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求真》~ 卷一 (3)
卷一 (3)
1. 胃脈
再以脈象論之,如肝脈宜弦,弦屬本臟。然必和滑而緩,則弦乃生;若使中外堅搏強急之極,則弦其必死矣。心脈宜洪,洪屬本臟。然必虛滑流利,則洪乃生;若使洪大至極,甚至四倍以上,則洪其必死矣。脾脈宜緩,緩屬本臟。然必軟滑不禁,則緩乃平;若使緩而澀滯,及或細軟無力,與乍數乍疏,則緩其必死矣。
肺脈宜浮,浮即肺候。然必脈弱而滑,是為正脈;若使虛如雞羽。加以關尺細數,喘嗽失血,則浮其見斃矣。腎脈沉實,實即腎候。然必沉濡而滑,方為正脈;若使弦細而勁,如循刀刃,按之搏指,則實其莫救矣。(說臟脈只好如斯,不可搬演過甚,以致要處反略。景岳曰:凡肝脈但弦,腎脈但石,名為真臟者,以無胃氣也。
)蓋元氣之來,脈來和緩;邪氣之至,脈來勁急。必得脈如阿阿,軟若陽春柳,方為脾氣胃脈氣象耳。(胃氣脈象,不過如是。更須察其穀食是否減少,是否消化。若穀食日少,速當於此審治,不得於此混進濡滯等藥。)夫胃氣中和,旺於四季。其在於春,脈宜微弦而和,(說時令脈,只好如斯,多則便涉支蔓矣。
獨怪世人專以時令生克,強記滿腹;其脈如何形象,如何變換,如何真假,全不體會。)夏宜微洪而和,秋宜微浮而和,冬宜微實而和。使於四季,而不見有和緩之氣,則為真臟脈見,而為不治之症矣。胃脈宜審如此,故六脈皆可察胃有無,豈必在於右關之胃,而始定其吉凶哉。
(掃盡時令生克膚辭,獨標和緩、微弦、微洪等語,以名胃脈,真得診家要訣。繡按:四診抉微、脈訣歸正諸書,所論時令脈體,多以生死刻應敷衍,理雖不易,然非臨症切脈確論。)
白話文:
從脈象判斷,肝脈應當弦細,弦細是肝臟正常的表現。但必須同時和緩滑利,弦細才會是正常的;如果脈象堅硬急促到極點,那就是將死的徵兆。心脈應當洪大,洪大是心臟正常的表現。但必須同時虛滑流利,洪大才會是正常的;如果洪大到極點,甚至超過正常的四倍以上,那就是將死的徵兆。脾脈應當緩和,緩和是脾臟正常的表現。但必須同時軟滑而有力,緩和才會是正常的;如果脈象緩慢而澀滯,或者細軟無力,或者時快時慢,那就是將死的徵兆。
肺脈應當浮,浮脈是肺臟正常的表現。但必須脈象虛弱而滑利,才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虛弱得像雞毛一樣,並且寸關尺三部脈象都細弱,同時伴有喘咳、出血等症狀,那就是將死的徵兆。腎脈應當沉實,沉實是腎臟正常的表現。但必須脈象沉而濡滑,才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弦細而有力,像刀刃一樣,按壓時搏動有力,那就是無藥可救的徵兆。
(關於臟腑脈象的論述就到此為止,不可過度引申,以免本末倒置。景岳說:肝脈只有弦細,腎脈只有石脈,這都稱為真臟脈,是因為沒有胃氣。)
一般來說,元氣充足時,脈象和緩;邪氣入侵時,脈象強勁急促。只有脈象柔和,如同春天柔軟的柳枝一樣,才是脾胃氣血正常的表現。(脾胃脈象大致如此。還需要觀察患者的飲食是否減少,以及消化情況。如果飲食日漸減少,就應該及時治療,不能隨便使用滋潤、利水的藥物。)
胃氣通常在四季都旺盛。春天,脈象宜微弦而和緩;夏天,脈象宜微洪而和緩;秋天,脈象宜微浮而和緩;冬天,脈象宜微實而和緩。(關於季節脈象的論述就到此為止,說得太多就會枝蔓過多。)
奇怪的是,世人只專注於季節相生相剋的理論,死記硬背,卻不仔細體會脈象的形態、變化以及真偽。(掃除了季節相生相剋的膚淺說法,只強調和緩、微弦、微洪等詞語來描述胃脈,真正掌握了診斷的要訣。繡按:四診抉微、脈訣歸正等書,所論述的季節脈象,多以生死應驗來敷衍,理論雖然不容易理解,但並非臨症切脈的準確論斷。) 總之,胃脈的診斷應該如此仔細審慎,所以六脈都能觀察到胃氣的盛衰,並非一定要從右關脈才能判斷吉凶。
