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汪昂奇經脈歌

此段出靈樞逆順肥瘦篇)。督(脈)起少腹骨中央,入系廷孔(女人陰廷溺孔之端,即窈漏穴)絡陰器。合篡(二陰之交名篡)至後別繞臀,與臣陽絡(太陽中絡)少陰比(與膀胱、腎二脈相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行,上同太陽起(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間,下項循肩(膊內)仍挾脊。

抵腰絡腎(此督脈並太陽而行者)循男莖(男子陰莖),下篡亦與女子類。又從少腹貫臍中(央),貫心入喉頤及唇(環唇)。上系目下中央際,此為並任(此督脈並任脈而行者)亦同沖(脈)。大抵三脈同一本(衝任督三脈皆起於會陰之下,一原而三岐,異名而同體),靈素言之每錯綜(靈樞五音五味篇:衝脈、任脈,皆起於胸中,上循背裡。是又言衝任行背。

故經亦有謂衝脈為督脈者。古圖經有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亦謂之督。今人大率以行身背者為督,行身前者為任,從中起者為沖。然考任督二經所行穴道,一在身前,一在身後;而衝脈居中,則無穴道。似當以此說為正)。督病少腹(上)衝心痛,不得前後(二便不通)沖疝攻(此督脈為病同於衝脈者)。

其在女子為不孕(沖為血海,任主胞絡),嗌乾(脈循咽喉)遺尿及痔癃(絡陰器,合篡間。此督脈為病同於衝任者)。任病男疝(內結七疝)女瘕帶(帶下瘕聚即婦人之疝),沖病裡急氣逆沖(血不足故急,氣有餘故逆。此段出素問骨空論。督者,督領諸經之脈也。沖者,其氣上衝也。

任者,女子得之以任養也)。蹻(陰蹻脈)乃少陰(腎)之別脈,起然骨後(足內踝大骨之下,照海穴)至內踝。直上陰股入陰間,上循胸入缺盆過。出人迎前(胃經,頸旁動脈)入頄(顴)眥(目內眥,睛明穴),合於太陽陽蹻和(陽蹻脈始於膀胱經之申脈穴,足外踝下陷中。此段出靈樞脈度篇),此皆靈素說奇經,帶及二維未說破。

白話文:

汪昂奇經脈歌

督脈起於少腹部正中央,進入陰蒂(女性陰蒂尿道口,即窈漏穴),連接著生殖器。經過會陰(男女陰部交接處),然後分開,繞過臀部,與膀胱經、腎經相會合。沿著大腿內側後方,貫穿脊椎,屬於腎經,向上與太陽經在目內眥(眼角內側)相接。向上經過額頭,到達頭頂,連接著腦部,向下沿著頸項、肩膀,緊貼脊椎而行。

到達腰部與腎經相連,然後循行於男性陰莖,向下經過會陰,與女性的經絡走向相似。又從少腹部貫穿臍部,穿過心臟,到達咽喉、下巴和嘴唇。向上連接著眼睛下方正中央,這與任脈、衝脈相通(三脈皆起於會陰之下,一源三支,名稱不同但實質相連)。《靈樞經》中曾描述三脈互相交錯運行。因此,古籍中也曾將衝脈稱為督脈。古代圖譜中,也有將循行於背部的任脈稱為督脈,而將自少腹直上者稱為任脈,也稱之為督脈。現代人大多將循行於背部的經脈稱為督脈,循行於前部的經脈稱為任脈,從中間起始的經脈稱為衝脈。但考究任督二脈的穴道,一個在前,一個在後,而衝脈居於中間,卻沒有固定的穴道,因此以上說法較為正確。

督脈生病會導致少腹部脹痛、心痛,大小便不通,以及疝氣發作。在女性則表現為不孕、咽喉乾燥、尿失禁和痔瘡。任脈生病,男性會出現疝氣,女性則會有帶下病、腫塊。衝脈生病則會出現腹痛、氣逆。督脈是統攝全身經脈的經絡,衝脈的氣向上衝,任脈是滋養女性的重要經脈。

陰蹻脈是腎經的分支,起於內踝後方(照海穴),到達內踝,然後直上陰部,進入陰部,沿著胸部,進入鎖骨上窩,從人迎穴(頸部)前出來,到達眼角內側(睛明穴),與陽蹻脈相合。這些都是《靈樞經》、《素問經》中關於奇經的論述,有些細節尚未完全闡明。

