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求真》~ 卷一 (2)
卷一 (2)
1. 部位
豈盡寸陽尺陰,所能統其表裡者乎。頭痛在上,本應寸見。而少陽陽明頭痛,則又在於兩關;(邪傳足少陽膽經,頭痛在左關;邪傳足陽明胃經,頭痛在右關。)太陽(膀胱)頭痛,則又在於左尺。是痛在於上者,又不可以上拘矣。淋遺在下,本應尺求。而氣虛不攝。則病偏在右寸;神衰不固。
則病偏在左寸。是淋遺在下者,又不可以下拘矣。中氣虛而吐瀉作,則吐似在於寸,瀉亦應在於尺;如何偏於關求以固脾胃。二氣混而中道塞,則治應在兩關;如何偏宜升清以從陽,苦降以求陰。則病在於上中下者,又不可盡以所見之部拘之矣。部位難拘如此。(繡按:六部之浮,皆可以候心肺;六部之沉,皆可以候兩腎;六部之中,皆可以候肝脾。
且兩腎之脈,有時偏以浮見寸見;心肺之脈,有時偏以沉見尺見;肝脾之脈,有時偏以浮沉見尺寸見。王宗正曰:診脈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之說。若王叔和獨守寸關尺部位以測病,甚非。)
白話文:
部位
難道僅憑寸口脈、尺脈的部位,就能完全掌握疾病的表裡虛實嗎?頭痛位於上焦,本應在寸口脈診斷出來。但少陽、陽明經頭痛,卻又出現在兩關脈(邪氣傳入足少陽膽經,頭痛在左關脈;邪氣傳入足陽明胃經,頭痛在右關脈);太陽經(膀胱經)頭痛,則又出現在左尺脈。所以,頭痛在上,也不能單純地只看寸口脈。小便淋漓遺精在下焦,本應在尺脈診斷出來。但如果氣虛不能攝納,則病症偏在右寸脈;如果神衰不能固攝,則病症偏在左寸脈。所以,小便淋漓遺精在下焦,也不能單純地只看尺脈。中氣虛弱導致嘔吐腹瀉,則嘔吐似乎在寸脈,腹瀉也應該在尺脈;然而,為何要偏重於關脈來治療,以鞏固脾胃呢?陰陽之氣混亂導致氣機阻塞,則治療應該在兩關脈;然而,為何偏要採取升清降濁的方法,用溫陽的方法來治療呢?所以,疾病位於上中下三焦,也不能完全拘泥於所見的脈象部位。診斷部位很難完全拘泥於此。(註解:六部脈位的浮脈,都可以推測心肺的狀況;六部脈位的沉脈,都可以推測腎臟的狀況;六部脈位的平脈,都可以推測肝脾的狀況。而且,腎經的脈象,有時會浮現於寸口脈;心肺的脈象,有時會沉現於尺脈;肝脾的脈象,有時會浮沉兼見於寸口、尺脈。王宗正說:診脈應該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的觀點來判斷。如果像王叔和那樣,只根據寸關尺的部位來判斷疾病,那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