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桂偶記》~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黃胖

源養德腳氣類方曰:「近世有浮苦病者,方言也。其症:肢體黃腫、胸腹為脹。治之以水葒、鐵粉之劑,服者多愈。蓋田夫野人,多罹此疾,或云黃胖也。又有母多足者,一名阪下,皆方言也。足脛為腫,起居如常,甚者難步履。今時屢見兩足粗大,與病偕老者,即古所謂壅疾是也。」

又,高野山中,冬月間,童子十五六歲者,多罹腳疾。初其感之,兩腳為攣,行步艱痛,坐臥則如忘,他無所苦。數與藥餌,無效。唯當春暖之時,投腳田澤中,屢蹈泥濘則愈。或不愈者,動輒為痼,終身禹步云。率遭此病者,為瘦人,肥人無之。予謂皆是腳氣之類也。按此病,此間未嘗見之。

是風土之異也。青浮苦病,又亞遠之病,又阿於太牟,即黃胖也。《醫學綱目》、《證治準繩》並曰:「食勞疳黃,一名黃胖。」《張氏醫通》:食勞黃疸,俗曰黃胖。香川太衝曰:「此名出於《衛生方鑑》,行余醫言論之詳。」中人以下,多染此病。余按本藩地方,栽培菸草之處,尤多此病焉。其證:身體青黃、

浮腫。起居動作,喘息;膈間動悸如鼓,上衝人迎,築築然而耳鳴。其劇者,或欲起行,則先眩悸喘息。平坐偶然,則動穩喘平。精神不甚惡,但偃蹇懈怠。其人手足爪甲:枯碎不長,皺反不澤,是其兆也。《大學》所謂「心廣體胖」,朱子曰:「胖,安舒也。」蓋病之者,多眩悸喘息,不能疾步急作,

常欲寬平安舒。其名「胖」,蓋取義於此也。治方:綠礬為君藥,針砂亞之。吾門有針砂湯、皇盤丸,數用數驗。「母多足」與「黃胖」異,別有說。「阪下」之名,蓋取義於其眩悸短氣,不能登高。頃得元祿年間所輯方書,其中載治青腹病,一名阪下者。方用:葛粉、麵粉,各百錢;硫黃,五錢;鐵粉,

五十錢。上各以好酒煉,風乾堅硬,再末篩。日三服,每一錢,白湯送下。服後大便必黑,勿驚,是其驗也。若面色及手足尚不復者,加水苦藚,薄茶半服許。是「黃胖」也。沈慶暘《萬病必愈》曰:「五疸神丹:綠礬,不拘多少,炒至白色為度。若入瓶中火煅,尤好。細末,煮棗肉為丸,

如櫻桃大。每服五丸。早晨、午間、晚上各一服,冷酒送下。忌醋、生冷、發物。若蟲,亦吐出神效。」古人都屬之黃疸者,為未穩也。今治之,其證未甚著,有兼痰喘久嗽等並病者;又有傷風、痔漏、藏毒、帶下、去血過多後為斯症者,宜識之。治方皆同,而方書所未論也。《永類鈐方》曰:「

腸風下血,積年不止,虛弱甚者,一服取效。綠礬四兩,入砂鍋內,新瓦蓋定,鹽泥固濟,煅赤取出。入青鹽、生硫黃各一兩,研勻,再入鍋中固濟,煅赤取出,去火毒。研入熟附子末一兩。粟米粥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溫酒任下三十丸。」又,《魏氏家藏方》載「硫附鹽礬丸」曰:「治經年久病、下血虛弱甚者。」

白話文:

標題:[黃胖]

內容:源自養德腳氣類方說。近來有一種疾病被稱爲「浮苦」,這是方言的說法。病症表現爲四肢和身體泛黃腫脹,胸腹部膨脹。治療這種疾病通常會使用水葒鐵粉這類藥物,服用後許多人得以痊癒。這種疾病在田野農夫中較爲常見,有時也被稱爲「黃胖」。另外,還有一種叫「母多足」的病症,又名「阪下」,這也是方言的說法。主要症狀爲小腿腫脹,但日常活動大致正常,嚴重時行走困難。現今常見到有人雙腳異常粗大,與這種病症相伴終老,這正是古代所謂的「壅疾」。

