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求真》~ 卷一 (3)
卷一 (3)
1. 遲脈
遲則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舉按皆遲。凡代澀結伏,皆屬遲類。不似澀脈之三五不調,緩脈之去來徐緩也。(語出張璐。又瀕湖詩曰: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裡,消陰須益火之原。又相類詩曰:脈來三至號為遲,少快於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又曰:二至為敗。)遲為虛寒不振,陽氣不舒,故見遲滯。若遲而見浮,則為表寒;遲而見沉,則為裡寒;遲而見澀,則為血病;遲而見滑,則為氣病;遲兼滑大,則多風痰頭痹;遲兼細小,則為真陽虧弱;或陰寒留蓄而為泄瀉,或元氣不營於表而寒慄拘攣,總皆元氣虧損,不可妄施攻擊。
然亦有熱邪內結,寒氣外郁,而見氣口脈遲者;又有陽明腑症悉具,而見脈遲有力者;又有太陽脈浮。因誤下結胸,而見脈遲者;又有餘熱未清,而脈多遲滯。總在知脈起止,及察症候以分虛實,詎可一見脈遲,便認為寒,而不究其滑澀虛實之異哉。(景岳曰:遲雖為寒。凡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見遲不可以概言寒。
林之翰曰:遲脈須知主熱。如熱邪壅結,隧道不利,失其常度,脈反變遲。又云:辨脈必須合症審察。如舉按無力,是主寒之遲脈;舉按有力,症兼胸膈飽滿,便閉溺赤,是主熱之遲脈。澀滯正是熱邪蘊結於內,致經脈澀滯而行遲也。)
白話文:
遲脈是指脈搏遲緩,每分鐘不到四次,按壓也感覺遲緩。凡是脈象遲滯、澀滯、結滯、伏滯,都屬於遲脈的類型,但與澀脈的三五次脈搏不規則,以及緩脈的脈搏來去緩慢不同。 遲脈來一息僅三次,表示陽氣不足,陰氣盛,氣血寒冷;需根據脈象的浮沉判斷表裡寒熱,治療應從溫補陽氣入手。 脈搏三次一至稱為遲脈,比遲脈略快則為緩脈;遲脈細小而難以捉摸是澀脈,浮大而遲緩則表示氣虛。 脈搏兩次一至則為危症。
遲脈主要由於虛寒、陽氣不足,導致氣血運行遲滯。若遲脈兼見脈浮,則為表寒;遲脈兼見脈沉,則為裡寒;遲脈兼見脈澀,則為血虛;遲脈兼見脈滑,則為氣虛;遲脈兼滑大,則多為風痰導致的頭痛痺症;遲脈兼細小,則為真陽虧損;也可能因陰寒內蓄導致泄瀉,或元氣不足導致寒慄拘攣,總體來說都是元氣虧損,不可輕易使用攻伐之法。
但也有熱邪內結,寒邪外鬱,而表現為脈遲的;也有陽明腑實證,而脈遲有力;也可能因誤下治療胸痛而導致脈遲;還有餘熱未清,脈象也表現為遲滯。總而言之,診斷脈象必須了解脈象的起止,以及觀察其他症狀來區分虛實,不能單憑脈遲就判斷為寒證,而忽略脈象的滑澀、虛實等特點。 即使遲脈多因寒證引起,但傷寒初愈,餘熱未清時,脈象也可能遲滑,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遲脈也可能由熱邪壅滯,經脈不通暢導致。辨別脈象必須結合其他症狀仔細觀察。如果按壓脈搏無力,則是寒證引起的遲脈;如果按壓脈搏有力,且伴隨胸膈飽滿、便秘、尿赤等症狀,則是熱證引起的遲脈。 脈象澀滯正是熱邪鬱結於內,導致經脈阻滯而脈搏遲緩。
2. 長脈
長則指下迢迢,上溢魚際,下通赤澤,過於本位,三部舉按皆然。凡實牢弦緊,皆屬長類。不似大脈舉之盛大,按之少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李士材曰:狀如長竿,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
)長為氣治無病之象,(經曰:長則氣治。)然必長而和緩方為無病。若使長而浮盛,其在外感,則為經邪方張;內損,則為陰氣不足而脈上盛。至於風邪陷陰,脈應微澀;乃於陰脈微細之中,而忽兼有長脈,是為熱邪外發,而有將愈之兆矣,又豈可作病進之象乎。(仲景曰: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脈微陰脈澀而長者為欲愈。
)
白話文:
長脈指的是脈搏的長度超過正常範圍,從手腕的內側(魚際)一直延伸到遠端(赤澤),甚至超過其原本所在的位置,按壓三部(寸、關、尺)都呈現這種情況。凡是脈象實滿、有力、弦急的,都屬於長脈的類型。與大脈相比,長脈雖然也較為明顯,但按壓起來力量較弱。
