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

2. 新著脈法心要

繡按:脈為血脈,一身筋骨,皆於是宗;一身疾痛,皆於是徵。考諸先哲遺論,固多精義獨標,旨歸若揭,以為後世章程。然有牽引時令,巧借生死刻應,敷衍滿幅;與夫就脈就症,分斷考求,毫無變換,似非臨症要語。是篇綴精聚華,僭為鄙句,既以去乎膚廓,復更化裁盡變,推行盡通,洵醫中之活潑,脈法之吃緊至要處也。用是另為篇帙,聊贅數言,以弁其首。

又按:篇中所論脈要,前半止就脈象部位,閒閒敘入,各就要處指明。至後始將診脈大要,層層剝進,不令診法稍有遺義,如中庸所論極致之功,反求其本,以至聲色俱泯而後已。讀者慎毋取其脈象部位,而置後幅變活要義於不審也。晦菴朱子曰:古人察脈非一道,今世惟守寸關尺之法,所謂關者多不明。

獨俗傳脈訣,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乃能直指高骨為關。然世之高醫,以其書贗,遂委去而羞言之。云間錢溥曰:晉太醫令王叔和著脈經,其言可守而不可變。及托叔和脈訣行,而醫經之理遂微。蓋叔和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醫道之日淺,未必不由此而誤之也。

張璐診宗三昧云:王氏脈經,全氏太素,多拾經語,溷廁雜毒於中。偶一展卷,不無金屑入眼之憾。至於紫虛四診、丹溪指掌、嬰寧樞要、瀕湖脈學、士材正眼等書,靡不稱譽於時,要皆刻舟求劍,按圖索驥之說,而非診要切語矣。

白話文:

《新著脈法心要》

脈象是血液循環的表現,人體筋骨的健康都依靠它;所有疾病的痛楚,都能從脈象中反映出來。前賢的論述,固然有很多精妙獨到的見解,其要旨都已清晰地揭示出來,作為後世的準則。然而,有些論述牽強附會時令,巧妙地運用生死的概念來應對,敷衍成篇;有些則拘泥於脈象和病症,死板地分析考究,毫無變化,似乎並非臨證實用的話語。此篇選取精華,加以改寫,既摒棄了膚淺的內容,又將其重新改編,使其通達易懂,真正體現了醫學活潑生動的一面,以及脈法精要的關鍵所在。因此另撰此篇,略述數語,作為開篇之言。

此外,篇中所論述的脈法要旨,前半部分僅就脈象部位,一一敘述,指出各個要點。後半部分則將診脈的大要,層層深入剖析,使診脈方法沒有任何遺漏,如同《中庸》所論極致的功夫,反求諸己,直到聲音顏色都消失殆盡才罷休。讀者切勿只抓住脈象部位,而忽略了後半部分變化靈活的要義。晦菴朱熹說:古人診脈並非只有一種方法,如今只守著寸關尺三部脈的診法,所謂的「關」脈,多數都不能明晰理解。

民間流傳的脈訣,文字淺陋粗鄙,只有王叔和的《脈經》,才能直接指出高骨為關。然而,世上的名醫,因為認為此書是偽造的,就放棄它,並羞於提及。雲間錢溥說:晉朝太醫令王叔和所著《脈經》,其論述可以遵守,但不能死板地照搬。等到人們依據偽造的王叔和脈訣去行醫,醫學的道理就變得模糊不清了。因為王叔和受到世人的信重,所以偽書才能流傳。然而,醫術的淺陋,未必不是由此而來的錯誤。

張璐在《診宗三昧》中說:王叔和的《脈經》、全國手的《太素》等書,多數是拾取經書中的語句,將雜亂無章的內容混雜在一起。偶然翻閱一下,也不免有金屑入眼之感(比喻有好的東西)。至於《紫虛四診》、《丹溪指掌》、《嬰寧樞要》、《瀕湖脈學》、《士材正眼》等書,雖然當時都受到讚譽,但都只是刻舟求劍、按圖索驥的做法,並非診脈的精要之語。

3. 部位

持脈之道,貴乎活潑。(脈,按內經謂之經隧,後人謂之經脈,林之翰指為肌肉空松之處,包藏營氣,而為晝夜運行不息之道路,所以載脈者也。)若拘泥不通,病難以測。姑以部位論之:如左寸心部也,其候在心與膻中;右寸肺部也,其候在肺與胸中;左關肝部也,其候在肝膽,右關脾部也,其候在脾胃;左尺腎部也,其候在腎部膀胱小腸;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腎與三焦命門大腸;寸上為魚際,尺下為尺澤;故察兩寸而知頭面咽喉口齒頭痛肩背之疾,察關而知脅肋腹背之疾,察尺而知腰腹陰道腳膝之疾,此皆就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之謂也。(內經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

