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桂偶記》~ 卷二 (8)
卷二 (8)
1. 黃胖
而其方大同小異。是亦失血後為黃胖之症。只謂虛弱甚者。蓋見其面色青黃。虛悸喘息。而稱之也。其方劑。治黃胖之方。而非治虛弱甚者之藥也。古人之說。有所未盡。
白話文:
黃胖的治療方法大致相同。這也是失血後導致黃胖症的緣故,只是說體虛嚴重的人才會出現這種症狀。因為患者面色青黃,心慌氣短,呼吸急促,所以才這樣稱呼。治療黃胖的藥方,並非專門治療體虛嚴重者的藥物。古人的說法,有些地方還不夠完善。
2. 母多足
母多足。與黃胖異。古曰尰。曰瘇。養德屬之腳氣者,傳證治準繩之誤。又言古所為壅疾者,為不穩。千金方曰:夫腳氣者,壅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壅疾發,即宣疾愈也。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即壅疾愈也。審此二者,疾可理也。香川太衝曰:有一種俗呼腯腳者,
其證初發,不覺何因而然。或一腳,或兩腳,脛腫大,不痛不癢,行步不妨。雖不治療,終身無害。間有腿腫者,此亦瘀血惡汁之凝結。腳部者,而與陰疝同類。王肯堂與腳氣同看,非也。可謂活眼矣。余嘗視之,但腳脛腫大,行步槃散,又有陰囊腫脹,殆及地者,其因屬疝者明矣。
小雅云:既微且尰。注曰:骭瘍為微,尰與瘇同。賈誼曰:天下之勢,方病大瘇。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伸。如淳曰:腫足曰瘇,是乃母多足也。有林福田方特載足尰(尰原作⿺元重誤)刺灸之法,余未試。(福田方曰:以甘刀足第四第五指間,赤脈處並踝下骨解,
泄其惡血。血至一斗五升而無害。若見余處有赤脈者,破之嗽惡血,傅大黃膏,勿令得風水。又云:刺內踝上大脈,血出即差。又云灸外踝夫上。又云檢之有赤脈血路,灸其侄兩三處,各二十一壯,尤佳。注曰:侄元慄切,一寸也。嗽當作嗽。
白話文:
這個病症被稱為「母多足」,和「黃胖」不同。在古代,它被叫做「尰」或是「瘇」。過去有人認為這屬於腳氣的一種,但後來發現這是因為《證治準繩》一書中的錯誤觀念。另有人認為古代所謂的「壅疾」,這個說法也不夠確切。《千金方》中有提到,腳氣病,是一種擁疾,而消渴症則是一種宣疾。春夏時節,人體的陽氣上升,因此擁疾會發作,同時宣疾就會減輕;反之,秋冬時節,陽氣下降,宣疾就會發作,而擁疾就會好轉。瞭解了這兩點,就能夠更好地治理疾病。
香川太衝先生提到一種俗稱「腯腳」的病狀。患者在最初發病時,往往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得的。可能只有一隻腳,也可能兩隻腳都發生,小腿部位腫脹增大,但是不會痛也不會癢,走路也不受影響,就算不治療,終生也不會有什麼危害。偶爾會出現大腿也腫脹的情況,這也是因為血液淤積造成的。這種病症和腳部的問題一樣,和陰㿗類似。王肯堂認為這種病和腳氣是一樣的,這是不對的。可以說他有著敏銳的洞察力。我曾經觀察過這種病,患者的腳和小腿腫大,走路散漫。有的時候,連陰囊也會腫脹,甚至垂到地面,很明顯這是和㿗疝有關。
《小雅》中說,「既微且尰」,註釋說,骭瘍就是微,尰和瘇是同義詞。賈誼說,天下的形勢,就像是得了大瘇一樣,小腿粗得像腰,手指粗得像大腿,平時不能彎曲也不能伸直。如淳說,腳腫就是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母多足」。林福田在他的書中特別記載了一種治療腳尰的針灸方法,但我還沒有嘗試過。(福田方說,用甘刀在腳的第四第五趾間的紅色脈絡,以及腳踝下方的骨頭處,放出壞血,即使放出血量達到一斗五升,也不會有危害。如果看到其他地方有紅色脈絡,就割開放出壞血,然後塗上大黃膏,避免讓風水侵入。又說,針刺內踝上方的大脈,血出後就會好轉。又說,在外踝上方進行灸療。又說,檢查發現有紅色脈絡和血路,就在那些位置灸二十一壯,效果會更好。註釋說,侄原本的讀音是元慄切,意思是「一寸」。)
3. 祭神農
潛居錄曰。八月朔。古人以此日。為天醫節。祭黃帝岐柏。本邦醫家。以正月八日。祭神農。蓋原於藥師如來結緣日。(慈覺大師。修經時一佛一神。日來護之。藥師尊。江文大明神。以八日現依為結緣日。)可笑之甚也。大已貴命。少彥名命。為本邦醫藥之鼻祖。而醫家不祀二神者。
蓋由無遺訓及今日者。惜哉。其方法之亡。世傳大同類聚方抄本。安部真貞奉敕所撰云。近浪華木孔恭鐫行。內有稱神方者。古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余於此篇亦云。
白話文:
根據《潛居錄》記載,農曆八月初一是古人認為的「天醫節」,他們會在這天祭祀黃帝和岐伯。而在我們這裡,醫學界則選擇在每年的正月初八祭祀神農,這個習俗源於對藥師如來的結緣日的尊重。
據說,在修撰佛經時,每一個佛和神都會在特定的日子來保護人們,藥師佛和江文大明神選擇了初八作為他們的結緣日。但這種觀念實在令人覺得有些好笑。
大已貴命和少彥名命被公認為我們這裡醫藥學的開創者,然而,醫學界的人卻很少去祭祀他們,這是因為他們的教誨並沒有流傳到今天,令人惋惜。
這些古老的醫術和方法已經逐漸消失,現在只能從一些手抄本如《大同類聚方》中窺見一二,這本書是安部真貞奉旨編纂的。在書中有一些被稱為「神方」的治療方式,但是古人有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對於書中的內容,我們也需要持保留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