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桂偶記》~ 卷二 (14)
卷二 (14)
1. 饑饉
唐德宗貞元中,關中倉廩竭。禁軍或自脫巾呼道曰:「拘吾軍而不給糧,吾罪人也。」上憂之甚。會韓滉運米三萬斛至陝,李泌即奏之。上喜,遽至東宮謂太子曰:「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時禁中不釀,命於防市,取酒為樂。又遣中使,諭神策六軍,軍士皆呼萬歲。時比歲饑饉,兵民率皆瘦黑。至是麥始熟,時有醉人,當時以為嘉瑞。人乍飽食死者復五之一。數月人膚色,乃復故。本藩郡縣所在,設稗倉而畜積數十百歲,人以為長物。天明癸卯,七月七日,天雨砂土,如重霧,如篩灰,相去咫尺,不可相見。日影如未磨鏡,翳翳無光采,白晝晦暗,家家點燈,不知何故,人皆驚怪。老人或言寶永中,富士山旁吐沙起山,此時如此。後數日,始傳信州淺間山燒。是年盛夏多雨陰涼,仍著冬衣。甲辰,民甚餓,此冬無雨雪。乙巳梅雨中無一陰,田畝赤地,稼禾不耕,臘月時發雷聲,人以為異。丙午,六月,連雨,七月十六日,洪水漂沒民家,平地水高丈餘。關東大饉,都人以為米商奸黠藏米之所致,數十人,相呼市頭喧譁,擊破米肆,蹂躪其所畜,米苞狼藉市街,甚至倒屋折柱,街頭為不通,二三晝夜,橫行都中,壞盡行米數百戶。此時米三合,價百錢。於是本藩開倉廩賑給貧人,牛馬絡繹而運之,里正伍長,相檢校,而無所不及。時貧人雜食芣苣、冬青葉等之物,面色青黃微腫,仍索救之方,乃私制三因方所載解毒丸,告官,博施給之郡司,大得其驗,而與唐書言瘦黑者,不相符。
白話文:
在唐代德宗時期的貞元年間,關中地區的糧倉已經空虛,軍隊中的士兵因為缺糧,甚至有人自行脫下頭巾,在道路上喊叫,控訴軍方拘束他們卻不供應糧食,認為自己成了罪人。皇帝對此非常憂慮。就在這時,韓滉運送了三萬斛的大米到陝地,李泌立刻向皇帝報告此事。皇帝得知後非常高興,他急忙到東宮告訴太子,說大米已經運抵陝地,表示他們父子終於可以活下來了。當時皇宮內並未釀酒,於是從市集取得酒來慶祝。同時,皇帝派遣宦官通知神策軍六軍,軍中士兵皆歡呼萬歲。當時連續幾年遭遇饑荒。
軍民大多瘦弱且膚色黝黑,但到了這個時候小麥開始成熟。當時有一名醉漢,人們視此為吉祥的預兆。然而,突然飽餐的人中,竟有五分之一因此死亡。幾個月後,人們的膚色才逐漸恢復正常。本藩的各郡縣都設立了糧倉儲存糧食,但這些糧食被視為過剩的物資。天明癸卯年,七月七日那天,天空降下砂土,像厚重的霧氣,像篩子裡的灰塵,即使距離僅咫尺,也無法見到對方。太陽的光芒如同未打磨的鏡子,黯淡無光。白天變得昏暗,家家戶戶都點起了燈。人們都感到驚訝和奇怪,有些老人提到在寶永年間,富士山旁邊曾噴出沙土形成山丘,當時的情況也是如此。幾天後,才傳來消息說信州的淺間山發生火災。那一年盛夏期間雨水多且氣溫低,人們甚至穿著冬天的衣服。甲辰年,百姓非常飢餓。這個冬季沒有下雪。乙巳年,梅雨季節中,竟沒有一天是晴朗的,田地乾裂,作物無法種植。臘月時,竟然響起了雷聲,人們認為這是異象。丙午年六月,持續下雨。七月十六日,發生洪水淹沒民宅,平地的水位超過一丈。關東地區發生嚴重的饑荒。京城居民認為這是米商奸詐藏米所導致的結果,數十人聚集在市場喧嘩,打破了米店,踐踏了店裡的存糧,米包散落在街道上,甚至有人推倒房屋、折斷柱子,導致街道無法通行。他們在城中橫行了兩三天,毀壞了數百家米店。當時,三合的米價就高達一百錢。於是,本藩開倉發放糧食救助貧民,用牛馬運送糧食。
里正和伍長進行檢查和分配,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援助。當時,窮人混著吃著芣苣和冬青葉等食物,他們的臉色呈現青黃色,有些輕微浮腫。為了尋求解決方法,有人根據「三因方」中記載的解毒丸製作出來,並向官府報告,廣泛地在郡司中分發,效果顯著。然而,這與《唐書》中描述的瘦黑情況並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