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求真》~ 卷一 (5)
卷一 (5)
1. 芤脈
芤則如指著蔥,浮取得上面之蔥皮,卻顯弦大,中取減小空中,按之又著下面之蔥皮而有根據。凡浮革弦洪,皆屬芤類。不似虛脈之瞥瞥虛大,按之豁然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芤形浮大軟如蔥,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相類詩曰: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亡血革寒虛。
)芤為血虛不能濡氣。其症必見發熱、頭昏、目眩、驚悸、怔忡、喘急、盜汗、失血、脫血。然或芤見微曲,則芤必挾瘀積阻滯。芤兼弦強搏指,症見血溢身熱,則芤又為真陰槁竭。所以芤挾瘀積阻滯,止屬一部兩部獨見。若至左右皆芤,或兼弦搏,定為必死之候,無足異也。
(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
白話文:
芤脉摸起来像葱,表面像葱皮一样浮,但摸起来却很弦,中间摸起来却比两侧小,按下去又像摸到葱皮,有根基。凡是浮、革、弦、洪脉,都属于芤脉。不像虚脉那样虚浮无力,按下去就空空荡荡。芤脉是因为血虚不能濡养气血,所以会出现发热、头昏、目眩、惊悸、怔忡、喘急、盗汗、失血、脱血等症状。但如果芤脉稍微弯曲,就说明芤脉中可能有瘀血阻滞。如果芤脉还伴随弦紧有力,并且有血溢身热症状,就说明芤脉还伴随真阴枯竭。所以,芤脉伴随瘀血阻滞,只会在局部或部分身体出现。如果左右两侧都出现芤脉,或者伴随弦紧有力,就一定是必死的征兆,无可避免。
2. 濡脈
濡則虛軟少力,應指虛細,如絮浮水,輕手乍來,重手乍去。凡虛微細弱,皆屬濡類。不似虛脈之脈大無力,微脈之微細如絲,弱脈之沉細軟弱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濡形浮脈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相類詩曰:浮而柔細知是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於微。
注曰:浮細如綿曰濡,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細如綿曰弱,沉而極細不斷曰細。)濡為胃氣不充。凡內傷泄瀉自汗喘乏,多有是脈。張璐、士材論極精明,謂其治宜峻補。不似陰虛脫血,純見細數弦強,欲求濡弱,絕不可得也。蓋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則浮大,而濡則弱小也。
白話文:
濡脈表現為脈象虛軟无力,指尖輕觸時如羽毛般浮於水面,稍用力便會消失。凡是脈象虛弱细小,都属于濡脉。它不同于虛脈的脉象大而无力,微脈的细如丝线,以及弱脉的沉细柔软。濡脉是胃气不足的表现,多见于内伤、泄泻、自汗、喘乏等病症。张璐和士材都认为濡脉需要峻补治疗,不像阴虚脱血,脉象细数弦强,绝不会出现濡弱的症状。濡脉的浮软与虚脉相似,但虚脉浮大,而濡脉则弱小。
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濡在浮分也。濡脈之軟弱,與微脈相類;但微則欲絕,而濡則力微也。濡脈之無力,與散脈相似;但散則從大而按之則無,濡則從小而漸至無力也。夫從小而漸至無力,氣雖不充,血猶未敗;從大而按之即無,則氣無所統,血已傷殘,陰陽離散,將何所恃而可望其生乎。由斯言之,則濡與散,不啻天淵矣。
所以濡脈多責胃氣不充,或外感陰濕。故治宜溫補而不可用傷殘之藥耳。(李士材曰:濡脈者,浮小而軟也。)
白話文:
濡脈的辨證論述
