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桂偶記》~ 卷一 (3)
卷一 (3)
1. 甘草粉蜜湯
諸注家釋粉曰。即粉錫也。一名白粉。一名鉛粉。又名胡粉。此乃用鉛化造者。其法詳於李氏綱目。今以藥鋪呼篤烏那慈地者為真。勿用婦人傅面。稱和失魯肥者。以有夾雜也。本草逢言曰。甘草粉蜜湯。治蛔病吐涎心痛。專取胡粉殺蟲。甘草安胃。蜜以誘入蟲口也。又傷寒直解。
白話文:
歷代醫學家都說粉是用錫粉製成的,別名白粉、鉛粉或胡粉。這些都是用鉛化學製成的。製法詳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現在藥房裡稱作「篤烏那慈地」的纔是正品。不要使用女人用來敷臉的,這種粉叫「和失魯肥」,因為它摻雜了其他東西。根據《本草逢原》記載,甘草粉蜂蜜湯可以治療蛔蟲病、嘔吐涎沫和心痛。其中加入胡粉是為了殺蟲,甘草是為了保護胃,而蜂蜜是為了引誘蟲子吃下去。此外,在《傷寒直解》中也有相關記載。
及論注。皆以為鉛粉。以故近世古方家先生。皆用胡粉而不疑。按千金方。並外臺方。作粱米粉。蓋本論。粉上脫粱米二字也。千金。外臺。以不題其方名。人徒看過傳謬而已。
白話文:
關於鉛粉,現在的中醫古方家都認為它就是胡粉。所以近年來,古方中的「鉛粉」都使用胡粉,而沒有人懷疑。
但是,根據《千金方》和《外臺祕要》,「鉛粉」應該是由粱米製作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傷寒論》的「鉛粉」上面,脫落了「粱米」兩個字。《千金方》和《外臺祕要》沒有標明其方名,人們只看到過傳抄的錯誤信息而已。
論注:
此段文字說明瞭中醫古方中「鉛粉」的實際意義,並指出由於古籍傳抄錯誤,導致了「鉛粉」被誤認為是「胡粉」。實際上,傳統的「鉛粉」應該是使用粱米製作的。
2. 廣東人參
世有稱廣東人參者。往年官禁不許市賣。蓋以其非參類也。近禁漸開得貨之。人多貴重之。以為勝韓種人參。議者或疑以為沙參。或以為零餘子人參。紛紛無明徵。而用之者。亦雖知其非參類。而以其味大似人參。用之而不疑。頃問之長崎人。曰。或嘗以朝鮮。廣東。韓種。
白話文:
世間稱呼廣東人參。往年有官府禁令,不準買賣。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並非人參類。近期禁令逐漸解除,開始能在市場上買到。許多人將其視為珍寶,認為它比韓國人參還要好。有些人懷疑它是沙參,有些人猜測它是零餘子人參。眾說紛紜,卻沒有確鑿的證據。不過使用它的人,即使知道它不是人參類,但由於味道與人參相仿,所以也毫不懷疑地使用。最近向長崎人詢問此事,他說:他們曾經同時使用過朝鮮人參、廣東人參和韓國人參。
竹節。四種人參。示之和蘭瘍醫。皆不識之。只指廣東人參曰。亞墨利加。寬政丙辰和蘭將來廣東人參若干斤。又題曰。亞墨利加。仍識此物產亞墨利加。嘗記廣東人呂大圭者。來崎陽。上書言其地不產人參。閱大明一統志。廣東者古百粵之地。而其產無人參。廣東新語曰。
白話文:
竹節、四種人參,拿給蘭瘍醫生看,他們都認不出來,只指着廣東人參說那是「亞墨利加」。寬政丙辰年,蘭瘍醫生帶來了許多廣東人參,還特別標明是「亞墨利加」產的。看來他們還是知道這東西產自亞墨利加。我記得以前有個廣東人呂大圭來崎陽,上書說廣東不產人參,查閱《大明一統志》,廣東是古百粵之地,確實不產人參。廣東話說……
越無人參。蘇長公嘗種羅浮。有詩云。上黨天下脊。遼東真井底。靈苗此孕育。肩股或具體。移根到羅浮。越永灌清泚。地殊風雨隔。真味終祖禰。由是視之。廣東不生人參者。可知也。頃閱徐應登所序醫便。載金不換三七試驗曰。出自粵西惟右江南等州。蠻夷地名為最。粵西是廣東。
白話文:
只有越地沒有人蔘。蘇軾曾經在羅浮山種植人蔘,有詩云:「上黨產人蔘,土地高聳如脊樑;遼東是真井底,孕育靈苗好地方;肩股偶有具體形,移根移植到羅浮;終年灌溉清澈水,地不同風雨阻隔;真味終究追祖宗。」由此可見,廣東不產人蔘。
最近我閱讀了徐應登所寫的《醫便》,其中記載了金不換(田七)的實驗結果:「出自粵西,只有江南等州出產,蠻夷之地最為上品。」粵西即廣東。
則所謂廣東人參。即金不換三七也。此物從來奇藥。故世用廣東人參者。偶中守株而已。本草綱目所說三七之解不一。時珍曰。近傳一種草者。即今所謂三七也。與金不換不同。如其主治。綱目所載。瀕湖集簡方。醫便皆同。又孫光裕血症全集載之。共無補氣之說。但是系血藥。
白話文:
所說的廣東人參,就是金不換三七。這是一種傳統的中藥珍寶。所以世人使用廣東人參的,都是偶爾採集到的。
《本草綱目》對三七的解釋不一致。李時珍說:最近流傳一種草藥,就是現在所說的三七,和金不換不同。至於它的主治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的,《瀕湖集簡方》、《醫便》中所述的都相同。另外《孫光裕血癥全集》中也記載了三七,都沒有提到補氣的功效。但是三七的確是一種止血藥。
用廣東人參者。知之而臨病者。則其誤鮮矣。集簡方。載在本草綱目。今只記醫便。血症全集。
醫便曰。金不換三七經驗仙方。
白話文:
使用廣東人參的人,如果能瞭解並應用於實際治療中,那麼他們的錯誤就會很少。這裡收集了簡單的藥方,詳細內容載於《本草綱目》。現在只記錄方便使用的醫方,以及關於血液疾病的全套治療方法。
《醫便》記載,金不換三七是一個有經驗的神奇藥方。
三七出自粵西惟右江南等州。蠻夷地名。為最。產於險峻山谷之間。真味似人參。每莖上七葉。下三根。故名三七。重擬良金。又名金不換。又名血見愁。專治血歸經絡。效最莫比。今將治法。開真於後。
白話文:
三七產於廣西的西部,以及湖南、浙江等省份的一些山區。它生長在險峻的山谷中,是中藥中品質最好的。
三七的根部呈三叉狀,上面長著七片葉子,因此得名。它的藥性類似人參,價值極高,有「良金」、「金不換」之稱。
三七擅長於治療氣血淤滯的疾病。它的用途最廣泛,效果最顯著。現在,我將介紹三七的治療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治金刃箭傷。跌跋傷損。血出不止。自嚼少許罨患處。即愈。
一治婦人赤白帶下。每服用一錢。研末溫酒送下。
一治吐血。用一錢自嚼。茅花煎湯或米湯送下。
一治男婦傷寒口齒不開。將生薑擦齒。用薑湯調三錢服。
一治婦人產後敗血作疼。用一錢或五分。艾葉煎湯。老酒。研末送下。自嚼亦可。
一治男婦被打傷青腫不消。用一錢嚼細塗患。即消。
一治男婦害眼十分沉重不開。用一錢嚼爛塗眼外。一宵即愈。(醫鑑云。水磨塗眼眶。)
白話文:
金屬或箭傷、跌倒損傷、出血不止,可以嚼食少許藥物敷在患處,即可痊癒。婦女赤白帶下,可以服用一錢藥粉,用溫酒送服。吐血可以嚼服一錢藥粉,用茅花煎湯或米湯送服。男女傷寒口齒緊閉,可以用生薑擦牙,並用薑湯調三錢藥粉服用。婦女產後血崩疼痛,可以服用一錢或五分藥粉,用艾葉煎湯或老酒送服,也可以直接嚼食。男女被打傷青腫不消,可以嚼食一錢藥粉塗抹患處,即可消腫。男女眼疾,眼睛沉重無法睜開,可以嚼爛一錢藥粉塗抹眼外,一夜即可痊癒。
一治男婦紅白痢疾。用一錢研末。木香黃連煎湯。或米泔水送下。
白話文:
治療男女痢疾。使用一錢份的木香黃連研磨成細粉末。用木香和黃連煎煮的湯藥送服藥粉,或用米湯送服。
一治蛇傷。虎傷。用一錢磨細。酒送下。余嚼塗患立效。
一治男人下蠱毒。先嚼一錢。遇毒即返。神效。
一治男婦喉瘋單雙鵝頭。用一錢為末。鹽酒送下。
一治男婦心氣疼痛。量年久近。有二錢或一錢為末。溫酒調下。或自嚼。酒送下亦可。
