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求真》~ 卷一 (4)
卷一 (4)
1. 微脈
微則似有若無,欲絕不絕,指下按之,稍有模糊之象。凡細小虛澀,皆屬微類。不似弱脈之小弱分明,細脈之纖細有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微脈輕微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微為陽氣衰微之候。凡種種畏寒、虛怯、脹滿、嘔吐、泄瀉、眩暈、厥逆並傷精失血等症,皆於微脈是形,治當概作虛治。(語出景岳。
又李士材曰:仲景云,瞥瞥如羹上肥狀,其軟而無力也。縈縈如蜘蛛絲狀,其細而難見也。輕取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長病得之死,謂正氣將次滅絕也;卒病得之生,謂邪氣不至深重也。)然有痛極脈閉,脈見沉伏,與面有熱色,邪未欲解,並陰陽俱停,邪氣不傳,而脈俱見微者。若以微為虛象,不行攻發,何以通邪氣之滯耶.必熱除身安,方為欲愈之兆耳。
(李時珍曰: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
白話文:
微脈就像若有若無,快要消失又沒消失,按下去只感覺到一點模糊的形狀。凡是細小虛弱的脈象,都屬於微脈。它跟弱脈的小弱分明、細脈的纖細有力不同。微脈代表陽氣衰微的徵兆。各種畏寒、虛弱、脹滿、嘔吐、腹瀉、頭暈、厥逆,以及傷精失血等病症,都會表現為微脈,治療時要以虛弱為原則。
有些情況下,雖然脈象很微弱,但病人卻有劇烈的疼痛、脈搏沉伏,面容發紅,病情尚未好轉,這表示陰陽都停滯,邪氣無法傳遞,導致脈象變得微弱。如果把這種微弱的脈象誤認為虛弱,不採取攻發治療,如何才能解除邪氣的阻滯呢?只有熱消退、身體安穩,才算是病情好轉的徵兆。
2. 實脈
實則舉按皆強,舉指逼逼。凡弦洪緊滑,皆屬實類。不似緊脈之迸急不和,滑脈之往來流利,洪脈之來盛去衰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愊愊強;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相類詩曰:實脈浮沉有力強,緊如彈索動無常;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
)實為中外壅滿之象。其在外感而見脈實而浮,則有頭痛、發熱、惡寒、鼻塞、頭腫、肢體疼痛、癰毒等症可察;脈實而沉,則有腹滿硬痛等症可察。內傷脈實洪滑,則有諸火,潮熱、癥瘕、血瘀、痰飲、腹痛、喘逆等症可察;脈實沉弦,則有諸寒壅滯等症可察。更以氣血諸實等症兼觀,則病情在我,而無可遁之病矣。
白話文:
脈象堅實有力,按壓時感覺強勁,手指觸摸時有明顯的跳動感。凡是弦脈、洪脈、緊脈、滑脈,都屬於實證。不像緊脈那樣跳動急促不順暢,也不像滑脈那樣流暢往返,更不像洪脈那樣來勢洶洶,去勢衰微。實證反映了體內壅塞滿盈的狀態。如果外感導致脈象實而浮,則可能會出現頭痛、發熱、惡寒、鼻塞、頭腫、肢體疼痛、癰毒等症狀;如果脈象實而沉,則可能會出現腹脹堅硬疼痛等症狀。內傷導致脈象實洪滑,則可能伴隨諸如火熱、潮熱、癥瘕、血瘀、痰飲、腹痛、喘逆等症狀;如果脈象實沉弦,則可能伴隨寒邪壅滯等症狀。更重要的是,結合氣血等其他實證,可以更全面地判斷病情,使疾病無所遁形。
但脈雲實,尚有何虛;既有虛象,便不雲實。總在醫人診其脈氣果實不實耳。(實脈有寒實熱實之分。但今人止知病有熱實,而不知有寒實,殊為可惜。景岳云:火邪實者,洪滑有力,為諸實熱等症;寒邪實者,沉弦有力,為諸痛滯等症。又曰:實脈有真假,真實者易知,假實者易誤,故必問其所因,而兼察形症,方是高手。
)
白話文:
雖然脈象呈現實證,但仍有虛證存在;既有虛證,便不能算是真正的實證。最終還是要靠醫師判斷脈氣的虛實狀態。(實脈可以分為寒實和熱實。但現代人只知道有熱實,卻不知道有寒實,實在可惜。景岳說:火邪實證的脈象是洪滑有力,表現為各種熱實症狀;寒邪實證的脈象是沉弦有力,表現為各種疼痛阻滯的症狀。他又說:實脈有真假之分,真實的實脈容易辨認,假性的實脈容易誤判,所以必須詢問病因,並綜合觀察形體症狀,才能算得上是高明的醫師。
3. 虛脈
虛則豁然浮大而軟,按之不振,如尋雞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凡芤濡遲澀,皆屬虛類。不似芤脈之豁然中空,按之漸出;澀脈之軟弱無力,舉指即來;散脈之散漫無根,重按久按,絕不可得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遲大如慈蔥。)虛為氣血空虛之候。
故浮而虛者為氣衰,沉而虛者為火微,虛而遲者為虛寒,虛而數者為水涸,虛而澀者為血虧,虛而弦者為土衰木盛,虛而尺中微細小為亡血失精,虛而大者為氣虛不斂。要皆分別施治,無有差錯,斯為之善。然總不可用吐用下,以致益見其虛矣。(仲景云:脈虛者不可吐,腹滿脈虛復厥者不可下,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
)
白話文:
如果脈象虛弱,就會感覺脈搏浮大而軟弱,按壓時沒有彈性,像是觸摸雞毛一樣,即使長時間按壓,也無法感覺到脈搏的根部,也沒有堅實感。凡是脈象浮弱、濡滑、遲緩、澀滯,都屬於虛證。與此不同的是,芤脈中空,按壓後逐漸出現;澀脈軟弱無力,只要輕輕觸碰就會出現;散脈散漫無根,重按或長時間按壓都無法感覺到脈搏。