濡脈的細小,與弱脈相似;但弱脈沉於脈分,濡脈則浮於脈分。濡脈的軟弱,與微脈相似;但微脈將要消失,而濡脈只是力量微弱。濡脈的無力,與散脈相似;但散脈從大而按之則消失,濡脈則是從小而逐漸無力。
從小而逐漸無力,氣雖然不足,但血尚未敗壞;從大而按之就消失,則氣無所依附,血已經受損,陰陽分離,將依靠什麼來期望生存呢?由此可知,濡脈與散脈,差異如同天淵。
因此,濡脈多責怪胃氣不足,或外感陰濕。所以治療應溫補,不可使用傷損身體的藥物。(李士材說:濡脈是指浮於表面,細小而柔軟的脈象。)
3. 弦脈
弦則端直而長,舉之應指,按之不移。凡滑大堅搏之屬,皆屬弦類。不似緊脈之緊急有力,狀如轉索彈手,革脈之弦大而數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相類詩曰:弦脈端直如絲絃,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
蔡西山曰:陽搏陰為弦,陰搏陽為緊,陰陽相搏為動,虛寒相搏為革,陰陽分體為散,陰陽不續為代。)弦為血氣不和,氣逆邪勝、積聚脹滿,寒熱脅痛,瘧痢疝痹等症(景岳)。然總由於木盛土衰水虧而成。但以弦多弦少以證胃氣之強弱,弦實弦虛以證邪氣之虛實,浮弦沉弦以證表裡之陰陽,寸弦尺弦以證病氣之升沉。無論所患何症,兼見何脈,但以和緩有神,不乏胃氣,雖弦無礙(張璐)。
白話文:
弦脈特徵是直而長,觸之應指,按之不移。滑、大、堅、搏等脈象都屬於弦脈。不同於緊脈的緊急有力,像繩索彈手,也不同於革脈的弦大而數。弦脈反映血氣不和,氣逆邪勝、積聚脹滿,伴隨寒熱脅痛、瘧痢疝痹等症狀。其病根在於木盛土衰水虧。觀察弦脈的強弱、虛實、浮沉和位置,可以判斷胃氣的強弱、邪氣的虛實、表裡的陰陽和病氣的升沉。無論患何病症,只要脈象和緩有力,胃氣充沛,即使是弦脈也不必擔心。
若弦而勁細強直,是無胃氣,豈能治乎。(戴同父曰: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李時珍曰:浮弦支飲外溢,沉弦懸飲內痛,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絃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木來剋土,必難治矣。)
白話文:
如果脈象弦而勁細強直,說明病人沒有胃氣,怎麼可能治好呢?(戴同父說:脈象弦而軟,病情較輕;脈象弦而硬,病情較重。李時珍說:浮弦脈象,體表有水腫;沉弦脈象,內臟疼痛;瘧疾的脈象也呈現弦脈,弦數脈象多為熱症,弦遲脈象多為寒症;弦大脈象主虛,弦細拘急脈象為陽氣不足;陽弦脈象頭痛,陰弦脈象腹痛;單弦脈象容易患有飲癖,雙弦脈象容易患有寒症。如果患者不願意進食,木克土,治療起來必然困難。)
4. 弱脈
弱則沉細軟弱,舉之如無,按之乃得,小弱分明。凡微濡細小,皆屬弱類。不似微脈按之欲絕,濡脈按之若無,細脈之浮沉皆細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尤可少年愁。)弱為陽氣衰微。凡見是脈,必須用溫補以固其陽,以補胃氣。
然必兼滑而和,可卜胃氣之未艾。若弱更兼之以澀,並少壯暴病忽見是脈,則為氣血交敗,多致難治。(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陽浮陰弱,血虛筋急,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
白話文:
脈象虛弱,摸起來細軟無力,好像提不起力氣,要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輕微的脈象和虛弱的脈象分明。凡是脈象微弱、濡濕、細小,都屬於虛弱的類別。和微脈按之欲絕、濡脈按之若無、細脈浮沉都屬於細小不同。 虛弱代表陽氣衰微,遇到這種脈象,必須用溫補的方法來固護陽氣,補益胃氣。