2. 浮脈
其有所云浮者,下指即顯浮象,舉之泛泛而流利,按之稍減而不空。凡芤大洪革,虛濡微散,皆屬浮類。不似虛脈按之不振,芤脈按之減小,濡脈綿軟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又相類詩曰: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
浮脈輕平如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浮為虛損不足。凡風暑脹滿不食,表熱喘急等症,皆有上浮之義。若使浮而兼大,則為傷風;浮而兼緊,則為傷寒;(張璐曰:外感暴得,多見人迎浮盛。)浮而兼滑,則為宿食;浮而兼緩,則為濕滯;浮而兼芤,則為失血;浮而兼數,則為風熱;浮而兼洪,則為狂躁。然總不越有力無力,有神無神,以為區別。
若使神力俱有,是為有餘,或為火發,或為氣壅,或為熱越,可類推也。神力俱無,是為不足,或為精衰,或為氣損,可因明也。豈可概指為表為熱乎。(張景岳曰:凡浮大弦硬之極,甚至四倍以上者,內經謂之關格,此非有神之謂,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大凶兆也。林之翰曰:浮脈須知主裡。
凡內虛之症,無不兼浮。如浮芤失血;浮革亡血;內傷感冒,而見虛浮無力;癆瘵陰虛,而見浮大兼疾;火衰陽虛,而見渾渾革至,浮大有力。又如真陰竭於下,孤陽浮於上,脈必浮大而無力,按之微細欲絕者,當益火之源。豈可以脈浮不審虛實,而妄用發表之劑乎。)
白話文:
浮脈
脈象浮,是指手指按壓脈搏時,感覺脈搏浮在皮膚表面,輕輕觸碰就感覺到,按壓時力量會稍微減弱,但不會完全消失。各種脈象,例如芤脈(大而空)、洪脈(大而有力)、革脈(大而急)、虛脈(微弱)、濡脈(綿軟)、散脈(脈來散漫),都屬於浮脈的類型。與之不同的是,虛脈按之無力,芤脈按之變小,濡脈則綿軟無力。
浮脈的感受就像在肉上滑行,輕柔如榆莢或羽毛般輕盈。秋季脈象如此則表示身體健康,但久病逢之則可能令人擔憂。浮脈也有不同的表現:像木頭漂在水上一樣是浮脈;浮大中空則是芤脈;脈搏跳動明顯有力是洪脈,但脈象消退則較緩慢。輕而平穩的脈象像捻蔥一樣是浮脈;虛弱的脈象來得遲緩,按之則空虛;浮而柔細的則是濡脈;散漫無定向的則是散脈。
浮脈總體來說是氣血虛損不足的表現。風寒暑濕、脹滿、不食、表熱、喘急等症狀,通常都會表現為脈象上浮。如果浮脈同時脈象很大,則可能是傷風;浮脈同時脈象緊,則可能是傷寒;浮脈同時脈象滑,則可能是宿食;浮脈同時脈象緩,則可能是濕滯;浮脈同時脈象芤,則可能是失血;浮脈同時脈象數,則可能是風熱;浮脈同時脈象洪,則可能是狂躁。但總體來說,需要區分脈象是否有力,以及是否有神氣來作判斷。
如果脈象有力且有神氣,則表示氣血有餘,可能是火旺、氣壅或熱盛,可以以此類推。如果脈象無力且無神氣,則表示氣血不足,可能是精氣衰竭或氣血損傷,可以據此判斷。不能單純地將浮脈歸類為表證或熱證。
浮脈大而弦硬,甚至超過正常的四倍以上,內經稱為關格,這並非有神氣的表現,而是真陰極度虛衰,陽氣亢盛而無根,是凶險的徵兆。浮脈的診斷需要考慮臟腑的情況。所有內虛的症狀,幾乎都會伴隨浮脈。例如,浮而芤則是失血;浮而革則是失血;內傷感冒則表現為虛浮無力;肺癆陰虛則表現為浮大而脈急;火衰陽虛則表現為脈象渾渾而革,浮大有力。如果真陰耗竭於下,陽氣孤獨浮於上,脈象必然浮大而無力,按之則微細欲絕,此時應該益補腎陰。不能單憑脈象浮而判斷虛實,隨意使用發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