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汪昂訂十二經脈歌

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經大腸脈,次指內側起商陽(本經穴名)。循指上廉出合谷(俗名虎口穴),兩骨(兩指岐骨間)兩筋中間行(手背外側,兩筋陷中,陽谿穴)。循臂入肘(外廉)行臑外(廉),肩腢(音隅,肩端兩骨)前廉柱骨旁(上出膀胱經之天柱骨,會於督脈之大椎)。會此(六陽經皆會於大椎。故經文云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內(肩下橫骨陷中),絡肺下膈屬大腸(相為表裡)。支從缺盆上入頸,斜貫兩頰下齒當。挾口人中(鼻下溝洫)交左右,上挾鼻孔盡迎香(本經穴終,交足陽明)。此經血盛氣亦盛,是動齒痛頸亦腫。是主津液病所生(大腸主津),目黃(大腸內熱)口乾(無津)鼽衄動(鼽,音求,鼻水。衄,鼻血),喉痹(金燥)痛在肩前臑,大指次指痛不用(不隨人用,皆經脈所過)。

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脈)鼻頞起(山根),下循鼻外入上齒。環唇挾口交承漿(下唇陷中),頤後大迎頰車裡(腮下為頷,頷下為頤,耳下為頰車。大迎,頷下穴名)。耳前髮際至額顱,支循喉嚨缺盆入。下膈屬胃絡脾宮(相為表裡),直者下乳挾臍中。支(者)起胃口循腹裡,下行直合氣街逢(即氣衝)。遂由髀關(抵伏兔)下膝臏(挾膝兩筋為臏,一曰膝蓋)循脛(外廉下)足跗(足面)中指通。支從中指入大指,厲兌之厲經盡矣(交足太陰)。此經多氣復多血,振寒呻欠(呻吟呵欠)而顏黑。病至惡見火與人(血氣盛而熱甚),忌聞木聲心惕惕(陽明土惡木也)。閉戶塞牖欲獨處,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賁(奔)響腹脹(脈循腹裡,水火相激而作聲)為骭厥(足脛為骭),狂瘧溫淫及汗出(陽明法多汗),鼽衄口喎並唇胗(音軫,唇瘍。脈挾口環唇),頸腫喉痹(循頤循喉)腹水腫(土不制水)。膺乳(膺窗、乳中、乳根,皆本經乳間穴)膝臏股伏兔(膝上六寸肉起處),骭外足跗上皆痛。氣盛熱在身以前(陽明行身之前),有餘消穀(善飢)溺黃甚。不足身以前皆寒,胃中寒而腹脹壅。

足太陰脾經,太陰脾(脈)起足大指,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孤拐骨。張景岳曰:非也,即大指後圓骨)內踝前(脛旁曰踝),上腨(音善,足肚也。一作踹,音短,足跟也。然經中二字通用)循脛膝股里。股內兼廉入腹中,屬脾絡胃(相為表裡)上膈通。挾咽連舌(本,舌根也)散舌下,支者從胃(上膈)注心宮。此經血少而氣旺,是動即病舌本強(上聲)。食則嘔出胃脘痛,心中善噫(即噯)而腹脹。得後與氣(大便噯氣)快然衰(病衰),脾病身重(脾主肌肉)不能(動)搖。瘕泄(瘕積泄瀉)水閉及黃疸(脾濕),煩心心痛(即胃脘痛)食難消(食不下)。強立股膝內多腫(脾主四肢),不能臥因胃不和。

白話文:

汪昂訂十二經脈歌

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脈從食指內側的商陽穴開始,沿著食指向上,經過合谷穴(虎口),在兩筋之間的手背外側行進,沿著手臂外側到達肘部,再向上經過肩部,到達大椎穴附近,然後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聯繫肺臟,再向下屬於大腸。一部分經脈從鎖骨上窩向上進入頸部,斜著穿過面頰,到達下齒,經過口角,到達人中,然後向上到鼻翼旁的迎香穴。此經氣血旺盛,容易出現牙痛、頸腫等症狀。主要症狀是津液不足引起的目黃、口乾、鼻出血、鼻涕、喉嚨痛、肩臂痛、食指拇指疼痛等。

足陽明胃經:胃經從鼻根的鼻頞穴開始,沿著鼻外側到達上齒,環繞嘴唇,經過承漿穴,再到耳前髮際,沿著喉嚨到達鎖骨上窩,然後向下進入腹部,屬於胃,聯繫脾臟,直行經過腹部,到達氣衝穴,再向下經過大腿外側、膝蓋外側、脛骨外側,到達足跗部,最後到達第二趾。一部分經脈從第二趾內側到拇指,與足太陰脾經相交。此經氣血旺盛,容易出現畏寒、打呵欠、面色發黑等症狀。也容易出現怕見火、怕聽木頭聲、想獨處、甚至想登高唱歌、脫衣奔跑等症狀。症狀還包括腹脹、腹鳴、足脛部抽搐、狂躁、瘧疾、溫病、多汗、鼻出血、口角歪斜、唇瘡、頸腫、喉嚨痛、腹水、腹部腫脹等。乳房、膝蓋、大腿外側、足跗部等部位疼痛。如果氣血旺盛,則容易出現消穀善飢、尿黃等症狀;如果氣血不足,則容易出現畏寒、胃寒腹脹等症狀。

足太陰脾經:脾經從足大拇指內側的隱白穴開始,沿著大拇指內側經過內踝前方,向上經過小腿內側、膝蓋內側、大腿內側,進入腹部,屬於脾臟,聯繫胃部,向上通過膈肌,到達咽喉,連接舌頭。一部分經脈從胃部向上通向心臟。此經氣血不足而氣盛,容易出現舌頭強硬、嘔吐、胃脘痛、呃逆、腹脹等症狀。大便及噯氣通暢後,病情就會減輕。脾臟病變會導致身體沉重、行動困難等症狀。其他症狀還包括腹部腫塊、腹瀉、水腫、黃疸、煩躁不安、心痛、消化不良、大腿內側、膝蓋內側腫脹、不能平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