但是,必須同時兼具滑潤和諧,才能預示胃氣尚未衰竭。如果虛弱的脈象還伴隨著澀滯,並且是少壯年人突發疾病時出現這種脈象,則代表氣血交敗,往往難以治癒。
5. 滑脈
滑則往來流利,舉之浮緊,按之滑石。凡洪大芤實,皆屬滑類。不似實脈之逼逼應指,緊脈之往來勁急,動脈之見於一部,疾脈之過於急疾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滑為痰逆食滯,嘔吐上逆,痞滿壅腫滿悶之象。
然亦以有力無力分辨。如系滑大兼數,其脈當作有餘;若止輕浮和緩不甚有力,當不僅作有餘治也。或以氣虛不能統攝陰火,脈見滑利者有之;或以痰濕內積,而見脈滑者有之。至於平人脈滑而和,則為無病。婦人經斷而見滑數,則為有孕;臨產而見滑疾,則為離經。瀉痢而見弦滑,則為脾腎受傷;久病而弦滑,則為陰虛。
白話文:
脈象滑利,代表氣血流通順暢,觸摸起來感覺浮而緊,按壓時如同滑石般。凡是脈象洪大而有力,都屬於滑脈。滑脈不同於實脈的堅實有力,緊脈的快速有力,動脈的跳動明顯,疾脈的過於急促。滑脈常見於痰逆食滯、嘔吐上逆、痞滿壅腫、胸悶等症狀。
然而,滑脈也要根據其力量來區分。滑脈大而數,表示體內有餘;若僅僅是輕浮和緩,力量不足,則不能單純地用有餘之法治療。也可能因為氣虛不能控制陰火而出現滑脈,或者因為痰濕內積而出現滑脈。至於體質正常的人,脈象滑利而和緩,則屬於無病。婦女停經後出現滑數的脈象,代表懷孕;臨產時出現滑疾的脈象,代表胎兒已脫離經脈。瀉痢時出現弦滑的脈象,代表脾腎受損;久病後出現弦滑的脈象,代表陰虛。
豈可概作實治乎。(李時珍曰:滑為陰氣有餘,故脈來流利如水,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氣盛則脈澀,故肺脈宜之。)
白話文:
不可以一概而論地把所有症狀都當做是實證去治療啊。(李時珍說:滑是因為陰氣過剩,所以脈搏跳動順暢像水流一樣,脈絡是血液流通的地方。血液充足就會使脈搏變得平滑,因此腎臟脈博適合這種情況;元氣旺盛會使得脈搏變得很不順暢,因此肺部脈博適合這種情況。)
6. 澀脈
澀則往來艱澀,動不流利,如雨沾沙,及刀刮竹。凡虛細微遲,皆屬澀類。不似遲脈之指下遲緩,緩脈之脈象紆徐,濡脈之去來綿軟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又相類詩曰: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如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澀為氣血俱虛之候。故症多見拘攣麻木,憂鬱,失血傷精,厥逆少食等症。然亦須分寒澀枯澀熱澀之殊耳。若澀見嘔吐泄瀉,則為屬虛屬寒;澀見傷精失血,拘攣麻木,則為枯澀不和;澀見便結不解,則為熱邪內閉,或寒滯不通。總在因症考求,豈可概指血虛,而不分別審顧乎。
(提出寒澀熱澀枯澀三種,則看病施治自有主腦。)
白話文:
脉象涩滞,表现为脉搏往来不畅,运动不灵活,如同雨水沾染沙土,或者刀子刮竹子一样。凡是脉象细微迟缓的,都属于涩脉。涩脉不同于迟脉的缓慢,也不同于缓脉的纡徐,更不同于濡脉的绵软。涩脉反映了气血俱虚的状况,因此患者常出现拘挛麻木、忧郁、失血伤精、厥逆少食等症状。但是,涩脉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分,例如寒涩、枯涩、热涩等。如果涩脉伴随呕吐泄泻,则属于虚寒;如果涩脉伴随伤精失血、拘挛麻木,则属于枯涩不和;如果涩脉伴随大便不通,则属于热邪内闭或寒滞不通。总之,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考量,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成血虚,而应该仔细区分不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