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桂偶記》~ 卷二 (3)
卷二 (3)
1. 產婦側臥
本邦產婦禁側臥。特子玄子著產論。令乳婦去產帶安臥。余嘗遊其門。親炙之。其臥者。神心安靜。得快睡。防暈除熱之良策也。其驗大勝於藥餌。而人皆憚之。頃讀一方書。曰。高山血搦治產後並金瘡。立效湯。豐臣秀次公方並云。服湯後。發汗則解去帶。側臥則妙。與產論說。暗合也。
白話文:
我們這裡的產婦被禁止側躺。這是由特子玄子在他的產科論述中提出的。他建議產婦在哺乳期間應除去束腹帶,平躺休息。我曾經拜訪過他,親自聆聽他的教導。根據他的說法,產婦保持側躺姿勢,可以使心情平靜,得到良好的睡眠,這是預防頭暈和降溫的好方法。這種方法的效果比吃藥還好,但許多人卻害怕這樣做。最近我讀到一本醫書中提到,高山血搦治療產後出血和外傷有立即效果的湯劑。豐臣秀次公的處方也提到,服用湯劑後,如果出汗就可以去掉束腹帶,側躺則會有奇效。這與特子玄子的產科論述不謀而合。
希望這能幫助你理解這段古文的意思!如果有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說明,請隨時告訴我。
2. 人勢
李東璧曰。人陰莖。非藥物也。輟耕錄載。杭州沈生。犯奸事露。引刀自割其勢。流血經月不合。或令尋所割勢酒服。不數日而愈。按高山血搦方內。用人勢。立效湯。秀次公方。並同。而人勢作睪丸。本邦古昔入藥。治金瘡者。與輟耕錄相符。
高山血搦(上杉某方),療產後血暈並金瘡。
人參,沉香(各一錢),甘草(五分),蔥白(十莖長二寸),燒味噌(龍眼肉大)蕉,外腎(割作兩片刮去中道黃物洗淨陰乾五分)
上㕮咀。以水二盞。煎取一盞二分。分之二服。其一乘熱飲之。其一帶溫飲之。不留渣滓。都要飲盡。少頃渾身覺溫溫。頂上出汗。須去中帶。穩臥如平常。任其睡。勿呼起。若不解帶而臥者。為後患。
立效湯(吉松流方○按松疑益字之誤),治金瘡產後並角弓反張者。
人參,沉香(各三分五釐),甘草(五釐其人面白者炒赤者生用),蔥白(長一寸許三莖加至七莖銼乾用者亦佳)
燒味噌(栗子大去外邊焦黑者干收),睪丸(三分五釐臘月取之割為片插竹北陰之地曝乾漬好酒一宿銼干若無睪丸代胞帶或加至五分)
上水二盞。煎取一盞半。熱飲。當背脊汗出。候其額上漐漐然。再飲。令去帶側臥。則佳。有熱者。倍加睪丸。無熱者。減半。血氣上衝者。加童便三蛤貝殼許。以四五歲兒便。為良。無汗身冰冷者。加蔥七莖。汗多者一莖。凡服藥後。若吐者。凶。產後中風。或角弓反張。或惡露不下。或發瘧。並主之。禁如法。且忌乾柿。
豐臣秀次公方,治產後血暈兼金瘡。
人參(大),沉香(中),睪丸,甘草(各少許),蔥白(二寸許七莖),燒味噌(龍眼肉大)
上㕮咀。加麝香少許。用水一盞半。煎至半盞。熱服。候其鼻尖發汗。解帶側臥。勿掉搖。血暈不省人事者。最宜服之。其證不具者。勿用。
白話文:
李東璧說,人的陰莖,雖不是一般的藥物。在輟耕錄裡記載,杭州有個姓沈的男子,因為偷情的事情被發現,憤怒之下用刀自割生殖器,導致傷口持續流血一個月都未能癒合。後來有人建議他找來自己割下的生殖器泡酒服用,沒幾天就痊癒了。根據高山上杉某的血搦方,以及秀次公的配方,都提到了使用「睪丸」這一味藥材,而且在我們國家的古代,睪丸就被用於藥物中,治療金瘡,與輟耕錄中的記載相吻合。
高山上杉某的血搦方,主要用於治療產後血暈和金瘡。配方包括:人參、沉香(各一錢)、甘草(五分)、蔥白(十根,每根約二寸長)、燒味噌(大小如龍眼肉)、睪丸(颳去黃色物質,曬乾後五分)。將這些材料切碎,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二分,分為兩份服用。一份趁熱喝下,另一份微溫時飲用,確保所有藥材都被飲盡。不久後,全身會感到溫暖,頭部會出汗。此際應解開腰帶,平躺休息,任由自己睡著,不要喚醒。如果不解開腰帶躺下,可能會引起後續問題。
