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桂偶記》~ 卷一 (4)
卷一 (4)
1. 神應侯
神應侯,扁鵲諡也。人多不知,只針灸書,有神應經,此書題名,蓋根蒂於此。
通鑑曰:「宋仁宗寶元二年,以文宣公孔聖祐從弟宗願,襲封文宣公。先是,聖祐卒,無子,除襲封,且十年,有醫許希,針愈帝疾,拜賜已,又西向拜扁鵲曰:『不敢忘先師也!』」帝為封扁鵲為神應侯,立祠城西。
彭城人顏太初,作許希詩,指聖祐,以諷在位。又致書參政蔡齊,為言於帝,遂以宗願襲封。
張果醫說,引皇朝類苑,而事有同異。
2. 厥
厥,是病名,有所結滯壅塞,卒然暴發之病,皆以厥字目之。扁鵲所謂「五藏蹷中之峕暴作」,即是也。
《晏子春秋》曰:「厥陽。」《金匱要略》曰:「經云:厥陽獨行。」今《內經》無此語,後世醫家以為冷寒無陽之義者,非也。陳徹雪潭《居醫約》論厥者,頗為得。(《雪潭居醫約》曰:「夫厥證之起於手足者,厥發之始也,甚至猝倒,暴厥忽不知人,輕則漸蘇,重則即死,是為急候。後世不能詳察,但以手足寒熱為厥,又有以腳氣為厥者,謬之甚也。雖仲景寒厥、熱厥之分,亦以手足為言,蓋彼以辨傷寒之寒熱耳,非若《內經》之所謂厥也。觀《大奇論》曰:「暴厥者,忽不知人,不能言。」《調經論》曰:「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繆刺論》曰:「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重,而形無所知,其狀若屍。」或曰:「屍厥。」若此者,豈止於手足寒熱及腳氣之謂耶?今人多不知厥證,而皆指為中風,寧不誤人乎?夫中風者,病多經絡之憂傷;厥逆者,其內精氣之自奪。故表裡虛實,病情當辨。名義不正,無怪其以風治厥也。醫中之害,莫此為甚。」)古言「四支厥冷」者,陰陽氣不相順接,手足暴冷也。後世終以為手足冷者總稱,屬不知厥義。《厥論》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靈樞》曰:「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又,《中藏經》論天地陰陽厥,此書雖偽撰,然論厥者,為優於後人之說。(《中藏經》說天地之陽厥,則云「驟風暴雨,雲物飛颺」;論天地之陰厥,則云「飛霜走雹,朝昏暮靄」;論人身陽厥,則云「暴壅塞忽喘促,四支不收」;論人身陰厥,則云「暴啞卒寒,一身拘急」。)
按「厥」、「蹷」、「瘚」通用,又作「蹶」。而儒書用「蹷」,醫書用「厥」。《左傳》曰:「衛石共子卒,悼子不哀。孔成子曰:『是謂蹷其本。』」杜預曰:「蹷猶拔也。」《荀子》曰:「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蹷。」楊倞曰:「傾倒也。」《列子》曰:「枳食其皮汁,已憤蹷之病。」張湛曰:「蹷者,氣疾也。」《呂氏春秋》曰:「處足則為痿為蹷。」注曰:「蹷,逆疾也。」又曰:「出則以輿,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機』。」枚乘《七發》原於此語,而作「蹶痿之機」。《史記·扁鵲傳》曰:「暴蹷。」《正義》曰《釋名》云:「蹷,氣從下,蹷起上行,外及心脅也。」又曰「屍蹷」。以上注家,不說壅滯結塞之義。《後漢書·趙壹傳》曰:「秦越人還虢。」太子結脈著其神。《傷寒論》曰:「藏厥」,又曰「藏結」,是「結」「厥」音通。夫病以厥名者,《倉公傳》有「熱蹷」、「風蹷」、「蹷上」之稱。其他如卒厥、死厥、痙厥、脈厥、陽厥、氣厥、痰厥、血厥、酒厥、食厥、狂厥、肝厥、厥頭痛等,不可枚舉,皆屬「結」義。然不言「結」曰「厥」者,厥字含畜有所結滯壅結,而卒然暴作之意也。不言「脈絕」而言「脈厥」,不言「冷逆」而言「陽厥」。為物壅閉,脈氣不來,手足脈絕者曰「脈厥」;為物隔絕,陽氣屈伏不敷於外,一身冰冷者曰「陽厥」。此二證多在傷寒內實、癥瘕、奔豚,卒發之人。若夫通暢其壅結,則俄頃復故。所謂憤蹷、暴蹷、招蹷、痿蹷、屍蹷,為蹷之蹷。]
白話文:
"厥"是一個病名,指的是身體中有阻塞或壅堵的情況突然爆發的疾病,所有這些類型的疾病都被歸類在"厥"這個字之下。這就像扁鵲所描述的,五臟在體內突然爆發的疾病。晏子春秋提到的"厥陽",以及金匱要略中的"厥陽獨行",雖然現在的內經中沒有這樣的說法,但後世的醫學家認為這是指冷寒無陽的情況,這種理解並不正確。
