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汪昂訂十二經脈歌

繡按:十二經絡,皆為人身通氣活血之具。其脈周流岐別,不可不為辨論,以究病情之起端,邪氣之勝復,氣血之盈虧,則臨症索病,自有其樞,而不為其所惑矣,此經絡歌義之不容忽也。玩書有言,直行為經,旁行為絡。一似經絡之義,業已盡是。詎知人身經絡,其理推究靡窮,有可分論而見其端者,有可合論而得其意者。

其分論而見,蓋以經起中焦,常隨營氣下行而上。絡起下焦,恆附營氣上行而下。經起中焦,則經氣之上升,實有過於其絡。絡起下焦,則絡氣之下降,實有越於其經。故經多以氣主,而絡多以血主也。經主於氣,故凡外邪之入,多於經受,而絡常處於後;絡主於血,故凡經邪之滿,轉溢於絡,而絡始得以受。是以經常處實,絡常處虛。

絡得由經而實,而絡亦不得以虛名也。經因受邪最早,故症多以寒見,而脈亦寸浮而緊;絡因受邪稍緩,故症多因熱成,而脈常見尺數而澀。經則隨行上下,邪本易受,而開發最易;絡則邪伏隱僻,邪即難入,而升散維艱。即經有言絡處經外,邪入先自絡始;然既由絡入經,而經流連不散,則邪又溢於絡,而見纏綿不已,故經與絡又各自病。是其各別之勢,有不相混如此。

以經絡通同而論,則經與絡,雖各本於臟氣之受,然究不越人身大氣以為鼓運,故能流行不悖。設非大氣磅礴,則彼盛此衰,生氣有阻,其何以為長養元氣之自乎。此其會通之妙,又有不容或忽如此。是以初病多責於經,久病多責於絡。久病而再流連不解,則又多責於經之奇。

以故仲景著為傷寒論法,多以經傳立解。孫思邈著為千金等書,多以絡病久病立說。即今姑蘇葉天士,祖孫思邈,作為臨症指南集,亦以久病活絡為要,皆與經絡不悖。第其經穴眾多,其中錯綜分行,自非纂誦,難以記憶。因閱汪昂本草備要所訂古本歌訣,頗有便世,用是附載以為採擇,非惟初學得此,可以誦習;即老醫得此,亦可以為臨症之一助也。

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脈)中焦起,下絡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裡)胃口行(胃之上脘即賁門)。上膈屬肺從肺系(即喉管),橫從腋下臑內縈(膊下對腋處名臑,音柔)。前於心與心包脈(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循臂骨上廉(臑盡處為肘,肘以下為臂),遂入寸口上魚際(關前動脈為寸口,大指後肉隆起處名為魚,魚際,其間穴名),大指內側爪甲根(少商穴止),支絡還從腕後出(臂骨盡處為腕),接次指交陽明經(大腸)。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則為喘滿咳(肺主氣)。膨膨肺脹缺盆痛(肩下橫骨陷中名缺盆,陽明胃經穴),兩手交瞀(音茂)為臂厥。肺所生病咳上氣,喘渴(金不生水)煩心(心脈上肺)胸滿結(脈布胸中)。臑臂之內前廉痛,為厥或為掌中熱(脈行少陰心主之前,掌心勞宮穴,屬心包)。肩背痛是氣(盛)有餘(絡脈交於手,上肩背),小便數(而)欠(便頻而短)或汗出(肺主皮毛)。氣虛亦痛(肩背寒痛)溺色變(母病及子),少氣不足以報息(肺虛)。

白話文:

汪昂訂十二經脈歌

這首歌訣闡述了十二經絡在人體中運行氣血的作用。經絡的運行路線複雜多變,必須仔細辨析,才能探究疾病的根源、邪氣的盛衰以及氣血的盈虧,如此才能準確診斷疾病,避免誤判。書中曾言,直行的是經脈,旁行的是絡脈,看似已經解釋了經絡的含義。但實際上,人體經絡的道理深奧無窮,有些部分可以分開論述,有些部分則需要綜合理解。

經脈通常起源於中焦,隨着營氣下降再上升;絡脈則起源於下焦,伴隨着營氣上升再下降。經脈起源於中焦,其氣上升的程度超過絡脈;絡脈起源於下焦,其氣下降的程度超過經脈。因此,經脈多以氣為主,絡脈多以血為主。經脈主氣,所以外邪入侵大多先侵犯經脈,絡脈往往居後;絡脈主血,所以經脈邪氣充盈時,會溢流到絡脈,絡脈才會受到影響。因此,經脈通常實,絡脈通常虛。

絡脈可以因經脈而變得充盈,但絡脈也不會因此而失去其虛的特性。因為經脈最先受到邪氣侵犯,所以症狀多表現為寒證,脈象也多為寸關浮緊;絡脈受到邪氣侵犯較晚,所以症狀多表現為熱證,脈象多見尺部脈數而澀。經脈沿着一定的路線上下運行,邪氣容易侵入,也容易被驅散;絡脈的邪氣隱匿在偏僻的部位,邪氣不易侵入,也難以疏通。雖然有說法認為絡脈在經脈之外,邪氣入侵先從絡脈開始;但是,邪氣從絡脈侵入經脈後,如果經脈邪氣久久不能消散,邪氣又會溢流到絡脈,造成病情纏綿不愈,所以經脈和絡脈各自都會生病。它們各自的病理變化,是互不混淆的。

從經絡的整體聯繫來看,經脈和絡脈雖然都源於臟腑之氣的影響,但最終都離不開人體元氣的推動和運行,才能保持正常的運行規律。如果人體元氣不足,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那麼哪裡能有生命活力呢?這就是經絡的共通之妙,不容忽視。所以,初期疾病多責於經脈,久病多責於絡脈。如果久病纏綿不愈,則又多責於經脈的特殊情況。

因此,張仲景的《傷寒論》多從經脈傳變的角度來解釋疾病;孫思邈的《千金方》等著作,多從絡脈和久病的角度來論述疾病。即使是姑蘇名醫葉天士,沿襲孫思邈的醫學思想,在其《臨症指南集》中也強調久病要活絡,這些都與經絡理論相符。只是經穴眾多,錯綜複雜,光靠死記硬背很難掌握。我閱讀了汪昂的《本草備要》中所收錄的這首古歌訣,覺得它對於學習和臨床應用都有幫助,因此將其附錄在此,供大家參考。不僅初學者可以藉此學習和背誦,即使是老醫生,也可以以此輔助臨床診斷。

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從中焦起始,向下絡於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裡),經過胃的上脘(即賁門),上行通過膈肌屬肺,從肺系(即喉嚨)開始,橫過腋下,沿著上臂內側旋轉向上。在心包經之前,向下行於肘部,沿著前臂骨的內側上緣,到達寸口(橈動脈)之上,魚際(大拇指後肉隆起處),到大拇指內側指甲根部(少商穴),分支從腕後出來,與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相交。此經多氣少血,活動時容易出現喘息、胸悶、咳嗽等症狀(肺主氣)。肺脹、缺盆(鎖骨上窩)疼痛、兩手麻木(臂厥),都是肺經的病症。肺病常表現為咳嗽、氣喘、口渴、煩躁、胸悶等症狀。上臂內側前緣疼痛,可能是厥證或掌心發熱(掌心勞宮穴屬心包)。肩背痛是氣盛(或氣虛)的表現,小便頻數或汗出,氣虛也會導致肩背疼痛,小便顏色改變,氣不足以維持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