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求真
清代醫家黃宮繡所著的《脈理求真》,是一部在中醫脈學領域佔有重要地位的經典著作。這本書脫胎於黃氏另一部重要著作《本草求真》之後的附刊,後因其內容獨立且價值卓著,遂有單行本問世。現今仍存有多種清刻本及1949年後的排印本,可見其流傳之廣與影響之深。本書共分三卷,旨在綜合前人脈學精粹,參以作者自身豐富的臨床經驗與獨到見解,深入淺出地闡述脈理,力求「求真」——探尋脈象變化的本質與其所反映的病機真相。
卷一:新著脈法心要
《脈理求真》的首卷,名為「新著脈法心要」,可謂是全書的核心與基礎。黃宮繡在此卷中,對脈學的基礎知識進行了系統性的闡述,並融入了他對診脈之道的深刻思考。開篇即強調「脈為血脈,一身筋骨,皆於是宗;一身疾痛,皆於是徵」,點明了脈診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地位。作者並非簡單地重複前人理論,而是以批判性的視角審視當時流行的脈學觀點。他認為,許多流行的「脈訣」或著作,可能過於牽強附會時令生克、巧借生死刻應,或是就脈論脈、就症論症,缺乏變通與臨床實用性,並非臨症切要之語。因此,他期望自己的「新著」能夠「綴精聚華」,去其膚淺,化裁盡變,推行盡通,達到「醫中之活潑,脈法之吃緊至要處」。
在具體內容上,卷一詳細介紹了診脈的「部位」。傳統脈診以寸、關、尺三部為主要診察點,左右手各三部,共六部。黃宮繡對此進行了闡述,如左寸候心與膻中,右寸候肺與胸中;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左尺候腎部、膀胱、小腸,右尺候腎與三焦、命門、大腸。他也提到寸上為魚際、尺下為尺澤等輔助部位。同時,他引用《內經》關於診脈部位的論述,並對王叔和將大小腸歸於兩寸的做法提出了質疑,認為從經絡貫注而言大小腸確與肺、心相連應在寸部,但從上下位置來看應在尺部,並引述張景岳的觀點佐證。黃宮繡在此展現了其考證與辨析學說優劣的態度。
然而,黃宮繡並未局限於簡單的部位對應臟腑。他更強調診脈應貴乎「活潑」,不應拘泥死法。尤其重要的是,他在卷一中突出了「胃氣」在脈診中的決定性作用。他引吳草廬之言,指出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氣口,是脈之大會,用以占終身。但他進一步闡述,諸氣不能自致於肺,必需藉助「胃水穀以為輸將」,故胃為「先天之氣化,後天之本源」,更是「諸氣之統司」。他批評當時醫家過於側重六部脈象而忽略胃氣的診察。在他看來,「胃氣者,穀氣也」,胃氣的盛衰直接關乎生血之源與全身氣機。判斷胃氣有無、盛衰,是診脈辨別吉凶的關鍵所在。胃脈的形象表現為「和緩」,其在四季中的微小變化(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浮、冬微實)仍需建立在「和」的基礎上。若四季不見和緩之氣,便是「真臟脈見」,預後不良。他甚至「掃盡時令生克膚辭」,認為與其強記繁複的時令生克理論,不如獨標「和緩」等詞來概括胃脈的要義,這才是診家要訣。他強調,判斷胃氣的有無,可以在六部脈中皆可察知,而非僅限於右關。
除了部位與胃氣,卷一還詳細描述了各種基本脈象的形象、特點及其主病。從提供的文本片段可見,他對「浮脈」和「沉脈」的分析極為細膩。
- 浮脈: 他描述浮脈為「下指即顯浮象,舉之泛泛而流利,按之稍減而不空」,並列舉了多種歸類於浮類的脈象,如芤、大、洪、革、虛、濡、微、散,同時辨析了浮脈與虛脈、芤脈、濡脈的差異。浮脈一般主虛損不足、表熱等,但他也指出,浮脈的臨床意義需結合兼脈來判斷(如浮大傷風、浮緊傷寒、浮滑宿食等),更關鍵在於區別「有力無力,有神無神」。有力有神為有餘、或火發、氣壅、熱越;無力無神為不足、或精衰、氣損。他特別引用張景岳和林之翰的觀點,強調浮脈也可主裡證,如內虛兼浮、亡血、陰虛陽亢等,不可不審虛實而妄用發表。
- 沉脈: 他描述沉脈為「輕取不應,重按乃得」,將細、小、實、伏、牢、弱歸於沉類,並區別於實脈與伏脈。沉脈一般主痰寒內伏、水飲不化、宿食不消、氣機阻滯等裡證。同樣,沉脈的臨床意義也需結合兼脈來判斷(如沉細少氣、沉遲痼冷、沉滑宿食、沉伏霍亂等),關鍵在於區別「有力無力」。沉實有力宜消宜攻,沉虛無力宜溫宜補。但他又指出「然亦有有力宜溫,無力宜攻」的例外情況,需要臨床仔細權衡。他甚至提出,若沉緊而數,兼見頭痛、發熱、惡寒等表證,雖脈沉仍屬寒邪閉表的表證,應作表治。
從這些對浮脈和沉脈的詳細分析可以看出,黃宮繡診脈的特點:一是注重脈象的具體形態描述;二是強調兼脈的重要性,任何一個單一脈象都可能兼有其他特點,這些兼脈提供了更豐富的病機信息;三是將脈象與病機緊密聯繫,並提示了治療方向(宜消宜攻、宜溫宜補);四是極其重視脈象的「有力無力」、「有神無神」——這實質上是對胃氣和臟腑功能狀態的判斷,體現了他「胃氣為要」的思想;五是強調臨床的靈活性,不泥於死法,即使是沉脈,也可能在特定情況下屬表證。這種層層剝進、不令診法稍有遺義的分析方式,體現了作者「反求其本」的治學態度。