立效湯,吉松流的配方,主要用於治療金瘡、產後症狀以及角弓反張。配方包括:人參、沉香(各三分五釐)、甘草(五釐,皮膚白的人炒過,皮膚紅的人生用)、蔥白(約一寸長,三根,最多可增至七根,曬乾後更佳)、燒味噌(大小如栗子,去掉外層焦黑部分,晾乾保存)、睪丸(三分五釐,最好在臘月取得,切成薄片,插入竹子中,在北方的陰涼處曬乾,浸泡在好酒中一夜,曬乾後使用,若無睪丸,可用胞帶替代,或增至五分)。將這些材料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下一杯半,熱飲。當背部開始出汗,額頭也出現細汗,再次飲用。解開腰帶,側躺休息最佳。若身體有熱感,可加倍使用睪丸;若無熱感,則減半。若血氣上衝,可加入童子尿三蛤貝殼量。最好使用四五歲孩童的尿液。若無汗且身體冰冷,可加入七根蔥;若汗多,則只需一根蔥。服用藥物後,若出現嘔吐,則是不祥之兆。此方也可用於產後中風、角弓反張、惡露不下、發作瘧疾等情況。在服藥期間,應遵循相關禁忌,特別要注意避免食用乾柿。
豐臣秀次公的配方,主要用於治療產後血暈及金瘡。配方包括:人參(大量)、沉香(適量)、睪丸、甘草(各少許)、蔥白(約二寸長,七根)、燒味噌(大小如龍眼肉)。將這些材料切碎,加入少量麝香,用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剩半杯,熱飲。當鼻子開始出汗,解開腰帶,側躺休息,避免晃動。對於因血暈而失去意識的人,此方最適合服用。然而,若病情不明確,則不宜使用。
3. 蠱
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又曰。生內熱惑蠱之疾。(後世所謂陰虛火動之症也。)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杜預曰。
蠱惑疾。按惑蠱。蓋古所稱之病名。於今復不用。張仲景所謂百合狐惑病。狐蠱音或通。崔氏方曰。易有蠱卦。又子產所說。並以器皿中蟲為蠱。今省。凡皿上安一蟲字。或作蟲邊。大非體也。(隋書志。江南諸郡。往往畜蠱。而宜春偏甚。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蛇。
小者至蝨。合量器中。令自相啖。餘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蝨則曰蝨蠱。行以殺人。因食入人腹內。食其五臟。死則其產移入蠱主之家。三年不殺它人。則畜者自鍾其弊。累世子孫。相傳不絕。亦有隨女子嫁者。)余按為子產之言者誤也。晏子春秋曰。無良左右。淫蠱寡人。
後漢梁冀妻壽。善為妖態以蠱惑冀。是亦同義。而不必病名。戾太子巫蠱之事。亦非此義。而醫家所說。有水蠱。飛蠱。蠱脹。腸蠱。蠱注痢等之稱。毉書謂蠱有數種。而人養作者。最多也。中毒者。吐下惡血而死。腸蠱。蠱注痢者。以其似器中蠱之狀。為名也。水蠱與蠱脹。
並非中毒淫惑之症。靈樞曰。男子如蠱。女子如怚。香川太衝解蠱字曰。鼓蠱音通。是也。春臺漫筆曰。狗蠱蓋本巫蠱之義。病源候論曰。貓鬼者。云是老貍野物之類。變為鬼蜮。而依附於人。人畜事之。猶事蠱。以毒害人。其病狀心腹刺痛。食人腑臟。吐血痢血而死。有野道者。
是無主之蠱也。人有畜事蠱。以毒害人。為惡既積乃至死。其蠱則無所依止。浮游田野道路之間。有犯害人者。其病發。猶蠱狀。按稱飛蠱者。是也。飛蠱。肘後方云。去來無由。漸狀如鬼氣。(字彙曰。米久積變為飛蠱。增韻謂蛾。)沈存中夢溪筆談曰。予在中書檢正時。
閱雷州奏牘。有人為鄉民詛死。問其狀。鄉民能以熟食咒之。俄頃膾炙之類。悉復為完肉。又咒之。則熟肉復為生肉。又咒之。則生肉能動。復使之能活。牛者復為牛。羊者復為羊。但小耳。更咒之則漸大。既而復咒之。則還為熟食。人有食其肉。覺腹中淫淫而動。必以金帛求解。
金帛不至則腹裂而死。所食牛羊。自裂中出。獄具案上。觀其咒語。但曰。東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兩句而已。其他但道其所欲。更無他術。許宏湖海奇方云。經驗方。治桃生(桃。仁齋直指方。作挑),毒。忽肋下腫起如癰疽狀。頃刻大如杯碗。乃中桃生毒也。俟五更。