一治小兒痘疹。用一錢蜜水滾熱服下。
一治男婦血淋。用一錢燈草薑湯送下。
一治婦人血山崩。量年遠近。研末一錢。用淡白酒。或米湯。服一二次。即愈。
白話文:
治療蛇傷、虎傷,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酒送服,再將嚼碎的藥末敷在傷口,效果顯著。治療男性下蠱毒,先將藥材嚼碎,遇毒即會反彈,效果奇佳。治療男女喉嚨發炎,無論單側或雙側,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鹽酒送服。治療男女心氣疼痛,根據病程長短,取藥材二錢或一錢研末,用溫酒調服,或直接嚼碎,用酒送服亦可。治療小兒出疹,將藥材用蜜水滾熱後服用。治療男女血淋,將藥材用燈草薑湯送服。治療婦女血崩,根據病程長短,研末一錢,用淡白酒或米湯服用,一兩次即可痊癒。
一治腸紅下血。用四物湯。加三七五分服。最效。或用槐角煎湯。或空心用溫酒服。
白話文:
治療腸道出血:
一種治療方法:使用四物湯,再加入少量的三七,分次服用。效果非常好。
其他治療方法:
- 煮沸槐角水服用。
- 空腹時服用溫酒。
一治杖傷或刃破淤血。取三七隨傷大小。咀嚼罨之。即愈。行杖時。先服一錢亦可。使血不衝心。杖後尤宜屢服之。
白話文:
治療柺杖傷或刀傷導致的淤血:
取三七粉,用量根據傷口大小。將三七粉咀嚼成泥,敷在傷口上。傷口很快就能癒合。
在使用柺杖之前,可以先服用一錢(約3克)三七粉,以防止瘀血衝擊心臟。杖傷之後,更應該經常服用三七粉,以改善瘀血情況。
一治男婦生無名腫毒。或癰疽等瘡。疼痛不止。一二錢研細塗上。痛即止。或初成。或未成。以好米醋。磨塗。即散。
白話文:
治療男性和女性身上突然出現的腫痛,例如癰或其他膿瘡,疼痛不止。將一到兩錢藥粉研磨成細粉,塗抹在患處。疼痛會立即停止。如果腫脹剛開始形成或尚未完全形成,可用上等米醋研磨塗抹,腫脹就會消散。
血症全集曰。三七即金不換。止吐衄血。下血。血崩。氣味甘。微苦溫。主治止血。散血。血運。血痛。乃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一切血病。吐血衄血。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或用五分加入八物湯。下血血崩。研末。同白酒調服一二錢。或入四物湯服。血痢。米泔水調服。
白話文:
《血癥全集》說:三七具有極高的價值。它能止吐血、鼻血、大便出血、崩漏。味道甘甜,微苦溫和。主要治療止血、散瘀、活血、止血痛。是陽明經和厥陰經血分方面的良藥。因此,它能治療一切血癥。
吐血、鼻血:山漆一錢,自嚼後用米湯送服。或使用五分山漆加入八物湯服用。
大便出血、崩漏:將山漆研成細末,用白酒調服一二錢。或加入四物湯服用。
血痢:用米泔水調服山漆。
3. 風
東涯先生曰。中風之病。未詳其名義。以為中於風則寒疾之症也。所謂中風者。非寒疾。近代醫書雖有其說。亦未的確。蓋風非風雨之風也。為氣而解之。其義稍通。心氣疾。氣血疾。充滿軀內。而運動流行者。皆可以稱風。所謂大塊噫氣。其名曰風。風者。天地之氣也。故釋之以氣。
白話文:
東涯先生說:中風這種疾病,人們對它的名稱和含義尚未清楚。認為是受到風氣的侵襲,所以是寒疾。所謂中風,並非寒疾。近代醫書雖然有這樣的說法,但也不夠明確。因為風指的不是風雨中的風,而是可以解釋為氣。這樣的解釋還算通順。心氣疾,氣血疾,充滿身體內部,並且運動流行的,都可以稱為風。所謂天地間的氣息,其名稱就叫做風。因此,將風解釋為氣。
癩瘡稱大風。其為氣義可以見也。又有腸風胃風。又有白癜風。紫癜風。此等疾有風名者。皆氣血錯亂所致也。又小兒有急慢驚風。又狂病曰心風。曰風疾。唐書曰。風疾使酒。不可入仕。是狂亂醉狂不任官也。狂人稱風癲漢。又稱風子。又單用風字。以為心疾。是皆指心氣錯亂也。