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胸,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也。張景岳曰:小腸大腸,皆下部之腑,自當應於兩尺。

而二腸又連於胃,氣本一貫,故內經亦不言其定處,而但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又於胃氣中察二腸之氣。自叔和以心與小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其謬甚矣。繡按:論脈經絡貫接,則大小腸自當診於兩寸;論脈上下位置,則大小腸又當診於兩尺。

而烏程林之翰專推王氏脈經,本以經絡貫注當診於寸之說,著為管窺附余,其理雖屬不易;但將諸家大小腸診尺之說,借為詆譭,以表獨得,不惟理與內經相違,且更生其上下倒置之弊矣。)然五臟六腑,其脈靡不悉統於肺。肺雖五臟之一,而實為氣之大會,故於右關之前一分號為氣口,候之以占終身焉。

(吳草廬曰: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氣所出之門戶,故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以占終身。)且諸氣不能自致於肺,又必借胃水穀以為輸將,以為灌溉;故胃又為先天之氣化,後天之本源,而為諸氣之統司焉。每見陰虛血耗之人,日服六味四物而不得陰長之力,其故實基此耳。

豈盡於六部是求,而不歸於氣口胃氣是診乎。(提出胃氣為診脈之要。胃氣者,穀氣也。穀氣減少,即為胃氣將絕,血何從生。今人好用四物,而不顧瞻穀食多寡,以阻生血之源者,比比皆是。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營衛生會云:人食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命門相火,雖寄在右,腎水雖寄在左;然腎同居七節,一陰一陽,精氣皆主,閉蟄封藏,令各得司,豈腎獨歸於左,而不於右可診乎。至於三部並取而為九候,則在表在裡在中,又各見於六部之浮中沉。是蓋外以候外,里以候里,中以候中。

豈盡寸陽尺陰,所能統其表裡者乎。頭痛在上,本應寸見。而少陽陽明頭痛,則又在於兩關;(邪傳足少陽膽經,頭痛在左關;邪傳足陽明胃經,頭痛在右關。)太陽(膀胱)頭痛,則又在於左尺。是痛在於上者,又不可以上拘矣。淋遺在下,本應尺求。而氣虛不攝。則病偏在右寸;神衰不固。

則病偏在左寸。是淋遺在下者,又不可以下拘矣。中氣虛而吐瀉作,則吐似在於寸,瀉亦應在於尺;如何偏於關求以固脾胃。二氣混而中道塞,則治應在兩關;如何偏宜升清以從陽,苦降以求陰。則病在於上中下者,又不可盡以所見之部拘之矣。部位難拘如此。(繡按:六部之浮,皆可以候心肺;六部之沉,皆可以候兩腎;六部之中,皆可以候肝脾。

且兩腎之脈,有時偏以浮見寸見;心肺之脈,有時偏以沉見尺見;肝脾之脈,有時偏以浮沉見尺寸見。王宗正曰:診脈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之說。若王叔和獨守寸關尺部位以測病,甚非。)

白話文:

部位

診脈的方法,貴在靈活運用。脈象,古籍《內經》稱之為經隧,後人稱之為經脈,林之翰則認為是肌肉鬆弛處,包藏著營氣,是晝夜不停運行的通道,所以用來診脈。如果拘泥於固定的部位,就難以準確判斷病情。

以部位來說:左寸屬於心部,其脈象反映心臟和膻中;右寸屬於肺部,其脈象反映肺臟和胸腔;左關屬於肝部,其脈象反映肝膽;右關屬於脾部,其脈象反映脾胃;左尺屬於腎部,其脈象反映腎臟、膀胱和小腸;右尺屬於三焦部,其脈象反映腎臟、三焦、命門和大腸;寸口脈的上端是魚際,下端是尺澤。

因此,觀察寸口脈就可以知道頭面、咽喉、口齒、頭痛、肩背的疾病;觀察關口脈就可以知道脅肋、腹部、背部的疾病;觀察尺口脈就可以知道腰腹、陰道、腳膝的疾病。這就是所謂的「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內經》也說:尺脈內側兩旁反映的是脅肋,尺脈外側反映腎臟,尺脈內側反映腹部。左邊外側反映肝臟,內側反映膈肌;右邊外側反映胃,內側反映脾臟。寸口脈上端,右外側反映胸腔,內側反映胸腔內臟;左外側反映心臟,內側反映膻中。前面反映前面,後面反映後面。寸口脈上端反映胸喉的疾病,下端反映少腹、腰股、膝脛的疾病。