卷二:新增四言脈要
第二卷是《新增四言脈要》。這部分內容是在《診家正眼》中崔氏「四言脈要」的基礎上進行了增補和刪改。四言脈訣是將各種脈象及其主病編成四字一句的歌訣形式,朗朗上口,易於記誦,是傳統脈學入門常用的方式。黃宮繡對崔氏的歌訣進行增刪,表明他認可這種形式的便利性,但可能認為崔氏原版存在不足之處,需要補充更全面的內容或修正不夠精確的表述。通過對前人歌訣的「新增」與「刪改」,黃宮繡一方面繼承了崔氏四言脈要的體例,另一方面也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與修訂,使其更符合他所強調的「求真」理念,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完善的入門資料。
卷三:綜合闡析與歌訣
第三卷的內容則更具綜合性與實用性。這卷首先收錄了汪昂所撰的「十二經脈歌」和「奇經八脈歌」。經脈歌訣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了解經絡循行及其主病的常用工具,它們與脈象診斷密切相關,因為脈診本身就是對經絡中氣血運行狀態的感知。收錄這些歌訣,有助於讀者將脈象與具體的經絡病變聯繫起來,從而更準確地定位病變部位和性質。
卷末附有「新增脈要簡易便知」。這部分是黃宮繡對全書脈學內容的總結與提煉,旨在讓讀者更便捷地掌握脈診要領。如書籍介紹中所述,這部分內容是作者「綜合各家論述,參以個人心得,聯繫臨床實際」的成果。他將眾多脈學理論與臨床經驗相結合,對脈法中某些重要的問題作了「扼要的闡析」。這表明作者在卷三中,不僅僅是提供知識點,更是對核心脈理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闡釋,強調將理論應用於實際的臨床情境中。這部分內容可能是對卷一中詳細論述的提綱挈領式總結,或是對某些難點、疑點的補充說明,使其更具指導意義。
整體評價與貢獻
《脈理求真》作為一部重要的脈學著作,其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
- 理論的批判性繼承與發展: 黃宮繡並非泥古不化,他對前人的學說進行了審慎的辨析與評價,敢於質疑權威(如對王叔和部分觀點的質疑),去偽存真,力求符合臨床實際。他強調診脈的「活潑」運用,反對僵化的教條主義。
- 突出胃氣的關鍵作用: 將胃氣視為判斷脈象乃至疾病預後的根本,這一觀點貫穿全書,並在卷一得到了充分的論證。這提示醫者在診脈時,不僅要辨別脈象的表層特點,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後反映的胃氣盛衰,這對於指導治療(尤其是在使用溫補或攻伐藥物時)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脈象描述的細膩與層次感: 對常見脈象如浮脈、沉脈的描述細緻入微,不僅有形態特點,更結合了兼脈、有力無力、有神無神等維度進行多層次的分析,使其臨床意義更加明確。
-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作者強調參以個人心得、聯繫臨床實際來敘述脈理,卷三更是直接體現了這種結合。他力求將脈學理論轉化為能夠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工具,而非純粹的學術探討。
- 結構的編排: 從卷一的基礎理論、卷二的入門歌訣,到卷三的綜合闡析與實用歌訣,體現了一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思路,同時也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讀者需求。
總之,《脈理求真》並非僅僅是一本脈象的圖譜或診斷的簡單規則手冊。它更是一部融合了黃宮繡對脈學深邃思考與豐富臨床經驗的著作。他以「求真」的精神,對傳統脈學進行了梳理、辨析與重構,尤其強調胃氣的重要性以及診脈的靈活變通。這使得本書不僅內容豐富、論述精闢,而且極具臨床實用價值,對後世中醫脈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對於志在深入掌握中醫脈診精髓的學習者和臨床醫家而言,《脈理求真》無疑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讀的重要參考資料。它提醒醫者,診脈是一門活的藝術,需要眼、指、心並用,才能真正從脈象中探求疾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