2. 新增脈要簡易便知

,如水漂木。主表實,亦主裡實虛。

,重按乃得(在筋骨間。)主裡實,亦主裡虛。

,一息六至。主實熱,亦主虛寒。

,一息三至。主虛寒,亦主實熱。

,指下迢迢。(上至魚際,下至尺澤。)主氣治,亦主陽盛陰虛。

,兩頭縮縮。(寸不通魚際,尺不通尺澤。)主氣損,亦主中窒。

,應指滿溢。(長而無力。)主邪盛,亦主正虛。

,三部皆小。(指下顯然。)主氣虛,亦主內實。

,來盛去悠。(既大且數。)主熱極,亦主內虛。

,按之模糊。(若有若無,浮中沉皆是。)主陰陽氣絕,亦主邪實。

,舉指逼逼。(舉按皆強。)主熱實,亦主寒實。

,豁然浮大。(浮見。)主氣血空虛。

,勁急彈手。(彈如轉索。)主寒閉,亦主表虛。

,來去和緩。主無病,亦主實熱虛寒。

,如絮浮水。(浮見。)主氣衰,亦主外濕。

,小弱分明。(沉見。)主氣虛,亦分陰陽胃氣。

,按之減小。(浮沉皆有,中取減小。)主血虛。

,端直而長。(浮沉皆見。)主木盛土衰,亦看兼脈。

,往來流利。(數見。)主痰飲,亦主氣虛不統。

,往來艱澀。(遲見。)主血虛,亦主寒濕熱閉。

,兩關滑數如珠。主陰陽相搏。

,著骨始得。(較沉更甚。)主邪閉,亦分痰火寒氣。

,數時一止。主陽邪內陷。

,遲時一止。主氣血漸衰,亦主邪結。

,浮取強直,按之中空。主精血虛損。

,沉取強直搏指。(沉伏之間。)主寒實。

,一息七八至。主陽亢,亦主陽浮。

,細如蛛絲。主氣虛,亦主熱結裡虛。

,止歇有時。主氣絕,亦主經隧有阻。

,來去不明。主氣散。

,輕取弦長而浮。(六脈皆見。)主風傷身後總攝之陽,故脊強不能俯仰。

,按之弦長堅實。(六脈皆是。)主寒傷身前衝要之陰,故氣逆裡急。

,緊細而長。(六脈形如豆粒。)主寒傷身前承任之陰,故少腹切痛。

陽維,右尺內斜至寸而浮。主邪傷一身之表,故寒熱不能自持。

陰維,左尺外斜至寸而沉。主邪傷一身之裡,故心痛失志。

陽蹻,兩寸左右彈浮緊細。主邪傷左右之陽,故腰背苦痛。

陰蹻,兩尺左右彈沉緊細。主邪傷左右之陰,故少腹切痛。

帶脈,兩關左右彈滑而緊。主邪傷中腰帶束之處,故腰腹痛。

有力,久按根底不絕。(非堅勁搏指。)主病無害,亦防氣逆。

有神,光澤潤滑。(穩厚肉裡,不離中部。)主病治,亦防痰蓄。

胃氣,脈緩和勻。(意思悠悠。)主病愈,亦忌穀食減少,寸口脈平。

白話文:

