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遲脈

遲則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舉按皆遲。凡代澀結伏,皆屬遲類。不似澀脈之三五不調,緩脈之去來徐緩也。(語出張璐。又瀕湖詩曰: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裡,消陰須益火之原。又相類詩曰:脈來三至號為遲,少快於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又曰:二至為敗。)遲為虛寒不振,陽氣不舒,故見遲滯。若遲而見浮,則為表寒;遲而見沉,則為裡寒;遲而見澀,則為血病;遲而見滑,則為氣病;遲兼滑大,則多風痰頭痹;遲兼細小,則為真陽虧弱;或陰寒留蓄而為泄瀉,或元氣不營於表而寒慄拘攣,總皆元氣虧損,不可妄施攻擊。

然亦有熱邪內結,寒氣外郁,而見氣口脈遲者;又有陽明腑症悉具,而見脈遲有力者;又有太陽脈浮。因誤下結胸,而見脈遲者;又有餘熱未清,而脈多遲滯。總在知脈起止,及察症候以分虛實,詎可一見脈遲,便認為寒,而不究其滑澀虛實之異哉。(景岳曰:遲雖為寒。凡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見遲不可以概言寒。

林之翰曰:遲脈須知主熱。如熱邪壅結,隧道不利,失其常度,脈反變遲。又云:辨脈必須合症審察。如舉按無力,是主寒之遲脈;舉按有力,症兼胸膈飽滿,便閉溺赤,是主熱之遲脈。澀滯正是熱邪蘊結於內,致經脈澀滯而行遲也。)

白話文:

遲脈是指脈搏遲緩,每分鐘不到四次,按壓也感覺遲緩。凡是脈象遲滯、澀滯、結滯、伏滯,都屬於遲脈的類型,但與澀脈的三五次脈搏不規則,以及緩脈的脈搏來去緩慢不同。 遲脈來一息僅三次,表示陽氣不足,陰氣盛,氣血寒冷;需根據脈象的浮沉判斷表裡寒熱,治療應從溫補陽氣入手。 脈搏三次一至稱為遲脈,比遲脈略快則為緩脈;遲脈細小而難以捉摸是澀脈,浮大而遲緩則表示氣虛。 脈搏兩次一至則為危症。

遲脈主要由於虛寒、陽氣不足,導致氣血運行遲滯。若遲脈兼見脈浮,則為表寒;遲脈兼見脈沉,則為裡寒;遲脈兼見脈澀,則為血虛;遲脈兼見脈滑,則為氣虛;遲脈兼滑大,則多為風痰導致的頭痛痺症;遲脈兼細小,則為真陽虧損;也可能因陰寒內蓄導致泄瀉,或元氣不足導致寒慄拘攣,總體來說都是元氣虧損,不可輕易使用攻伐之法。

但也有熱邪內結,寒邪外鬱,而表現為脈遲的;也有陽明腑實證,而脈遲有力;也可能因誤下治療胸痛而導致脈遲;還有餘熱未清,脈象也表現為遲滯。總而言之,診斷脈象必須了解脈象的起止,以及觀察其他症狀來區分虛實,不能單憑脈遲就判斷為寒證,而忽略脈象的滑澀、虛實等特點。 即使遲脈多因寒證引起,但傷寒初愈,餘熱未清時,脈象也可能遲滑,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遲脈也可能由熱邪壅滯,經脈不通暢導致。辨別脈象必須結合其他症狀仔細觀察。如果按壓脈搏無力,則是寒證引起的遲脈;如果按壓脈搏有力,且伴隨胸膈飽滿、便秘、尿赤等症狀,則是熱證引起的遲脈。 脈象澀滯正是熱邪鬱結於內,導致經脈阻滯而脈搏遲緩。

2. 長脈

長則指下迢迢,上溢魚際,下通赤澤,過於本位,三部舉按皆然。凡實牢弦緊,皆屬長類。不似大脈舉之盛大,按之少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李士材曰:狀如長竿,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

)長為氣治無病之象,(經曰:長則氣治。)然必長而和緩方為無病。若使長而浮盛,其在外感,則為經邪方張;內損,則為陰氣不足而脈上盛。至於風邪陷陰,脈應微澀;乃於陰脈微細之中,而忽兼有長脈,是為熱邪外發,而有將愈之兆矣,又豈可作病進之象乎。(仲景曰: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脈微陰脈澀而長者為欲愈。

白話文:

長脈指的是脈搏的長度超過正常範圍,從手腕的內側(魚際)一直延伸到遠端(赤澤),甚至超過其原本所在的位置,按壓三部(寸、關、尺)都呈現這種情況。凡是脈象實滿、有力、弦急的,都屬於長脈的類型。與大脈相比,長脈雖然也較為明顯,但按壓起來力量較弱。

長脈通常表示氣血調和,沒有疾病。但是,只有脈象又長又和緩才代表無病。如果脈象又長又浮盛,可能是外感風寒邪氣入侵,導致經絡氣血充盈;也可能是體內陰氣不足,導致脈象上盛。如果風邪入侵陰經,脈象會微弱澀滯;但在陰脈微弱細小的情況下,卻出現長脈,則表示熱邪外發,將要痊癒,而不是病情加重的徵兆。 太陰中風,四肢疼痛,陽脈微弱陰脈澀滯且脈象又長,則表示病情將要好轉。

3. 短脈

短則寸上尺下,低於寸尺。凡微澀動結,皆屬短類。不但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伏脈之獨伏匿不前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干。)短則止見尺寸。若關中見短,則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故關從無見短之理。

(盛同文云:關不見短。李士材曰:短脈只見於尺寸。然尺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自貫通者也。)短為陽氣不接,或中有痰氣食積而成。然痰氣食積阻礙氣道,亦由陽氣不力,始見阻塞。故凡見有阻塞之症者,當於通豁之內加以扶氣之品,使氣治而豁自見矣。

若使中無阻塞而脈見短隔,急當用大溫補以救垂絕,否則便爾不治矣。

白話文:

短脈指的是脈象短促,比寸口脈和尺脈都短弱,低於寸口和尺脈的位置。凡是脈象微弱澀滯,或有結滯感的,都屬於短脈。不僅僅是小脈的三部都小弱無力,即使是伏脈,也會隱伏不顯。 (引自張璐。另《瀕湖脈學》中也有類似的描述:脈象兩端都縮短叫做短脈,脈象澀滯短促,細小而按之不易感到;短而澀滯且浮的脈象,秋天容易見到,而春天出現則表示有邪氣入侵。)短脈只在寸口和尺口脈位上可見。如果在關脈部位出現短脈,則寸口脈不通暢為陽氣絕,尺口脈不通暢為陰氣絕,因此關脈部位不可能出現短脈。

(盛同文認為:關脈上不會出現短脈。李士材說:短脈只出現在寸口和尺口脈位。然而,即使寸口和尺口脈短弱,仍然可能屬於陰陽氣絕;但其實短脈並非兩端完全斷絕,而是兩端下陷,中間部位反而略微浮起,仍然是貫通的。)短脈是陽氣不足的表現,或者因體內有痰飲、氣滯、食積等因素造成。然而,痰飲、氣滯、食積阻礙氣機運行,也是因為陽氣不足,才導致阻塞。因此,凡是見到有氣機阻塞的症狀,都應該在疏通的同時,加入溫補氣血的藥物,使氣血運行通暢,症狀自然就會好轉。

如果患者體內沒有阻塞,而脈象卻呈現短隔狀態,則應立即使用溫熱的補益藥物來搶救垂危的生命,否則很快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