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桂偶記》~ 卷二 (12)
卷二 (12)
1. 素問評
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徂來先生素問評曰。此篇,晉代之文。何則?漢魏晉,丞相多兼太傅。將軍,春秋以後之官。中正,乃魏晉之官。按周成王作周官曰。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爕理陰陽。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則三太,周之三公也。故不以一職為官名。又以三少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傅,已創於周。將軍,未聞周以前有之。三代之制,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故夏書曰:「大戰於甘,乃召六卿。」蓋古之天子,寄軍政於六卿。居則以田,警則以戰。所謂「入使理之,出使長之」之義。諸侯之制,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其將亦命卿也。晉獻公初作二軍,公將上軍,則將軍之名,起於此也。魏獻子、衛文子,並居將軍之號。(左傳。晉閻沒女寬,謂魏獻子曰:「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又禮記,將軍文子之喪,既除而後越人來吊。又家語曰:「衛將軍文子」,問子貢是也。)又老子三十一章曰:「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中正,按古五行之官。春官,木正曰句芒。夏官,火正曰祝融。秋官,金正曰蓐收。冬官,水正曰玄冥。中官,土正曰后土。後人中正之名,蓋起於此。史記,陳勝既為楚王,以朱房為中正。
白話文:
【素問評】靈蘭祕典論中提到:心臟就像國家的君主,負責統轄全身,精神意識從這裡產生。肺臟就像是輔佐君主的宰相,負責調節身體各項機能。肝臟就像是國家的將軍,負責策劃和思考。膽臟就像是公正的官員,負責做決定和判斷。
徂來先生在評論素問時說:這段文字看起來像是晉代的作品。為什麼呢?因為在漢、魏、晉這些朝代裡,丞相常常同時擔任太傅的角色,而將軍這個官職是在春秋時期後纔出現的,中正這個官職則是魏、晉時代的產物。根據周成王所制定的官職制度,設立了太師、太傅、太保,這些被稱為三公,他們負責治理國家、調和陰陽。少師、少傅、少保,被稱為三孤,他們協助三公推廣教化,協調天地之間的事務,輔助君主。這就是三太,周朝的三公制度。當時不會以單一職位作為官名,而是以三少作為孤卿,加上六卿,合計為九卿。太傅這個職位在周朝已經存在,但將軍這個職位,在周朝之前並沒有聽過。在夏、商、週三代的制度中,天子擁有六軍,將軍都是由卿級官員擔任,因此在夏書中記載,甘地大戰時,召見了六卿。這是因為古代的天子把軍事管理權交給六卿,平時負責農業,戰時負責軍事,也就是所謂的「內政治理,外政領導」的意思。在諸侯的制度中,大國有三軍,中等國家有兩軍,小國有一軍,將軍同樣是由卿級官員擔任。晉獻公最初建立兩軍,自己親自率領上軍,由此可見將軍這個名稱就是從這裡開始的。魏獻子、衛文子,都曾擔任過將軍的職位。(左傳中記載,晉國的閻沒和女寬對魏獻子說:「難道將軍吃的不夠嗎?」另外在禮記中也提到,將軍文子去世後,喪期結束後越人前來弔唁。又在家語中說到,衛將軍文子向子貢請教。)另外,老子在第三十一章中提到,副將軍居左,主將軍居右。關於中正這個官職,根據古五行官職的記載,春官掌管木,叫做勾芒;夏官掌管火,叫做視融;秋官掌管金,叫做蓐收;冬官掌管水,叫做元冥;中官掌管土,叫做后土。後世的中正這個官職名稱,大概就是從這裡來的。在史記中記載,陳勝當上楚王之後,任命朱房為中正。
2. 一具
方書云。魚獸鳥心肝。秤量者。呼一具。全具不傷敗者一個之謂也。王漁洋池北偶談曰。王景略。臨終托其子皮。十具牛為治田之資。不為求官。亦葛侯八百本桑之意。今江淮以北。謂牛四頭為一具。俗語有所本。此說與方書所謂一具。固自不同。
白話文:
根據古籍記載,人們稱魚、獸或鳥的心臟和肝臟,如果完整無損且經過秤量,便會統稱為「一具」。這是說,當這些部位保持完整,沒有受到破壞,就叫做「一個」。
王漁洋在《池北偶談》中提到,王景略在臨終前,託付他的兒子,留下十具牛作為耕田的資本,並非為了換取官職,這和葛侯種植八百棵桑樹的意願相同。現今,在江淮以北的地方,當地人習慣稱四頭牛為「一具」,這樣的說法是有由來的。然而,這種「一具」的說法,和醫學典籍中所指的「一具」,兩者意義確實是不同的。
