘後才回來。翁加里亞國(匈牙利)也沒有痘瘡。前往異國經商的人,會先進行種痘,然後才航海。明和年間,將八丈島的居民遷到下野芳賀郡,住了一段時間,無論年老或年輕都得了痘瘡。寬政八年丙辰五月三日,常陸那珂湊,一艘船漂流靠岸,船上共有十一人。問他們,說是伊豆三宅島的船。去年七月二十二日,載著流放的犯人送往八丈島,十月到達島上。今年四月離開島,遇到西風漂流到這裡。當天檢查後報告給官府,官府命令官吏給他們糧食。其中有三位是八丈島的居民,說八丈島自古就沒有痘瘡,現在卻普遍流行,死於這種病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小老百姓沒有見識,為了保住一天的性命,到處奔走躲藏,躲到山谷裡,躲避它就像躲避敵人一樣。耕田、種地、捕魚、打柴等行業,一時都荒廢了,恐怕會讓公田荒蕪,村裡的長老們非常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