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汪昂奇經脈歌

繡按:奇經八脈,前人論之詳矣。考諸時珍有言,八脈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蹻起於跟中,由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蹻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蹻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之海。

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蹻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蹻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又考張潔古有云:蹻者,捷疾也。

二脈起於足,使人蹻捷也。陽蹻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故名為陽蹻之絡。陰蹻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貫通五臟,主持諸里,故名為陰蹻之絡。觀諸所論八脈,雖在十二經絡之外,因別其名為奇,然亦可為正經正絡之輔。蓋正經猶於地道之溝渠,奇經猶於溝渠外之湖澤。

正經之溝渠不涸,則奇經之湖澤不致甚竭;正經之溝水既滿,則奇經之湖澤必溉。所以昔人有云:臟氣安和,經脈調暢,八脈之形無從而見,即經絡受邪不致滿溢,與奇經無預。若經絡之邪熱既滿,勢必溢於奇經。如天雨降下,溝渠滿溢,滂霈妄行,流於湖澤之意,正自相符。

且諸經皆為臟腑所配,此則自為起止,不與正經之例相同,故奇經又為十二經之約束。是以傷寒之邪,有從陽維而始傳次三陽,有從陰維而始傳次三陰。並臟氣內結,邪氣外溢,竟從奇經先受。然此由邪入內,而不於奇是留,非若十二經熱滿之必見有溢奇之日也。時珍云: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仙而知乎八脈;則龍虎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又曰: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

旨哉斯言,錄此以為醫之一助。

任脈起於中極底(臍下四寸,穴名中極。任脈起於其下二陰之交會陰之穴。任由會陰而行腹,督由會陰而行背),以上毛際循腹裡(行中極穴),上於關元(臍下三寸穴名)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是(絡於承泣)。沖(脈)起氣街並少陰(腎脈),挾臍上行胸中至(任脈當臍中而上,衝脈挾臍旁而上。

以上並出素問骨空論)。沖為五臟六腑海(沖為血海),五臟六腑所稟氣。上滲諸陽(經)灌諸精(上出頏顙),從下衝上取茲義(故名沖)。亦有並腎下行者,注少陰絡氣街出。陰股內廉入膕中(膝後曲處),伏行䯒骨內踝際。下滲三陰(肝脾腎)灌諸絡,以溫肌肉至跗指(循足面下湧泉入足大指。

白話文:

汪昂奇經脈歌白話解

奇經八脈,古人已多有論述。李時珍曾言:陽維脈起源於諸陽經交會之處,從外踝向上運行於衛分(身體外圍);陰維脈起源於諸陰經交會之處,從內踝向上運行於營分(身體內部);它們是維持全身的綱要。陽蹻脈起於腳跟中間,沿外踝向上運行於身體左右;陰蹻脈也起於腳跟中間,沿內踝向上運行於身體左右;它們使身體活動靈敏快捷。督脈起於會陰,沿脊背向上運行於身體後部,是陽脈的總督,故稱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沿腹部向上運行於身體前部,是陰脈的主脈,故稱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沿腹部兩旁上行,直衝向上,是諸脈的要衝,故稱十二經脈之海。

帶脈則橫行於腰部,像束帶一樣環繞,總括統攝諸脈。因此,陽維脈主一身之表,陰維脈主一身之裡,這可以乾坤來比喻;陽蹻脈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蹻脈主一身左右之陰,這可以東西來比喻;督脈主身體後部的陽,任脈和衝脈主身體前部的陰,這可以南北來比喻;帶脈橫束諸脈,這可以六合來比喻。張潔古也曾說:「蹻」指的是快捷迅速。

陽蹻脈和陰蹻脈都起於足部,使人行動迅速。陽蹻脈在肌肉之上,循行陽脈,貫通六腑,主持諸表,故名陽蹻之絡;陰蹻脈在肌肉之下,循行陰脈,貫通五臟,主持諸里,故名陰蹻之絡。

雖然八脈在十二經脈之外,因此被稱為「奇經」,但它們可以輔助正經。正經如同地上的溝渠,奇經如同溝渠以外的湖澤。正經的溝渠不乾涸,奇經的湖澤就不會很乾枯;正經的水滿了,奇經的湖澤必然得到灌溉。所以古人說:臟腑氣血平和,經脈通暢,八脈的形狀就看不出來;也就是說,如果經絡沒有受到邪氣侵犯,就不會滿溢,與奇經就無關。如果經絡的邪熱已滿,勢必會溢於奇經,就像天降大雨,溝渠滿溢,水漫出來流入湖澤一樣。

而且,諸經都與臟腑相配,奇經的起止點則自成一體,與正經的規律不同,因此奇經也約束著十二經脈。所以,傷寒的邪氣,有的從陽維脈開始傳遍三陽經,有的從陰維脈開始傳遍三陰經;以及臟腑氣血瘀滯,邪氣外溢,往往首先侵犯奇經。但是,這是因為邪氣從內部侵入,並不在奇經停留,不像十二經脈熱滿時一定會溢於奇經。李時珍說:醫生懂得了八脈,就能掌握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的大旨;修仙者懂得了八脈,就能領悟到龍虎升降、玄牝幽微的奧妙。又說:醫生不懂這個,就不能探明病機;修仙者不懂這個,就難以成功修煉。

這番話很有道理,我把這些記錄下來,作為醫學上的一點幫助。

任脈起於中極穴下方(臍下四寸,穴名中極。任脈真正起始於中極穴更下方的會陰穴,二陰交會處),沿腹部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臍下三寸),到達咽喉,上行至面部,進入眼部(與承泣穴相通)。衝脈與腎經相連,沿腹部兩旁上行,經過胸部(任脈在臍中向上,衝脈在臍旁向上)。

以上都出自《素問·骨空論》。衝脈是五臟六腑之海,是五臟六腑所吸收的氣,向上灌注諸陽經,輸送精氣(向上到達眉間),從下往上衝,因此得名「衝」。衝脈也有一支向下運行,與腎經相通,從氣街穴出來,進入大腿內側,經過膝關節後部,沿脛骨內側到內踝,向下灌注三陰經(肝、脾、腎),溫煦肌肉,到達足趾(沿足底到湧泉穴,進入大腳趾)。