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桂偶記》~ 卷一 (3)
卷一 (3)
1. 張仲景
君年至四十當有疾。鬚眉脫落。脫落後半年必死。宜豫服五石湯庶幾可免。仲宣時二十餘。聞其言惡之。雖受方而不飲。數日後。見仲景。乃佯曰。五石湯已飲之矣。仲景曰。觀君氣色。非飲藥之診。何輕命欺人如此耶。仲宣益深惡之。後二十年果有疾。鬚眉皆脫落。越一百八十七日卒。
時人以為扁鵲倉公無以加之也。
張果醫說曰。提點鑄錢朝奉郎黃沔。久病渴極疲瘁。予每見必勸服八味丸。初不甚。後累醫不痊。謾服數量。遂安。或問渴而以八味治之。何也。對曰。漢武帝湯。張仲景為此方。蓋渴病多是腎之真水不足。致然。若其勢未至於消。但進此劑殊佳。且藥性溫平無毒也。(泊宅編)
又曰。後漢張機字仲景。南陽人也。受術於同郡張伯祖。善於治療。尤精經方。舉以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後在京師為名醫。於當時為上手。時人以為扁鵲倉公無以加之也。(注曰。出何顒別傳。甲乙經。仲景方論序。)
三國志演義。張松難楊修條曰。問曰。蜀中人物何如。松曰。文有相如之賦。武有管樂之才。醫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隱。九流三教。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不可勝紀。豈能盡數也。
方有執傷寒條辨曰。張松北見曹操。以其川中有仲景為誇。
虞汝明(吳郡人。),古琴疏(出說郛),曰。張機字仲景。南陽人。受業於張伯祖。精於治療。一日入桐柏。覓藥草。遇一病人求診。仲景曰。子之腕有獸脈何也。其人以實具對。乃譯山穴中老猿也。仲景出囊中丸藥畀之。一服輒愈。明日其人肩一巨木。至曰。此萬年桐也。聊以相報。仲景劉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萬年。
徐衟神仙通鑑曰。元嘉辛卯冬。桓帝感寒疾。發熱不止。太醫調治無效。廣徵良醫。傳驛赴京。有舉長沙太守張機。深達軒岐。剋期召入。病經十七日。機診視曰。正傷寒。擬投一劑品味輒乃兩計。密覆得汗如雨。及旦身涼。留機為侍中。初得陽勵公之傳。見朝政日非。嘆曰。
君疾可愈。國病難醫。遂掛冠遁去。隱少室山。著金匱玉函諸書。陽勵公復來引去。(神仙通鑑更始立秀為肅王。洪武進擊銅馬賊於鉅鹿。群盜悉降。余賊散入烏桓界。賈復與五挍賊戰深入被槍。腸撤於外。歸營悶絕。適草澤醫來納腸入腹以油桑線縫之。出一丹灌之。遂蘇。
贈以金帛。醫曰。吾陽勵公也。憐賈君忠勇。故救之。飄然而去。)
淵鑑類函曰。漢書云。張機字仲景。南陽之人也。受業於同郡張伯宜。善於治療。尤精經方。所著有傷寒三十二篇。為後世方脈之祖。(按漢書誤引)
白話文:
張仲景一生行醫,精通醫術,名滿天下,被後世尊為醫聖。他曾言及四十歲的人若出現鬚髮脫落,半年內必死,服用五石湯或許能免於一死。他弟子仲宣不信,未服用藥物,二十年後果然病發,鬚髮脫落後一百八十七天去世,驗證了張仲景的預言。當時的人認為,扁鵲、倉公的醫術也無法超越張仲景。
張仲景也擅長治療口渴症,他曾用八味丸治愈黃沔的久病口渴。他解釋說,許多口渴症是腎臟精水不足導致的,如果病情尚未嚴重到極點,服用八味丸效果很好,且藥性溫和無毒。
張仲景字仲景,南陽人,師從同郡張伯祖,醫術高明,尤其精通經方。他曾擔任長沙太守,後在京城行醫,名噪一時,被譽為與扁鵲、倉公齊名,甚至青出於藍。三國時期,張松曾向曹操誇耀蜀中有張仲景這樣出色的醫生。
另外還有記載,張仲景曾遇到一位因被山洞裡的老猿抓傷而求診的病人,他治好了病人,病人以千年桐木作為回報,張仲景則以兩把琴作為答謝,一把名為「古猿」,一把名為「萬年」。
據說桓帝曾患重病,太醫束手無策,於是召來張仲景。張仲景診斷為傷寒,施以藥方,迅速治愈了桓帝。但張仲景見朝政腐敗,便辭官隱居。
史書記載,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為後世醫學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