張景岳說:小腸和大腸都是下焦的腑臟,理應反映在尺脈。而大小腸又與胃相連,氣機相通,所以《內經》也沒有明確指出其診斷部位,只說大腸小腸都屬於胃,也就是說要通過觀察胃氣來判斷大小腸的氣機。從王叔和開始,將心和小腸歸於左寸,肺和大腸歸於右寸,這是錯誤的。

論脈象經絡的連接,大小腸應診於寸口;論脈象的上下位置,大小腸又應診於尺口。林之翰專門研究王氏脈經,認為診斷脈象應以經絡的貫通為主,主張診斷於寸口,這種觀點雖然不容易反駁,但以此否定其他學家關於大小腸診斷於尺口的說法,並以此顯示自己的獨到之處,不僅違背《內經》的理論,而且造成了上下倒置的錯誤。

然而,五臟六腑的脈象,都最終彙集於肺。肺雖然是五臟之一,卻是氣機的總匯,所以右關脈之前一分,稱為「氣口」,通過觀察它可以判斷終身健康。脈象從肺開始,到肝結束,又回到肺。肺是氣機出入的門戶,所以稱為「氣口」,也是脈象的總匯,用以推測終身。

諸氣不能自行到達肺臟,必須借助胃的飲食精華來輸送和滋養,所以胃是先天之氣的化生之地,後天之氣的根本,也是諸氣的總司。經常看到陰虛血耗的人,每天服用六味地黃丸、四物湯卻無法達到滋陰的效果,原因就在於此。

難道僅僅從六部脈象來診斷,而不從氣口和胃氣來診斷嗎?診脈必須重視胃氣,胃氣就是谷氣。谷氣減少,就是胃氣將絕,血液又從何而生呢?現在很多人喜歡使用四物湯,卻不注意飲食的多少,阻礙了生血的根本,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經脈別論》說:「食物的精氣進入胃,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平衡,氣口脈象就正常,以此判斷生死。」《營衛生會》說:「人從食物中吸收氣,食物進入胃,再傳到肺,五臟六腑都靠肺來獲得氣。」

清氣為營,濁氣為衛,營氣在脈管內運行,衛氣在脈管外運行。命門之火雖然在右側,腎水雖然在左側;但腎臟在七個椎骨處,陰陽並存,精氣都由它主宰,閉藏封藏,各司其職,難道腎臟只在左側診斷,右側就不能診斷嗎?

至於取三部脈象,合稱九候,則表裡中三者,都可以在六部脈象中反映出來。這也是所謂「外以候外,里以候里,中以候中」。難道僅僅憑寸口脈陽,尺口脈陰,就能夠完全診斷表裡嗎?頭痛在上面,本應在寸口脈上反映。但少陽、陽明頭痛,則反映在兩關脈上;太陽(膀胱)頭痛,則反映在左尺脈上。所以,頭痛在上面的,也不能完全拘泥於上部診斷。

小便淋漓遺精在下面,本應在尺脈上求診斷。但如果氣虛不能攝住精氣,則病症偏在右寸;如果精神衰弱,精氣不能固攝,則病症偏在左寸。所以,小便淋漓遺精在下面的,也不能完全拘泥於下部診斷。中氣虛弱而出現嘔吐腹瀉,則嘔吐應反映在寸脈,腹瀉應反映在尺脈;但是卻偏重於觀察關脈來調理脾胃。

如果二氣混雜,氣機阻滯,則應該診治兩關脈;如果應該升清降濁,則病症在上面、中間、下面的,也不能完全拘泥於所見的部位診斷。部位的診斷,如此困難。六部脈象的浮脈,都可以反映心肺;六部脈象的沉脈,都可以反映兩腎;六部脈象的中脈,都可以反映肝脾。而且,兩腎的脈象,有時會偏向浮脈,出現在寸脈;心肺的脈象,有時會偏向沉脈,出現在尺脈;肝脾的脈象,有時會以浮脈、沉脈出現在寸脈、尺脈。王宗正說,診脈應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的理論出發。如果像王叔和一樣,只拘泥於寸關尺的部位來診斷疾病,那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