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遲脈

遲則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舉按皆遲。凡代澀結伏,皆屬遲類。不似澀脈之三五不調,緩脈之去來徐緩也。(語出張璐。又瀕湖詩曰: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裡,消陰須益火之原。又相類詩曰:脈來三至號為遲,少快於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又曰:二至為敗。)遲為虛寒不振,陽氣不舒,故見遲滯。若遲而見浮,則為表寒;遲而見沉,則為裡寒;遲而見澀,則為血病;遲而見滑,則為氣病;遲兼滑大,則多風痰頭痹;遲兼細小,則為真陽虧弱;或陰寒留蓄而為泄瀉,或元氣不營於表而寒慄拘攣,總皆元氣虧損,不可妄施攻擊。

白話文:

脈搏遲緩,呼吸微弱,四肢乏力,反應遲鈍。凡是脈象澀滯、結滯、伏滯,都屬於遲脈的範疇。與澀脈的三五不調、緩脈的緩慢不同。遲脈代表虛寒不振,陽氣不足,導致氣血運行遲滯。若遲脈伴隨浮脈,則為表寒;若遲脈伴隨沉脈,則為裡寒;若遲脈伴隨澀脈,則為血病;若遲脈伴隨滑脈,則為氣病;若遲脈兼滑大,則多為風痰頭痹;若遲脈兼細小,則為真陽虧弱;或陰寒內積導致泄瀉,或元氣不足導致寒慄拘攣,總之,遲脈皆為元氣虧損的表現,不可輕易攻伐。

然亦有熱邪內結,寒氣外郁,而見氣口脈遲者;又有陽明腑症悉具,而見脈遲有力者;又有太陽脈浮。因誤下結胸,而見脈遲者;又有餘熱未清,而脈多遲滯。總在知脈起止,及察症候以分虛實,詎可一見脈遲,便認為寒,而不究其滑澀虛實之異哉。(景岳曰:遲雖為寒。凡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見遲不可以概言寒。

林之翰曰:遲脈須知主熱。如熱邪壅結,隧道不利,失其常度,脈反變遲。又云:辨脈必須合症審察。如舉按無力,是主寒之遲脈;舉按有力,症兼胸膈飽滿,便閉溺赤,是主熱之遲脈。澀滯正是熱邪蘊結於內,致經脈澀滯而行遲也。)

白話文:

然而,也有一些情況,例如熱邪積聚在體內,寒氣阻礙在體外,但脈象卻是遲緩的;又或者陽明腑臟的症狀都出現了,但脈象卻是遲緩而有力;又或者太陽經的脈象浮,因為錯誤地使用了瀉下藥物導致胸部鬱結,而出現脈象遲緩;又或者還有餘熱未消,脈象呈現出遲滯的狀態。

總之,了解脈象的起止變化,觀察病症以辨別虛實,才是正確的診斷方法。不能只看到脈象遲緩,就認為是寒症,而不去深入研究脈象的滑澀虛實差異。(景岳說:雖然遲脈通常代表寒症,但凡是傷寒初愈,餘熱尚未完全消退,脈象多半是遲緩而滑的,因此看到遲脈不能直接下結論說一定是寒症。

林之翰說:遲脈要考慮它是主熱的。例如熱邪阻塞,經絡不通暢,失去正常的脈象,反而變成遲緩的。另外,辨別脈象必須結合病症仔細觀察。如果按脈時感到無力,就是寒症引起的遲脈;如果按脈時感到有力,同時伴隨胸膈飽滿、便秘、小便赤等症狀,就是熱症引起的遲脈。澀滯正是熱邪蘊積在體內,導致經脈澀滯而脈象遲緩。)

2. 長脈

長則指下迢迢,上溢魚際,下通赤澤,過於本位,三部舉按皆然。凡實牢弦緊,皆屬長類。不似大脈舉之盛大,按之少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李士材曰:狀如長竿,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

)長為氣治無病之象,(經曰:長則氣治。)然必長而和緩方為無病。若使長而浮盛,其在外感,則為經邪方張;內損,則為陰氣不足而脈上盛。至於風邪陷陰,脈應微澀;乃於陰脈微細之中,而忽兼有長脈,是為熱邪外發,而有將愈之兆矣,又豈可作病進之象乎。(仲景曰: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脈微陰脈澀而長者為欲愈。

白話文:

長脈是指脈搏延伸範圍較長,向上可達魚際,向下可至赤澤,超過其本位,三部(寸、關、尺)皆如此。凡是脈象實牢弦緊的,都屬於長脈。長脈與大脈不同,大脈雖然有力,但按下去卻力量不足。長脈代表氣血運行通暢,是無病的徵兆。但必須是長而和緩的脈象才代表無病,如果長脈同時浮盛,則可能是外感風邪或陰氣不足。若脈象微澀,但在陰脈微細中又出現長脈,則說明熱邪外發,將要痊癒。不可將其誤認為病情加重。

3. 短脈

短則寸上尺下,低於寸尺。凡微澀動結,皆屬短類。不但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伏脈之獨伏匿不前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干。)短則止見尺寸。若關中見短,則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故關從無見短之理。

(盛同文云:關不見短。李士材曰:短脈只見於尺寸。然尺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自貫通者也。)短為陽氣不接,或中有痰氣食積而成。然痰氣食積阻礙氣道,亦由陽氣不力,始見阻塞。故凡見有阻塞之症者,當於通豁之內加以扶氣之品,使氣治而豁自見矣。

若使中無阻塞而脈見短隔,急當用大溫補以救垂絕,否則便爾不治矣。

白話文:

脈搏短促,一般在寸關尺三部中,只在寸部和尺部出現,位置低於寸關尺三部。凡是脈象微澀、停滯不流暢的,都屬於短脈。短脈不僅表現為寸關尺三部都微弱無力,還會出現伏脈,即脈搏隱伏不顯。

短脈只在寸關尺三部中的寸部和尺部出現,如果在關部出現短脈,則上部寸部不通暢稱為陽絕,下部尺部不通暢稱為陰絕。所以,關部通常不會出現短脈。

短脈的原因是陽氣不足,或者由於痰氣、食積阻礙氣道,而陽氣不足導致氣道阻塞。因此,凡是出現阻塞症狀的,應當服用通暢氣道、扶助陽氣的藥物,讓氣流通暢,阻塞自然消失。

如果沒有阻塞症狀,但脈象呈現短隔,應當立即服用溫補藥物,救治垂危病人,否則便無法治癒。

4. 大脈

大則應指滿溢,既大且長,按似少力。凡浮芤洪長,皆屬大類。不似長脈但長不大,洪脈既大且數也。(張璐)大有虛實陰陽之異,不可一律。如見大而有力,則為陽氣有餘,其病則進;大而無力,則為正氣不足。大偏於左,則為邪盛於經;大偏於右,則為熱盛於陰。大而兼澀兼芤,則為血不內營;大而兼實兼沉,則為實熱內熾。

大而浮緊,則為病甚於外;大而沉短,則為痞塞於內。大實而緩,雖劇且生;大實而迫,雖靜即死。故凡脈大,必得症與脈應,方云無礙。若使久虛而見脈大,利後而見脈大,喘止而見脈大,產後而見脈大,皆為不治之症矣。(張璐曰:諸脈皆小,中有一部獨大者,諸脈皆大,中有一部獨小者,便以其部斷其病之虛實。)

白話文:

脈搏有力且充實,若脈搏過於強勁且持續時間過長,則顯示身體可能缺乏力量。無論是浮脈、芤脈、洪脈還是長脈,都屬於脈搏強勁的類型。長脈雖然時間較長,但力量不足,而洪脈則既強勁又快速。

脈搏強勁也分為虛實、陰陽之別,不能一概而論。若脈搏強勁且有力,則代表陽氣充足,病情可能加重;若脈搏強勁但無力,則代表正氣不足。如果脈搏偏向左側,則可能代表邪氣侵襲經絡;如果脈搏偏向右側,則可能代表熱邪侵襲陰分。如果脈搏強勁且同時伴隨澀脈或芤脈,則代表血液無法正常運營;如果脈搏強勁且同時伴隨實脈或沉脈,則代表實熱內盛。

如果脈搏強勁且浮緊,則代表疾病主要侵犯外感;如果脈搏強勁且沉短,則代表內臟有阻滯。如果脈搏強勁且實而緩,即使病情嚴重也可能暫時康復;如果脈搏強勁且實而迫,即使身體平靜也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判斷脈搏強勁必須結合患者的症狀和脈象,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如果患者長期虛弱卻出現脈搏強勁,或者病癒後出現脈搏強勁,或者喘息停止後出現脈搏強勁,或者產後出現脈搏強勁,這些情況都屬於不治之症。