長脈通常表示氣血調和,沒有疾病。但是,只有脈象又長又和緩才代表無病。如果脈象又長又浮盛,可能是外感風寒邪氣入侵,導致經絡氣血充盈;也可能是體內陰氣不足,導致脈象上盛。如果風邪入侵陰經,脈象會微弱澀滯;但在陰脈微弱細小的情況下,卻出現長脈,則表示熱邪外發,將要痊癒,而不是病情加重的徵兆。 太陰中風,四肢疼痛,陽脈微弱陰脈澀滯且脈象又長,則表示病情將要好轉。
3. 短脈
短則寸上尺下,低於寸尺。凡微澀動結,皆屬短類。不但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伏脈之獨伏匿不前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干。)短則止見尺寸。若關中見短,則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故關從無見短之理。
(盛同文云:關不見短。李士材曰:短脈只見於尺寸。然尺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自貫通者也。)短為陽氣不接,或中有痰氣食積而成。然痰氣食積阻礙氣道,亦由陽氣不力,始見阻塞。故凡見有阻塞之症者,當於通豁之內加以扶氣之品,使氣治而豁自見矣。
若使中無阻塞而脈見短隔,急當用大溫補以救垂絕,否則便爾不治矣。
白話文:
短脈指的是脈象短促,比寸口脈和尺脈都短弱,低於寸口和尺脈的位置。凡是脈象微弱澀滯,或有結滯感的,都屬於短脈。不僅僅是小脈的三部都小弱無力,即使是伏脈,也會隱伏不顯。 (引自張璐。另《瀕湖脈學》中也有類似的描述:脈象兩端都縮短叫做短脈,脈象澀滯短促,細小而按之不易感到;短而澀滯且浮的脈象,秋天容易見到,而春天出現則表示有邪氣入侵。)短脈只在寸口和尺口脈位上可見。如果在關脈部位出現短脈,則寸口脈不通暢為陽氣絕,尺口脈不通暢為陰氣絕,因此關脈部位不可能出現短脈。
(盛同文認為:關脈上不會出現短脈。李士材說:短脈只出現在寸口和尺口脈位。然而,即使寸口和尺口脈短弱,仍然可能屬於陰陽氣絕;但其實短脈並非兩端完全斷絕,而是兩端下陷,中間部位反而略微浮起,仍然是貫通的。)短脈是陽氣不足的表現,或者因體內有痰飲、氣滯、食積等因素造成。然而,痰飲、氣滯、食積阻礙氣機運行,也是因為陽氣不足,才導致阻塞。因此,凡是見到有氣機阻塞的症狀,都應該在疏通的同時,加入溫補氣血的藥物,使氣血運行通暢,症狀自然就會好轉。
如果患者體內沒有阻塞,而脈象卻呈現短隔狀態,則應立即使用溫熱的補益藥物來搶救垂危的生命,否則很快就會死亡。
4. 大脈
大則應指滿溢,既大且長,按似少力。凡浮芤洪長,皆屬大類。不似長脈但長不大,洪脈既大且數也。(張璐)大有虛實陰陽之異,不可一律。如見大而有力,則為陽氣有餘,其病則進;大而無力,則為正氣不足。大偏於左,則為邪盛於經;大偏於右,則為熱盛於陰。大而兼澀兼芤,則為血不內營;大而兼實兼沉,則為實熱內熾。
大而浮緊,則為病甚於外;大而沉短,則為痞塞於內。大實而緩,雖劇且生;大實而迫,雖靜即死。故凡脈大,必得症與脈應,方云無礙。若使久虛而見脈大,利後而見脈大,喘止而見脈大,產後而見脈大,皆為不治之症矣。(張璐曰:諸脈皆小,中有一部獨大者,諸脈皆大,中有一部獨小者,便以其部斷其病之虛實。)
白話文:
大脈的脈象,指的是脈搏充盈有力,又大又長,按壓時感覺力量不足。凡是浮、芤、洪、長的脈象,都屬於大脈的類型。需要注意的是,單純長的脈象並非都是大脈,洪脈則既大又快。
大脈的虛實、陰陽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脈象又大又有力,則說明陽氣充盈,病情會加重;如果脈象又大又無力,則說明正氣不足。大脈偏向左側,表示邪氣盛於經絡;大脈偏向右側,表示熱邪盛於陰分。如果大脈同時兼具澀滯和芤軟的特性,則表示血液運行不暢;如果大脈同時兼具實滿和沉伏的特性,則表示實熱內盛。
如果大脈同時浮而緊,則表示病情嚴重且表淺;如果大脈同時沉而短,則表示臟腑阻塞。大脈而脈象緩慢,即使病情嚴重,也還有生存的希望;大脈而脈象急促,即使病情看似平靜,也可能很快死亡。因此,診斷大脈必須結合患者的症狀與脈象,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長期虛弱卻出現大脈,或者疾病痊癒後出現大脈,或者喘息停止後出現大脈,或者產後出現大脈,這些都是不治之症。 (張璐說:如果所有脈象都小,只有一處獨大,或者所有脈象都大,只有一處獨小,就應該根據這一處脈象來判斷病情的虛實。)
