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胃脈

再以脈象論之,如肝脈宜弦,弦屬本臟。然必和滑而緩,則弦乃生;若使中外堅搏強急之極,則弦其必死矣。心脈宜洪,洪屬本臟。然必虛滑流利,則洪乃生;若使洪大至極,甚至四倍以上,則洪其必死矣。脾脈宜緩,緩屬本臟。然必軟滑不禁,則緩乃平;若使緩而澀滯,及或細軟無力,與乍數乍疏,則緩其必死矣。

肺脈宜浮,浮即肺候。然必脈弱而滑,是為正脈;若使虛如雞羽。加以關尺細數,喘嗽失血,則浮其見斃矣。腎脈沉實,實即腎候。然必沉濡而滑,方為正脈;若使弦細而勁,如循刀刃,按之搏指,則實其莫救矣。(說臟脈只好如斯,不可搬演過甚,以致要處反略。景岳曰:凡肝脈但弦,腎脈但石,名為真臟者,以無胃氣也。

白話文:

根據脈象來看,肝脈應該要弦,弦是肝臟的本性。但必須和緩而滑順,弦才算正常;如果脈象過於堅硬強勁急促,則弦就代表肝臟將要衰竭。心脈應該要洪,洪是心臟的本性。但必須虛滑流利,洪才算正常;如果脈象過於洪大,甚至超過正常四倍以上,則洪就代表心臟將要衰竭。脾脈應該要緩,緩是脾臟的本性。但必須柔軟滑順而無力,緩才算正常;如果脈象緩慢而澀滯,或者細軟無力,又或者忽快忽慢,則緩就代表脾臟將要衰竭。

肺脈應該要浮,浮是肺的徵兆。但必須脈象虛弱而滑順,才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虛弱得像雞毛一樣,加上關尺脈細數,還伴隨喘嗽失血,則浮就代表肺將要衰竭。腎脈應該要沉實,實是腎的徵兆。但必須沉潤而滑順,才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弦細而勁,像在刀刃上行走一樣,按下去感覺搏動指尖,則實就代表腎將要衰竭。

總之,判斷臟脈需要謹慎,不能過於執著於某種特定的脈象,以免過度誇張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信息。就像景岳所說,如果只看肝脈弦而腎脈石,就認定是真臟病,是因為沒有胃氣的緣故。

)蓋元氣之來,脈來和緩;邪氣之至,脈來勁急。必得脈如阿阿,軟若陽春柳,方為脾氣胃脈氣象耳。(胃氣脈象,不過如是。更須察其穀食是否減少,是否消化。若穀食日少,速當於此審治,不得於此混進濡滯等藥。)夫胃氣中和,旺於四季。其在於春,脈宜微弦而和,(說時令脈,只好如斯,多則便涉支蔓矣。

獨怪世人專以時令生克,強記滿腹;其脈如何形象,如何變換,如何真假,全不體會。)夏宜微洪而和,秋宜微浮而和,冬宜微實而和。使於四季,而不見有和緩之氣,則為真臟脈見,而為不治之症矣。胃脈宜審如此,故六脈皆可察胃有無,豈必在於右關之胃,而始定其吉凶哉。

白話文:

人體元氣充足,脈搏就會平穩和緩;如果有邪氣入侵,脈搏就會變得急促有力。只有脈搏像輕柔的嘆息聲,觸摸起來像柔軟的春天柳枝一樣,才算是脾胃正常的脈象。胃氣的脈象,不過如此而已。除此之外,還要觀察病人是否食量減少,消化狀況如何。如果食量日漸減少,就應該馬上針對這個問題治療,不能混用一些滋潤和利水的藥物。

胃氣應該保持平和,在四季都應該旺盛。春天,脈象應該稍微弦細且和緩;夏天,脈象應該稍微洪大且和緩;秋天,脈象應該稍微浮起且和緩;冬天,脈象應該稍微沉實且和緩。如果在四季中,都看不到這種和緩的脈象,那說明是臟腑受損的脈象,屬於難以治癒的疾病。