白話文:
中醫古文:
癩瘡稱大風。其為氣義可以見也。又有腸風胃風。又有白癜風。紫癜風。此等疾有風名者。皆氣血錯亂所致也。又小兒有急慢驚風。又狂病曰心風。曰風疾。唐書曰。風疾使酒。不可入仕。是狂亂醉狂不任官也。狂人稱風癲漢。又稱風子。又單用風字。以為心疾。是皆指心氣錯亂也。
皮膚潰瘍(癩瘡)被稱為大風。從它的病理機制上就可以看出它與「氣」有關。此外,還有腸胃與胃部的「風症」。還有白癜風、紫癜風。這些帶有「風」字的疾病都與氣血紊亂有關。小兒還有急驚風和慢驚風。瘋狂的疾病也稱為「心風」或「風疾」。《唐書》中記載:「風疾患者應禁酒,不得入仕。」這說明瘋狂和酒醉之人不能擔任官職。瘋狂的人被稱為「風癲漢」或「風子」。有時也單獨用「風」字來表示心臟疾病。這些都與心氣紊亂有關。
中風之病。一身氣血。偏枯軟瘓。作種種形狀。是為風所中也。西土又有相墓術。謂之風水。又名地理。宋儒之言曰。有水以界之。無風以散之。出於有身集要。是豈地中有風乎。又言其氣而已。佛書。地水火風。謂之四大。四大假合為幻體。四大各歸其源。暖氣歸於火。轉動歸於風。
白話文:
中風這種疾病,是人體氣血偏於一側,導致身體癱瘓,出現各種症狀。西方的地理術語中有「風水」一說,認為大地也有風。宋代儒學家說過,「有水來界定邊界,無風來吹散」。這句話出自《有身集要》。難道地底也有風嗎?
佛家經典中說,大地、水、火、風是構成世界的四大元素。這四大元素臨時結合,形成幻化的身體。最後,四大元素都會歸於它們的源頭:溫暖屬火,運動屬風。
出於圓覺經。夫風在人身所轉動也。是亦指氣也。又犬之狂。曰風狗。曰顛狗。可見風者氣也。而醫書指心氣氣血之變曰中。佛典是梵言。至其翻譯。皆是唐人以當時之語而譯之。可以證也。余按醫籍以風名病者。甚多。然其實不過三義也。而名中風者。有二症。傷寒論曰。
中風。是言傷寒輕症。即風寒之風。於字義為至當中。為去聲。即傷風也。頭風。破傷風。風濕等。皆風寒之風。屬外因。是為一義。世之所謂中風者。其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東涯以氣字為解者也。莊子曰。民濕寢則腰疾偏死。荀子曰。禹跳湯偏。尹子曰。禹之勞。十年不窺其家。
白話文:
中風,指的是輕微的傷寒。這裡的「風」,在字義上表示「到達身體中部」。也就是傷風。像頭痛、破傷風、風濕等,都是「風寒之風」,屬於外因。這是「中風」的一種含義。
而世人所說的「中風」,症狀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東涯認為「風」這個字可以解釋這種症狀。
《莊子》中說:「如果身體受潮濕,就會導致腰部疾病,甚至偏癱。」《荀子》中說:「禹跳到湯水中,導致偏癱。」《尹子》中說:「禹勞累過度,十年沒有回家。」
手不生爪。脛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曰禹步。鄭注尚書大傳曰。湯半身體枯。淮南子曰。偏枯之藥。是即世之所謂中風。而古典不言中風。夫中風者。傷風之名。而系外襲風邪。而偏枯者。原有症痼疝癖。血塊瘀毒。而思慮過度。或酒色昏荒之人。因寒暑飢飽。內勢激發也。
白話文:
手部沒有長出爪子,小腿沒有長毛,身體的一側癱瘓,走路一跛一拐,人們稱之為「禹步」。鄭玄注釋《尚書大傳》說:商湯的身體有一半癱瘓。
《淮南子》記載:偏癱的藥物,就是現在所說的「中風」。但古代沒有「中風」這個說法。所謂「中風」,是指因風寒所致,通常是外感風邪所造成。而偏癱,原本是身體存在病症:疝痛或血塊瘀毒,加上過度思慮或沉迷酒色,以及因寒暑飢飽等因素,造成體內的病症被激發出來所導致。