5. 小脈
小則三部皆小,而指下顯然。凡微細短弱,皆屬小類。不似微脈之微弱依稀,細脈之微細如髮,弱脈之軟弱不前,(按之乃得)短脈之首尾不及也(張璐)。小為元氣不足,及病已退之勢,如因病損小,其脈兼弱,見於人迎,則為胃氣衰也;見於氣口,則為肺氣弱也;見於寸口,則為陽不足也;見於尺內,則為陰不足也;此皆無力之象。若使小而有力,脈兼滑實,則為實熱固結。
然脈不至急強,四肢不逆,猶云胃氣之未絕。若胃氣既無,生氣已失,其奚濟乎。(經曰:切其脈口滑小緊益沉者,病益甚在中。又曰:溫病大熱而脈反細小,手足逆者死。顯微曰:前大後小,則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則胸滿短氣。)
白話文:
小脈指的是脈象細小,三部脈(寸、關、尺)都細小,而且指下可以明顯感覺到。凡是脈象細微、短小、弱的,都屬於小脈。它與微脈、細脈、弱脈、短脈不同:微脈是極其微弱、隱約難辨;細脈是細如髮絲;弱脈是軟弱无力,推之不前;短脈是脈搏短促,首尾不及。小脈代表元氣不足,或是疾病痊癒後的狀態。如果因病導致脈象變小,且脈象兼見虛弱:出現在人迎脈(頸部),則表示胃氣虛衰;出現在氣口脈(胸部),則表示肺氣虛弱;出現在寸口脈(手腕),則表示陽氣不足;出現在尺脈(手腕內側),則表示陰氣不足;這些都屬於無力之象。但如果脈象雖小卻有力,而且兼具滑利和實大,則表示有實熱瘀滯的情況。
然而,如果脈象雖然細小,但並不急促有力,四肢也沒有冰冷逆冷的現象,還表示胃氣尚未完全耗竭。如果胃氣已無,生命氣息已失,那就無可救藥了。(經書上說:如果脈象滑利、細小、緊澀、而且沉伏,病情會更加嚴重,病邪在內臟;又說:溫病發熱,但脈象反而細小,手腳冰冷,則會死亡。醫書《顯微》記載:寸脈大而尺脈小,則會頭痛目眩;寸脈小而尺脈大,則會胸悶氣短。)
6. 洪脈
洪則既大且數,累累珠聯,如循琅玕。來則極盛,去則稍衰(素問)。凡浮芤實大,皆屬洪類。不似實脈之舉按逼逼,滑脈之軟滑流利,大脈之大而且長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相類詩曰: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診家正眼云: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硬堅。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洪為火氣燔灼。凡煩渴、狂躁、斑疹、腹脹、頭疼、面熱、咽乾、口瘡、癰腫等症,靡不由此曲形。如見脈洪而浮,則為表熱;脈洪而沉,則為裡熱;脈洪而滑,則為兼痰。至於陽亢之極而足冷尺弱,屢下而熱勢不除,洪數不減,與脈浮而洪,身汗如油,泄瀉虛脫,脈見洪盛者,皆為難治,不可強也。
(經曰,形瘦脈多氣者死,景岳曰:若洪大至極,甚至四倍以上者:是即陰陽離絕關格之脈也。林之翰曰:凡久嗽久病之人,及失血下痢者,俱忌洪脈。)
白話文:
洪脈是指脈象又大又數,像一串串珠子連在一起,像滾動的珠玉一樣。脈來時力量充沛,脈去時則略微衰弱。凡是浮大、空大、實大,都屬於洪脈的類型。洪脈不像實脈那樣按壓時感覺緊密,不像滑脈那樣柔軟滑利,也不像大脈那樣只是脈大而長。洪脈是因體內火氣過盛灼熱所致。凡是煩渴、狂躁、斑疹、腹脹、頭痛、面紅、咽喉乾燥、口腔潰瘍、癰腫等症狀,大多都與洪脈有關。如果脈象洪大而浮,則表示表證熱盛;脈象洪大而沉,則表示裡證熱盛;脈象洪大而滑,則表示兼有痰濕。至於陽氣亢盛到極點而手腳冰冷、脈象弱,反覆用瀉下方法治療而熱勢未除,脈洪數不減;或者脈象浮而洪大,汗出如油,泄瀉虛脫,脈象洪盛等情況,都屬於難以治療的危重症狀,不可強行治療。
經書記載,形體消瘦而脈象洪大的病人容易死亡。景岳則說,如果洪脈大到超過正常的四倍以上,那就代表陰陽離絕,氣血不通。林之翰則說,久咳久病的人,以及失血、腹瀉的人,都忌諱出現洪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