胃脈應該這樣仔細觀察,所以六脈都能觀察出胃氣是否正常,不一定要單看右關脈來判斷吉凶。

(掃盡時令生克膚辭,獨標和緩、微弦、微洪等語,以名胃脈,真得診家要訣。繡按:四診抉微、脈訣歸正諸書,所論時令脈體,多以生死刻應敷衍,理雖不易,然非臨症切脈確論。)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文字,以下是簡易直譯: "摒棄了當時流行的生剋制化之說,只強調和平舒緩、微微弦狀或微微洪大的特徵來命名胃脈,這真正掌握了診斷學的重要法則。根據《四診抉微》、《脈訣歸正》等書中的討論,對於季節性脈象本質的描述,大多是以生死立判的方式進行推演,雖然道理不容易改變,但並不是在實際診斷脈搏時的明確結論。"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簡單地轉述了古文的意思,不包含任何醫療上的意見或者建議。如果您有任何健康問題,請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2. 浮脈

其有所云浮者,下指即顯浮象,舉之泛泛而流利,按之稍減而不空。凡芤大洪革,虛濡微散,皆屬浮類。不似虛脈按之不振,芤脈按之減小,濡脈綿軟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又相類詩曰: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

浮脈輕平如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浮為虛損不足。凡風暑脹滿不食,表熱喘急等症,皆有上浮之義。若使浮而兼大,則為傷風;浮而兼緊,則為傷寒;(張璐曰:外感暴得,多見人迎浮盛。)浮而兼滑,則為宿食;浮而兼緩,則為濕滯;浮而兼芤,則為失血;浮而兼數,則為風熱;浮而兼洪,則為狂躁。然總不越有力無力,有神無神,以為區別。

白話文:

所謂浮脈,是指按壓時指尖能明顯感覺到脈搏浮於表面,觸摸起來感覺輕飄,流動順暢,但稍微用力按壓就會減弱,不會完全消失。 凡是脈象表現為大而空虛,洪大而有力,輕浮而散亂,都屬於浮脈的範疇。 浮脈與虛脈、芤脈、濡脈有所不同,虛脈按壓時無力,芤脈按壓時會變小,濡脈則綿軟無力。

浮脈通常代表著虛損不足。 對於風寒暑濕、脹滿、不食、表熱、喘急等症狀,都可能出現浮脈。 如果浮脈同時伴隨脈象大,則可能是傷風;浮脈伴隨脈象緊,則可能是傷寒;浮脈伴隨脈象滑,則可能是宿食;浮脈伴隨脈象緩,則可能是濕滯;浮脈伴隨脈象芤,則可能是失血;浮脈伴隨脈象數,則可能是風熱;浮脈伴隨脈象洪,則可能是狂躁。 然而,總體而言,浮脈的區別,還是要從是否有力、是否有神去判斷。

若使神力俱有,是為有餘,或為火發,或為氣壅,或為熱越,可類推也。神力俱無,是為不足,或為精衰,或為氣損,可因明也。豈可概指為表為熱乎。(張景岳曰:凡浮大弦硬之極,甚至四倍以上者,內經謂之關格,此非有神之謂,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大凶兆也。林之翰曰:浮脈須知主裡。

凡內虛之症,無不兼浮。如浮芤失血;浮革亡血;內傷感冒,而見虛浮無力;癆瘵陰虛,而見浮大兼疾;火衰陽虛,而見渾渾革至,浮大有力。又如真陰竭於下,孤陽浮於上,脈必浮大而無力,按之微細欲絕者,當益火之源。豈可以脈浮不審虛實,而妄用發表之劑乎。)

白話文:

若使神力俱有,是為有餘,或為火發,或為氣壅,或為熱越,可類推也。

如果身體的精氣神都充沛,這是屬於「有餘」的情況,可能是因為「火發」(熱盛)、「氣壅」(氣機不暢)、「熱越」(熱邪外溢)等原因,可以推類比之。

神力俱無,是為不足,或為精衰,或為氣損,可因明也。

如果身體的精氣神都衰弱,這是屬於「不足」的情況,可能是因為「精衰」(精氣不足)、「氣損」(氣虛損傷)等原因,可以依據具體情況來判斷。

豈可概指為表為熱乎。

難道可以一概而論地認為是表症發熱嗎?