新增脈要簡易便知

浮脈:像水中的浮木一樣。主要代表表證實證,也可能是裡證虛證。

沉脈:按壓較深才能摸到(在筋骨之間)。主要代表裡證實證,也可能是裡證虛證。

數脈:一分鐘脈搏跳動六次以上。主要代表實熱證,也可能是虛寒證。

遲脈:一分鐘脈搏跳動三次以下。主要代表虛寒證,也可能是實熱證。

長脈:指下脈搏跳動範圍很大。(從魚際穴到尺澤穴)。主要代表氣血調和,也可能是陽盛陰虛。

短脈:脈搏跳動範圍很小。(寸關尺三部脈搏均未達至魚際穴及尺澤穴)。主要代表氣虛,也可能是氣機阻滯。

大脈:脈搏充盈溢滿。(脈搏又長又無力)。主要代表邪氣盛,也可能是正氣虛弱。

小脈:寸關尺三部脈搏都微弱。(指下脈搏明顯微弱)。主要代表氣虛,也可能是內有實證。

洪脈:脈來盛大,去勢緩慢。(脈搏又大又數)。主要代表熱證極盛,也可能是內虛。

微脈:按壓時脈搏模糊。(似有似無,浮沉脈皆可出現)。主要代表陰陽氣衰竭,也可能是邪氣實證。

實脈:按壓時脈搏有力充實。(無論輕按重按都強勁)。主要代表熱實證,也可能是寒實證。

虛脈:脈搏浮大而鬆軟。(浮脈明顯)。主要代表氣血虛弱。

緊脈:脈搏強勁急促。(如彈跳的繩索)。主要代表寒邪閉阻,也可能是表虛。

緩脈:脈搏來去平和緩慢。主要代表無病,也可能是實熱或虛寒。

濡脈:像棉絮漂浮在水面上一樣。(浮脈明顯)。主要代表氣虛,也可能是外濕。

弱脈:脈搏微弱明顯。(沉脈明顯)。主要代表氣虛,也需區分陰陽及胃氣。

芤脈:按壓時脈搏變小。(浮沉脈皆可出現,中間部分變小)。主要代表血虛。

弦脈:脈搏直而長。(浮沉脈皆可出現)。主要代表肝木旺盛脾土衰弱,也需參考其他脈象。

滑脈:脈搏往來流利。(數脈常見)。主要代表痰飲,也可能是氣虛不固。

澀脈:脈搏往來艱澀。(遲脈常見)。主要代表血虛,也可能是寒濕熱邪閉阻。

動脈:寸關兩關脈搏滑數如珠子般跳動。主要代表陰陽氣血搏動。

伏脈:按壓到骨頭才能摸到。(比沉脈更深)。主要代表邪氣閉阻,也需區分痰、火、寒、氣。

促脈:脈搏跳動很快,時而停頓。主要代表陽邪內陷。

結脈:脈搏遲緩,時而停頓。主要代表氣血衰弱,也可能是邪氣凝聚。

革脈:浮取時脈搏強直,按壓時則空虛。主要代表精血虛損。

牢脈:沉取時脈搏強直搏指。(介於沉脈和伏脈之間)。主要代表寒實證。

疾脈:一分鐘脈搏跳動七到八次。主要代表陽氣亢盛,也可能是陽氣浮越。

細脈:脈搏細如蛛絲。主要代表氣虛,也可能是熱邪閉阻裡虛。

代脈:脈搏時有時無,間歇出現。主要代表氣息將絕,也可能是經絡阻塞。

散脈:脈搏來去無規律,不甚明顯。主要代表氣散。

督脈:輕按時脈搏弦長而浮。(六脈均可出現)。主要代表風邪侵犯背部,損傷督脈之陽氣,導致腰脊強直,不能俯仰。

沖脈:按壓時脈搏弦長而堅實。(六脈均可出現)。主要代表寒邪侵犯腹部,損傷沖脈之陰氣,導致氣逆、裡急。

任脈:脈搏緊細而長。(六脈形如豆粒)。主要代表寒邪侵犯腹部,損傷任脈之陰氣,導致少腹疼痛。

陽維脈:右尺脈內側斜向寸口處,脈搏浮現。主要代表邪氣侵犯一身之表,導致寒熱往來,不能自調。

陰維脈:左尺脈外側斜向寸口處,脈搏沉陷。主要代表邪氣侵犯一身之裡,導致心痛失志。

陽蹻脈:寸口脈兩側,脈搏浮現,緊細而彈跳。主要代表邪氣侵犯左右之陽經,導致腰背疼痛。

陰蹻脈:尺脈兩側,脈搏沉陷,緊細而彈跳。主要代表邪氣侵犯左右之陰經,導致少腹疼痛。

帶脈:寸關兩關脈左右,脈搏滑利而緊。主要代表邪氣侵犯腰帶脈部位,導致腰腹疼痛。

有力脈:久按脈根不絕。(非堅勁搏指)。主要代表病情無大礙,也需預防氣逆。

有神脈:脈搏光澤潤滑。(穩厚,位於脈搏中間)。主要代表病情好轉,也需預防痰濁停滯。

胃氣脈:脈搏緩和勻稱。(脈象平和)。主要代表病情痊癒,但需忌諱減少飲食,寸口脈應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