陳徹在他的《雪潭居醫約論》中對"厥"的描述相當到位。他提到,當手足開始出現問題時,就是"厥"的初始表現。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患者會突然倒地,失去意識,輕微的可能會逐漸恢復,但嚴重的可能會立即死亡,這就是急診的情況。後世的醫生無法詳細檢查,只以手足的冷熱來判斷是否為"厥",甚至有人將腳氣病視為"厥",這是完全錯誤的。
即使像張仲景那樣區分了寒厥和熱厥,也是基於手足的表現,這是為了辨別傷寒的寒熱,並不是內經所說的"厥"。如果我們看《大奇論》中的描述:"暴厥者,忽不知人,不能言",或者《調經論》中的描述:"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或者《繆刺論》中的描述:"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重,而形無所知,其狀若屍",這些情況遠不止是手足的冷熱,或者腳氣病。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厥"的真正意義,都將其誤解為中風,這怎麼可能不會導致誤診呢?中風通常是由於經絡受損,而"厥"則是由於體內的精氣自行耗損。因此,我們必須分辨病情的表裡虛實,如果名稱和定義不清,將風病當作"厥"來治療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在醫學上造成的危害,無比嚴重。
古人所說的四肢冰冷,是指陰陽氣息無法順利連接,導致手足突然冰冷。但後世的人們一直將手足冰冷作為統稱,顯然他們並不清楚"厥"的真正意義。在《厥論》中提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在《靈樞》中提到:"治療熱厥,留針反而會產生寒感;治療寒厥,留針反而會產生熱感"。在偽造的《中藏經》中,也有關於天地陰陽"厥"的討論,儘管這本書是偽造的,但在討論"厥"方面,它的觀點優於後人的說法。
根據歷史記錄,"厥"、"蹷"和"瘚"在古文中可以通用,但儒家書籍常用"蹷",醫學書籍常用"厥"。《左傳》中提到:"衛石共子卒,悼子不哀,孔成子曰:是謂蹷其本",杜預解釋說:"蹷"的意思是拔掉。荀子說:"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蹷",楊倞解釋說:"蹷"的意思是傾倒。《列子》提到:"枳食其皮汁,已憤蹷之病",張湛解釋說:"蹷"是一種氣疾。《呂氏春秋》提到:"處足則為痿為蹷",注釋說:"蹷"是一種逆向的疾病。又說:"出則以輿,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機",枚乘的《七發》就源自這句話,但他寫的是"蹶痿之機"。在《史記·扁鵲傳》中提到:"暴蹷",正義解釋說:"釋名"中說,"蹷"是氣從下往上衝,影響到心臟和肋骨。
在以上的注釋中,並未提到阻塞和壅堵的意義。在《後漢書·趙壹書》中提到:"秦越人還虢,太子結脈著其神",《傷寒論》中提到:"藏厥",又說:"藏結",可以看出"結"和"厥"的讀音相通。命名為"厥"的疾病,如《倉公傳》中提到的熱蹷、風蹷、蹷上等,以及其他如卒厥、死厥、痙厥、脈厥、陽厥、氣厥、痰厥、血厥、酒厥、食厥、狂厥、肝厥、厥頭痛等,這些都屬於"結"的範疇。然而,之所以不直接說"結"而是說"厥",是因為"厥"這個字包含了有物質阻塞、壅堵,並且突然爆發的意涵。
不直接說脈搏消失,而是說脈厥,這意味著有物質阻塞,導致脈氣無法流通,手足脈搏消失的情況被稱為脈厥。不直接說寒冷逆流,而是說陽厥,這表示有物質隔絕,導致陽氣屈服,無法擴散到體外,全身冰冷的情況被稱為陽厥。這兩種情況大多發生在傷寒、內實、癥瘕、奔豚等疾病突然爆發的患者身上。如果能夠疏通這些阻塞,那麼很快就能恢復正常,這就是所謂的憤蹷、暴蹷、招蹷、痿蹷、屍蹷等各種"蹷"的情況。在《左傳》中提到的"蹷其本"的"蹷",確實有相同的意義。因為在父母去世時,如果不能哀悼,對於孝道來說,已經顯示出生前的"蹷"機,這表示將來必然會有不能承受家族重任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