(張景岳曰:凡浮大弦硬之極,甚至四倍以上者,內經謂之關格,此非有神之謂,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大凶兆也。)

(張景岳說:凡是脈象浮大、弦急、硬實,甚至比正常脈象寬大四倍以上的,古代醫書《內經》稱為「關格」,這不是有神力的表現,而是真陰虛極,陽氣亢盛卻無根基,是大凶之兆。)

(林之翰曰:浮脈須知主裡。)

(林之翰說:浮脈需要知道它是屬於裡證,也就是內臟病變。)

凡內虛之症,無不兼浮。

凡是內虛的病症,都伴隨著浮脈。

如浮芤失血;浮革亡血;內傷感冒,而見虛浮無力;癆瘵陰虛,而見浮大兼疾;火衰陽虛,而見渾渾革至,浮大有力。

例如,浮脈細弱,則可能失血;浮脈粗大,則可能亡血;內傷感冒,則可能出現虛浮無力的脈象;癆瘵陰虛,則可能出現浮大而兼有疾脈;火衰陽虛,則可能出現渾圓粗大而有力的脈象。

又如真陰竭於下,孤陽浮於上,脈必浮大而無力,按之微細欲絕者,當益火之源。

又如真陰竭於下焦,陽氣孤虛浮於上,脈象必然浮大而無力,按之微細欲絕,則應該補益陽氣之源。

豈可以脈浮不審虛實,而妄用發表之劑乎。

難道可以不辨明脈象的虛實,就胡亂使用發散的藥物嗎?

3. 沉脈

沉則輕取不應,重按乃得。凡細小實伏牢弱,皆屬沉類。不似實脈之舉指逼逼,伏脈之隱於筋骨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號此為和平。相類詩曰: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沉為痰寒不振,水氣內伏,停飲不化,宿食不消,氣逆不通,洞泄不閉,故見內沉。若使沉而兼細,則為少氣;沉而兼遲,則為痼冷;沉而兼滑,則為宿食;沉而兼伏,則為霍亂絞痛;沉而兼數,則為內熱;沉弦而緊,則為心腹疼痛。然總不越有力無力,以為辨別。蓋沉實有力,宜消宜攻;沉虛無力,宜溫宜補。

白話文:

脈象沉,輕輕觸摸就摸不到,要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凡是細小、隱藏、虛弱的脈象,都屬於沉脈。不像實脈那樣,只要輕輕觸碰就能感受到明顯的跳動,也不像伏脈那樣隱藏在筋骨之間。沉脈代表着痰寒不振、水氣內伏,停飲不化,宿食不消,氣逆不通,洞泄不閉,因此表現為內沉。如果沉脈同時還很細,說明氣虛;沉而遲,則為痼冷;沉而滑,則為宿食;沉而伏,則為霍亂絞痛;沉而數,則為內熱;沉弦而緊,則為心腹疼痛。總而言之,沉脈的變化主要還是体現在有力或無力上,以此作為辨別的依据。沉實有力,宜消宜攻;沉虛無力,宜溫宜補。

(然亦有有力宜溫,無力宜攻,另有義詳於後,當細互參。)若使沉緊而數,又兼頭痛發熱惡寒,雖曰脈沉,仍屬寒蔽,當作表治。豈可概認為里,而不用以升發乎。(張璐曰:脈顯陰象而沉者,則按久愈微。若陽氣鬱伏,不能浮應衛氣於外,脈反伏匿而沉者,則按久不衰。

陰陽寒熱之機,在乎纖微之辨。傷寒以尺寸俱沉,為少陰受病。故於沉脈之中,辨別陰陽為第一關捩。林之翰曰:沉脈須知主表。如寒閉腠理,衛氣不通,經氣澀滯,脈不見浮而沉;氣鬱脈閉;下手便見,而脈亦沉;真陰久虛,真陽衰憊,外邪乘虛直入,而脈亦沉;是沉仍屬表症。)

白話文:

雖然有些情況下,有力應該溫補,無力應該攻治,但詳細的道理後面會講,需要仔細對照理解。如果脈象沉緊而數,並且伴隨頭痛發熱惡寒,雖然脈象沉,但仍屬於寒邪阻蔽,應該採取表證的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認為是裡證,而不使用升發的方法。脈象明顯是陰虛表現,但卻沉的,可能是久病稍癒的徵兆。如果陽氣鬱伏,無法浮出體表與衛氣相應,脈象就會反而是隱藏沉伏的,這就代表病況並沒有好轉。

陰陽寒熱的變化機理,在於細微的辨別。傷寒病如果寸關尺三脈都沉,就是少陰經受病。所以在沉脈中,辨別陰陽寒熱是最重要的關鍵。沉脈必須了解它主要屬於表證。例如寒邪閉塞腠理,衛氣不通,經絡氣血鬱滯,脈象就不會浮現而沉下去;氣機鬱結脈絡閉塞,一按就能感覺到,脈象也沉;真陰長期虛損,真陽衰敗,外邪乘虛而入,脈象也會沉。這些沉脈都屬於表證。

4. 數脈

數則呼吸定息每見五至六至,應指甚速。凡滑動緊促(四脈)皆屬數類。不似滑脈之往來流利,動脈之厥厥動搖,疾脈之過於急疾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浮沉表裡分虛實,惟有童兒作吉看。又相類詩曰: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

又曰:七至為極為疾,八至為脫,九至為絕。)數為寒熱內搏,風火沖激。是以人見數脈,多作熱治。詎知脈有真假,數有虛實,仍須察其兼症兼脈(眼意周到),及脈有力無力,以為分耳。若使數兼洪滑,且極有力,或是內熱蒸騰,伏火發動,當作實看。如系細小強滑細數綿軟,縱有身熱,須宜溫治。

白話文:

呼吸時脈搏每分鐘跳動五到六下,就屬於數脈,脈搏跳動速度非常快。凡是滑動緊促的脈象,都屬於數脈。數脈不像滑脈流暢往來,也不像動脈微微晃動,更不像疾脈過於急促。數脈往往代表著寒熱內搏,風火激盪,因此人們見到數脈,通常會用清熱的方法治療。但要知道,脈象有真假,數脈也有虛實之分,還需觀察其他症狀和脈象,以及脈象是否有力,才能做出判斷。如果數脈同時洪大滑利,並且有力,可能是內熱蒸騰,伏火發動,應該視為實證。如果脈象細小強滑,數脈綿軟,即使有發熱症狀,也應該用溫和的方法治療。

或引陽歸陰,其數自平;或補精化氣,其數自除;或溫中發表,其氣自舒;或宣壅去滯,其數自消。矧有並無熱候,症有虛寒,脈見虛數,溫補尚恐不及,其可以數為熱,妄用苦寒之味乎。(景岳曰:里數為熱,而真熱者未必數。凡虛損之症,陰陽俱困,氣血張皇,多有是候。

林之翰曰:數脈須知主寒。如脈浮數大而無力,按之豁然而空,此陰盛逼陽外浮,是寒焰也。醫家竟不審病新久,有力無力,鼓與不鼓,一概混投寒劑,遽絕胃氣,可不畏哉。)

白話文:

要麼引導陽氣回歸陰氣,身體自然平衡;要麼補益精氣化生元氣,身體自然恢復;要麼溫暖中焦,發散表邪,身體自然舒展;要麼宣通阻塞,去除積滯,身體自然消退。何況有些病症根本沒有熱症,反而有虛寒,脈象也呈現虛數,溫補都還不夠,怎麼可以以脈象為熱,就胡亂使用苦寒藥物呢?景岳說:脈象快就一定是熱,但真正發熱的人,脈象未必快。凡是虛損的病症,陰陽都虛弱,氣血都浮動,往往會有這種情況。

林之翰說:要理解數脈的本質,它往往是寒證。例如,脈象浮數有力,按之空虛無力,這是陰寒盛極逼迫陽氣外浮,是寒邪發出的熱象。很多醫生不辨病症新舊,是否有力,是否有力,一股腦地使用寒涼藥物,迅速切斷脾胃之氣,豈不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