以綠豆細嚼試。若香甜則是也。急以川升麻為末。取冷熱水。調二錢。連服之。若洞泄出如蔥根者。腫即消也。卻以平胃散調補之。郎瑛七修類稿曰。雲貴廣西有云桃生者。妖術也。以魚肉請人。遂作術於中。人食之。則此物遂活於胸腹。害人至死而後已也。嘗見範石湖桂海虞衡志載。
白話文:
晉侯向秦國求醫。秦伯派醫和去診視。醫和說:「這個病沒辦法醫治,是因為太過親近女色所致。這種病就像蠱一樣,不是鬼怪作祟,也不是飲食問題,而是迷惑心志導致。又說,這是體內生熱,迷惑心智的蠱疾。(後世所說的陰虛火旺的症狀。)趙孟問:「什麼是蠱?」醫和回答:「這是因為淫亂迷惑所產生的。從文字來看,器皿中放著蟲就是蠱。穀物腐敗生蟲也稱為蠱。在《周易》裡,女人迷惑男人,風吹落山,都稱作蠱。」杜預說:「蠱惑是一種疾病。」
蠱惑之疾,依照惑蠱來看,大概是古代的一種病名,現在已經不用了。張仲景所說的百合狐惑病,狐惑的讀音和狐蠱相近。崔氏的方書說,易經裡有蠱卦,加上子產所說,都認為器皿中的蟲是蠱。現在省略了,凡是器皿上面加一個蟲字,或者寫蟲字旁,都不是本來的意思了。(《隋書志》記載,江南各郡,常常有人養蠱,其中宜春這個地方特別嚴重。他們的方法是在五月五日,將一百種蟲聚集起來,大的像蛇,小的像蝨子,放在一個容器裡,讓它們互相吞食,最後剩下一種,就留下。如果是蛇,就稱為蛇蠱,如果是蝨子,就稱為蝨子蠱。用來害人,通過吃食進入人的肚子裡,啃食五臟,人死後,蠱產生的東西會轉移到蠱的主人家裡。三年不殺別人,養蠱的人自己就會遭受禍害。他們的子孫會世世代代相傳,也有跟著女子嫁走的。)
我認為認為子產說的是錯的。《晏子春秋》說,不良的臣子,用淫亂蠱惑君王。後漢梁冀的妻子壽,善於用妖媚的姿態來蠱惑梁冀,意思也是一樣,但不一定是病名。戾太子巫蠱的事情,也不是這個意思。而醫生所說的,有水蠱、飛蠱、蠱脹、腸蠱、蠱注痢等名稱。醫書說蠱有好幾種,而人為飼養的最多。中毒的人,會吐下惡血而死。腸蠱、蠱注痢,因為它們的症狀像器皿中的蠱,所以用這個名稱。水蠱和蠱脹,並非中毒淫亂的症狀。《靈樞》說,男子像蠱,女子像怚。香川太衝解釋蠱字說,鼓和蠱的讀音相近,這是對的。
《春臺漫筆》說,狗蠱大概是從巫蠱的意思來的。《病源候論》說,貓鬼,據說是老貍或野獸之類,變成鬼怪,附在人身上,讓人飼養它,就像養蠱一樣,用來毒害他人。得病的人會心腹刺痛,吃人的內臟,吐血痢血而死。有野外來歷不明的蠱,是沒有主人的。有人飼養蠱,用來毒害人,惡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死亡,他們的蠱就會無所依附,在田野道路間遊蕩,如果有人觸犯,就會發病,症狀和蠱很像。這說的就是飛蠱。《肘後方》說飛蠱,來無影去無蹤,逐漸出現鬼氣般的症狀。(《字彙》說,米放久了會變成飛蠱,《增韻》說是蛾。)
沈存中的《夢溪筆談》說,我在中書省校對公文時,看到雷州上奏的公文,說有人被鄉民詛咒而死。問他情況,鄉民能用熟食來詛咒,一會兒肉類食物就都變回完整的肉。再詛咒,熟肉又變成生肉。再詛咒,生肉就能動,能活過來。牛就變回牛,羊就變回羊,只是比較小。再詛咒就慢慢變大,然後再詛咒,就又變回熟食。有人吃了這些肉,覺得肚子裡蠕動,一定要用金錢來解決,如果金錢不到,就會腹裂而死,吃下的牛羊會從裂口跑出來。案卷上記載了他們的咒語,只是說「東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這兩句話而已,其他的就只是說出他想要的,沒有別的法術。
許宏的《湖海奇方》記載,有個驗方,可以治療桃生(《仁齋直指方》寫作挑)的毒。突然肋下腫起,像癰疽一樣,一下子就大如杯碗,這就是中了桃生的毒。等到五更的時候,用綠豆仔細嚼碎試試,如果覺得香甜,就是中了毒。趕緊用川升麻磨成粉末,用冷熱水調兩錢服用,如果拉出像蔥根一樣的東西,腫就會消退。再用平胃散調理身體。
郎瑛的《七修類稿》說,雲南、貴州、廣西一帶有所謂的桃生,是一種妖術。他們用魚肉請人吃,然後在食物裡施法,人吃下去,食物就會在胸腹中活起來,害人直到死亡。《桂海虞衡志》裡也曾經記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