3. 吹奶
方書言吹奶。即乳癰也。儒門事親云。乳癰俗呼曰吹乳是也。又病人答曰。吹你。寇宗奭曰。地黃。葉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北人謂牛奶花。又李時珍曰。俗呼其苗婆婆奶。又遵生八箋有牛奶柑。此他俗語稱婦人曰奶奶之類。不暇每舉。而字書不載奶字。貝原好古和字雅曰。
乳你奶腉並同。字彙曰。你音乃。乳也。蓋自你音乃。生一奶字來者。而字書不收者遺脫也。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論吹字曰。外吹乳者。小兒吮乳吹風。在內故也。內吹乳者。女人腹中有孕。其胎兒轉動。吹風在外故也。煎藥中須用保胎之劑以治。乳發之藥同治之。而言其胎兒轉動吹風者。
為迂遠。
白話文:
書上所說的「吹奶」,其實就是乳腺炎的意思。在「儒門事親」這本書裡,也有提到民間通常稱之為「吹乳」。另外,當有人問及病情,病人會回答:「吹你。」
寇宗奭曾經描述過一種叫做地黃的植物,它的葉子像甘露子,花朵則類似脂麻花,北方人常稱之為「牛奶花」。李時珍也曾經提到,這種植物的苗被民間稱作「婆婆奶」。此外,在「遵生八箋」這本書裡,也提到了「牛奶柑」。這些都是民間對女性的一些稱呼,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字典裡並沒有「奶」這個字的記載,但在「和字雅」這本書中,把「乳你奶腉」等字都列在一起,並指出「你」的發音為「乃」,意思是指乳房。由此可見,「你」的發音演變出了「奶」這個字,只是字典裡沒有收錄而已。
在「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中,對於「吹奶」的解釋如下:「外吹奶」,指的是小兒吸吮母乳後吹風,導致乳房內部發生問題;「內吹奶」,則是女性懷孕時,胎兒在腹部移動,導致乳房外部受到影響。治療時,除了使用治乳腺炎的藥物,還需加入安胎的成分,以防胎兒因吹風而受到影響。但認為胎兒移動會吹風這種說法,就顯得有些牽強了。
4. 畏疫
論語曰。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孔安國曰。儺驅逐疫鬼。郊特牲曰。鄉人裼。孔子朝服。立於阼。在室神也。鄭玄曰。裼強鬼也。謂時儺索室。毆疫逐強鬼也。裼或為獻。或為難。音曰。裼音傷。難或作儺。周時既有畏疫之事。屠蘇辛盤之屬。皆興於畏疫者。於門戶上。插種種之物。
西土俗。亦同。除日插鰯魚頭尾於門戶。名曰疫案山子。(松下見林國朝佳節錄曰。今按插魚頭者。旁礫之義。)紀貫之土佐日記載。門戶插鯔頭枸葉。蓋昔不必用鰯魚。陳善捫蝨新話曰。予聞關中人。不識蟚蟹。人有得一干蟚蟹者。或病。則掛之門。其病遂愈。沈存中曰。
不但人不識。鬼亦不識也。本邦之鬼。亦不識鰯魚也。(夢溪筆談曰。關中無螃蟹。元豐中予在陝西。聞秦州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怖其形狀。以為怪物。每人家有病瘧者。則借去掛門戶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識。鬼亦不識也。)
白話文:
《畏疫》
《論語》中有提到,鄉民在進行儺儀式時會穿著朝服站在阼階上。孔安國解釋說,儺的目的是驅逐疫鬼。《郊特牲》中記載,鄉民裸露身體,孔子則穿著朝服站在阼階上,這是因為在室內的是神靈。鄭玄解釋,裸露身體是為了對抗強大的惡鬼,也就是在儺儀式中搜索房間,毆打並驅逐疫鬼。裸露身體也可能被理解為獻祭或困難,讀音為"裼",發音為"傷"。獻祭或困難有時也被寫作儺。由此可見,在周代已有畏懼疫病的現象,例如屠蘇酒和辛盤等風俗,都是為了防禦疫病而產生的。人們在門戶上插上各種物品。
西方的習俗也是如此。在除夕時,他們會在門戶上插鰯魚的頭和尾,稱之為「疫案山子」。(根據松下的《林國朝佳節錄》所述,現在插魚頭的意義是旁礫。)《土佐日記》中記載,門戶上會插鯔魚的頭和枸葉,可見過去並不一定要用鰯魚。陳善在《捫蝨新話》中提到,他聽說關中人不認識蟚蟹,有人得到一隻乾燥的蟚蟹,如果有人生病,就會掛在門上,病情往往就會好轉。沈存中表示,
不只是人不認識,連鬼也不認識。同樣地,我們國家的鬼也不認識鰯魚。(根據《夢溪筆談》所述,關中沒有螃蟹,元豐年間我在陝西的時候,聽說秦州的人家收藏了一隻乾燥的螃蟹,當地人對它的外形感到恐懼,認為它是怪物。每當有人患瘧疾,就會借去掛在門上,往往就能康復。不只是人不認識,連鬼也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