虛證是指氣血不足的情況。浮而虛者,說明氣虛;沉而虛者,說明火衰;虛而遲者,說明虛寒;虛而數者,說明水虧;虛而澀者,說明血虧;虛而弦者,說明脾土虛衰、肝木亢盛;虛而尺脈微細者,說明失血或精虧;虛而脈大者,說明氣虛不能收斂。
針對不同的虛證,要分別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不可混淆,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療效。然而,總體而言,虛證患者不可使用吐法或下法,以免加重虛弱。
4. 緊脈
緊則往來勁急,狀如轉索,雖實不堅。(脈緊有力,左右彈人,如絞轉索,如切緊繩。)凡弦數之屬,皆屬緊類。不似弦脈之端直如弦,牢革之強直搏指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匯辨云:緊較於弦,更加挺勁之異。
丹溪云:緊如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緊為陰邪內閉。如脈見浮緊,則必見有頭痛、發熱、惡寒、咳嗽、鼻塞、身痛不眠表症。脈見沉緊,則必見有脹滿、厥逆、嘔吐、瀉利、心脅疼痛、風癇痎癖里症。
白話文:
脈搏緊縮,來回跳動迅速,像絞繩一樣,雖然有力但並不堅實。凡是弦數脈象,都屬於緊脈的範疇,不像弦脈那樣直直如弦,也不像牢革脈那樣強勁有力地搏擊手指。緊脈是因為陰邪內閉所致,如果脈象浮緊,就會出現頭痛、發熱、惡寒、咳嗽、鼻塞、身痛不眠等表證。如果脈象沉緊,則會出現脹滿、厥逆、嘔吐、瀉利、心脅疼痛、風癇痎癖等里證。
然總皆是陽氣不到,以至如是耳。(仲景云: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來?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白話文:
以上所述都是因為陽氣無法到達該處所致,導致出現這些症狀。張仲景曾經被人問難,詢問緊脈是如何形成的。例如如果有人出汗過多或嘔吐,造成肺部寒冷,就會使脈搏變得緊繃。又比如咳嗽的人,可能是因爲喝了冷水,使得脈搏變緊。再比如腹瀉的人,可能由於胃中空虛寒冷,也會引起脈搏變緊。
5. 緩脈
緩則來去和緩,不疾不徐。凡虛濡微細,皆屬緩類。不似濡脈之指下綿軟,虛脈之瞥瞥虛大,微脈之微細而濡,弱脈之細軟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嫋嫋颭輕風;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李士材曰:緩以脈形寬緩得名,遲以至數不及為義。
蔡氏曰: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若純緩不兼,猶經所謂但弦無胃氣則死。)緩為平人正脈,無事醫治。若使緩而兼大,則為傷風;緩而兼細,則為濕痹;緩而兼澀,則為血傷;緩而兼滑,則為痰滯。尤必察其有力無力,以為區別。
白話文:
緩脈的解說
脈象緩慢,來去平和,不急不躁。凡是虛弱、濡潤、微細的脈象,都屬於緩脈。 緩脈不像濡脈那樣指下綿軟,不像虛脈那樣忽忽虛大,不像微脈那樣細微而濡潤,也不像弱脈那樣細軟無力。
(引自張璐的言論。又《瀕湖脈學》中有一首詩曰:緩脈悠悠四指通,柳枝輕擺似春風;欲從脈中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李士材說:緩脈以脈象寬緩而得名,遲脈以脈搏次數不足為義。)
蔡氏說:緩脈和勻平和,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急不徐,意氣舒暢,悠悠揚揚,難以言喻,這就是真正的胃氣脈象。 如果只是單純的緩脈,不兼其他脈象,就如同經書中所說「但弦無胃氣則死」一樣。
緩脈是正常人的正脈,沒有病症就不用醫治。 如果緩脈同時伴隨脈象偏大,則可能是傷風;緩脈同時伴隨脈象偏細,則可能是濕痹;緩脈同時伴隨脈象澀滯,則可能是血傷;緩脈同時伴隨脈象滑利,則可能是痰滯。更重要的是要觀察脈象是否有力,以此來區分不同的病症。
如使緩大有力,則為有餘,其症必見燥熱;緩軟無力,則為不足,其症必見虛寒。豈可一見是緩,便指屬虛,而不合症為之分別乎。(景岳曰:緩脈有陰有陽,其義有三:凡從容和緩,浮沉得中者,此自平人正脈。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如內經所言者是也。緩而遲細者多虛寒,即諸家所言者是也。
林之翰曰:緩脈須知主熱。如脈長大而軟,來去寬縱不前,即張太素所謂如絲在經,不卷其軸之謂,是曰縱緩,主於熱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緩慢有力,就屬於陽氣過盛,症狀一定會出現燥熱;如果脈象緩慢軟弱無力,就屬於陽氣不足,症狀一定會出現虛寒。怎麼可以只看到脈象緩慢,就認定是虛證,而不根據具體症狀進行區分呢?
(景岳說:緩脈有陰有陽,意思有三種:凡是脈象從容和緩,浮沉適中者,這是普通人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緩慢而滑大,多是實熱,正如《內經》所說的那樣。如果脈象緩慢而遲細,多是虛寒,正如眾多醫家所說的那樣。
林之翰說:緩脈要了解其主熱。如果脈象長大而軟弱,來去寬緩不前,就像張仲景所說「如絲在經,不卷其軸」,這就是所謂的「縱緩」,主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