在高山鄉村,冬天時,十五六歲的少年多患有腳疾。最初,他們的雙腳會感到痙攣,行走時疼痛難忍,但在坐下或躺下時,這種感覺會消失,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不適。儘管給予藥物治療,但效果不佳。只有到了春天溫暖的時候,將腳浸泡在田地或沼澤的泥濘中,反覆踩踏,病情才能得到改善。如果不癒合,可能轉爲慢性病,終身受此困擾。通常,瘦弱的人容易患此病,肥胖者則較少見。我認爲這些病症都屬於腳氣病的一種。查閱相關資料,在此地區尚未見過這種疾病,這可能是地域差異導致的。「青浮苦病」、「亞遠之病」、「阿於太牟」,這些都是「黃胖」的別稱。在醫學綱目、證治準繩中,食勞疳黃也被稱爲「黃胖」。張氏醫通也提到食勞黃疸,俗稱「黃胖」。香川太沖說,「黃胖」這個名稱出自衛生方鑑,行餘醫言論對此有詳細描述。中下階層的人羣,多感染此病。據我觀察,本藩地區種植菸草的地方,尤其多發此病。患者的主要症狀爲全身泛青泛黃,浮腫,日常活動時呼吸急促,胸部悸動如鼓,上衝人迎穴,耳朵嗡鳴。嚴重的病人,即使想要起身行走,也會先感到眩暈、心悸和呼吸困難。平靜坐定時,這些症狀會稍微緩解。病人的精神狀態並不算太差,只是常常感到懶散無力。病人的手腳指甲乾枯易碎,不再生長,皮膚乾燥無光澤,這是疾病的徵兆。大學裏提到的「心廣體胖」,朱子解釋爲「胖安舒也」。患病的人大多會有眩暈、心悸、呼吸困難的症狀,無法快速行動,他們總是渴望寬心安寧,因此「胖」這個字可能就是源於這種需求。治療「黃胖」的藥方以綠礬爲主藥,針砂次之。在我的醫館裏,有針砂湯和皇盤丸,多次使用,效果顯著。「母多足」與「黃胖」不同,具體病因還需另論。「阪下」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爲病人眩暈、心悸、呼吸短促,無法攀登高地。最近,我得到了一本元祿年間編纂的醫書,書中記載了一種名爲「青腹病」,又名「阪下」的疾病。治療方法爲:葛粉、麪粉各一百錢,硫磺五錢,鐵粉五十錢。以上藥物分別用好酒熬煉,風乾至堅硬,再次磨成粉末過篩。每日三次,每次一錢,用溫水送服。服藥後,大便會變黑,不必驚慌,這是藥物起效的表現。如果面色和手腳顏色仍未恢復,可加入水苦藚,薄茶半劑。這就是「黃胖」。沈慶暘在萬病必愈中提到,五疸神丹,綠礬用量不限,炒至白色即可。若放入瓶中,用火燒煅更佳。研成細末,以棗肉煮成丸子,大小如同櫻桃。每次服用五丸,早晨、中午、晚上各一次,用冷酒送服。忌食醋、生冷食物和發物。如果體內有蟲,也會被排出,效果神奇。古人將所有此類病症統稱爲黃疸,這並不準確。現今治療此類病症,即使症狀未完全顯現,如果伴有痰喘、長期咳嗽等併發疾病,或者因感冒、痔瘡、漏血、大量出血後出現這種症狀,都應予以關注。治療方法相同,但這在醫書中並未提及。永類鈐方中記載,腸風下血,多年不止,身體虛弱者,服用一次即可見效。綠礬四兩,放入砂鍋內,蓋上新瓦,用鹽泥封固,煅燒至紅色取出。加入青鹽、生硫磺各一兩,研勻後再放入鍋中封固,煅燒至紅色取出,去掉火毒。研入熟附子末一兩,用粟米粥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空腹時,用米飲或溫酒送服三十丸。另外,魏氏家藏方記載的硫附鹽礬丸,用於治療經年久病下血,身體虛弱者,其配方大同小異。這也可能是失血後引發的「黃胖」症狀,只是將其描述爲「身體虛弱」。根據病人的面色泛青泛黃,虛悸喘息,纔有了這樣的稱呼。其藥方雖用於治療「黃胖」,但並非針對「身體虛弱」的藥物。古人的說法,還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