此外,如果所有脈搏都比較小,但其中一部分獨特地顯得強勁,或者所有脈搏都比較強勁,但其中一部分獨特地顯得微弱,則應該根據這部分脈象來判斷疾病的虛實。

5. 小脈

小則三部皆小,而指下顯然。凡微細短弱,皆屬小類。不似微脈之微弱依稀,細脈之微細如髮,弱脈之軟弱不前,(按之乃得)短脈之首尾不及也(張璐)。小為元氣不足,及病已退之勢,如因病損小,其脈兼弱,見於人迎,則為胃氣衰也;見於氣口,則為肺氣弱也;見於寸口,則為陽不足也;見於尺內,則為陰不足也;此皆無力之象。若使小而有力,脈兼滑實,則為實熱固結。

然脈不至急強,四肢不逆,猶云胃氣之未絕。若胃氣既無,生氣已失,其奚濟乎。(經曰:切其脈口滑小緊益沉者,病益甚在中。又曰:溫病大熱而脈反細小,手足逆者死。顯微曰:前大後小,則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則胸滿短氣。)

白話文:

如果脈象很小,三部都小,而且在指尖處明顯可見,則屬於小脈。凡是微細、短弱的脈象,都屬於小脈。不像微脈的微弱模糊,細脈的微細如髮,弱脈的軟弱不前,短脈的首尾不及。

小脈表示元氣不足,或者病邪已經退去,也可能是因為疾病損傷導致脈象變小,如果小脈同時伴有弱脈,見於人迎,則為胃氣衰弱;見於氣口,則為肺氣虛弱;見於寸口,則為陽氣不足;見於尺內,則為陰氣不足,這些都是無力的表現。如果小脈有力,並且伴有滑實的脈象,則表示實熱固結。

然而,如果脈象不急不強,四肢不逆,還說明胃氣尚未完全消失。如果胃氣已經消失,生氣也已經失去,那就無濟於事了。古籍記載:「切脈時如果脈口滑小緊益沉,病勢會加重。」又說:「溫病熱盛而脈反而細小,手足逆冷者會死亡。」醫書中也說:「脈象先大後小,則頭痛目眩;先小後大,則胸悶氣短。」

6. 洪脈

洪則既大且數,累累珠聯,如循琅玕。來則極盛,去則稍衰(素問)。凡浮芤實大,皆屬洪類。不似實脈之舉按逼逼,滑脈之軟滑流利,大脈之大而且長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相類詩曰: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診家正眼云: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硬堅。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洪為火氣燔灼。凡煩渴、狂躁、斑疹、腹脹、頭疼、面熱、咽乾、口瘡、癰腫等症,靡不由此曲形。如見脈洪而浮,則為表熱;脈洪而沉,則為裡熱;脈洪而滑,則為兼痰。至於陽亢之極而足冷尺弱,屢下而熱勢不除,洪數不減,與脈浮而洪,身汗如油,泄瀉虛脫,脈見洪盛者,皆為難治,不可強也。

白話文:

脈象洪大,脈搏強勁有力,如同連串珠子般,像在玉石上滑動。脈象強盛時,脈搏充盈有力,消退時則略微衰弱。凡是浮、芤、實、大等脈象,都屬於洪脈。與實脈的緊密沉實、滑脈的柔軟流利、大脈的寬大而長不同,洪脈特徵在於脈搏寬大而有力。洪脈是火氣過盛所致,常見於煩渴、狂躁、斑疹、腹脹、頭痛、面熱、咽乾、口瘡、癰腫等症。若見脈洪而浮,則為表熱;脈洪而沉,則為裡熱;脈洪而滑,則為兼痰。至於陽氣亢盛至極,足部冰冷,尺脈微弱,多次服藥卻熱勢不退,脈象洪數不減,以及脈浮而洪,全身汗出如油,腹瀉虛脫,脈象洪盛等情況,都是難以治療的,不可强求。

(經曰,形瘦脈多氣者死,景岳曰:若洪大至極,甚至四倍以上者:是即陰陽離絕關格之脈也。林之翰曰:凡久嗽久病之人,及失血下痢者,俱忌洪脈。)

白話文:

經書上說,如果一個人的身形瘦弱但脈搏頻繁,這可能意味著他們的生命危險。景嶽指出,如果脈搏變得極為強大,甚至超過原本脈搏大小四倍以上,這就是指陰陽分離、生命危急的脈象。林之翰認為,長期咳嗽或患有長期疾病的個體,以及失血或下痢的人應避免出現強大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