至其輕重緩急。順逆虛實。其候多端也。素靈無中風之目。(風論有中風字者。謂中於風。)而說風之症者。往往有之。(素問云。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靈樞云。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
白話文:
區分病情輕重緩急,以及實證或虛證、順症或逆症等,徵兆是多方面的。在《素靈》中,沒有「中風」這個病名。(《風論》中記載了「中風」,是指遭受風邪侵襲。)而討論風證病症的文章則很多。(《素問》說:風邪侵襲人體,可能會造成寒熱、熱中、寒中、癘風、偏枯或風癱等症狀。○《靈樞》說:虛弱的邪氣偏居於身體的一半,深入臟腑,侵犯營衛。營衛氣血稍有衰退,正氣就會離散。
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此類不可枚舉。)金匱要略。說中風者。有與傷寒論不吻合者。金匱是蠹余殘簡。後人所輯錄。不足為徵焉。然後漢既以偏枯為中風。或單稱風疾。表忠傳曰。風疾瘖不能言。又三國志注。曹瞞傳曰。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
白話文:
邪氣單獨存在,發展成偏癱。(此類案例不勝枚舉。)《金匱要略》中提到中風,有些說法與《傷寒論》不符。《金匱要略》是後人蒐集的殘缺殘簡,不足以作為依據。然而,漢朝以來就將偏癱稱作中風,有時也簡稱為風疾。 《表忠傳》中記載:「風疾導致口不能言。」《三國志注》中記載曹操的傳記:「太祖年輕時喜好騎獵,縱情遊玩。他的叔父多次告誡他。」
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所告。蒿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此稱中風者。
白話文:
太祖(朱元璋)曾患病。後來在路上遇到他的叔叔。他假裝臉部僵硬,嘴巴歪斜。叔叔問他怎麼了。太祖說:「我突然得了中風。」叔叔把這件事告訴了嵩。嵩大吃一驚,叫來太祖。太祖口齒面貌和以前一樣。嵩問:「叔叔說你中風了,現在好些了嗎?」太祖說:「我根本沒有中風,只是因為得罪了叔叔,所以他故意騙我。」嵩心裡起了疑心。從此以後,嵩不再相信叔叔的告狀。太祖因此更加肆無忌憚。所謂「中風」就是這樣來的。
父母病之。其子多病之。屬內因。所謂大麻風。癩風。大風等諸名。皆為一義也。至如風狂。風癲。風狗。風魔。則又別為一義。通鑑曰。國子祭酒祝欽明。自請作八風舞。搖頭轉目。備諸醜態。上笑(祝欽明。素以儒學著名。吏部侍郎盧藏用私謂諸學士曰。祝公五經掃地盡矣。
白話文:
父母的疾病,其子女容易罹患,這屬於內因。所謂的大麻風、癩風、大風等名稱,都是同一種疾病。至於風狂、風癲、風狗、風魔等,則另指一種疾病。
《通鑑》記載,國子祭酒祝欽明曾主動請求表演「八風舞」。他搖頭轉目,做出各種醜態,皇上為之而笑。(祝欽明一向以儒學著名。吏部侍郎盧藏用私下對學士們說:祝欽明把五經給糟蹋光了。)
)胡三省曰。所謂八風舞。非春秋魯大夫眾仲。所謂舞者。所以節八音行八風者也。借八風之名。而備諸淫醜之態耳。令人謂淫放不返為風。此則欽明所謂八風也。是與風狂風癲之風。同義也。
白話文:
胡三省說,所謂的「八風舞」,並非是春秋時代魯國大夫眾仲所跳的舞。這個「舞」是指符合八種音樂節奏和八種舞風的舞蹈。借用「八風」的名稱,其實是為了展示各種邪淫醜陋的姿態。讓人們認為放蕩不羈就是風,這正是《論語》中欽明說的「八風」。這與瘋狂、癲癇的「風」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